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总结

——090602232 王康

转眼间大学一年的实验课程已然结束。在这一年的实验学习中,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失败的痛楚。在实验中,我不但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我的动手能力,更学到了合作的重要,与我同组的同学分工,一起努力,协作完成实验,这才是实验赋予我最宝贵的能力。

下面我对牛顿环一实验做做具体的总结。

牛顿环实验是用于检测透镜的曲率及其质量;测量光波波长;精确地测量微小长度、厚度和角度;检测物体表面的粗糙度和平整度的。在工业上被广泛运用。

其仪器分别为:1.牛顿环。2.读数显微镜。3.钠光灯。

将一曲率相当大的平凸玻璃透镜放在一平面玻璃的上面,则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空气隙。空气隙的一条等厚干涉条纹是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该干涉条纹最早被牛顿发现,所以称为牛顿环。

读数显微镜是将显微镜和螺旋测微装置组合起来,用于测量长度的精密仪器。主要用来测量微小的或不能用夹持仪器测量的对象,如毛细管的内径、狭缝宽度、干涉条纹宽度等。

钠光灯是一种气体放电灯。在放电管内充有金属钠和氩气。开启电源的瞬间,

氩气放电发出粉红色的光。氩气放电后金属钠被蒸发并放出黄色的光。

【实验步骤】

⑴ 在显微镜视场中找到牛顿环

① 照明——点亮钠灯,移动读数显微镜装置,使光线射向显微镜物镜

下方45°的反射玻璃片上。镜筒下方放置牛顿环装置。仔细调节45°的反射玻璃片,以及读数显微镜与钠灯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钠灯射来的光线能够垂直地反射到牛顿环装置上。这时,由牛顿环装置反射回来的光能够回到显微镜物镜的镜筒中。

② 调节目镜——使目镜在镜筒内转动,直至十字叉丝成像清晰。并使

其中的一根叉丝与镜筒移动方向平行。

③ 调焦——等厚干涉条纹定域在空气隙上表面附近,故在观察时,显

微镜必须对准此面调焦。旋转调焦手轮,先使显微镜筒接近牛顿环仪。然后自下而上地移动,与此同时,在目镜中观察,找到牛顿环的像,并消除它和叉丝间的误差。

④ 对准——找到并对准牛顿环中心。一般只要将显微镜调焦到凸面上

方后,将显微镜筒对准顶点,牛顿环纹即跃然而出。如果不够清楚,则再重新细微调焦,直到条纹最清楚且与叉丝间无视差为止。

⑵ 测定牛顿环直径

① 调整显微镜的十字叉丝交点与牛顿环中心大致重合。

② 转动测微鼓轮,使显微镜架移动。借助牛顿环,再仔细观察十字叉丝是否一条与镜架移动方向垂直,另一条与镜架移动方向平行。做到这一点以后,移动显微镜框架时,牛顿环不会上下错动。如果不符,则适当转动目镜,使之达到上述状态。再观察显微镜中十字叉丝交点能否超过牛顿环的13条暗圈(两边都要超过),以便顺利完成下面的测量任务。 ③ 在测量各干涉环的直径时,只可沿同一个方向旋转鼓轮,不能进进退退,以避免测微螺距间隙引起的空回误差。

实验多是如此,需要我们细心地操作,勤快地思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从实验中得到的知识并非实验本身那么简单,实验更让我享受的是它带给我的过程,它使我的动手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以不变应万变。我认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学到这门课程教我们的精髓,它不仅是教我们如何做实验,更是教我们如何做事。当然,这一学年的实验并不只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更多的是与我同组合作的伙伴,我们培养出了相当大的默契,这也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当然,老师们的讲解也是与实验成功密不可分的,每当我被一两个问题所阻挡的时候,老师们的话无疑是起到了醍醐

灌顶的作用,让我们从迷途中折回来,这就使得我们的思绪如雨后春笋般狂涌而出,迷茫不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阳光大道。

回顾几个实验,我获益良多。首先,它们调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其次,它们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再则,它们更深化了我的团队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我想这才是我在实验中真正学到的东西。

 

第二篇: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总结(选)

一、PN

1,在恒流供电条件下,PN结的Vf对T的依赖关系主要取决于线性项V1,即正向压降几乎随温度下降而线性下降,这就是PN结测温的根据。

2,宽带材料的PN结,其高温端的线性区宽,而材料杂质电离能小的PN结,则低温端的线性区宽。

3,PN结温度传感器的普遍规律:Vf-T的线性度在高温端优于低温端。

二、Frank-Hertz实验

1,使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一定频率的光子照射,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

2,原子与电子的碰撞是在Frank-Hertz管内进行的。

3,Oo段电压是Frank-Hertz管的阴极K与栅极G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出现的。

4,用充汞管做F-H实验为何要开炉加热?

使液体汞变成气体汞,相当于改变蒸汽压,使管中充满气体原子,达到实验要求

5,第一个峰的位置为何与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

这是由于热电子溢出金属表面或者被电极吸收,需要克服一定的接触电势,其来源就是金
属的溢出功,所以第一峰的位置会有偏差,但是两个峰对应的电势差就不会有这个偏差。

6,曲线周期变化与能级的关系,如果出现差异,可能的原因?

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能量的转移是量子化的。

7,为什么V-I曲线中各谷点电流随V增大而增大?

随着栅极电压V增加,电子能量也随之增加,在与汞原子发生碰撞后,一部分能量交给汞原子,还留下的一部分能量足够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这时板极电流又开始上升。

三、测量Fe-Cr-Al丝的电阻率 

1,低电阻测量方法?

电桥法,或者电流电压(伏安)法。【大电流,测电压】

本实验采用伏安法。通过小电阻Rx与标准电阻串联,根据串联电路流过的电流相等计算R。

2,如何考虑接触电阻与接线电阻在实验中的影响?

采用高输入阻抗的电压表测量电压。

3,什么是误差等分配原则?

各直接测量量所对应的误差分析向尽量相等,而间接写亮亮对应的误差和合成项又满足精度的要求。(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按等误差分配的误差进行调整,对测量中难以保证的误差因素应适当扩大允许的误差值,反之则尽可能的缩小允许的误差值。)

4,为什么不用普通的万用表直接测量电阻的阻值?

万用表精度不够。

5,测电阻率时,导线的粗细、长短对实验结果有误影响?

理论来讲,导线的电阻率是其本身特性,粗细、长短并不会影响。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对直径的测量易产生误差,导线越细(直径越小),产生的误差就越大,所以实验一般选用直接稍大的裸导线。

四、力学量和热血量传感器

1,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组成。

2,涡流传感器的标定曲线受哪些因素影响?

待测表面的材料特性,感应头磁芯截面直径与与感应头与待测表面的距离。,

3,为什么在应用应变片传感器经常采用半桥或全桥形式?

应变片是一种本身电阻随应力变化而改变的传感器。几乎所有的应变片,其灵敏度都比较低,利用桥式电路(全桥)可以成倍提高其灵敏度,并使输入和输出呈线性关系。利用桥式电路检测应变片的变化,还具有通过的电流极低,应变片自身发热低的优点。

4,涡流传感器可以区分铁磁材料与非铁磁材料,但不能区分不同电导率的非铁磁材料。(自我认知)

5,通过旋转测微计来确定传感器与涡流片的间距。

五、高温超导电性的测量

1,超导体有两个基本特性:零电阻效应和完全抗磁性。

2,金属的电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电子受到晶格散射而出现的电阻Ri,另一部分是由于杂质对电子的散射造成的电阻Rr.

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成线性上升;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叫复杂;当大于起始转变温度时,超导体的电阻随温度上升,在小于起始转变温度时,电阻迅速下降,降至某一温度,电阻变为0.

4,采用四引线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接触电阻和引线电阻对测量的影响。 四线制测量可以消除在传感器导线中由于激励电流引起的电压降(也就是由于线阻导致的压降),这个压降在测温当中会干扰测量结果,加入线阻产生的热量。

六、棱镜分光仪

1,最小偏向角δmin: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处于三棱镜的对称位置上

2,棱镜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增大而增大。

3,调整三棱镜反射面使其垂直于望远镜光轴时,可以选用半调法。平台螺丝和望远镜螺丝各调一半。

七、光的干涉-分振幅干涉

1,为什么用半透膜而不用普通玻璃板与待测薄膜构成空气劈尖?

本实验采用的钠光灯所提供的钠光双线经普通玻璃与薄膜样品干涉后,干涉效果较差,需经半透膜板,而后方可形成明显的条纹。

2,你认为在本实验中采用干涉法测量薄膜的膜厚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首先,干涉条纹与移动条纹位置读数不精确,导致b与a的值不准确;其次,薄膜板与半透膜板之间的灰尘颗粒对膜厚的测量也有较大影响;最后,薄膜严重的划伤对膜厚的测量有很大的影响。

3,通过实验观察,叙述普通空气劈尖产生的干涉条纹同本实验薄膜测量的空气劈尖产生的干涉条纹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由于薄膜板上只是部分涂了部分薄膜,所得的干涉条纹中间有转折处,而普通空气劈尖由于光程差直线分布,没有转折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