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辩论资料

理想国

首先你知道建立理想国的办法么?如果你连建立理想国的办法都不知道的话,这只是个构想。这是知么?

共产主义社会

对方辩友,难道您没有看到吗?在我们提出改革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后,中国17年的改革可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哇!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我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那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原因,追根究底是由于科技落后、知之不足的原因,现在的你是否仍然认为蜀道难呢?只有通过知的过程,使科技不断发展,修出公路、铁路,开通汽车、火车甚至飞机,行还难吗?) 对方辩友提到孙中山同志(孙中山从1895年到19xx年领导十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对方辩友认为这是因为孙中山无知能,还是因为知易行难呢? 我方:对方辩友,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肯定一点: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人无完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起义多次失败,追根究底是出在了“知”的问题上,正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国情才导致了多次失败,后来毛泽东吸取经验教育,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个例子深刻的揭示了“知难行易”的道理啊!

对方辩友,您说知难行易,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连基本的知识还尚未知道,又该如何去有所行动呢?

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偷换概念,我们今天辩论的是“知”和“行”的难易问题,我并没有说我连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也不代表说“知”的过程中就没有基本知识,“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只有当“知”的过程完成,我们才会取得“行”的大刀阔斧

大人常常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大道理 其实道理我们全懂,全都“知道” 但是真正碰上的时候 还是会手足无措 还是会“行难”

我方:通常“知易行难”被作为成语广泛流传,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现实中无知、堕落充斥在方方面面,我们能说这是知了吗,一个知了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佛法中讲世间各种痛苦皆因无明也就是无知,可见知有多难。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加强教育,也是为了增加知的广度和深度,可见知有多难。如果知易而又去自甘堕落,那么知易行难似乎是行得通的,而这一论点又是错误的,是对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以及堕落的诡辩,问题在于一个知了的人、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决定一心向善了的人是不会用“知易行难”来为自己辩护的,可见“知难行易”是多么正确,一旦掌握了真知,一个人的行为会是多么的易行。

走路,大家都知道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它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失去双腿的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难道对方辩友说它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我们虽然知道某件事很简单,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对不同的人可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但是难道因为他们是婴儿,是失去双腿的人,他们就没有办法很容易地行走吗?婴儿在母亲的慢慢教导下会学会行走,固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代表这个对他们来说很难;通过研究发明轮椅,残疾人照样能行动自如,假如通过学习、发明这些“知”的过程那“行”还难吗?

南非有个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失去了双腿,但是借助着人造双腿的力量,我们普通人根本跑不过他。

特蕾莎修女

我方:是啊,特蕾莎修女是多么的伟大!她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难以实现!可是,如果没有特蕾莎修女看到穷苦人民悲惨的处境,如果她没有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如果没有这些心灵上“知”的过程,她如何能做到这样的平凡与伟大?

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以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

我方:①对方辩友说的是机遇的重要性吗?这似乎偏离了我们今天的辩题了吧?②将刘备的三顾茅庐的三次简单“行”的重复与孔明运筹帷幄的才能相比孰难孰易呢?

有句话讲得好“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这句话?

我方:对方辩友,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可以摘给我吗?这是空想做不到啊!由此可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爱迪生

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混淆视听,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所做的划时代的这个伟大实验!爱迪生在试验之前是不知道是否会有材料比他当时发现的材料更耐用、更廉价,性价比更高的。所以,爱迪生实验的过程必然是在总结、分析这样“知”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仅仅是“行”这种简单的重复。感谢对方给我方提供了一个证明我方观点“知难行易”的例子!今天电灯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做了万次实验才找到适合灯丝的材料,可见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啊

对方用画圆当例子,

回答:因为我们知道用手画不出来,所以人类才发明了圆规,知识解放人力,我们人类才走到了机器自动化时代啊。

9. 知,求知则得知,求知是一个过程,得知是一个结果。行,行动而有行为,行动是一个过程,行为是一个结果。请问对方对方辩友到底是要拿行动的过程和求知比,还是拿行为的结果和得知比呢

1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知和行相比那个难是么

2请问对方辩友您会骑自行车么

3那您给解释下自行车骑行时为什么不倒,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您还觉得行难么

5请问对方辩友您会用手机么

6手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7论语里有三思而后行,如果对方辩友所说,是行难,为什么还要三思呢,一思不是就可以了吗?

8用热水和凉水做冰激凌哪个更快?这个一做就知道了,但是原理是什么呢?请对方辩友回答?

9. 请问对方辩友,既然您们认为行难,那你们想不想把行难变为行易呢

10. 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人类能成为万物之灵,靠的就是知。如果按对方的理论,知易行难,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和其它生物区别在哪呢

1对方强调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是在偷换概念将知行关系换成言行关系。 嘴上说说未必代表真的知道,倘若真知道了,自然勇于实践。鹦鹉经训练能说人话,但能说鹦鹉的知识渊博吗。

2. 对方辩友大谈道德知知,请问科学知知就不是知,我们只要道德就不要科学了吗

5. 对方辩友说,现在向好人学习难,要谈道德也很难,对这种现象我们要进行道德反思,知其所以然,所以今天我们大力号召学雷锋,请问知不是更难吗

6. 坐而言不起于行是因为知之不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浮于表层。佛法大师章嘉就说过,佛法知难行易,你知道的不透彻就并非真正的知道。倘若真知道了,真正悟到了,哪有不肯放下的!可见知难行易啊

7. 今天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今天我们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这些为什么呢?人们的物质水平很高,但国民的精神素质却远远落后,所以我们才要普及教育,求索探知啊。

10. 知是一种思想,智慧。行受知的指导,知道了方法和途径自然游刃有余。

12. 今天用各种手段对疾病进行检测,借用这些医疗设备,可辅助医生进行判断。显然检测很容易做到,但如果不知症结所在,不知治疗方法,自然病痛难除,但一旦知道了病源,自然药到病除,难道不是吗,对方辩友。

13. 关于高中生造原子弹。法国的蒙恬说“背的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对方辩友说死记硬背就算掌握知识了吗?如果知这么容易,那又几人成为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呢

14. 对方说,人人都会犯错,按我们的理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保持正确的观点才是知,什么才是真知呢 ’如果他真知道道理,怎么不去改正错误呢? 15知是能运用于实践的知,真知假知,得靠实践检验得知。

15. 积累的目的是求知,运用的前提是须知。我们所说的知没有求知这个过程,从何得来,所以知是求知的过程更是得知的结果

17. 对方辩友说的好,正因为我们诸位知道不应该犯错,不应该去犯罪,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站在这里探讨求知啊

19. 孙中山说过:若有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

20. 对方辩友说看自己的正面很容易,而瞅瞅自己的侧面或后脑勺则要讲究方法方式。

答:对方辩友也说要讲究方法方式,这方法方式难道不是知还是行吗?有了方法方式自然手到擒来啊,对方辩友

21. 大家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这个动作很难吗,不难,但有多少人能坚持看上百遍领悟精髓所在呢?知难啊

23. 纸上谈兵容易,可人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做起来困难重重。想要获得真知须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一旦掌握了方法途径,做起事来自燃得心应手

24. 人生难免迷惘,一旦醍醐灌顶,灵台顿开,便豁然开朗。很多心理疾病也是如此,一旦打开心结,自然心胸开阔,茅塞顿开,知难啊,对方辩友

25. 大家都知道全球临床上抗生素滥用相当普遍,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可解决耐药性越来越强尚无良策,目前只能靠控制抗生素使用,知难啊

26. 如果理论完善,可行度高,造福人类,用于临床有何不可

 

第二篇:辩论队资料

成才的标准,条件

衡量大学生是否成才的要素是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主要由身心素质、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水平、交往沟通能力几方面构成。

1、健康的身心素质

2、扎实的专业知识

3、高尚的爱国情怀

4、明确的奋斗目标

5、较强的交往能力

人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1.1 要立成才之志

1.2 要立诚信之德

1.3 要有容人之量

1.4 要修健康人格

1.5 要树良好学风

1.6 要做守法之人

1.7 要有自知之明

1.8 要有创新精神

就业压力背景

我国高校自1999 年来,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届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进入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当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12 万,到2010 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1 万。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长,但用人单位需求则呈较慢增长趋势。大学毕业生增长比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比例不协调,两者之间的差距,导致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1 高失业率压力

高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 即人口过多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第二,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相对稀缺的工业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将给中国的就业造成持久的压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2005 年的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77 万 , 失业率为 3.7%;2009 年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持续增多,城镇失业率为4.2%;不仅城镇的失业率不断增高, 而且农业剩余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 , 对城镇的就业形势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高校扩招后的压力

高校扩招有利有弊,一方面扩招使更多的年轻学子实现寒窗苦读,步入高等学府的梦想;但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使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 就业竞争不断加剧 , 每年都有学生不能及时就业 , 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暂时失业现象 , 部分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大学生的特点

(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这常常会使青年处于幼稚性与成熟性、依赖性与独立性、情绪性与理智性、盲目性与自觉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因此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诱发因素的影响,引发心理问题;而在求职就业阶段,学生更是直接面临着从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从学生向职业人等环境和角色上的重要转变,如果个体原有的心理行为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调整,诸多心理问题便会随之产生。

(2)自我认知与定位偏差

一方面,大学生有限的成熟度和经验水平限制了他们对自我充分、客观的了解;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常常被称为“活在象牙塔中”,意即学生往往对校园以外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缺乏关注和了解,如清华大学20xx年对在校学生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44%的学生对于专业相关行业了解很少,而高达65%的学生对其他主要行业不了解。学生职业定位中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信息存在的认识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引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自我期望与环境需要之间的矛盾。

(3)认知模式问题

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等学生中常常存在的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或信念),会成为来自个体自身的又一个应激源,引发学生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反应,甚至成为心理障碍 的重要诱发因素。

(4)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

应对是个体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困扰而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或策略的行为。应对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我调节和寻求他人帮助。大学生由于接受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挫折教育的不足,面对挫折和应激事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能力;而自我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一些学生对于外部的支持系统有较强的防御心理,遇到事情不愿意向父母、师长以及学校的心理、职业咨询机构等这些潜在的支持系统求助。应对意愿、策略与能力的欠缺,使得学生不能有效的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较快恢复心身平衡。

一、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

(一)大学生功利性倾向日益明显,价值观出现错位就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行为,同时也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理想信念危机

(三)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挫折感和精神焦虑

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6%,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