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衔接年段小结

从教材内容的处理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五年级备课组阶段小结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了小学与中学教师相互抱怨的现象。我校教研中心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五、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我们年段就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狼牙上五壮士》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两篇课文的教学,分别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课后组织相关的讨论,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提出“渗透”与“深入”两个衔接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主要解决“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容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要求。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陡然加深,知识点增多,除有大量识记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与教学难度的加大,刚从小学走进中学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迅速“分化”与“滑坡”。《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第三学段)和初中(第四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老师把握不好,势

必影响学生的顺利过渡。本文拟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结合以下两个案例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杨小华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狼牙上五壮士》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①老师用课题直接导入,提醒学生对“壮”字的理解。重点字词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②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体把握课文内容。③围绕“这是____的五壮士”,要求学生品读课文寻找答案。④教师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片段,激发学生情感,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片段。⑤教师用串起后三个部分的讲解,此过程中再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分析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把自己归纳出来的关于人物形象的看法书写在黑板上。⑥在拓展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想对五壮士长说的话,并全班交流。

案例二:方巧莉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①通过“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读此文的兴趣。②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作

者,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③画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字,随后,教师订正字音,出示本课词语及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括号里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加强字词的运用。④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让学生以“我觉得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的形式品读课文。⑤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文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课件地震等灾难片断。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老师提出“父亲为何不选择离开?引导学生探究。

三、案例评析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他们在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师试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情唤情”,并通过一些辅助的电化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朗读指导,结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朗读指导的深度不一样。 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策略。

1.“渗透”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多加强联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小学高年级的教师既要明确自己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又要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把握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以便把初一年级的知识点逐渐渗透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初一年级的教师又要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温故知新,避免“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突然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如果缺乏这种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渗透意识,而只是孤立地从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来处理课文内容,忽略“将要学”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造成重复学习。所以,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适当的渗透,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合理。

2.“深入”策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小学的语文课情感味很浓,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所以,课堂内呈现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往往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和谐、平等。而中学的语文课理性色彩很重,语文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尤其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总是对课文要点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渲染,这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要审视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处理的深浅度。因为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课文时遇到“钻进去,再钻进去”的要求时,遇到“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价或质疑问难”时,显得束手无策。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一要适当延伸。即不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而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特点,适度进行一些拓展训练。例如在《狼牙上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局限在课文本身,稍显单薄。二要适度加深。即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

透彻,要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主要内容。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明确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于课文内容做“表面游戏”。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就比较容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要强化思维训练。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教材是“例子”,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以教材内容的处理为抓手来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还需多方面的探索。

 

第二篇: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衔接方法浅析

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衔接方法浅析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臧华

摘要 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中小学教育都是学生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二者的衔接的问题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与管理上的衔接,教材上的衔接,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思想教育上的衔接,家长工作的衔接都密不可分。但对于教师而言,我个人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要从两方面入手:一、加强在学习习惯上的衔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二、注重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衔接 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那么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就是学生接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个人认为这种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教师的全天跟班管理,到了初中则不然。所以此时学生很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既不同于小学又不同于中学高年级的管理方法。班主任要协同好各科任教师共同管理,抓好班委会的建设,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多开展集体活动,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做到学生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

二、教材上的衔接

1

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切忌做成“夹生饭”。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涉及知识面广,所以我们初一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破坏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每一学科的教师都应当下大气力,教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使之尽快适应中学课程。

四、思想教育上的衔接

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所以,初一的班主任要重视这一系列情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五、家长工作的衔接

小学阶段,家长对学生关心较多,教育方法简单,孩子也很单纯。到了中学,学生对家长已经不在是简单的服从关系,他们有时要向家长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2

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发展向家长进行介绍,使家长的教育提高一个新的层次,与学校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固然,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的有诸多原因,但主要的解决渠道还是要从方法上入手,也就是说,要注重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互相衔接,我这里提出自己的两点建议共大家探讨:

(一)、注重学习习惯上的衔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老师除教授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我个人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5)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8)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9)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

(10)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令学生在文山书海中自由徜徉,体会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光有习惯学生不学也不行。既然教学是互动的,那么这时老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严 3

格要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其次,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组织收视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收视笔记;严格训练的同时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去阅读并且将阅读的内容与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学就会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阅读的基础切实打好了,再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顺利的完成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平稳的转入初中阶段的学习!

(二)、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教给学生方法还不够,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提供以下方法共大家参考:

第一、活动法,举行小竞赛。

例如在教生字词时可进行记忆力比赛,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生字的读音与写法,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单元复习时,模仿综艺节目的形式,可组织各学习小组将复习内容编成试题,让学生进行比赛。为了获胜,学生对每个词、每个知识点都相当关注,在激烈的竞赛中促进他们积极复习,巩固知识。

第二、诵读法,举办朗诵会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中学,还不太适应中学的课业压力,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 4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举办朗诵会,其实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巩固所学内容,一举两得!举办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诗朗诵,也可以个人单独朗诵,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表演,融朗诵、表演于一炉,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中去,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探究法,排演课本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可组织全体同学组成各种小组分工合作:编剧组负责编写剧本;导演组负责研究角色特点,安排演员进行排练:演员组要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剧务组负责筹备、制作剧中所有道具及布景;观众组要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这一系列活动,使全体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第四、讨论法,开展辩论赛

初听起来,好象觉得有点难,但是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苛刻,适当降低要求,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刚开始也可以放一些辩论赛的片段,让学生们感受其中的雄辩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话题,由老师进行筛选,确定辩题,让学生进行准备,然后再小组内先尝试,最后,全班内进行辩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五、情境法,品味文章。

如教《安塞腰鼓》一课时,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通过朗读,你 5

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脑海中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渐入意境后,可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其浑厚雄壮、刚健激昂的气势,然后提问:“观看影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事物也同样具有安塞腰鼓那粗犷豪放、势不可挡的特质?”最后还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那威武奔放的生命律动。

除此以外,采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也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内容的丰富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家不妨一试!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进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使学习内容整体优化,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我们要真正达到每个阶段顺利交接棒,还需要每位辛勤的园丁的不懈耕耘!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