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平镇领导调研报告

走进农户问民生 把脉村情谋发展

——“三走遍三走进”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县“三走遍三走进”( 走遍乡镇走遍村组走遍

农户,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活动)的总体要求和“转变作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我按照“领导干部“三走遍三走进”蹲点调研”活动安排,我在抓好镇中心工作的同时,于2月1日至5月3日,对镇XX村、XX村、XX村、XX村等6个行政村进行了蹲点调研。

在三个月的实地调研中,我与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困难、五保人员进行了多次拉家常式座谈,听取大家对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召开村民大会和党员、致富能人座谈会,对竹园、许楼等村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把脉会诊开方,帮助驻村理清发展思路;每晚到农户串门,和村民交朋友,倾听群众呼声;走访6村一半以上的农户,看望慰问老党员、困难户,实地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现状;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参加集体劳动,种植沿路绿化树500多株;帮助困难户抗旱浇麦70余亩;组织村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修筑排水管道300米;主持郸淮公路沿路附属物拆迁、清障3500米;联系协调劳动部门为村民举办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班5期1691人次,已落实到顺兴木糖厂、豫东面粉厂、金鑫服装厂等镇办、村办企业就业1073人。与山东、安徽 1

周边省市蔬菜交易市场联系洽谈,达成山药、土豆、芹菜等蔬菜长期供销合同5份;下基层调研期间,我先后15次走入上访户家中,与离任老村干部马定生和困难群众王粉结成帮扶对子,平息了XX村李XX、XX村付XX、双庙村赵XX等四起长达多年的信访积案。驻村蹲点调研期间,共走访农户1600余家,发放便民服务卡1800多张,记录民情日记1065篇,帮扶困难群众83名,调解矛盾纠纷24起,为群众办实事33件。

为期三个月的蹲点调研,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我深知,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农村、走近群众,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在农民餐桌上和群众贴心交心,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打开群众的心扉,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找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向,明确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总结此次“三走遍三走进”调研工作,也引发了我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必须更加细致地做好低收入家庭的增收工作。如:XX镇许楼村常住家庭219户,在册人口2045人,其中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32户107人,分别占全村户数和人口数的11%和10.2%。这些家庭的致贫原因,大致可分六类:一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二是残疾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三是子女婚嫁分户,年老体弱无收入来源;四是因家庭成员生病、子女就学等暂时致贫;五是缺乏增收门路; 2

六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而致贫。这在全镇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区别不同对象,对症帮扶。一、二两类对象,政府要尽到职责,列入集中供养或低保;第三类对象,可通过动员其子女尽赡养义务脱贫;

四、五类对象要通过“镇党政班子结对片、干部结对户”的形式,提供增收门路、技术、资金、信息、结对助学等帮助,逐步消贫;第六类对象,要着重在消除懒根上做工作,使他们振作起来,自食其力;有致富能力的残疾人,要落实好相关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二、农村产业的发展急需高效的服务。陈堂村有面积

2600亩的山药种植基地,由40多户农户分包经营。然而,由于在品种选育、技术标准、经营销售方式、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增收效益不够明显。生产发展,促进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政府的职能就是要针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工作。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优质高效服务已成为基层政府新时期的重要职能,基层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服务本领,甚至可以通过“实验田”的方式,提高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对于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在驻村干部受精力和专业限制的情况下,镇政府要做好协调工作,通过政府部门下派科技助理、专业户联聘一名或几名科技辅导员的形式,切实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专业合作社统 3

一规范,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加工,统一服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要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和产业专业合作社的协调运作机制,提升集约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农村集约化用地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

容。常和村人均住宅用地25平方米,人均占有空地85平方米,户均占地1亩,家家户户均有前庭后院,厕所、畜禽圈舍、菜园、空地遍布村庄各处。村两委干部也不例外,造成村里建设用地极度紧张。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要为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因此,必须以农村土地确权为契机,切实解决农村圈占土地问题。一是要加强《土地法》的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增强法律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主体作用,注重土地利用规划,一步到位,先易后难,分期实施,逐步到位;三是要坚持堵、控、疏结合,合理规划新的居民点和产业、建设用地;四是要建立村庄土地流转机制,村两委干部带头示范,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四、体制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之源。白水村是一个典型的种粮大村,有耕地面积1334亩,全村1789人口,长年外出有200多人,土地抛荒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年收入只有2100多元。村两委经过调研、协商,决定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但缺乏能够连片经营的土地。村两委积极创新,以“返租倒包”的形式转包农民的 4

土地,使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同时,每亩450公斤小麦的返租标准又大大超过村民的种植收益,实现了双赢。目前,牵涉该村养殖小区建设的33户农户已基本与村两委签订了土地出租协议。事实表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多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就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五、“先富带后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民最大的困难是增收困难,竹园村人均收入4200元,稍高于全镇平均水平,但不均衡,外出创业的农民收入较好,留守在村的农民增收途径不多,后劲不足。在调研中,我了解到,村干部崔公平创办养殖合作社,积极吸引竹园村及周边的养殖户入社,年产值达360多万元;村民杨XX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带动130名妇女就业,年发放加工费100多万元,他们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事实显示,促进农民增收,要重视致富带头人的带动和组织,努力形成“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让农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六、群众在我们的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在调研中,我先后走访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老党员和一些贫困户,努力为他们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这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是我的分内之事,但群众回报给我的是难以言表的感激,远远多于我的付出。 5

我深深感到,老百姓是纯朴的,也是最讲感情的,只要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他们都会铭记在心。通过走访,我多了一份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七、新农村建设要十分重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近年来,竹园村两委依靠较高的威信,发动村民完成了道路、水库、中心广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中,村干部主动把自家的良田与不愿意失地的农户调换,成为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这也表明深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还是要抓好村两委班子的建设,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引领村民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八、办实事不搞花架,扶贫扶到点子上。这次驻村蹲点调研,我专门安排了九个晚上到贫困户家中走访。竹园、许楼、张集村21个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因祸致贫的。通过联系动员,我们先后搞了两次募捐活动,向上级部门为贫困户王粉、付天明争取救济资金5万元。不过,我觉得仅靠一两次的小额捐助,对贫困户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因人而异的帮扶方案,落实各项具体的帮扶措施。这次蹲点调研,我们选择了8名致富能力较强的党员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结对,在小额贷款担保、劳动力培训支持、种植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帮扶。对于贫困家庭,我的想法是,首先要给他们以信心和希望,“外力”要借,“内力”更需激发,这样才能使内外力共同发挥作用,在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生 6

计和发展出路问题。

九、要切实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工作作风直接体现着我们基层机关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转变工作作风,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俗话说“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因此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干事就是要服务,服务就要讲效能,能否高效服务,也是对干部是否下决心真抓实干的一种检验。我们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老百姓,因此更应该要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尽职尽责为村里解难题,诚心诚意为投资者和创业者营造良好环境,让老百姓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政部门不是“衙门”,能从我们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高效服务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效益农业,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我们宁平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是以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二是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使畜牧业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主导 7

产业转变,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从而使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林牧渔业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四是以培植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把我们已有的优势与有效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做好特色产业。五是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转化率、增值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确立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同龙头企业平等互利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部分利润,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十一、规范村务公开管理,让群众心中有个明白账。我们要本着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村里的重大事项都要向村民公开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规范好村务公开的内容。尤其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内容更应该实实在在,切忌花架子。在公开方式也要灵活多样,方便群众。除了有固定的公开阵地,如在村委会办公室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及时按要求更换公开的内容。还应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辅助形式。如印发明白卡,利用广播、墙体标语等形式进行公开,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条件许可的话,要设臵意见箱、监督电话,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并 8

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决不拖着不办,顶着不办。通过扎扎实实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可以融洽干群关系,而且也可以大大增强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

9

 

第二篇:关于巩固和提高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研报告

关于巩固和提高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

研报告

xx县委、县府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小康新农村建设。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新时期村党组织领导核心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对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就是说,村党组织是否能有效地领导农村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个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们通过对7个镇、16个村的走访了解,群众反映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切实增强“五个力”:

1、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实践证明,能否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是能否发挥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决定一个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也是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表现。当前,xx县正在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对村党组织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具体考验。调查发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

是当前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最大问题,群众要求村党组织能认真研究县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14条政策措施,善于结合村情创新工作思路,在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三大新农村建设标准上走出符合群众意愿的特色之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农村建设成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2、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得到有力推进,作为村级党组织就必须树立统筹发展观念,掌握统筹发展的本领。今年6月,绍兴县虽然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但尚有83.2%的村的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公益资源、人文资源等难以优化整合,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原因是新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开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盘考虑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努力成为熟悉统筹发展的通才,班子努力成为统筹领导一方的行家,党组织成为驾驭一方、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战斗堡垒。

3、提高“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非物质形态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这不仅要求村党组织善于抓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物质形态建设,而且也善于抓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等非物质形态建

设,真正建立起“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的良性发展机制。

4、提高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村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制约和规模调整后行政村党员相对增多且分散的实际,其作用的大小与村党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座谈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上严格要求与主动关心结合,工作上培养与使用结合,生活上讲奉献与维护正当权利结合,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员的模范带动来推进工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5、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与群众最相关、工作量最大的是农民住房的拆迁和改造,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据对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调查表明,有10.8%的信访问题涉及到农村拆迁改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须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重点是处理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xx县以“先锋工程”建设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但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是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企业转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极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不允许他人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工作方法粗暴。当村民的疑虑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容易造成群体性上访。如xx镇外枢村原党支部书记xxx任职20年,独断专行,村里所有工程项目都不通过招投标,个人说了算,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村民上访。其次是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反映,一些“老板书记”只顾办自己的厂子,很少到村里上班,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据抽样调查,群众认为村干部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群众观念不强,占54%。其三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存在“以权谋私”现象。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当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就要比村民高出一筹,房子要造得大一些,钞票要挣得多一些,生活要过得好一些,造成村民与村干部的对立局面。在企业转制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干部却从中捞取好处。在个人建房上,村干部“带头”少批多建,面积严重超标,与村民简陋的住房形成强烈的反差,群众心里很

不平衡。有的村干部甚至弄虚作假,开假证明办批文,把耕地当杂地批,在村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如xx镇原xx村支部书记、xxx镇xx村支部书记均因为带头违反土地政策,超面积建房和乱搭乱建,致使老百姓不服而出现集体上访。

二是村“两委会”关系缺乏协调性,严重削弱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首先是合作共事氛围不浓。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大部分村的村级资产难以真正融合在一起,村干部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原小村范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对前景心存忧虑,工作状态不佳,这些都影响了整体合力和办事效率。其次是内部关系不顺。据调查,行政村规模调整半年多来,仍有7%的村班子内部不是很协调。有的对新班子的配备不服气,工作消极怠慢;有的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感到委曲,心态难调整;有的则以小村的班子组成小团体,只顾自己的小村说话做事;还有的新村村务工作组长因岗位角色转换不到位,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工如分家,存在各自为政、拉帮结伙的现象,遇事各作主张、各行其事,导致好事争着上、难事往后躲,出现失误就金蝉脱壳。如杨汛桥原前童村党支部、村委会各管各的人,各论各的事,各开各的会,重大事情达不成一致意见,甚至出现村委主任竟然擅自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给自己定奖金的事情。其三是工作方法不当。一些村党组织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熟悉、不习惯、不理解,甚至产生埋怨、抵触情绪,不敢领导、不善领导,把发扬民主与坚持

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割裂开来;少数新当选的村委干部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不接受党支部领导,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和宗旨。

三是村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难以保证。经调查,当前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形式化”:首先是执行制度的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不重视党员的活动,党员对此意见较大。其次是村务公开的形式化。从群访事件分析,当前涉及村级财务、村干部经济问题的案件占20%左右,原因是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的不彻底。群众反映,一些村干部在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特别是土地征用款、企业承包款投资使用公开不透明,部分公款被私自借用、拖欠,村级招待费支出不规范,存在借公济私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据统计,干部报酬逐个公开的村占83.3%,招待费逐笔公开的村只占43.2%,尚有34%的村设置有其它栏目,没有逐笔公开。其三是重大事项村民决策的形式化。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导致群众有意见,对村里的事关心、支持不够。

四是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动摇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的基础。调查反映,当前农村党员主要存在“三个化”的问题,首先是党性观

念、宗旨意识在淡化。一些党员存在“小团体”思想,拉帮结派,搞宗族、宗派活动,对抗党组织。同时,一些党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空虚,思想道德庸俗,经常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党员赌博、嫖娼等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党员以个人、小团体利益为上,公然对抗上级政策,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越级上访等;有的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甚至在参加组织生活时向党组织索要报酬。其次是个体素质、能力水平在退化。据统计,全县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党员的比例达33.8%,小学文化水平的党员达41.7%,贫困党员、流动党员、无职党员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一些党员干部习惯用老方法、老手势办事,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缺少主见性、权威性和号召性。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亲亲疏疏,不能一碗水端平,办事有失公道;有的在工作中留有“尾巴”,被个别人所“左右”;有的为争取“宽松环境”,极力回避掩盖矛盾,对错误倾向一味退让、迁就,为维护个人的利益,不惜放弃党的原则,对同级的问题不敢批评,怕伤感情、丢面子,致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矛盾久拖不决,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其三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弱化。一些党员习惯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提篮小卖”式的营销方式,对效益农业、科技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市场营销一窍不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党员在群众心里的“形象”在降低。一些“经济能人”党员存在求稳守摊、怕露富的思想,没有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参与村务管理上,甚至以钱仗势、以钱谋权,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三、巩固和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几点思考

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关键在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重点在巩固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深化”先锋工程”建设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提高村干部的公信力,夯实村党组织的领导基础。

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针对当前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点从提高村干部公信力出发,增强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素质中扩大村党组织的影响力。以开办村干部素质提升班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党情、村情、民情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同时强化对村干部的能力培训,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应急能力培训工作,如村镇规划、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等,着力提高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培训使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职干部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即政治坚定有信念、实践宗旨有办法、依法办事有威信、发展经济有本领、协调配合有核心。二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从转变村干部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村

级全程代理服务制,开展群众对村干部的实事公评活动,建立村干部报酬评议制度,使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挂起钩来,同时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失职的村干部,严格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村干部办公机关化的倾向,改“门诊”为“出诊”,以民情恳谈、夜谈、访谈为载体,经常倾听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凝聚人心。推行村干部向村民公开诺廉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政基金,落实制度治村、村务民主决策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

2、完善村级规范化运行机制,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工作的水平。

以《xx县行政村工作规范》为准则,建立村级运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级管理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活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每月一次党日活动,重点围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党员学习。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情,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二是严格执行三大规范,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运行。执行决策规范,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日常村级事务应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后,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实施。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工作,应先由村“两委会”

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再实行表决制。执行管理规范,按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事务管理的要求,执行好人事任免(选举)制度、村级招待费限额开支、财务年度轮审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村干部坐班制等。执行监督规范,执行好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承诺和履诺评议制度,村干部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运作。三是落实村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开展村民代表“代表性”教育,以“1+1”(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代表的整体素质,使村民代表树立代表村民的意识、党的领导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村民代表正确行使职责,促进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

3、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党员作用”这个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党员干部,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对于普通党员,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带好头”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基础上,完善农村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制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设立政策宣传岗、拆迁帮助岗、事务监督岗、纠纷调解岗、环境治理岗、维护稳定岗等,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

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