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

文学创作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19xx年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19xx年,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佛烈德里克夫人》、《杰克·斯特劳》、《杜特太太》和《探险家》,其中《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他的作品都是喜剧,受奥斯卡·王尔德的影响较深,主题大多为家庭、爱情、婚姻中的波折,描绘出当代上流社会的世态风尚,流露他对社会道德的怀疑态度,笔触辛辣含蓄,讽刺多于幽默。佳作包括《希望之乡》(1913)、《卡洛琳》(1916)、《我们的前辈》(1917)、《家庭与美人》及《圈子》(1921)。

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带有自传成分。它写一个青年菲利普受到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和宗教思想的束缚,以及在爱情上遭到的打击。但批评家们认为它写得并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别的作品中的冷静观察深刻。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回国述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段间谍与密使的生活,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19xx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xx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拉丁美洲与印度。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能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19xx年,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描写一个英国画家(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庚为原型)来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共同过纯朴原始的生活,创作了不少名画。这部小说表现的是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

创作高峰

19xx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xx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两次

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的剧本,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后来还写了《香笺泪》(1927)、《神圣的火焰》(1929)、《养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幻想破灭的《为国效劳》(1932),19xx年完稿的《谢佩》上演失败,从此不再写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又名《大吃大喝》出版。它写了两个作家(分别以哈代和休·华尔浦尔为原型),反映了当时文坛的面貌。其中酒吧间女侍罗西,是毛姆笔下最为丰满的女性形象) ;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1921)、《卡苏里纳树》(1926)与《阿金》(1933)等。英国著名批评家西里尔·科诺利对这些作品评价很高,认为它们第一次如实地刻划出在海外的英国人,如法官、种植园主、行政长官等人的真实形象,他们或是懦夫,或是势利之徒,或是谋杀犯,或是诈骗犯,而不是肩负崇高使命的上等人。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暮年时光

毛姆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xx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xx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xx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如《总结》(1938)、《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观点》(1958)、《回顾》(1962)等 ,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19xx年,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

毛姆住过的客厅

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xx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xx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xx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2]

著作目录编辑

选集

《毛姆作品选》

弗雷德里克·T·贝森编(193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本书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并附有这些刊物对此所作的介绍和注释。由雷蒙德·图尔·斯托特编(1950)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K.W.乔纳斯编,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思维克,卢特格斯大学出版。(1950) 全集

《毛姆戏剧集》6卷本(1931—1934)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毛姆全集》袖珍版 14卷本(1936—1938)

《短篇小说全集》3卷本(19xx年)

单行本

《兰姆贝思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长篇小说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长篇小说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说集

《英雄》(The hero)(19xx年)长篇小说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xx年)长篇小说

《一个体面的男人》四幕话剧(19xx年)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xx年)长篇小说

《圣洁的天国:安大路西亚见闻和印象》(19xx年)游记

《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19xx年)长篇小说

《调情》(Flirtation)(19xx年)短篇小说

《探索者》(The explorer)(19xx年)长篇小说

《魔术师》(The magician)(19xx年)长篇小说

《弗雷德里克夫人》三幕喜剧(19xx年)

《杰克·斯特洛》(19xx年)戏剧

《朵特夫人》(19xx年)戏剧《珀涅罗珀》(19xx年)戏剧

《探索者》(19xx年)戏剧

《第十个人》(19xx年)戏剧

《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19xx年)戏剧

《史密斯》(19xx年)戏剧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剧(19xx年)

《人生的枷锁》(19xx年)长篇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19xx年)长篇小说

《陌生人》(19xx年)戏剧

《一片树叶的颤动》(19xx年)

《周而复始》三幕喜剧(19xx年)

《在中国屏风上》(19xx年)游记

《凯撒之妻》(19xx年)戏剧

《中国剪影》(19xx年)游记

《苏伊士之东》(19xx年)戏剧

《比我们高贵的人们》(19xx年)三幕喜剧

《家庭和美人》三幕滑稽剧(19xx年)

《不可企求的人》三幕滑稽剧(19xx年)

《私利》四幕喜剧(19xx年)

《彩巾》(The painted veil)(19xx年)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六篇》(19xx年)

《信》三幕剧(19xx年)戏剧

《忠实的妻子》三幕喜剧(19xx年)

《圣火》三幕剧(19xx年)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个英国间谍》(19xx年)短篇小说集 《客厅里的绅士:从仰光到海防旅途纪实》(19xx年)游记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年)长篇小说

《养家活口的人》一幕喜剧(19xx年)

《第一人称短篇小说六篇》(19xx年)

《因为效了劳》三幕剧(19xx年)戏剧

《书包》(19xx年)短篇小说

《偏僻的角落》(19xx年)长篇小说

《谢佩》三幕剧(19xx年)戏剧

《啊,国王》短篇小说六篇 (19xx年)

《法庭》(19xx年)短篇小说

《堂·弗尔南多:西班牙主旋律变奏曲》(19xx年)游记

《四海为家的人们》微型短篇小说(19xx年)

《我的南太平洋诸岛》芝加哥出版(19xx年)随笔 1930

《戏院》(Theatre)(19xx年)长篇小说

《总结》(The summing up)(19xx年)自传《圣诞节》(Christmas holiday)(19xx年)长篇小说

《喜剧六种》纽约出版(19xx年)

《九月公主和夜莺》多伦多出版(19xx年)短篇小说

《书与你》(19xx年)随笔

《战争中的法国》(19xx年)随笔

《象从前那样的杂拌》(19xx年)短篇小说集

《一打短篇》(The round dozen)(19xx年)短篇小说集

《别墅里红运高照之人》(Up at the villa)(19xx年)长篇小说

《纯属私事》(Strictly personal)纽约版(19xx年)伦敦版(19xx年)自传 《黎明前的时分》(The hour before the dawn)(19xx年)长篇小说

《不可征服的人》(The unconquered)或 (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纽约出版(19xx年)

《刀锋》(The razor’s edge)(19xx年)长篇小说

《时常》(Then and now)(19xx年)长篇小说

《环境的产物》(19xx年)短篇小说集

《卡塔琳娜—— 一段罗曼史》(Catalina.A Romance)(19xx年)长篇小说 《这里和那里》(19xx年)短篇小说集

《四部曲》(19xx年)R.C.雪弗雷根据毛姆的原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一个作家的札记》(19xx年)文艺理伦

《三部曲》——《教堂司事》,《娄威尔先生》,《疗养院》(1950) 文学特点编辑

复杂人性

毛拇的个性坦率,常常宣言不讳,因此总是招引文艺批评界的诋毁,但他仍坚持以英、法等国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公众喜闻乐见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毛姆短篇小说的标志就是冷静、客观和深刻地剖析与解读人性的弱点,人世间的人情冷暖、苦与恶、尔自我诈、道貌岸然、世态作品中无情地嘲弄、讽刺了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上流社会的荒理无度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导致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幻想破灭,让人们从他的小说中亲身领赂、目睹了社会的罪恶、人性的丑恶及命运的不公和多劫难。

[3]

纵观毛姆的多篇短篇小说,虽然他目睹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瘸苦,在创作时仍坚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的做法。毛姆将人性的复杂性描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关心,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财兽与恶、美与丑进行了惟抄报肖的描写。有人认为毛姆的小说已超越了对善、恶、美、丑的鉴别,但其作品往往只是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进行具体、翔实的描写,尤其是对人性恶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与讥讽,却没有意识到罪恶的根源,没有对摧残、压迫人的社会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4]

作品主题

对维多利亚传统的矛盾态度使毛姆与其他不愿盲从常规的作家—样,对新时代自我价值的追求满怀渴望,同时又不忍彻底颠覆维多利亚传统文化。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毛姆选择了逃避,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超然物外。他笔下的主人公对造成自身孤独的外在世界冷眼相看,对保持孤独的完美刻骨铭心。在西方文化的樊笼中,他们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在一次次质疑中,毛姆放逐他笔下的主人公自由地寻求灵魂栖息之地。《刀锋》中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土》中的斯特里克兰便是其中的典型。[3]

异国情调

毛姆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经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便是他作品中浓郁的异国情调。这种异国情调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科技带来的进步使得西方文明迅猛发展,不仅使得后起的欧洲迅速超过了古老的东方。而且促进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和霸权意识的增长。在疯狂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者从“愚昧、野蛮”的东方人手中掠夺物质财富.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则看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量力,将之视为人类灵魂的最终归属。作为一个敏感而极官才华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对东方文化则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向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毛奶对处于非主流边缘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等倾注了自己高度的热情,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在毛姆的小说中,“异质文化不再充当西方文化的配角,而一跃成为小说中真正的主宰因家”。[3]

人物思想编辑

对毛姆而言,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在创作小说时,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成为毛姆关注的焦点。生理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让他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人性.从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复杂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恶兼容的结论。因此在创作时,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各具特色。[3]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带着19世纪传统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批判意识进入20世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追问人性的价值。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语境中呈现,并在语境中生成意义,反过来又构成语境中的一道风景。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19世纪传统价值现的反叛与否定,又无可奈何的眷恋与缅怀;既有对风园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反驳与批判,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共鸣。

这些互为矛盾的因索充分体现了文化语境与作家创作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构成毛姆小说的二重性特征。表面上,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进行揭露;在更深层面上,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毛姆这种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3]

毛姆简介

毛姆简介

参考资料

毛姆简介

 

第二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申利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作家之一,但文学评论界对他的反应却比较冷淡,他也自认为仅是个,而且几乎所有的英国文学史著作都只是对毛姆作个简单的介绍。,“毛姆问①题”。然而,性,,,引起读者的兴趣且持久不衰。,我国的外国文学爱好者和外,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总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阐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20年来国内毛姆研究的概况,并对今后的毛姆研究进行展望。

一、短篇小说研究

毛姆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不仅数目可观,而且在内容和技巧上可谓异彩纷呈。国内对毛姆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在主题和艺术特色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毛姆的短篇小说通过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地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揭露,使其作品成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潘绍中在

(英汉对照)他翻译的《毛姆短篇小说选》“序言”中说:毛姆“塑造了众多的人物:狂妄虚伪的大臣

要员和奴颜婢膝的姨娘听差,百无聊赖的名门闺秀和命运多乖的小家碧玉,脑满肠肥的名士乡绅和挣扎度日的艺人流民……对那个社会里光怪陆离、尔虞我诈的人情世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揭

②露。”另有评论者以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描写英法两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有闲阶级的荒唐行径是毛姆的另一重要主题。毛姆通过对达官要人、名门闺秀、乡绅阔佬等一系列人物的刻画,揭示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实质”,③并指出《蒙德拉哥勋爵》、《现象与实质》、《上校夫人》等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名篇佳作。评论者们的这些描述,是对毛姆短篇小说中这种突出主题的精炼概括。

毛姆的许多短篇小说都弥漫着浓郁的异国情调,特别是其勾画的特定环境中的英国殖民者形象,也为诸多研究者所关注。毛姆一生酷爱游历,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像评论者所注意到的,在毛姆笔下,“从南太平洋的碧涛万顷到北婆罗洲的莽莽丛林,从东印度群岛的椰林环礁到墨

④西哥庄园的牧歌琴声,从纸醉金迷的巴黎到船舶云集的大阪”,都有毛姆细心搜集的创作素材,

有他“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有趣的细节,用简炼而准确的笔法塑造出形形色色的殖民官员、传教士、

⑤商人、冒险者、种植园主、土著居民、赌徒和妓女的形象”。而且,评论者还注意到,与颂扬为大英

帝国争光的殖民“英雄”的吉卜林不同,毛姆是“以奚落揶揄的态度勾勒殖民地白人官员、商人、教

⑥士、种植园主的丑态”的。因此,刘宪之在《毛姆小说集》译后记中说:“在英国文学中,以奚落、揶

?12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外国文学研究20xx年第4期

⑦揄、讽刺的态度勾画殖民者的形象,毛姆的短篇小说开创了一个先例。”后两例评论指出毛姆对

殖民者的态度是奚落、揶揄是不无道理的,都是论者细读作品、用心体会后得出的结论,因为毛姆小说中的幽默几乎无处不在,人们在阅读其作品时也许往往会在开心一笑中忽视了对其作品深层意蕴的思考。

在以上两大主题之外,毛姆以反映间谍活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英国间谍阿兴登》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和注意。这一类型的短篇多是依据毛姆一战中服务于英国海外谍报机构时期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侯维瑞在其编著的《现代英国小说史》中说:“由于作者在描绘间谍活动的刀光剑影时也注意性格形象的塑造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揭示,因而写得不落窠臼,有一定的文学价⑧⑨值”;且这样的塑造与揭示也使其小说“与落于俗套的‘斗篷与匕首’。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评论者仅仅认识到了其“不落窠臼”的特点,,这是值得后来者们填补的一个空白点。

关于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大特色。,有悬念,有高潮,有余波,引人入κβ胜”,还以。研究者还得出结论说:“毛姆的小

λ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紧凑,情节曲折。”他们

认为这与毛姆自己强调情节的重要性的文学主张有关——这一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另有评论者注意到,毛姆善于给故事一个意外的然而又是符合故事发展逻辑的结局,并且“总是力图为读者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意外结局在他手中的与众不同之处。”该评论者同时认为:“毛姆

?β的构思和布局有着法国小说的线条和东方艺术的色彩。”这一见解有独到之处,但是,如果文章

的作者能再具体分析一下毛姆作品构思和布局上的“法国小说的线条和东方艺术的色彩”是如何表现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让读者对这一结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文章将会显得更有份量。

(lucidity,si其次,毛姆自己所要求的“明晰、简洁、悦耳”mplicity,euphony)的语言风格在

其短篇中得以鲜明体现也是研究者们公认其作吸引人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毛姆能够拥有大批读者的另一原因是他的语言风格明白畅达、朴实无华,与不少现代主义作品语言晦涩艰深不大相νβ同”。薛相林、张敏生在《毛姆——为民众写作的艺术大师》一文中说:“毛姆被公认为语言大师。他的作品的语言不仅丰富、通俗易懂,而且诙谐、幽默,富于表现力,并以简洁、明晰为其特色。他在糅合英语、法语这两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犹如‘金刚刀切割’一般利落的文风,令人惊

οβ叹不已。”评论者还对毛姆作品“雅俗共赏”的特点作了这样的解释:“毛姆的文字干净利落、规范易懂,既无晦涩、生造的词藻、累赘难解的长句,又无通俗作家一般喜用的大量土话俚语,而做

πβ到雅俗共赏、人人爱读……”。

由于毛姆本人在《总结》一书中剖析了自己在写作上的弱点,所以侯维瑞在肯定其语言长处的同时也指出:毛姆还有着“语言修养上的不足,使毛姆至今尚无从跻身于堪称‘语言大师’或‘文

θβ体专家’的第一流作家之列。”这与薛相林、张敏生的说法有明显区别。那么,毛姆可否被称为

“语言大师”,看来还有待批评者们在进一步研究、探讨后再下结论。

除上述两项显而易见的特点外,还有评论者独辟蹊径,结合具体作品《露水姻缘》,分析了毛姆短篇小说在细节描绘上的特点,认为其作中的描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可见场面与人物的直接描绘,它是细致的”,“达到了细腻的油画效果”,如“描写人物动作与心理时,毛姆写得细致而

ρβ含蓄,善于通过人物的微细动作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波动”;另一种“是讲述与推测中的概括描

绘,它点染得很传神”,这是文中“某一细节的实现或重复。它把普遍的、一掠即逝的讲述,变得形

?12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σβ象具体,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家之言,却是“言他人所未言”,依其所言扩展开去,结

合毛姆的其他短篇,或许可将此问题谈得更深入、更细致。

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我国文学评论界一贯注重的方法。以上所述也是国内研究界在分析毛姆短篇小说时对这种方法运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或从综合考察的角度或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毛姆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如主要以短篇小

τβ说为例、同时结合对长篇小说的分析的《曲折?幽默?象征:毛姆小说魅力谈片》、《英国的“莫

κχ泊桑”:简论毛姆的短篇小说创作》等文,都是宏观地对毛姆的小说进行整体把握的;而陈钦武

λχ的《简析〈带伤疤的人〉——兼探毛姆笔下落魄人物的心理特征》一文则是由点及面探讨毛姆短

篇小说的代表。在比较研究上,龚伯禄的《巧布疑阵的结构——谈谈莫泊桑的〈珠宝〉和毛姆的〈全

?χ懂先生〉的艺术特色》;翟翼、

νχ周怡的《毛姆、鲁迅的〈风筝〉比较谈》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两作品的理论为视角、,“冷嘲与反讽”的艺术效果。

二、长篇小说研究

毛姆的长篇小说也有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寻欢作乐》(又译)、《啼笑皆非》《刀锋》四部。国内研究界对毛姆长篇的关注也主要聚焦在这四部小说上。

对毛姆长篇小说的研究首先集中在对其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和作品表达的主题的研究上。以自身的经历体验为依托,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竭力展示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的困惑及人物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这是评论者对毛姆塑造人物时所具有的特点的共同认识。以《人生的枷锁》为例,这是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所以研究者们习惯于从主人公菲力蒲身上寻找毛姆生活与思想的影子。如陈春生在《挣扎中的迷茫——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早期的人生观》一文中指出:“菲力蒲对宗教的摈弃,表示了毛姆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和米尔锥的交往又表达了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人和自身的透视,从而更深

οχ刻、更贴近现实生活,开始了对生存意义的探索,……”这是一种为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的观

点。当然,由于菲力蒲得出的是“人生虚无”、“生活并无意义,人生也没有什么目的”的结论,故而

πχ评论者多认为这是毛姆悲观思想的体现。但有评论者据此说毛姆“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恐怕显

得有些武断:“有一定的悲观思想”和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之间是有相当距离的,而且,实际生活中的毛姆从未放弃过对事业和爱情、甚至是对名誉和财富的追求。对他来说,人是有理性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同样地,对小说《刀锋》的主人公拉里而言:“对人生意义的寻求是拉里形象的

θχ灵魂。”金文兵在《漂泊灵魂的自救之路——〈刀锋〉读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一文中则更为明确地指出:“……重要的,不是拉里选择了怎样极端的生活方式,而是毛姆以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展示的现代文明中人

ρχ的某种处境。……毛姆确是要向世人展示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与灵魂的无以寄托。”显然,相对

于那些仅仅指出拉里寻求人生意义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文章来说,该论者的认识更深入了一些。

主人公不断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求证是研究者对毛姆长篇小说的主题进行考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鲁苓在《追寻自我的旅程——读〈月亮与六便士〉》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月亮和六便士》“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艺术天才追寻自我的生命旅程”;而且,“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追寻自我、再现自我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是一个在与传统的抗衡中不断释放自己的过程”;文章作者还由此大胆推想开去:思特里克兰德“烧毁巨幅壁画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表明:他对自我的追寻不能固

?12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外国文学研究20xx年第4期化在这最后的画章之中。……他的灵魂、他的梦都会随着焚毁的画章在涅般木中返回无限的星空,

σχ对梦的追寻、对自我的追寻也将在无限时空中延续下去,以使不朽的灵魂显现出来。”从一定意

义上讲,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推想不无道理——伟大艺术家的传世之作就可谓他们的“不朽的灵魂”,而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的艺术形象,也确实是在对自我的不断观照中,以顽强的生之意志把自我个性予以强烈张扬,当他的画作完成时,一定程度上他是完成了自我求证;但因其精神不息,他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就是无止境的。

近几年,随着学术界对现代叙事学研究的深入,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毛姆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加以探讨的文章越来越多。从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看,较有新意和份量的是古渐的《“锲入观察”与“隔离观察”的有机交合——毛姆长篇小说叙述艺术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毛姆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反映了毛姆长篇小说叙述艺术上的独创性。、《刀锋》——的具体剖析,,……然而因受‘锲入观察’与‘隔离观察’、不尽相同的,往往构成某种互补关系。、有机交合,从而共同构筑起充满无穷魅力、令读者心驰神往的

τχ虚幻的艺术世界。”通过一番分析论述,文章作者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毛姆小说“与惯以全

知全能叙述模式为根本特征的传统小说,已经存在着某种明显的分野,染带上了现代小说艺术的某些气息与色调,从而与二十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涌动下催生出的现代派小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接轨乃至贴合,这充分显露了毛姆所具有的难能可贵的艺术创新性”,因而毛姆“堪称二十

κδ世纪西方文坛一位颇具创新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另外,陈秋红在《“毛姆问题”的当代思考》一

文中也指出,毛姆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显然受到了现代主义潮流的促动,使其作在结构、时空和

λ叙述角度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与改观,从而形成一种被评论家称为“毛姆叙述法”的叙述方式δ。但

因这是一篇对“毛姆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全面探究的文章,所以该文作者只是点明了这一现象而未对其进行详尽的论述。此外探讨毛姆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还有陈文华的《毛姆长篇小说叙事艺

?δνδ术二题》和《毛姆后期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以及王丽丽的《天才的说谎者——论毛姆〈刀锋〉

οδ的叙述形式》。

国内批评界在毛姆长篇小说的研究上除针对具体作品从某个方面予以探讨外,也有评论者从宏观角度对毛姆的长篇小说加以整体把握。这方面的研究皆是单篇文章,并未形成系统。如陈春生在《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及创作观》一文中指出,毛姆的精神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人性的枷锁》为代表的前期小说中充满了毛姆“对旧世界的坍塌和失去精神家园的惶惑”的真实描述;以《月亮和六便士》为代表的中期小说“表达了逃避现有价值体系的愿望”;以《刀锋》为代表的后期小说则是毛姆“试图用古老的东方文明来拯救已经沦丧的西方”的努力的体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在毛姆的小说中,既有现代派文学对人认识的深刻性,又保持和发展了传统的文学样

πδ式。他的创作兼吸了传统作家和现代作家的长处。”显然,这篇文章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到了毛

姆对“人”的具有现代意义命题的关注,认识到了毛姆创作上承前启后、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的特

θδ点,是一篇较有见地的论文。无独有偶,王玲芳也以《毛姆追求精神家园三步曲》为题分析了毛

ρδ姆精神求索的三个阶段。而刘萍的《从〈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超越》和周光发的《探索人

σδ生,追求真理: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看毛姆长篇小说的哲理性》两篇文章,则是从具体作品

入手再引发开去探讨毛姆长篇小说的某一方面的问题的。

?125?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在对毛姆小说的综合研究上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是陈秋红的《“毛姆问题”的当代思考》。所谓“毛姆问题”是毛姆的美国传记作者特德?摩根在其著《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一书中提出来的,指的是毛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与他在读者中的极高声誉之间的不平衡现象。陈秋红认为形成“毛姆问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毛姆及其作品的两重性;二是文学批评双重

τδ标准的对立与转换;三是文学史家的偏狭与局限。”通过对这三个原因的具体分析阐述,陈秋红

强调:应对毛姆进行重新评说,应重新判断与确定毛姆在文学传统中所处的位置,以“让毛姆这位

κε属于世界的作家真正走向世界”。

用比较的方法对毛姆的长篇小说进行研究的,先是赵晓丽、屈长江在《毛姆与庄周》一文中,

λ从“《现象与本质》和《朝三暮四》”、“拉里和真人”等四个方面对毛姆与庄周作了比较ε;继而,这

两位评论者又撰文《毛姆的审美理想与魏晋风度》,期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思想倾向、?学思潮”之间的共同规律和本质区别ε。《跨文化的吸引

νε—,但该文仍主要是从毛姆小说的异国

,若能从毛姆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角度进一步挖掘这一问题,。

三、结语

在以上描述中,笔者以实证的方法收集并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年来我国毛姆研究的一些情况——当然难免挂一漏万;这里对将来毛姆研究的展望是在这个梳理基础上的一种推测。

首先,事实表明,毛姆研究在我国将会不断深入。笔者在阅读文本、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毛姆作品的中文译本多是在80年代出版的,而90年代后期,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了一套“毛姆文集”;继而,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刘文荣翻译的《毛姆读书随笔》,可见人们对毛姆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尽管毛姆自称只是个“较好的二流作家”,但正如陈秋红所指出的:毛姆在文化价值上处于两栖状态的“这种两重性特征使得他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成为复杂难测

οε的多面体”。其他评论者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本身就会成为推动毛姆研究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研究毛姆的领域将不断拓宽。上文所述表明,毛姆研究已呈现出不断开拓的趋向,学者们已突破单一批评方式为主的局限,开始采用多种批评模式共存的多元研究,并不断有新观点、新成果出现。但是,总的来看,国内在毛姆研究上还存在有许多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如到目前为止,仅有对毛姆小说的研究,而对其戏剧创作、文艺思想、游记、随笔等的研究尚无人涉及,毛姆的著作也没有全部翻译成中文,且对于一个如此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来说,国内尚无哪怕一本研究毛姆的专著;在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时也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深入发掘;……这些空白点和问题都有待学者们去努力予以填补和解决。

①[美]特德?摩根著,梅影,舒云,晓静译:《人世的挑剔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毛姆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409页。

②④βπ[英]毛姆著,潘绍中译:《毛姆短篇小说选(英汉对照)》之“序言——评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第7页。

③、孙妮:《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浅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xx年第3期。

?12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外国文学研究20xx年第4期⑤⑧βλβνβθ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第119页、第128页、第129页、第129页、第130页。

⑥明静:《英国现代文坛泰斗:毛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第3期。⑦刘宪之:《毛姆小说集》之“译后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xx年版。

⑨潘绍中:《在国外享有更大声誉的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外国文学》,19xx年第1期。?胡柯:《引而不发善藏善露——试析β〈全懂先生〉的艺术特色》,《名作欣赏》,19xx年第2期。ο薛相林,张敏生:《毛姆——为民众写作的艺术大师》β,《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第4期。ρββσ马家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毛姆小说〈露水姻缘〉艺术欣赏》,名作欣赏,19xx年第1期。τ陈春生:《曲折?幽默?象征:毛姆小说魅力谈片》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xx年第4期。κ伊咏:《英国的χ“莫泊桑”:简论毛姆的短篇小说创作》,《语文函授》,19xx年第2期。λ陈钦武:《简析χ〈带伤疤的人〉—,,19xx年第2期。

?龚伯禄:《巧布疑阵的结构—χ,《岳阳师专学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

,19xx年第1、2期。

ν翟翼χ,,19xx年第2期。

οχ看毛姆早期的人生观》,《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第1期。

(社科π丘雪帆,:《χ〈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力蒲分析——兼论毛姆的创作风格》,《海南大学学报》

版),19xx年第3期。

θ龚小凡:《从χ〈刀锋〉看二十世纪西方社会与印度文化之遇合——〈刀锋〉主人公拉里形象试析》,《内蒙古

(汉文哲社版),19xx年第1期。师大学报》

ρ金文兵:《漂泊灵魂的自救之路——χ〈刀锋〉读后》,《书与人》,19xx年第6期。

σ鲁苓:《追寻自我的旅程——读χ〈月亮与六便士〉》,《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第1期。τδχκ古渐:《“锲入观察”与“隔离观察”的有机交合——毛姆长篇小说叙述艺术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xx年第2期。

λδδτεκ陈秋红:《“毛姆问题”的当代思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第3期。

(社科版),19xx年第2期。?陈文华:《毛姆长篇小说叙事艺术二题》δ,《萍乡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19xx年第1期。ν陈文华:《毛姆后期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δ,《萍乡教育学院学报》

ο王丽丽:《天才的说谎者——论毛姆δ〈刀锋〉的叙述形式》,《湖北师院学报》,19xx年第1期。

(哲社版),19xx年第4期。π陈春生:《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及创作观》δ,《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θ王玲芳:《毛姆追求精神家园三步曲》δ,《阅读与写作》,20xx年第6期。

(社科版),20xx年第1期。ρ刘萍:《从δ〈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跨越》,《松辽学刊》

σ周光发:《探索人生,追求真理:从δ〈人生的枷锁〉和〈刀锋〉看毛姆长篇小说的哲理性》,《台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xx年第5期。

λ赵晓丽,屈长江:《毛姆与庄周》ε,《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xx年第4期。

(社科版),19xx年第3期。?赵晓丽,屈长江:《毛姆的审美理想与魏晋风度》ε,《兰州大学学报》

ν童银银:《跨文化的吸引——论毛姆小说中的东方文化》ε,《外国文学研究》,19xx年第1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邮编:430079)

责任编辑:杜娟

?12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