培养小学生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为未来人生奠基修改稿

培养小学生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为未来人生奠基

济宁市霍家街小学 岳 鹏 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并且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各种学习习惯。

体育课看、听、想、练的过程,就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常规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1、课前习惯:

良好的课前习惯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特别是在开学后的第一周,教师首先从学生排队做起,用高标准的快、静、齐来要求学生。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必须将自己的课桌摆放整齐,将桌面收拾干净,椅子靠近课桌,然后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排成四路纵队,由体育委员带队,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走到操场。这些要求,都是与学校的要求相符合的,所以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并按要求去做。在这些环节中,如果哪一环节没有做好,就要求学生回到教室重新做好了再到操场。经过两周的努力,现在,所有班级都能按照要求做好课前习惯,学生从教室到操场的过程中,也显得更加朝气蓬勃,神采奕奕。

2、课堂学习(课中)习惯:

课堂学习习惯的完善是体育课是否成功的保障。体育课的课堂学习习惯我们归纳为常规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练习习惯四部分。

2.1、常规习惯:教学常规除了抓好上、下课常规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逐渐适应,养成良好的习惯。管纪律的是纪律卫士,分组活动时由各组组长负责,器材的收发由器材管理员负责,身体欠佳的同学也不能让他们闲着,他们负责每一次游戏比赛的裁判工作。除了这些固定的工作由专人负责外,在各个专项练习活动中(比如俯卧撑、原地高抬腿跑等),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比如跳绳、后滚翻、跳高、跳远等),对动作完成优异的学生任用其为该项技能的小指导。有了这些小指导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得到了加强,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2.2、学习习惯:(1)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去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如在练习前滚翻时,老师会提示:低头、含胸、抱腿,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根据老师

的提示去做。(2)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3)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去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去做、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体会,直到做得满意为止。(4)用心总结的习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应教育学生课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好习惯。如刚学完一个动作,课后如果仔细回顾一下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好,下一次课应该怎么做;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才会不断提高。

2.3、安全习惯: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安全习惯教育。(1)是着装一定要规范,体育课中活动较多,规范的着装能减少运动时伤害的发生。(2)生病或不舒服一定要请假,以避免加重病情。教师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学生进行安排。

(3)在体育课上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做好热身练习。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动作,了解一般运动操作方法,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4、练习习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技能,还必须经过练习才能完成。在体育课上,我们提出了“重安全、守秩序、认真练”的口号,以巩固学生的练习习惯。

3、课后习惯: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的课后习惯也不同于其它学科。在体育课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放松整理的习惯和归还器材的习惯。(1)放松和整理习惯可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保护身体,使学生体验到一节课的完整性,逐渐养成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终的好习惯。(2)归还器材的习惯是在教学结束后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收拾器材,归还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养成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这一方面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的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肤浅,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给体育学习造成 很大的障碍。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并且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各种学习习惯。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这已成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一、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意义

所谓体育学习习惯,它是指学生在较长的体育学习时期内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行为定势。从心理机制来说,它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俄国教育家多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这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整个 一生的学习 都会发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会对体育学习感兴趣,能增强学习体育的毅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反之,不良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因此引起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求上进。

二、小学生体育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某学者曾对某小学高年级250名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作过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和观察,发现67.2%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喜爱体育课,喜欢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不喜欢教师随意将体育课改上其它的文化课,甚至有21.6%左右的学生愿意学校每天为他们安排

一节体育活动课。按理说,小学生这种喜爱体育活动的情感倾向容易让他们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但调查又发现,37.6%的学生喜欢在体育课能自由活动,问及原因是因为自由活动轻松有趣没有压力。这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只停留在体验活动的乐趣上,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完成远不及他们在自娱自乐的自由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实践观察也发现,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首先是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他们往往抱着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后做做游戏、玩一玩放松一下的心态参加体育课学习,把体育课当成了游戏课,把体育活动当作玩耍取乐,因而他们对体育游戏表现出兴趣,而不愿参加课堂组织严密、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相对较大的学习活动。

其次是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活动往往需要教师的监督,不会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为能服从于一定的学习要求。

其三是学习的自制力不强,学习过程容易受干扰,不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来约束自己产生与学习任务相反的行动。其四是他们的学习不能持久,缺乏坚韧的意志毅力去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三、小学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

1、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教育,激发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对高年级小学生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的专题调查中发现,除了15%左右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足外,39.8%的学生能比较正确的回答体育学习的意义,45.2%的学生能大概地回答参加体育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这就是说,小学高段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明确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问题是,正确的学习认识并没有真正使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浅,形式上只注重理论的说教,没有对他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深层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只知其理却未能促其行动的学习现象。

另一方面,小学生辨别能力低下,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和教师、家长过于看重文化成绩的教育现象也影响了小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体育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心理烙印。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

形成。因此,在努力改善体育学习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体育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体育学习涵义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

就小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最高境界,是学生通过实践,在对学习目的意义深刻认同的基础上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强烈的间接兴趣。调查显示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兴趣,是体现小学生“好玩”心理特征的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天性、好胜心理和好玩心理,一方面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2、发挥体育活动的厉志作用,培养坚强的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是学生自觉的确定参与体育学习的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努力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惧怕困难,不愿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不断地付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作用,让活动成为他们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活动要有组织性,要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指导、监督好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提高活动的自制力;三是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活动设计要考虑健体与健心的关系,既要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持久力。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

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共同需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学习小学体育的特殊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

习惯,应把学习各科知识的共同习惯与学习体育的特殊性习惯结合在一起。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建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课要请假;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练习当中精神饱满、听从指挥等课堂常规,以规范化的纪律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习惯,能用固定的教态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击掌要求是什么,哨声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脸部表情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使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正确的表达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达成师生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纪律,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褒奖,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批评,甚至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强制他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课的静止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好动和辨别能力低的心理、行为特点,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师要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能够纵览全局,合理地指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解放军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故事,提高学生听从指挥的学习意识,也可以通过讲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中听从指挥的重要性。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

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同时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手段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充分使用教具,讲练结合等方法,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听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听的内化。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把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游戏规则等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事实上,体育学习是一项脑体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的思考、实践,才能多快好省地接受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自觉地从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演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体育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体育思维和体育技能。

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后,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独立练习的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掌握技术要领,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习任务是一种有一定困难的社会义务,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有兴趣的东西,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克服各种内部的(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或外部的(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困难与障碍,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具体指导,要不断给予学生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生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

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内驱力。

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对每一次技术教学,都要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专项课等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