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镜湖区东门街道办事处

根据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东门街道统筹考虑,在做好房屋征收、招商引资、维稳信访等重点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大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

近年来,街道境内棚户区改造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融汇锦江、东方海伦堡、平湖秋月、百蕊山庄等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带来了新型社区管理这一新的课题。

(一)镜湖新城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镜湖新城社区占地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面积80万平方米,商品房面积90万平方米,商业配套50万平方米,预计可容纳近10万人。管理范围包括绿地镜湖世纪城、棠梅园小区、弋江新生活小区三个生活居住区。目前已交房10998户,已入住5277户,20xx年底将入户1万余户。

去年以来,区委将镜湖新城作为基层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以“减少层级、重心下移、提高效能、降低成本为”目标,逐步构建“夯实基层、推动自治、提升效能、优化服务”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模式。

- 1 -

在体制建设上,实行区直管社区,成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减少管理层级,强化社区功能。组织构架考虑为: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为补充,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全面参与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新格局。在机制建设上,逐步理顺部门和社区的关系,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工作渠道,简化居民办事程序。通过上级部门的授权、驻点、委托等形式,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全面受理居民事务,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建立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理顺和规范社区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党委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自觉接受社区党委领导,自主开展自治、文化、救助等工作。公共服务中心是承担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构,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监督,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各类组织相互协作开展工作。

(二)具体工作进展:

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镜湖新城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并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时序要求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全力推进镜湖新城社区各项筹建工作。

1、办公用房装修:自今年4月起,就社区办公用房的功能及布局进行论证,核定整体设计;5月,社区办公用房装修工作由区重点局负责进入招标阶段;6月14日开标公示;6月21日全面进场施工。9月3号与区重点局对办公室进行 - 2 -

交接。在对接做好办公用房装修的同时,街道落实专人负责办公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目前各项设备设施已基本安装到位。

2、人员到位情况:根据社区工作岗位的设置,对于缺编部分,专题提交区民政局、人社局统筹解决。按照区委意见,从其他街道调入的3名工作人员已全部到位。目前,社区工作人员21名,有效的减缓了人手不足的现状,但仍需增加社工编制,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3、社会工作运行情况:按照年初目标,面积1500平方米的镜湖新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已于今年10月起试运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化管理模式基本形成,社区工作人员对照网格进行分片包干服务,严格按照流程办理居民事务。

截止目前,共采集居民基本信息4100多条、完成720户低保审核、为1450人办理居民医保、为2700多人次进行退休工人资格认证,指导成立了弋江新生活小区业主委员会。街道还专门组织镜湖新城社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为今后实行社区工作者AB岗位责任制打下业务基础。

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龙头,规划好三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健全社区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建立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组成的“四方”协调机制,在前期试运行阶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调整思路,真正构建一站式服务大平台。

二、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创建,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 3 -

目前街道有60岁以上老人4522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680人,独居和空巢老人152人。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街道着力做好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以大砻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试点,带动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发展。

(一)服务体系及内容:

以居家养老中心为核心,各类服务组织为依托,党员、青年、社区等志愿服务队为辅助,建立松散与集中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中心采用老年文化宫的形式,根据服务对象特点提供专门服务。成立了书画协会、歌舞协会、棋牌协会、运动协会、健康协会等五类老年人兴趣协会,提供爱心电话慰问、康复医疗、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生活照料、文化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和红色岁月八大类服务。

(二)目前运作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大砻坊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试点社区,根据目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成立大砻坊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组织机构,落实工作措施。

2、规范软硬件建设。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投资近50万元,配套有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按摩室、影院、厨房和餐厅,并配备了高标准的设施。

中心现有专职工作人员3名,兼职人员10名,负责调查养老需求、受理申请、签订协议、派工服务、监督工作。中心还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 - 4 -

容、补助标准、申请程序等,并且将制度、标准制做成宣传册发放到社区居民家中,努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3、因地制宜开展活动。针对老年人精神及生活需求,中心开展了就餐、陪聊、陪医、免费体检、康复训练等适合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项目。同时定期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会、棋牌比赛、健康讲座、定期体检活动等等,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得到了关爱和慰籍。今年,社区共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3000余次,其中提供志愿者上门服务78余次,提供就餐服务86余次。

4、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作用,将近300名离退休党员吸纳到“社区老年人协会”中,利用邻里优势对社区内老年人的家庭情况、收水水平、养老意愿、服务要求等问题进行详细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老年人信息库,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此外,中心分别与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及社区内理发店、家电维修中心等服务网点签订了为老服务协议,提供优惠服务;从家政公司中引入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党员、学生等组成的热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了关爱。

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依托现有设施,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东门境内60周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特困低保老人及空巢老人都能在社区内实现老有所 - 5 -

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三、推进信访事项三级终结,信访案件终结工作取得成效

(一)街道信访基本情况:

东门街道属老城改造、新城开发的交织地带,常住人口中有全区过半数以上的低保户、残疾人、廉租户以及安置户,给街道维稳工作带来很大难题。

现信访类型集中体现在:房屋征收、企业改制、劳动争议和涉军群体等领域,街道36名重点信访稳控人员中,涉及征地拆迁29名,企业改制1名,劳动争议1名,涉军群体3名,其它2名。

(二)做好三个坚持,开展三级终结工作:

针对已被列为三级终结的案件,街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认真做好此类案件的复查、复核及终结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街道本着一手抓信访问题解决,一手抓困难群众帮扶的工作思路,坚持与信访人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论。主动征求信访人意见,进行调解,制订当事人基本都能接受的方案化解矛盾。

今年3月,街道根据皖信联办函?2011?5号《关于交办全省信访“千案攻坚”积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市、区两级信访部门和区人民法院的配合下,成功化解了信访老户麻其红因工伤保险而引发的信访案件,麻其红本人书面承诺:息诉罢访。“千案攻坚”阶段,通对老信访户笪思佑、 - 6 -

周秀华二人细致深入的工作,对笪思佑实行了“三级终结”,对周秀华实行积案化解。

2、坚持听证会制度。对于经多次协商调解,无法达成一致的案件,街道落实“两代表一委员”听证会制度。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听证员,公开听取当事人陈述,通过质询、举证、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信访人申请复查的信访事项,以此作为拟订复查意见的主要依据。

在信访人员朱万敏第一次进京非正常上访被接回芜后,街道对其进京上访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在做好对其稳控措施的同时,请求上级指导化解的方案。针对当事人对《答复意见》不服,不仅拒绝签字,而且不申请复查、复核的现象,在全省首创以听证会的形式终结信访事项,并获得了国家信访局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街道针对进京非访的姜爱珍案和多次扬言进京非访的陶本春案分别召开了听证会,目前三级终结材料已上报市信访局。

3、坚持形成有效机制。通过信访案件“三级终结”工作的开展,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三级终结”机制逐步走向正轨。

截止目前,街道36名重点信访稳控人员中已有7人三级终结(含已经申报)和息诉罢访,已经化解7人,引导诉讼1人,移交其它市、区2人,涉军群体3人,正在化解14人,无法化解2人(其中:含市信访局复核后准备三级终结的信访老户周秀华)。通过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信访工作效 - 7 -

率,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推动了“事要解决、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今后,街道将进一步统筹推进,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通过抓好表率,带动街居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宣传工作, 根据社区特色、居民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及为民服务模式,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 深化现有创新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工作进程。

东门街道办事处

20xx年11月17日

- 8 -

 

第二篇: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意见

各村(居)、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县有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镇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我镇现代化建设步伐,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通过在创新中完善、在创新中巩固、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新水平,为全镇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源头治理、社区管理、矛盾化解、现代防控、特殊人群管理、重点区域管理、信息管理、工作保障等“八大工程”建设,力争用一至两年时间,逐步建立现代社会管理新体系,确保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三)基本原则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政府牵头负责,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

谋划社会管理创新。各村(居)、各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负责,全面推进。

——强基固本、综合治理。把重点放在基层,发展壮大基层组织,健全基层管理网络,理顺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力量,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项目推动、重在建设。把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项目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社会事业。

——依靠群众、共建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社会和谐贯穿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完善政策、依法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制度,确保社会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加强法治王浩建设,依靠法治规范公共权力的实施,提高依法开展社会管理的能力。

二、主要措施

围绕总体目标,结合王浩实际,以解决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八大工程”,构建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相结合、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实施源头治理工程。

1、加强思想建设。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

2

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切实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

2、推进法治建设。继续以依法行政和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着力在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改善民生、依法保障民权、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区域法治化水平等方面,抓落实、求突破、显实效,努力形成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基层民主自治、公民知法守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服务。

3、加强执法监督。深入开展集中清理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和联合接访两项活动,着力抓好重信重访案件的化解工作;着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检查;着力抓好重大敏感案件的协调督办。在此基础上,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源头倒查整改制度,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重信重访问题的发生。

4、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综治维稳指导考核”的原则,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出台重大决策、审批重大项目、决定重大事项的前置程序,确保决策、项目、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20xx年起,全镇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的评估做到应评尽评,实现全覆盖。

5、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积极扩大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全市农村新农保、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与居民可支

3

配收入直接挂钩、与地方GDP增长同步的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慈善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救助体系。

6、优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优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方便农村居民出行,减少因交通事故矛盾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7、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确保我镇有一所合格的公有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一所示范化卫生室,并配齐配强村级医务工作者。

(二)实施社区管理工程。

1、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应具备“六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厅一场所”(六室:即社区工作办公室、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矛盾纠纷调解室、资料档案室;四站:即综治法治工作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农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二栏:即党务、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一校:农民学校;一厅:服务大厅;一场所:健身活动场所),集“两委、养老、健身、娱乐、医疗、阅读、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有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外观、统一的功能。镇在马集村先行试点,试点工作20xx年2月底前完成。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xx年我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完成全覆盖。

2、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合理划分社区,强化社区工作人员配备,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实现“一格多能、一格多

4

员、一员多用”新型管理模式。20xx年6月底前,对我镇马集村进行农村社区新型社区服务管理试点。20xx年底前在全镇所有村实现全覆盖。

(三)实施矛盾化解工程。

1、全面加强大调解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强化党政主导,切实把大调解体系建设全面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全局,进一步强化镇、村两级大调解组织机构建设。镇级大调解中心由党委分管领导担任主任,配备 3-5名专职工作人员,公调对接站配齐2名专职调解员,村居调处站主任由党支部书记或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担任,各村居设立调解室,落实2名以上以老干部为主体的专职调解员。

2、着力规范大调解体系职能定位。围绕“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调处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原则和“联动性、实体性、专业性、权威性”的本质特征,强化镇村两级调处中心舆情汇集、调解调度、对接指导、协调管理和矛盾纠纷直接调解等职能,强化村居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等职责,有效发挥镇级调处中心作用、发挥乡镇承上启下功能以及村居基础功能。

3、有效夯实大调解体系基层基础。围绕“矛盾纠纷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化解得好”的目标,全面加强大调解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 “无矛盾纠纷上交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矛盾协调和心理疏导,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进大调解工作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平台的信息功能、责任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信息化管理和行政化管理有机结合,推动大调解体系科学化管理。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完善调解员选聘任用、持证上岗、等级评定、培训

5

管理、督查考核等制度,造就一批群众威信高、社会广泛认可的调解专家、调解能手。

(四)实施现代防控工程。

1、推进现代技防乡镇建设。按照“多元投入、专业管理、整体推进”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技防乡镇建设。以强化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各类技防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20xx年底前,我镇均达到技防标准,农村小技防入户率达100%,通过技防设施现场抓获和提供线索破案量占破案总数的30%以上,基本形成覆盖镇村主要道路、全时监控、全面设防的现代安防体系。

2、加强镇巡防中心建设。从整合资源入手,巩固提高镇巡防中心建设水平,整合民警、专职保安以及社会防范力量,构筑区域联动、规范管理、专群结合、实体运作的巡防新格局。根据上级要求,确保镇巡防中队人员按辖区实有人口的万分之十比例配备,大力实施群众性义务巡防“红袖标工程”,群防群治队伍常量达到辖区人口(含外来人口)1%以上,建成一定规模的治安防范、应急反应、社会救助等不同类别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3、加强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健全基层安全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安全监管模式。加强对爆炸物品、枪支弹药、剧毒物品以及废旧物品回收交易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强化食品准入和源头管理,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格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降低各类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五)实施特殊人群管理工程。

6

1、提升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组织网络,整合综治、公安、民政、司法、劳动保障、计生、住建、教育等部门资源,建立集信息采集、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法律服务、社会救助、矛盾化解等职能于一体的镇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在镇建立外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按照“一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的要求,为外来人员提供登记#b@2、职业介绍、就业咨询、房屋租赁、权益维护等一站式、全程式服务,不断提高外来人口的管理成效。

2、建立完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按照“党政主导、政法综治牵头、职能部门参与、实体化运作”的原则,以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邪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心理矫治等工作。

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管理。以实施“阳光就业工程”为抓手,在镇建立1-2个安置帮教基地。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等重点帮教对象进行过渡性安置,确保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搭建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对纳入监控的社区矫正对象实行24小时定位服务管理,时刻掌握其运行轨迹。加强专业社工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根据上级要求,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社工专业运作的要求,在镇建立完善专业社工服务中心,配齐配强3名社工人员,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引导、就业服务、困难帮助、管理改造。20xx年,全镇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安置就业率达90%,衔接管控率达100%,社区矫正对象又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

7

4、加强对涉毒人员的教育改造。深入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依托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积极推动禁吸戒毒工作社会化进程。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全民抵制毒品、参与禁毒的浓厚社会氛围。

5、加强对涉邪人员的帮教管控。推进防范处理邪教“回归社会工程”,全面启动“三年教育转化整体战”。深入推进“无邪教地区”创建活动,建立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长效机制,持续实现“三个确保、一个零指标”的目标。

6、加强对重点青少年及社会闲散人员的教育帮助。健全综治部门牵头,宣传、共青团、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机制,对不在校、无职业、流浪乞讨少年儿童及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青少年群体,开展排查摸底,落实教育管理措施。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全面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预防和控制体系。

7、加强易肇事精神病人管理。适时开展精神病人排查,摸清底数,对曾经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全面采集信息,建立重型精神病人管理治疗信息库,逐人制订救治、服务、管理措施。

(六)实施重点区域整治工程。

1、全面深入开展排查工作。围绕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镇村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容易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等重点部位,容易滋身“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和#f@1等重点场所,人财物流动频繁、不法分子容易混迹其中的市场等公共复杂场所,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大排查,坚持定期排查和滚动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

8

户不漏人”、“全面摸排、不留死角”的要求,把治安混乱的区域、部位、场所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摸清、摸全、摸透。

2、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进一步健全维稳和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有针对性地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形成联合打击犯罪的长效机制。对排查出的治安混乱重点区域、部位、场所,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协作单位,逐一制定整治方案,逐一明确整改时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严打整治行动。适时组织开展对重点现行犯罪、涉黑涉恶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打击力度。

3、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边排查、边整治、边建设,建立健全滚动排查整治、信息共享、分析研判、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协作联动等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排查整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治安重点区域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安的转变。

(七)实施信息管理工程。

1、搭建社会管理信息综合平台。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管理平台,实现对社会管理对象全覆盖,最大范围的实行信息共享,提升管理效能。根据海门市统一进度,结合我镇实际,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

2、完善平安数据发布引导机制。每月定期发布《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分析全镇案件状况、社会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安全生产事故、群众来信来访等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数据,有效为党政领导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9

3、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通过在镇村不同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

(八)实施工作保障工程。

1、强化组织保障。镇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实施。在通盘考虑、整体谋划的基础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抓住难点、热点问题,切合区域实际,形成一批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分类、分块、分条推进工作,取得社会管理创新的规模效应,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系统化、整体化。

2、强化基础保障。充分发挥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由党委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整合综治、公安(维稳)、司法、信访、反邪等资源,全面实施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法治联创、社会管理联管等“六联”工作机制。大力度推进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等级创建活动,20xx年,我镇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要达到标准级。在村居,着力推进以“一项保障、三小建设、一套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村居“131”工作体制建设。强化村居综治平安建设保障,每个村(居)设立1名综治专干、1名社区民警、2名专职调解员、2名专职保安、1名大学生综治社工、1名政法干警综治特派员。深化“三小工程”建设,小技防建设上,大力推广新型家庭技防产品;小档案建设上,健全村级“平安档案”、“治安档案”、“和谐档案”、“回归档案”,动态掌握各类不稳定情况,有力实施跟踪式管理;小群防建设上,大力开展“红袖标”群防群治活动,壮大治安志愿者队伍。20xx年6月底

10

前,村(居)相关人员配备到位,小档案建设全面到位。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市场、平安家庭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实现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20xx年,基层平安创建达标率达90%以上,部门行业平安创建总体达标率达80%以上。

3、强化人员保障。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专职调解、专职社工(心理矫治)、专职保安、专职监控、专职巡防、专职外口协管等各类政法综治新型专业队伍建设,严格录用标准,强化职业培训,规范工作流程,推行资质评定,全面建立专业力量的培养、评价、使用和考核激励等办法,确保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强化经费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加大社会管理重大项目、装备、队伍的经费保障力度。镇财政划出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将社会管理重大项目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阵地建设和相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确保政府财政每年对社会管理的经费投入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幅。同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办法和途径,引导社会组织、群众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多渠道筹集社会管理工作经费。

5、强化机制保障。完善责任机制。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和综治警示等领导干部维稳问责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法、安“七位一体”考评体系,把领导干部及干警履职情况记入平安建设实绩档案,作为晋升提拔、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健全督查机制。进一步发挥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等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把各村(居)、各部门开展社会管

11

理创新工作纳入常态化督查范围,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优化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考核办法,把各村(居)、各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及各个项目建设成效,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和综治目标管理、机关作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工作推进、项目管理、考核评比等量化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奖惩。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事关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村(居)、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理念,切实做到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并重。各村(居)、各事业单位一把手要担负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亲自抓、负总责,经常听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面的汇报,深入分析形势,认真研究规律特点,明确方向重点,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事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落实。

(二)科学运筹,注重特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事关全局,必须科学谋划,注重特色,精心组织。各村(居)、各单位既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又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管理工作新途径、新办法。要认真做好思想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积极鼓励和倡导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基层的创新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注意在

12

实践中发现、培养、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对干部群众在创新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并用于指导面上工作,推动工作整体发展,努力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村(居)、各单位要按照党委政府领导、综治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健全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要强化党政主导,通过政策制定、建立机构、加大投入、强化考核,引导各级党政部门、社会组织、群众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政法综治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优势,调动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作配合,凝聚各方力量,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覆盖到全局。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责任单位和牵头部门做好工作。要大力培育行业性、区域性、枢纽型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服务平台作用,广泛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营造举全镇之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