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申论热点以及优秀范文

申论范文:官员究竟应当敬畏什么

新闻主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地方官员的迷信现象令人吃惊,部分领导干部敬畏鬼神,身后经常出现所谓“大师”的身影。他们或因官迷心窍,求“大师”指点升官捷径;或因做了亏心事,在反腐高压下,祈求菩萨保佑,逢凶化吉。

迷信是一种盲目信仰和崇拜,迷信与部分官员的“亲密接触”现象令人担忧。

官员迷信的例证在现实中可谓层出不穷。几年前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了升官,经风水先生“点拨”在水库上修了一座桥,还绞尽脑汁地命名为“岱胡大桥”。桥建成了,官不但没有升反而因贪污受贿被判了死缓。难怪后来当地群众将这座桥称为“逮胡大桥”。

据观察,痴迷于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动的官员大多有贪污、受贿、渎职等腐败之嫌,这些人将迷信作为自己的“护官符”。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阴影下形形色色的官员迷信现象基本上属于一种颇为典型的“腐败后遗症”。

官员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该对什么执着?该对什么虔诚?该对什么敬畏?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否则就可能变得浮躁、庸俗甚至为所欲为。一言以蔽之,官员应当对法律敬畏,对民意敬畏,对责任敬畏。

敬畏法律,是因为法律作为限制公权力的利器,是约束官员恣意妄为、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枷锁。从一定意义上讲,依法治国的精义在于依法治“官”而不是依法治“民”。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领导应当是各级官员必须恪守的法治信条。将依法治国的第一要义理解为“依法治民”,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内涵的严重误读,也是不少官员尤其是某些基层领导干部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

敬畏民意,是因为民意是正义和公道的发源地。古语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可见民意的重要性。“执政为民”是全体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和努力实践的信条。只有对民意真正持一种敬畏之心,才可能真正体察民情,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敬畏责任,是因为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是权力的“潜台词”,责任意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应当具有的基本理念。责任追究机制乃是高悬于“一切有权力的人”头上随时可能坠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官员的官德修炼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能力,不断清除积淀于灵魂深处的陈腐观念。这就要求官员应当“诚信”而不应“迷信”。衡量现代官员诚信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敬畏法律、敬畏民意、敬畏责任,而不是敬畏什么鬼神和“风水”。

申论范文:警惕金融腐败“期权化”

在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xx年审计报告中,金融领域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领域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并开始出现了“期权化”的不良倾向,值得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重视。

所谓金融腐败“期权化”,是指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依规或违规为企业发放贷款、逃废债务提供方便、谋取好处,在位时并不拿企业的好处,而与企业暗订“君子协议”,期许在辞职或其他“方便的时候”,再到企业“打工”,通过拿高薪来获取企业回报,有的则更为干脆要借贷单位在其退休或辞职后按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高额回报。这是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权力寻租的又一新动向。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银行打破终身制,一些金融单位高管人员产生危机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为自己寻找所谓的“出路”和“退路”。尽管这一现象不是十分普遍,但可以说金融腐败“期权化”是近年金融系统部分或个别腐败分子被改革和反腐败“逼”出来的新对策。它的安全性与隐蔽性,使得金融反腐更加复杂化。查存款,他没有多余来源;查受贿,当时并没有钱物往来。因为“期权化”交易,只有当事人双方心明肚知,办起事来,彼此心照不宣,就是拿到桌面上,让众人“监督”,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整个过程可能都是“照章办事”,容易欺骗大家,博得好评,使人们失去了对其背后阴谋的警惕。这也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新放贷款形成不良及不良资产前清后增、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 1 -

笔者认为,这一新出现的腐败“期权化”现象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成败与安全,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办法》、《金融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和有关廉政规定,特别是从法律制度上杜绝或减少公权私用、权力寻租的可能,不仅要规范在职的,还要严管离职的。二是削弱个人职权,增加集体把关。要让各级金融管理人员有权,只能慎用、微用,集体阻断个人专权。三是金融系统各级高管人员“跳槽”、“下海”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在信贷单位、企业的工作规定,违者从严依法查处。同时要注意把好干部聘任与人员分流关。四是强化永久责任追究制。金融领导干部、高管人员退职、离职和辞职后感到可疑的,可以随时审计、复审,查出了问题,不论其离开原岗位有多长时间,也不论其走到了多远的地方,都要追究责任。要让搞腐败的人知道,“期权化”并不是可靠安全港,同样随时会受到法律制裁。

申论范文:腐败的车轮需刹住

据央视国际(焦点访谈)6月21日报道,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对于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坐的公车早就制定了严格标准,禁止购买豪华进口车。但云南省呈贡县政府却以“工作需要”为由,一下子买了五辆丰田越野车,每辆车的花费高达68万元。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青年报昆明6月16日电文:云南省纪委6月16日派出4个检查组,前往16个地州市,严查在今年前5个月波及全省、势如泄洪的各级官员违规购车行为。

强烈的反差不容置疑的告诉人们一个事实:“严查”只是面子工程而已,而这种面子工程往往又是以非常令人“赞赏”的姿势出现,又以其必然失败而告终,值得人们深思和玩味的是一个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些钱还是来自一个重点工程项目昆洛公路。

谁给予了他们如此权利,让他们如此为所欲为,是什么导致此种结局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漠视群众的利益,个人小团体利益至上,腐化(浮华)的攀比心理作祟。车辆如此昂贵,县区又是如此贫困,政府领导不一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头等大事上来抓,却只考虑购车来满足“工作需要”,以前有领导蹬自行车去乡村考察民情的事情已经被他们忘记。如果真的是工作需要,难道说就一定要照顾到车辆的规格品牌形象吗?浩浩荡荡的豪华车队开到乡村,又有多少贫困的人们会相信他们真的是来体恤民情的,“县里五套班子买了新车,县国土局不甘落后,也买了同样的车”足以展示小团体利益至上,腐化攀比心理做鬼的丑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突击性质的监察太具有时效性的同时却缺乏了持久性,这就给予了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类似的一些政府搞“三令五申”的“文件政策”想达到法治的目的显然不够客观和实际,这正是缺乏法治的表现,欧洲国家的法律人士在中国的时候就感到十分的困惑,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老是想用“文件”来治理而不是靠长久的法律规则。

西部的发展离不开重要硬件基础工程的建设,而他们则以其非常轻松的手段就挪用了公路建设的款项,个中原因成分说明款项监督机制的脆弱以及权利制约的失衡,当地的群众已经达到了“敢怒不敢言”的程度,足以显示“位微言轻”的群众监督之力量的弱小。怎么样给予群众强有力的监督权力不仅仅是呈贡县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云南省政府的一些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事件的发生已经不折不扣的给自己以前的举动扇了一个耳光,大张旗鼓的宣传取得“势如泄洪”的成就背后依然隐藏着不可低估的危机。

有分析人士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车轮腐败”,如果我们不能够从中找出论腐败的具体的根本的原委,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绝对不是需要对曾经的“功绩”使劲的宣扬就可以达到对罪犯法者的威慑的。腐败的车轮需刹住!(熱冰)

根治“车轮下的腐败”

有报道说,今年以来,云南省各级官员违规购车势如泄洪。截至5月底,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购买超标公务车255辆,涉及金额1、26亿元。这些超标车中167辆是大排量豪华越野车,最贵的一辆88万元。

这一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原来,去年云南省纪委有个通知,规定当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亏损企业,不准购买小汽车,历行“无车年”计划。通知告诫各

- 2 -

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购车审批制度,非极其特殊的情况,车辆无法落户。这样,当时想买车的官员只好望车兴叹。进入20xx年,“无车年”结束,一些官员被憋压了365天的购车欲望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无车年”后的强烈反弹,说明遏止“车轮下的腐败”,并非是发几个通知所能根本解决的。严厉的通知虽然可以把超标的公车消费暂时压抑一下,但如同将皮球硬性按下水一样,手一松,皮球又反弹上来了。要让球不反弹,得将它的气放掉。对那些热衷于以豪华公车作享受与炫耀的官员来说,就是要放掉他们心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邪气。正如云南省纪委去年通知所说,要使官员“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然而,现在的一些官员,如同云南省纪委副书记陈方宏所说,一面讲“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面拿着人民的钱不当回事,一个人占有三部车,城里开一辆,下乡坐一辆,晚上去玩又是一辆,“思想早就变质了”。过去有句话,叫做“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套用一下,现在是“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不把官员心中的邪气,换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气,不把那些满身邪气而又不思悔改的官员撤下来,“车轮下的腐败”是难于有效遏止的。

当然,教育并非万能,还要有制度上的保证。云南的“严格的购车审批制度”,当然也是一种制度,在目前的体制下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要根本解决问题,需要改变现有用车模式,彻底进行公车改革。我国现在公车消费耗费之巨,是世界各国所少有的。据资料,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350万公车,消耗3000亿人民币。它比19xx年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还要多出600个亿。全国13亿人口,无论男女老少,平均每人每年为此要交纳约230元。如今几年过去了,公车不断在增加,3000亿恐怕早就不止了。公车属于职务消费,真正的职务活动,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么多公车消费的,普遍的情况是公车私用,公车不“公”,公车消费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因此,我以为,公车改革不宜在原来基础上小修小补,而要换一种思路,做大手术。能否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除少数国家高级官员外,其他干部一律不配专用小车。为保证公务用车,各地方各系统可将现有的部分公车组成公务用车出租公司,统一调配,随叫随到。谁用车记谁的账,由公家报销。人和车的专有用车权分离后,既可大大节约公车资源,又可堵塞人们侧目而视的内中“黑洞”。

由于车子是在路上跑的,“车轮下的腐败”,实际上是一种腐败的流动广告,对反腐倡廉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消解剂,影响是很不好的。想想看,目前云南省还有257万绝对贫困人口,有些特困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些官员却坐着丰田陆地巡洋舰等豪华车在“扶贫”,这岂不是天大的讽刺?解决“车轮下的腐败”可说刻不容缓,它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更富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申论范文:“招商热”还须冷思考

“招商热”还须冷思考,

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我们自应紧紧把握这一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去赢得新的区域竞争。同时,在一轮接着一轮的开发区建设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引资热中,我们也当保持清醒头脑。对一些地方热衷的“全民招商”和“形象工程”要保持高度警惕。

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不能变成招商引资是惟一要务。有的地方不分轻重缓急,不问分工职责,要求所有单位、部门的领导全部出动,其结果必然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的一头热;有的地方将繁重的招商引资任务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层层分解下达,人人背负指标,没有完成者则面临写检查、扣工资、被免职甚至下岗之忧;有的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为争引项目,拿国家、地方和百姓的利益做筹码,大搞优惠大战,招商门槛越降越低。

“全民招商”也好,“政府招商”也罢,“戏台”越搭越大,“曲目”越编越杂,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政府垄断资源,市长指点项目,招商引资在不少地方成了迎合领导意图的“拍脑袋”工程。

招商引资本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资金和项目流向何处,应由市场说了算,政府部门不

- 3 -

该越俎代庖。实践证明,投资者看重的是综合的投资环境,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空间,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对待这样一种纯市场行为,如果强行以行政行为运作,问题杂陈便在所难免。有人会问,难道各地政府在招商工作中就无所作为了?否。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有关地方政府尽快转换“角色”,去掉急躁冒进的虚火,少些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花架子,多把心思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上,放在营造重诚信、讲规则、有秩序的市场环境上,这方是招商引资的长久之计。

说到改善投资环境,这本是筑巢引凤的一剂“灵丹妙药”,然而在一些地方却严重走了样,导致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据了解,南方某地以扩建开发区为名广募资金:县级干部每人2万元~3万元人民币、副县级1.5万元~2万元、科级1万元~1.5万元、一般工作人员5000元~8000元不等,逾期不交者将受到纪律处分。去年该地又大肆募集招商引资开发保证金,按当地各党政部门干部当月工资的30%予以扣留。南部省份某贫困地区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大城市的做法,热衷于搞所谓的亮化、美化工程,投资数千万元兴建行政大楼、千亩大广场,招致群众的种种非议和不满。

“高标准”建设投资环境,看似能为招商引资装点门面、吸引眼球,实际上却导致了建设成本增高、百姓负担加重、群众利益受损,不仅难以引来“金凤凰”,反而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有些人热衷于搞这些华而不实、浪费钱财的“形象工程”,不是为公,而是为私。他们美其名曰为“双赢”工程:在政治上可显示其才华、体现其价值、树立其形象,以得到提拔重用;在经济上,则能够增加“收入”,获得实惠。群众私下里斥之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机不可失,钱不再来”。

盲目兴建开发区最恶劣的后果是随意大面积侵占耕地。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搞开发区、建工业园,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有关土地法规和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科学论证、全面规划、有序进行才行。对已经征用的土地,有关部门也当进行一次全面治理,查一查土地征用是否经过了审批?有无违法违规占用的现象?被征被占土地的农民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那些醉心于“全民招商”、“跨越发展”的为政者也当自问,不考虑当地实际盲目兴建开发区,进行全面拆迁行不行?不经过科学论证,不审视客观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动辄就搞“拍脑袋”工程行不行?

尽管我们国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千万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不顾国情、区情、民情,搞那些不切实际的“大工程”、“大开发”。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存在的基本国情。现在全国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几千万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众。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求真务实,都要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科学决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申论范文:雇员制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

深圳市正式开始实施的政府雇员制,为人们对政府有没有必要实行雇员制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但不管深圳的政府雇员制会走多远,其实施过程以及实践结果都无疑会左右今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会左右以后政府内部改革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不管深圳的实践结果是成还是败,都不足以掩盖雇员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保证等政府职能发挥中的优势,在此不做细表,而即使是失败,也不能排除是实施过程中思维观念、私人利益等非积极性因素的影响。从有利于政府实现由“行政干预型”到“管理服务型”的转变方面来说,“政府雇员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实际上就几乎为公务员终身制打了包票,只要你不犯大错误、只要你愿意那么你就可以毫不担心地一干到底,这恰恰也成了“论资排辈”的沃土,并且正因为这种“稳定的不变性”,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利益联盟”、“关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级别的观念相当浓重并且十分清晰,普通公务员不得不用他一辈子的时间一级级的往上爬,获得更高“级别”被很多人看成是自己的价值体现和奋斗目标,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借助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岗位作用的职能被大大削弱,“管理”也简单异变为“管人”。很多工作的

- 4 -

开展,也就都脱不开“行政性干预”的痕迹,而在这种“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机制下,打造完全的“服务型”政府的速度以及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如果实行政府雇员制,首先公务系统内固有的级别观念会被削弱、关系裙带网络会被打破,结合雇员的专业优势,公务员的岗位职能作用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加强。然后是行政干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政府的服务意识增强。因为,在非终身的雇员制度下,之所以雇用你,就是因为看中了的专业优势,看中了你能为政府为国家所能提供的服务,没有服务就没有报酬,你提供了多少服务,相应的就完全反映在你的报酬上,这反过来又会激励你提供更多的服务,并借此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政府雇员的报酬与提供的服务挂钩而不是与行政级别挂钩,这最大程度的削弱了行政级别的影响,而最大程度的强化了“服务”、强调了“服务的内容”,这是个体,不能改变政府的总体表现,但是,如果让这种个体增多并形成规模,那么,这种个体的表现就会凝聚强大起来形成有规模的力量,而这种“服务”的规模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就足以影响政府的总体表现,进而改变政府的外在表现,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当然,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句话,政府在实施“雇员制”之前结合各个行业特征是否作了充分客观的论证,是否形成完备科学的实施细则,是保证这种制度能否遵循它固有优势顺利发展下去的关键!

申论写作: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政令不通、作风不正、工作不力、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等都会被记入诚信服务档案,并作永久性的记录,个别失信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处罚。记者了解到,上海市金山区3000名公务员在本市率先进行了诚信考核。(上海《青年报》8月12日报道)

诚如新闻所言,将诚信纳入公务员考评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公务员原来单纯的一年一次的述职考核也是一种突破,这种做法对于促使公务员杜绝失信行为、恪尽职守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公务员的诚信考核仅仅与晋升、奖金等方面挂钩,在笔者看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公务员诚信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公务员诚信不是公务员个体的私事,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诚信政府的塑造和政府的公信力。简单地说,只要一个公民成为了公务员,诚信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公务员诚信,是公众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核心、治国安邦的根本。这是由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质和政府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公务员是政府人员构成中的主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言谈举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为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对全社会成员起着表率作用,是最高层次的典型示范。公务员以诚信待民,就能凝聚民心,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就能使公众从公务员真诚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行为中受到感召,并自觉效法,从而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否则,就能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诚信社会,而社会诚信首先就是政府诚信,诚信政府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并且政府诚信是各种社会规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和该国公民和企业所受到的信用评价。一个政府没有诚信的国家,人们对于其公民诚信和企业诚信也会抱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现实中,政府不仅是诚信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榜样者,榜样者的诚信问题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问题,而关系到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养成和诚信道德的路标指向问题。公务员作为政府人员构成的主体,如果没有了诚信,损害的绝不是公务员个体的利益,将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务员诚信问题直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更为公众所重视。因为公务员诚信是政府诚信的条件。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务员诚信缺失,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不守承诺,违法行政,失信于民,急功近利,捞取“政绩”,在数字上动脑筋、

- 5 -

做游戏,在材料上做文章,欺上瞒下,编造虚假政绩等。因此,我们在对上海公务员诚信考核喊好的同时,更要从社会诚信、政府诚信的高度来认识公务员诚信问题,不能把公务员诚信仅仅局限于公务员本身。

申论写作:刹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据《燕赵都市报》7月7日报道,河北省内部分高校为谋求高就业率,竟然说服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假就业合同。日前,石家庄某高校两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该报披露了所在学校让毕业生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内幕。据说,他们班有10多人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无法签订就业合同,系里老师“积极”为他们奔走,最后都“成功”地与一些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虽然就业合同是签了,但同学们却不能到这些单位就业,而且这些单位也不对同学们承担任何责任。没有找到工作,却签订了就业合同,这当然是假合同。而据该报记者调查,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学生为数不少,普遍存在于该校的大部分院系。

尽管从报道中我们无法判断这类行为在该省的高校中占有多大比例,但可以预料,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本是好事,但如果让学生签订没有任何保障的假就业合同,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造假行为。因此,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必须想办法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这绝不是长期吸引生源的办法。同时,不准确的就业率将可能误导学生填写报考志愿,虚假信息甚至还可能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如此造假却是对社会诚信的“釜底抽薪”。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人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据悉,原因就出在就业率这个指标上。报道说,今年,河北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份对高校评估的文件,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项目,与明年招生计划直接挂钩。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校方把提升就业率的意图向各院系布置,院系又通过老师向毕业生做工作。同时,假就业合同“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却对学生找工作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加上签订假就业合同可以使学生档案在学校保留半年,不被打回原籍,对于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学生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缓冲,很多未就业的学生和未取得单位证明的就业学生,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违心地签订了假就业合同。

由于就业压力加大,近来各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没有到位的人数有所增加,这给学校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应当说,这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必然结果。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一个市场问题,市场发生的问题就应该通过市场来解决。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应该通过密切与人才市场的关系,提高专业的市场吸引度来逐步加以解决。只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加大服务力度,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而那种“安排”学生签订假就业合同,造成学生一次就业率高假象的行为,不仅背离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而且严重损害社会诚信,可以说是害莫大焉!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申论写作: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联系到每年招考公务员时异常火爆的情形,江苏常州最近发生的公推干部职位受冷遇就显得很有些耐人寻味。据6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常州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47名领导干部,然而公告发布1个月以来,到昨天为止报名者才37人。这次公开选拔领导职位除了中院副院长和常州市外事办副主任,其余都是常州各高校的中层职位,而目前竞争相对激烈的则是前面两个岗位,无人问津的岗位多是高校的中层职位。

“公推干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许多地方都有过尝试,不少地方还有相当成功的经验。

- 6 -

这种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式的过渡,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公推干部的岗位都是经过“慎重”筛选的,一般都是人们印象中的“清水衙门”,间或地有一些如财政局一类单位的副职,这些岗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即便如此,这类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这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说到底还是高校的中层岗位太多的缘故。

针对这种情形,常州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职位受冷遇的情形,是因为“专业性强”,“能达到条件的人不多”。然而,47个岗位,有45个是高校的中层职位,此次公选的职位分布呈如此不对称局面,是导致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首因。常州此次公选高校中层职位领导干部与此前江苏各地公选厅长、市长、局长的火爆场面相差甚远。有专家针对这一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中层干部不像厅长、局长那样吃香,对社会缺乏吸引力就很正常了,这从中也反映出社会对当什么官是有一套很功利的价值体系的。而人民网针对这种现象,就发出了“当官只为功利”的诘问。

官员的功利价值体系是切实存在的,并且是必须加以正视的。什么样的官位具有什么样的含金量,这是连不具有官场经验的老百姓也心知肚明的事情。何止官位,就是普通的公务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也会有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力权限,正因如此,才有什么“清水衙门”、“肥缺”一类的说法。有些地方针对这种现象,曾用强制性的手段统一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即使如此,人往“肥”处走的趋利冲动也不曾停歇。而不时地见诸报端的有人为平级调动至“油水”多的部门、岗位,不惜进行巨额贿赂,也可看出“肥缺”的所谓含金量。而“交通厅长落马”现象,则是这一问题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注脚。

对官位或岗位的功利考量,是一种自然的冲动。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个道理不差。但在制度设计时,不能先入为主地假定官员就一定是个心无尘埃的人民公仆。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和人一样,任何政府都是有趋利性的,必须假定其是一个“坏政府”,然后设计制度来扼制和约束它,防止政府使“坏”。对官员一样,必须用各种规范来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和资源。如果官员不能随意地支配和滥用权力,那么职位的差别就不会太大,官员对职位趋利“位差”就不那么明显了。杜绝了寻租的可能,所有的同一级别的职位在理论上都是一样的。

正视客观上存在的不同职位的不同含金量,正视官员的正常的功利价值观,则就要求我们规范公权,堵塞漏洞,客观、理性地匡正以往的偏颇,进一步清明正风。

常州公推干部职业遇冷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拿什么样的职位来公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慎重考量的问题,而如果公推的都是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职位,那么公众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如下疑问:不拿来公推的职位都是什么人在把持着?如果对他们进行像对参选的公推干部一样的乎苛刻的考核的话,还有多少人能够胜任呢?

申论写作:取消事业单位干部称号追求社会平等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今年,江苏省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先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科学区分和界定单位性质。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通知要求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消除国家干部、聘用人员区别。(《新京报》7月6日)

所谓的身份,是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身份划分标准不一样,但无论怎么划分,身份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不平等,以及所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不同。虽然建国以来,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从理论上讲,工作只是劳动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工作实践中,每个人却又被赋予了干部、工人,正式工与临时工等不同的身份。身份的不同,使人在提干、工资发放、交纳养老统筹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笔者有个朋友在某杂志社当记者、编辑,他组稿、编写能力很强,是杂志社的绝对骨干,但遗憾的是他每天累死累活地干,每个月才领取不到2000元的工资,而其他几个同事,工作能力一般,整天悠闲地喝水抽烟,无所事事,每月却能领取4000多元的工资,并且单位里还为其交纳养老保险。为什么?只因为我的朋友只是一个被聘用的编辑,而其他人是杂志社的正式工,是干部身份。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企业率先取消了行政级别,打破了国家干部与工人之间的界限,实

- 7 -

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但是在事业单位,国家干部与聘用人员的壁垒仍然坚不可摧。今天,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消除国家干部、聘用人员区别,笔者认为是追求社会平等、体现社会进步之举。

首先,取消国家干部称号,实行“职员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同一个事业单位,应该因事择人,按照职位与所从事的工作差别,确定给人以不同的待遇与报酬。以往,干部与聘用人员的界限是无法跨越的,因人给予不同的待遇与报酬。而现在,江苏省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的是因事给予不同的待遇与报酬,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人,后者对事;前者体现的是身份差别,后者则追求平等的分配原则。

其次,江苏省实行的“职员制”,打破了事业单位的身份界限。这样,原有事业单位上到局长,下到办事员,根据他们的职务和职级,都将成为职员,在身份上人人平等,不仅打破了职务级别终身制,而且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平等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

申论写作:干部考试作弊理应重罚

重庆市最近对在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中舞弊的207名公务员作出处理,责令他们自费重新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规定这些当事人当年不能参加评优,调资晋升推迟一年。消息一出,引来许多叫好声。重庆市的做法既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干部考试作弊,理应施以重罚,何况是如此大面积的作弊。

说它是意料之外,是因为这样的事以前还没有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已经彻底打破了“铁饭碗”的概念,不用说企业内的劳动关系,就是政府机关内部,也在探索和推进多种形式的竞争上岗、辞退、问责制度,当了干部,成了国家公务员,也不等于就捧上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但是,官贵民轻的封建意识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身份待遇差异,使一些人总认为“吃皇粮”的干部不同于工人、农民,不仅各种待遇有保障,而且干部身份本身就是一道“护身符”,只要不出大事,有点小过失、犯点小错误没什么,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事实上,党政机关过去对干部考试作弊这类事的处理,的确存在糊弄了事的现象,或随意减免,或走走过场,即使有人在考试中作弊,组织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得过去就算完事。对待考试的这种态度,结果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不仅起不到提高公务员行政水平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引起群众的反感。这也是造成长期以来不少党政干部法治意识淡漠、依法行政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重庆市的做法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干部本来就应当做诚实守信的模范,一旦作出像考试作弊这样的失信行为,就应当“罪加一等”,施以重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具有比真金白银更可贵的价值。建设诚信社会,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首当其冲。而政府的诚信,来自于每个公务员的诚信。人民群众就是从公务员们的一言一行来看政府形象的。重庆市发生的200多名机关干部在考试中作弊事件,损害的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对作弊者予以严厉惩处,不仅是保证考试工作正常进行的需要,而且是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公务员法治意识的需要。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了坚实的基础。要使这部法律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每个公务员都应下功夫学好行政许可法知识,全面对照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对公务员进行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只是督促和检验公务员们学习和执行行政许可法的一个手段,如果连这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违背诚信原则,为了“过关”而作弊,依法行政就无从谈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以考试等方式对公务员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走向规范化,否则考核就会失去意义,公务员队伍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申论范文

(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

- 8 -

论断。这个新论断,既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认识,又是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实践表明,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将更加深入,开放将更加扩大,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诚信建设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五)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道德范畴和制度范畴的统一,讲诚信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多年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走私盗版等专项治理,以及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的相关法规,都对诚信建设产生了良好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地投身诚信建设的实践。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也从一度失信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失信酿祸,守信孕福,纷纷提出“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业”,努力以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信誉不佳的形象。温州、汕头等一些地方的可喜变化,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六)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七)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加强诚信建设,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加强诚信建设,应当成为全方位、全局性的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国家工程。

(八)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祖国大地海阔天广,千帆竞发。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作出正确判断。看不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看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不对的;看不到包括倡导诚信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失信行为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

- 9 -

(九)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诚然,有市场就会发生欺诈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但从本质上看,欺诈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必然属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也是信用的交易,信用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无论哪一种市场经济,实际上都离不开诚信,都应大力倡导诚信。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理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讲的“道”,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诚信。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情*的堕落,结果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有诺必践,违约必究,经济活动才能正常运转。信用度越高,经济运行就越顺畅;信用度越低,经济运行成本就越高,诚信空气稀薄的社会环境甚至会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为本,*守为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诚信的道德和法制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就无从谈起。去年,我国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说话算数,遵守国际规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信誉。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诚信而带来的利益和由不诚信而导致的损害,将因经济全球化而成倍放大。

(十)有一种观点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诚信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千百万群众扎实苦干,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奔向小康。这是基本方面,是社会主流。

“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大量事实证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可逞一时之快,得一时之利,但必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而告终。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就是谎言,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骗局。从古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诚实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而“吃亏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老实人鸣不平,也是对诚信的呼唤。还有一些人,即使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对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宝贵贡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依靠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不讲诚信而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这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十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想讲诚信的,但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一位北京市民说:

- 10 -

“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如果你骗我一下,我骗你一下,骗来骗去,只能落个“两败俱伤”。如果等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讲诚信之后自己再讲诚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于为自己的不讲诚信寻找借口,无异于推卸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在诚信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十二)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良好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言必信,诺必诚”,“小信诚,大信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要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共 产 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诚信建设方面同样如此。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息息相关,每一个共 产 党员都要做重*守、讲诚信的人,做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投身于诚信建设之中。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

(十三)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更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缺乏真实的交易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记录和披露制度,那必将为失信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如果司法公正得不到有效保证,“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那就不可能为诚信提供法律保障;如果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惩罚不力,处罚的代价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如果违法比守法能获得更大利益,贪赃枉法比严格执法能获得更多好处,就很难让广大公民信守法律。有道是,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纷至;舞弊者受罚,接踵者敛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一个企业依法经营,它就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如果它违法经营了,政府就无所不在。要认真纠正“打击假冒伪劣很有成绩,制假售假行为却屡禁不止”的现象,既抓惩处,又抓预防,关口前移,拒假冒伪劣于市场之外。如何建设信用体系,需要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创造新鲜经验。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已开始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诸如,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户口”,开列失信者“黑名单”,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守信企业保持荣誉、鞭策失信企业痛改前非等等。这些都是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

(十四)在诚信问题上,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的欺诈作弊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又能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强有力的推动。在诚信教育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的基础上,制度建设的推进将为“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十五)共铸诚信,群众需要榜样,社会需要引导。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在所有的社会信誉中,领导机关的信誉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联,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

- 11 -

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讲真话,做实事,言行相符,言出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在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十六)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一些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诚信方面仍问题不少,丑闻不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创造出比其他社会制度更加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孕育出更加先进的精神文明。历史总是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中向前迈进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一个具有崭新精神风貌和强大道德力量的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

- 12 -

申论中的五种思维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在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

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是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供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从近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标题做更多介绍。但作为一般的给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割裂原材料。对较为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不能牵强附会,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二、拟题的思维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好的标题.使人过目不忘、甚至终身犹记。

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慨括能力和直觉能力。

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在直觉能力方面,重要的是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掌握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立意的思维能力

立意是文章写作的起点。这里的"意"指的是我国古代写作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融合着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认识与情感。由于在写作时文章还未生成,所以我国传统立论称确立未来文章的主题思想为立意。

在确立中心思想时,要培养辩证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手}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

四、选材的思维能力

- 13 -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主要是看材料是否符合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材料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只能在分析、研究、消化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制约。中心思想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时,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种矛盾统一运动的辩证关系。

2.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也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珊B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

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滑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

4.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首先当然是指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用的材料,这种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生动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的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因而能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的材料。这种材料一是指具体、具有形象性的材料。具体的材料带有感性特征,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沉睡的表象。由于表象是有形象性的,所以没有直接的形象的语言文字也具有了形象性;二是指带有情节和悬念的材料,这类材料不但曲折生动,而且能唤起读者期待心理,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反应;三是指能使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

五、布局的思维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了.选用哪些材料也心中有数了,写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以表达主题。就是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借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关于结构的完整,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有这样的阐释:"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覆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

- 14 -

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他指出了作为完整有机体的文章,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并互相联系,每一部分各在必然的地位。

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盘的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

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

文章各层次、段落要相互协同而不能相互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

3.要有连贯性

文章结构完整、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则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连贯性同样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占人讲文章义法.有所谓"起承转台"、"起伏呼应"之说。这些说法有其合理的方面,只是后来脱离内容而蜕变为单纯结掏形式的要求,成了禁锢思想、束缚手脚的枷锁。今天应该从内容。j形式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起承转合"·说与文章连贯性的关系。其实,所谓"起",就是启下,好的开头应能带起下文;“承”就是承上,与开头部分互相联系;“转”就是转换,接上文后转而展开.或生发、或阐述、或对比、或铺陈,等等;“合”就是收束,归结上文而使全篇首尾圆合。

以上三点就是体现在布局中的思维能力,只有布局安排合理,整个文章才能紧凑.才能无懈可击。

固定答题模式套写破解申论

“申论”一词的意思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申论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录用考试,考试试题的政治导向明确,不容出现偏差。试题的客观性很强,不许随意发挥。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有定论,无可非议。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使得答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才能从容应对。下面我以某范本进行分题论述。(申论考试一般有三部分,下面分部分显示--编者)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 15 -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模拟试题(一)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模拟试题(六)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模拟试题(七)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模拟试题(九)的分述句就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 16 -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

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模拟试题(二)中“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模拟试题(十四)中就是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 17 -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标题。统观书中参考答案,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来。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考生应当明白,无论从阅卷教师的具体情况还是机关工作作风采衡量,这种简洁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应当和值得提倡的。

无论如何,文章的写作语言都要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或复杂的修饰语言。毕竟机关工作作风要求稳重,不能表现出轻浮和幼稚来。要使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语言服从于和服务于文章体裁。《申论》要求写作的文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便于阅读和接受,才能切实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来。

公务员应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其次,公务员应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在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纷繁的外在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作出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再次,《申论》考试能测查考生掌握信息的多与少,快与慢,对与错。另外,《申论》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能有效地考察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摈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

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文体:议论文构思方法

议论文的构思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联想法

有些事物,孤立去谈,易平淡、枯燥,如果展开联想,由这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活泼而开阔。

除了古今联想以外,还可进行类似联想(有相似的特点或本质)、对比联想(有相反的性质)、因果联想、连锁联想等等。

(二)分类法

- 18 -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分一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

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三)层递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四)阐述法

即在论证过程中对论据进行阐明、解释,把论据中蕴涵的借以证明论点的内容揭示得更鲜明、更充分。可借助于这一方法打开思路。

例如,邓拓的《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曾引用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话来论证读书不能求助于“秘诀”,而须自己下功夫: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接着作者作了如下阐释: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人。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还是值得推荐的。

- 19 -

作者通过对一段文言文的阐释,借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五)反弹琵琶法

对于有些似成定论的问题,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你就发现未必恰当。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破旧立新的气魄,推翻传统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这种逆向思维出新意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反弹琵琶法”,它可以打破陈旧观念,使新的观念出台。

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名言,似乎是不可移易的真理,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意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但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句话是不对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写出《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文章,来阐明我们的观点: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过大家在运用反弹琵琶法时,要注意不能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没有事实根据,那样就不是思路的创新,而成为哗众取宠了。

申论考试的应试方法

一、阅读材料的方法

阅读材料是作答申论要求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根据申论要求,认真地反复阅读全文,仅仅阅读一遍全文是不够的。一般地讲,阅读一篇材料往往先通读一遍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细读。根据问题的难易,细读可以进行数次。

通读即快速扫阅全文,了解材料的题材、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类别和性质。通读时,应注意提高阅读速度,防止时断时续。阅读中注意力不应过多地用在数据、人名、地名等某些细节问题上,而应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快速扫阅全文。

细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根据申论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细节,判断和推敲材料的言外之意,为作答申论要求做准备。进行细读时,就要进一步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事实,弄清材料中涉及的具体的人名、地名、数字以及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联系;弄清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深刻涵义,归纳出可资论证的观点。

二、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主要问题的内容、性质,阐明主要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写作上,则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地说,它类似于普通文体写作中的综述,即在综合叙述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评论。

概述主要问题是建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在概述主要问题阐明观点和看法时,要避免片面性和绝对性,适当把握分寸:

三、提出方案的方法

考生可根据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其类别与自己以往收集的这一类别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和印证,认识该主要问题形成的普遍规律以及一般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该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般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提出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提出的方案就要针对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条件和具体环节,提出各种解决办法,消除问题在各个主要环节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提出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方案中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因此,要对方案反复论证评估,查找漏洞,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使最终方案成为可选的最佳方案。而所谓最佳方案,就是指方案首先必须合理、合法,不与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方案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方案必须以较小的成本、较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 20 -

在表述解决方案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要层次分明,前后照应,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相互抵触。

(四)论述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中的议论部分,实质上就是给材料作文,即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点,并对此加以论证,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议论文。议论部分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数基本上占申论考试总分数的一半,可以说,根据申论材料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对申论考试尤为重要。因此,考生须用大部分时间构思并写作议论文。

1.立论

立论是写作议论文的关键环节,立论就是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由于申论考试的议论文部分是根据所给材料引申和归纳出论点,并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展开论证的,因此,立论就必须立足于给定材料,从中挖掘出可资议论的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表明自己对这个主要问题的立场,要么赞成,要么反对,不能模棱两可或骑墙居中。

在立论中,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论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申论考试所给材料都是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考生要在立足于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广泛联系社会现实中相同性质的问题,即联系所有这一类的问题,从中引申归纳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只有这样的论点,才能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性,才更有意义。

(2)立论要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立论正确是指论点必须是从给定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合乎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符合客观规律。如果立论脱离给定材料,则会离题万里,劳而无功。立论鲜明是指论点要是非明确,立场坚定。立论集中是指议论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即论点要高度概括,能表明作者的主要看法和主要观点,决不旁逸斜出。立论深刻是指论点见解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立论新颖是指论点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2.拟足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所起的名字,电称文题或题目。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跟文章的思想内容、题材、情调、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标题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花一番心血才能拟好的。好的标题往往有品位,能引起读者兴趣,产生急于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能帮助揭示主题,有助r读者理解文意;能打动读者.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因此,写文章必须把标题拟好。

标题的拟定因文而定,没有固定的格式。议论文中常见的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标题直接点明主题c这种标题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使读者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题旨申论考试中一般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即把中心论点高度凝练和概括,并使其成为文章的标题,表明自己对给定材料所反映主要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2)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标题只说明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表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申论考试中若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就要使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成为论题,并附表示议论文体裁的语词。

(3)标题运用设问、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这类标题针对性强,引人注目,能启发人思考。

(4)标题引用语录或诗句,这类标题的拟定一般引用革命导师、英雄人物的话或现成的诗句

当然,标题的拟定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拟定议论文的标题,都必须保证拟定好的标题准确、醒目、新颖、精练。

标题准确是指标题切合文意,准确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防止过宽或过窄。如一篇只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却用上了《论学习》这样一个标题,显然是犯了大题小作的毛病。如果一篇泛论成功道路的文章,却拟了一个《一次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标题,这就犯了小题大做的毛病。

标题醒目是指标题必须鲜明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

- 21 -

同时,也要有较强的视觉性,并要注意字数的安排和结构的整齐。

3.结构安排

在解决了立论和标题后,就需要进行结构安排,对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合理安排,也就是确定议论文的结构。结构安排得好,文章的思路就清晰,论点就突出,说理就“言之有序”。

相反,不仅思路混乱,层次不清,还会影响说服效果。一般来说,议论文都有中心论点,它贯穿全文,统帅若干论点和论据。写议论文时,要对这些有全面考虑,清楚地安排,使之有纲有目,科学化、条理化。

议论文的结构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是说文章的结构没有固定的“程式”;“大体须有”,是说它有一般的规律。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论述步骤的,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和结论部分。

由于申论考试中的议论文考试实质上是给材料作文,因此,在安排议论文的这三部分时.一般采用以下结构:

(1)序论:概引材料,略做分析,提出论点;

(2)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驳;

(3)结论:联系实际,引申论点,发出号召。

序论也叫引论,主要任务是把要议论的问题和阐述的中心论点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文章所要阐明的事物有一概括的了解。序论写在文章之首,是文章的开头。开头写好写坏,写深写浅.直接影响到全文。

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议论文分析问题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深入的分析,纽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本论的结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I)并列l式。即对所论述的中心分几个方面来论证。

(2)推进式。即对论点论述层次或反驳论点批驳层次形成一个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阶梯式”的论证安排方式。

(3)分总式。即文章说理层次是先逐次展开论述,之后再综合分析归纳中心论点。

(4)总分式。即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根据中心论点,或用几个分论点,或用几个论据分别阐述这个中心论点。

(5)总分总式。即文章的说理层次是:先总提,后分述,最后总论。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后所做出的答案。结论应当使人读后若有所思,深得启迪。

结论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综合全篇,"卒章显志"。

(2)展示未来,鼓舞斗志。

(3)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4)对症下药,提出办法。

(5)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申论范文

(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新论断,既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认识,又是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实践表明,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将更加深入,开放将更加扩大,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诚信建设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 22 -

三)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五)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道德范畴和制度范畴的统一,讲诚信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多年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走私盗版等专项治理,以及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的相关法规,都对诚信建设产生了良好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地投身诚信建设的实践。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也从一度失信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失信酿祸,守信孕福,纷纷提出“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业”,努力以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信誉不佳的形象。温州、汕头等一些地方的可喜变化,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六)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七)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加强诚信建设,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加强诚信建设,应当成为全方位、全局性的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国家工程。

(八)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祖国大地海阔天广,千帆竞发。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作出正确判断。看不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看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不对的;看不到包括倡导诚信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失信行为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

(九)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诚然,有市场就会发生欺诈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但从本质上看,欺诈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必然属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也是信用的交易,信用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

- 23 -

害市场,丧失市场。无论哪一种市场经济,实际上都离不开诚信,都应大力倡导诚信。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理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讲的“道”,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诚信。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情*的堕落,结果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有诺必践,违约必究,经济活动才能正常运转。信用度越高,经济运行就越顺畅;信用度越低,经济运行成本就越高,诚信空气稀薄的社会环境甚至会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为本,*守为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诚信的道德和法制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就无从谈起。去年,我国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说话算数,遵守国际规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信誉。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诚信而带来的利益和由不诚信而导致的损害,将因经济全球化而成倍放大。

(十)有一种观点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诚信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千百万群众扎实苦干,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奔向小康。这是基本方面,是社会主流。

“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大量事实证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可逞一时之快,得一时之利,但必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而告终。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就是谎言,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骗局。从古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诚实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而“吃亏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老实人鸣不平,也是对诚信的呼唤。还有一些人,即使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对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宝贵贡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依靠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不讲诚信而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这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十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想讲诚信的,但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一位北京市民说:“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如果你骗我一下,我骗你一下,骗

- 24 -

来骗去,只能落个“两败俱伤”。如果等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讲诚信之后自己再讲诚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于为自己的不讲诚信寻找借口,无异于推卸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在诚信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十二)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良好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言必信,诺必诚”,“小信诚,大信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要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共 产 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诚信建设方面同样如此。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息息相关,每一个共 产 党员都要做重*守、讲诚信的人,做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投身于诚信建设之中。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

(十三)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更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缺乏真实的交易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记录和披露制度,那必将为失信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如果司法公正得不到有效保证,“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那就不可能为诚信提供法律保障;如果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惩罚不力,处罚的代价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如果违法比守法能获得更大利益,贪赃枉法比严格执法能获得更多好处,就很难让广大公民信守法律。有道是,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纷至;舞弊者受罚,接踵者敛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一个企业依法经营,它就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如果它违法经营了,政府就无所不在。要认真纠正“打击假冒伪劣很有成绩,制假售假行为却屡禁不止”的现象,既抓惩处,又抓预防,关口前移,拒假冒伪劣于市场之外。如何建设信用体系,需要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创造新鲜经验。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已开始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诸如,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户口”,开列失信者“黑名单”,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守信企业保持荣誉、鞭策失信企业痛改前非等等。这些都是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

(十四)在诚信问题上,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的欺诈作弊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又能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强有力的推动。在诚信教育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的基础上,制度建设的推进将为“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十五)共铸诚信,群众需要榜样,社会需要引导。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在所有的社会信誉中,领导机关的信誉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联,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讲真话,做实事,言行相符,言出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在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十六)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一些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诚信方面仍问题不少,丑闻不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创造出比其他社会制度更加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孕育出更加先进的精神文明。历史总是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中向前迈进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在诚信建设方

- 25 -

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一个具有崭新精神风貌和强大道德力量的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

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联系到每年招考公务员时异常火爆的情形,江苏常州最近发生的公推干部职位受冷遇就显得很有些耐人寻味。据6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常州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47名领导干部,然而公告发布1个月以来,到昨天为止报名者才37人。这次公开选拔领导职位除了中院副院长和常州市外事办副主任,其余都是常州各高校的中层职位,而目前竞争相对激烈的则是前面两个岗位,无人问津的岗位多是高校的中层职位。

“公推干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许多地方都有过尝试,不少地方还有相当成功的经验。这种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式的过渡,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公推干部的岗位都是经过“慎重”筛选的,一般都是人们印象中的“清水衙门”,间或地有一些如财政局一类单位的副职,这些岗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即便如此,这类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这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说到底还是高校的中层岗位太多的缘故。

针对这种情形,常州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职位受冷遇的情形,是因为“专业性强”,“能达到条件的人不多”。然而,47个岗位,有45个是高校的中层职位,此次公选的职位分布呈如此不对称局面,是导致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首因。常州此次公选高校中层职位领导干部与此前江苏各地公选厅长、市长、局长的火爆场面相差甚远。有专家针对这一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中层干部不像厅长、局长那样吃香,对社会缺乏吸引力就很正常了,这从中也反映出社会对当什么官是有一套很功利的价值体系的。而人民网针对这种现象,就发出了“当官只为功利”的诘问。

官员的功利价值体系是切实存在的,并且是必须加以正视的。什么样的官位具有什么样的含金量,这是连不具有官场经验的老百姓也心知肚明的事情。何止官位,就是普通的公务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也会有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力权限,正因如此,才有什么“清水衙门”、“肥缺”一类的说法。有些地方针对这种现象,曾用强制性的手段统一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即使如此,人往“肥”处走的趋利冲动也不曾停歇。而不时地见诸报端的有人为平级调动至“油水”多的部门、岗位,不惜进行巨额贿赂,也可看出“肥缺”的所谓含金量。而“交通厅长落马”现象,则是这一问题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注脚。

对官位或岗位的功利考量,是一种自然的冲动。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个道理不差。但在制度设计时,不能先入为主地假定官员就一定是个心无尘埃的人民公仆。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和人一样,任何政府都是有趋利性的,必须假定其是一个“坏政府”,然后设计制度来扼制和约束它,防止政府使“坏”。对官员一样,必须用各种规范来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和资源。如果官员不能随意地支配和滥用权力,那么职位的差别就不会太大,官员对职位趋利“位差”就不那么明显了。杜绝了寻租的可能,所有的同一级别的职位在理论上都是一样的。

正视客观上存在的不同职位的不同含金量,正视官员的正常的功利价值观,则就要求我们规范公权,堵塞漏洞,客观、理性地匡正以往的偏颇,进一步清明正风。

常州公推干部职业遇冷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拿什么样的职位来公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慎重考量的问题,而如果公推的都是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职位,那么公众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如下疑问:不拿来公推的职位都是什么人在把持着?如果对他们进行像对参选的公推干部一样的乎苛刻的考核的话,还有多少人能够胜任呢?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 26 -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申论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地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申论复习及热点参考

我已经于11月29日考试完毕,但我说过我不会忘记我们的论坛,不会忘记曾给我帮助的朋友们,我会为我们的论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我就把我所知道的有关申论的一些题目和基本思路写下来,虽然很浮浅,但希望能对还没考试的朋友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敬请原谅并指正。

1、总体要求

⑴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具有唯一性,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把内容分出主次,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合并同类项”。

⑵全面、深入的分析原因后,从原因入手提出对策,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全面性(回答要尽量全面,但层次一定要清楚,条理一定要清晰)。

⑶论证部分要求:千万不能离开材料;观点鲜明、有论据;要集中、切忌散。对策提出来了,而且要求越全面越好,但你对哪一块儿、哪一条最熟悉,你的材料最充分,就从哪个角度做重点集中论证,一事一议。千万不要平均分配,因为只有1000多字的文章,如果平均分配连三等文的要求都达不到。

⑶一定要有题目,没有题目扣5分;想好之后再落笔,每5个错别字扣1分,每5处涂抹扣1分。

⑷申论的选材原则:白话文;都是近1年的热门话题;不牵扯任何背景;不出有争议的案例;近几年考试的材料基本都是从网上下来的。

⑸主要看看新华网、人民网等关于论坛(论谈)的部分。

2、热点问题

⑴公务员考试制度实施10周年(浙江大学周一超杀人案)

该问反映了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促进了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我国政体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

- 27 -

则,优化了公务员的选择;有舞弊现象,说明我们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

⑵土地问题(在建设中征地、占地引起纠纷等)

主要问题:中国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稀缺与中国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在土地开发、使用过程中与城乡居民的冲突,造成了国有土地资源的严重流失及腐败的滋生,这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产生原因: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对国土资源尤其是耕地的保护存在很多漏洞;城乡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无法保障农民实际工作权益;对城乡土地的开发使用不能实施严格的依法监督和管理。

解决办法:完善涉及土地问题的立法并严格执法;统筹城乡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切实保障农民工作权益;依法加强对城乡土地的征用、开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在这个过程中由土地资源流失,防止和惩处腐败行为;以人为本,注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⑶大学生就业问题(海归派与本土派;高级技师奇缺)

海归派——用人单位的观念;本土派——学历高低、性别差异

解决办法:供需双方转变观念(用方——不拘一格降人才,供方——天生我才必有用);教育体制有问题;培训思想有问题;梯次健身改革的需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应多了解社会。(素材:专业设置窄、缺乏复合型人才、当初八大学院全面苏化)

⑷环保问题

从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入手,再联系其他信息点

⑸安全和安全生产问题

加强法制建设、岗位责任制、风险意识、安全教育

⑹非典的启示

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完善危机应急机制;如何完善公共社会道德体系;如何完善行政问责制。

⑺大学生消费问题

胡锦涛同志年初帅班子成员再访西柏坡,并住了一夜(原来是当天去当天返回),吃了一天的农家饭。重申了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每个同志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使每个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⑻助学贷款;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实行收容救助制度;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民工回家无工资,中央直接干预等

胡锦涛提出的“亲民”政策:我们党说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对三个代表的诠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申论热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摘要: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从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方面,对城市农民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化初探

一、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城市农民工(以下简称“农民工”)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积蓄,或向他人借钱维

- 28 -

持生计,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的。他们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建筑工人往往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农民工居住点大都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通常是城市的卫生死角。另外,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社会地位是其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正处在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附着了太多利益的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镇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尽管这种体制具有过渡性),正是这些结构性的制度安排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而成为边缘群体,也正是这种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其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政府及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尽管在19xx年以来就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但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使他们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同时很多城市把眼光着眼于地区利益,为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对农民工频频设卡,不重视、不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了。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业主对社会保险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参保是加重企业负担,瞒报应参保人数。(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问题的紧迫性。农民工对于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保持无所谓的态度,其理由主要有: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收入;担心将来社会保障没有“保障”;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等。(4)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解决。这些观点认为目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时机不成熟;农民工仍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权属关系,土地可以做其生存保障的兜底性载体;农民工流动性强,农民工在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时,也因为各地标准不统一而使社会保障转移的实践可操作性很差等等。(5)资金问题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提上日程的客观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仍旧陷入资金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下岗人员走出再就业中心以及企业的继续裁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越来越多,支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由于当前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通过非农产业劳动增加收入,正如此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面临失业、工伤、职业病等相同的风险。如果我们没有建立与其风险相适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迫于生计,进城农民就无法摆脱对土地的天然眷恋,那么在每人都拥有一份土地的情形下,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将遥遥无期。从长远角度看,这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

(二)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

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要促使经济效率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客观的,并且差别本身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但这种差别必须有一个度,就是不能危害社会公平,即经济效率得兼顾公平。农民工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时又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可以说,农民工已深化成一种强大的改革力量,推动了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效率。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多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外,农民工容易在遇到生活风险时铤而走险,成为城市社会稳定的一

- 29 -

大隐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城市遭受到“非国民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障的严重滞后乃至缺失是诱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失范的根源。农民工从事着苦、累、脏、险职业或工种,但他们却处于都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这往往容易使农民工萌生对城市文明和城里人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从积累到宣泄,则构成了城市不稳定的诱因。因此,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工正当的社会认可和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三)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

城市化是指一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或资本)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停滞不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工业国家,农村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xx年的18.96%提高到20xx年的36.1%,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相差甚远。城市化滞后引起或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城市化滞后有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前述种种原因他们至今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加上其他因素,致使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xx年及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5%和65%。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目标是很难顺利实现的。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相当狭窄,这很难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的发展目标。此目标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近期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可作为一种过渡。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农民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考虑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必要的。从长远来看,既能减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城乡一元化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建构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设计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加之所从事职业也各具特色,因此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大致分为两类:1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绝大部分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市民化程度较高;2有雇主但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或者无雇主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一般流动性较强,市民化程度较低。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其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置,及经费筹集方式均可与城镇居民相同。对于后一类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对他们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

1.工伤保障制度

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立,这也是几乎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障项目。根据我国19xx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里的“职工”也应当包括企业中非固定工和合同工的农民工。因为其一,我国当前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单方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无论对工伤是否有过错,都应当全部负责受伤害职工的经济损失,这既不能在合同中约定减免,也不能以受伤害职工有过失而推却。这种建立在劳动法上的工伤赔偿机制,应当对所有劳动者都发生作用,而不能仅保障城市职工而排除农民工。其二,在工伤发生的高频率下,受支付能力限制,国家在立法上提出了强制保险要求,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以投办保险方式或兼用投办保险和直接支付的方式承担对工伤职工的全部赔偿责任,并且承担全部保险费的缴纳义务。而且工伤保险项目不存在诸如养老保险之类

- 30 -

的个人帐户积累与接转问题,成本也不高,在实践中亦于操作。因此考究立法原意,农民工是应当在工伤保险之列的,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却往往发生偏差,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作为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笔者认为这里农民工无需按本文上面所述的分类,而应当由用人单位按照普遍性的原则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2.医疗保障制度

笔者认为对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首先应按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对于第一类农民工,由于他们市民化程度高,可以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对第二类农民工,可让其参加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医疗保险基金。具体而言,首先该医疗基金有个缴费的底线,所有农民工都要按此标准缴纳,按此层次享受的待遇为基本医疗待遇。如果该农民工有特殊的要求,需要更高的保障,可以多缴费参加大病统筹,这部分多缴的费用纳入民工的个人帐户。到发生医疗支出的时候,缴费多的农民工享受的待遇要比仅缴纳最低缴费额的民工要高。而具体高多少需要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办法。其次,农民工也可根据在当地的服务年限享受有差别的医疗保障待遇。例如农民工在某地劳动时间越长,其享受的保障待遇越高,反之相反。

3.失业保障制度

对于农民工的失业保障,笔者首先认为也应按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农民工从进人城市开始就要登记,缴纳较低的保险费。在确定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向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同时农民工转而缴纳相对较高的失业保险费。如果农民工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达到一定年限,即成为第一类农民工,则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同时将已在农民工专门的失业保险基金中享有的份额转人城镇失业保险基金中。农民工失业以后,如果在失业保险年限内可以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月或按季度统一发放失业保险金;如果民工选择回农村,可以一次性返还基金中可返还的数额。其次,有学者建议由有关部门实施“公共劳动”形式的农民工“失业保障”机制,给他们提供公共劳动机会,同时也将比较散乱的农民工纳入一定管理体系。笔者认为这种失业保障机制对农民工而言是个很有益的设想,可行性颇高。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很不健全,从市政景观来看,街道上尘土飞扬、垃圾堆积、铺面不洁,城市环卫劳力十分有限;然而同时大量年轻力壮的失业农民工四处游荡、无所适从。如果由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参加公共服务型的劳动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发挥“社会安全阀”的特殊保障功能。

4.养老保障制度

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应该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可以视同于城镇职工,即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部分一般不低于本人工资的7-8%。对于第二类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比如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民工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自愿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于进入城市从事经营性的自雇性农民则可以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保障制度安排。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机制建设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筹集机制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同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障一样,都面临着基金短缺的难题。特别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起步晚,其基金缺口会更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应该开辟新思路。首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例如,规定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可在税前列支,还可按其缴费额度确定减免税的年限和比例。其次,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实行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将其转让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并折算成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帐户积累额。这既可以农民工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的积累,又可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于其他农民工,我们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角度来看,把农业税改为农民社会保障税,并将其收入转入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最后,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建立一种横向的财政支付制度。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他们享受城市公共产品的份额缺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为此,建立这种财政支付制度可以看作是城市对农民

- 31 -

工的补偿。此种财政转移支付占该市财政收入的比例应当依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接受地的农民工总数占该市总劳动力的比例来确定,对于这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全部进入财政支付接受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

2.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

在现今的中国,同样是劳工阶层,城市居民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组织——工会,来保障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但身份尴尬的城市农民工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组织,他们依法结社的宪法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了。因此,为了让农民工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合法的、制度性的管道加以聚合和表达,充分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利益和其他合法利益,笔者建议在城市中按照街道设立农民工工会,该工会主要负责本街道辖区内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首先,对本辖区的农民工实行登记,按照前文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对这些登记数据实行网络化管理,这是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个前提。其次,在农民工工会中配备农民工社会保障巡视员,负责处理农民工社会保障事宜,充分发挥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监督作用;敦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为陷入劳务纠纷的农民工联系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其社会保障利益。最后,农民工工会应当是失业农民工从事社会“公共劳动”的管理机构,当农民工失业时,工会组织应该根据该农民工自身条件为其提供或介绍从事城市社会公共劳动的机会。

3.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

农民工流动性大,特别是有回乡务农的可能性,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成为一大操作难题。在如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形下,农民工的保险无法向农村转移。如果不转移,农民工社会保障就无法连续,农民工只能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离开原就业地时,用一次性领取的方式来享受其社会保障待遇。这实际上根本起不到社会保障作用,所以现阶段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是必要的。笔者认为欲使异地转移机制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会组织的作用。初步设想城乡间的转移有农民工工会组织与农民工原农村住所地的县级或乡镇级社会保障机构共同操作,城城间的转移机制有两城市间农民工工会组织共同操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必将遇到很多现实困难,不可一蹴而就,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循序渐进。但是笔者最后强调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只是暂时、过渡性的,其必将被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替代。

申论热点: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问题!

中国的黄色网络有着令人尴尬的“中国特色”,欧美网络色情犯罪主要是为数不少的娈童癖将其当成交易场所,群体直指道德缺陷的人群。而中国的网络黄色的犯案群体集中于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这样做的动

因似乎很难简单地用道德缺失来解释。

网上扫黄”不是一个什么新词,但从这个炎热的夏天开始这个词又开始热了起来。这至少与两件事情有关,今年6月,针对互联网上日渐泛滥的暴力、色情信息,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在各种相关法规并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联合采取了一场大规模的行业整肃——很多人因此联想到了21年前的那场意义深远的“严打”。但由于这次整肃是在一个特殊环境里进行的,因此,网络这一行业的内部环境治理问题也相应提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日程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消息是,9月,一个由具有浓郁电信背景的宽带娱乐网站21CN率先发起的,旨在净化“网络小环境”的清洁运动也随之开展起来。令人头疼的一些包括色情信息在内的难以界定性质的不良信息、给正常浏览网站带来极大干扰的大量网络广告等,均被列入围剿和扫荡的黑名单。

这看来都是些不错的好消息。但随着“网上扫黄”的深入,人们注意到了一个很难让人感到振奋的现象,那就是,在目前所破获的数十起重大的网络涉黄案中,涉案犯罪的大多是高校在读或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据悉,自该项行动开展以来,浙江各级检察机关批捕、起诉及法院审理的案件已有21起,其中80%以上的嫌犯均系大学毕业生或高校在读生。中国网络扫黄的这一初期结果,的确出乎所有人意料,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中国网络色情的驱动力?

- 32 -

大学生制造中国网络色情?

8名被告刚被带进法庭,旁听席上便发生一阵小小的骚动:“怎么都是些孩子啊?” 10月3日,武汉最大的色情网站“武汉交友俱乐部”网络涉黄案,在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审理。案犯除了3名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外,其余5名均为80年代出生的孩子,据法庭后来公布的消息,涉案犯罪嫌疑人平均年龄24岁,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一位18岁的在校大学生。令人诧异的是,案犯们平时都是通过网上QQ交流,彼此姓名都不清楚,对于其中的多数人来说,这次庭审也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当地媒体报道称,许多案犯曾是大学的高材生,案犯之一黄啸宇,案发前还曾是南京某著名高校计算机协会主席。这是一个看上去很阳光的男孩,眉宇间还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庭上辩论时,常常滔滔不绝地给法官们解释专业问题。现在他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他即将到来的21岁生日。这起全国首例利用境外服务器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案的8名成员,分别被判处拘役4个月和1年零8个月等刑期。

在此之前,9月29日,厦门宣判了全国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以来破获的第一起“黄网”案,这是厦门市第一起追究刑事责任的网上传播淫秽信息案,案犯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邓一尘。而9月28日,杭州市中级法院宣判了一起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正在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谢某成为浙江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被判刑的第一人。

牛仔裤、条纹衬衣外加羊毛背心、板寸头,站在法庭上的黄啸宇依旧一副典型的校园时尚小男生打扮。案发前,黄曾用“虎精呵呵”的网名张贴大量含色情内容的帖子,其中包括图片196幅,视频链接32个,文章27篇,查看人数共计4700人次。而这一切,只因为“好玩”,因为“想拥有更高的级别,浏览更多的内容”,并且又可以挣到一点钱。办案检察官是个中年人,他不无惋惜地告诉记者,黄啸宇对自己非法链接淫秽色情网站的行为供认不讳,但是,他从没有想到违法,甚至庭审中,他还请求法官给予机会,以为审完了就可以回家。

由于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两年前,黄啸宇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名加拿大人,从此做起了中介,帮助其出卖网络虚拟空间。黄啸宇通过QQ与网友徐飞全结识后,将加拿大人手里的虚拟空间以每月5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徐100兆空间,并帮助其进行网络维护。今年4月,徐飞全的网站重建时,黄啸宇发现上面有淫秽信息,当时“愣了一下”,但没有太在意。不久发现实际上这个网站就是色情网站,这才开始着急了,立即与加拿大人联系,得到答复“在美国这是合法的”,考虑到国内不少网站为提高访问量都有类似行为,自己就没有坚持要求将这一网站关闭。8月16日,黄在招商银行取出了最后50元的“中介费”,至此,他一共从中获得200元人民币。为此,他付出的是4个月拘役的代价。

刚被厦门法院判刑的邓一尘,今年7月初刚刚毕业于某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5月,他从学校回家复习公务员考试期间,以每年1500元的价格向某空间商租用了1.5G虚拟空间,并以140

100个申论热点以及优秀范文

元购买.cn的域名。为了“学到更多制作网站的方法”,6月28日,邓一尘从该虚拟空间分离出100M,制作了“女朋友娱乐城”网站;此后,为了吸引网民访问他的网站,他分别以“admin”、“boy”的名字在网站上发布一些色情图片、小说、电影。这个网站“经营”不到15天便“寿终正寝”。20xx年7月13日,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在漳州平和将邓一尘抓获归案。经鉴定,“女朋友娱乐城”网站共提供了淫秽图片38张、小说51篇、视频文件66个;截至7月13日,这些淫秽电子信息实际被点击数达25180人次,注册会员则达731个。

和黄啸宇单纯地觉得“发布黄色信息只是网络为提高访问量所采用的常规手段,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一幼稚想法一样,邓一尘的想法也“很简单”:“我的网站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是觉得好玩,寻求刺激,网站人气高有一种成就感。我想全世界网络爱好者建网站都是这么想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网站的建立使他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而这对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无疑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在邓一尘这个案子破获不久,厦门一名19岁女大学生洪某自刻“黄碟”网上叫卖也被抓获。洪某是某大学外语系02级学生,因家中贫困,从去年起她就“很争气”地没有再向家里伸手要钱,她要“自己想办法谋生”。为此她经常旷课。起初,她刻录一些卡通光盘出售,后来很多人提议她卖一些“刺激点的”,于是,她开始刻录黄色光盘。20xx年1月,当她还是

- 33 -

大一学生的时候,就在杭州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办的“QQ驿站”上注册了一个网上商店,专门销售淫秽光碟、发布销售信息;同时,她还在网上征集“会员”,以“会员制”招徕“顾客”,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市公安局网安处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掌握了洪某的犯罪证据,在马巷派出所配合下突袭了她的住处,查获已刻好的淫秽光碟2470张、空白光碟270张及大量作案工具。案发后,洪某被学校勒令退学。

在中国拥有相关技术又热切需要钱花的是大学生,而缺乏责任意识和法律观念的也是大学生,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他们拥有犯罪的能力,而中国大学的学费和国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成比例往往很容易使得大学生手头拮据、负担沉重,特别是贫困生和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这就让他们有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技术犯罪的动机。

虚拟世界的突然获罪

“性总是最好的卖点。”美国在争论是否要禁止网络色情时,拉里?佛林特的哈斯特勒公司的公关部主管这样说。

还原到中国来看,全国网络色情的犯罪者大部分都是追求关注点,不同的是,有的把他换成钱,而黄啸宇、邓一尘们虽然不是直奔金钱而来,但在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的同时,获得额外收入无疑是最直接的推动力。黄是在毫无防备意识的情况下被背后那个来自加拿大的色情经济链推着走,而邓在面对网络时也根本没有“底线”概念,“我以为只是好玩而已”,好玩又可以顺带挣点钱,突破他的心理底线看似非常简单——很多其他网站都做了,而且网络是虚拟的,虚拟的网络需要负责任这是他所预想不到的。

专家指出,人最重要的活动平台是社会,社会是由一系列的责任构成严密的结构,而网络的出现使得人能够以另一个虚拟的身份活动,“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恐怕就是网络这一特点的真实写照。网络心理学认为,网络上的人际沟通与现实的人际沟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在网上,人们往往忽视地位、性别、外表、国籍、口音等所谓社会线索。由于社会线索的缺失,网络人际交往被称为“只爱陌生人”的交往,网络社会也成了陌生人社会,从心理学角度说,陌生社会往往使人容易放纵,而网络的速效便利,使得一些欲望原本只在想的范畴却轻而易举地冲动到网上,就像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而在网络中随便“我亲了你一下”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香港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在169名使用ICQ的青少年受访者中,80%的人表示曾与ICQ异性朋友约会,当中10.8%的人曾与对方发生性行为。不能不说是个佐证。

正是因为网络所具有的高度虚拟化、模糊化特征对人的道德要求的弱化,也正因为网络自由容易引诱人的欲求,使不谙世事的黄啸宇们太过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这可能是网络最危险的地方了。不过,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网络的发展在初期过于强调的是其技术价值,而其道德及法律考究来得“太过突然”。事实上,扫黄以来媒体报道出来的大学生色情网络获罪案例中,许多大学生表示对整顿的严厉性并不知情。

“这次有点突然,或许先该教育,普及信息再动手抓人。”某位检查官解释了他觉得惋惜的原因。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一种解释:大学生们是被推着走的,他们背后的推手就是一条无形的网络经济链条。的确,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而言,色情无疑是其最大的卖点,而这一卖点背后就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几乎所有黄色网站都是收费的,无论是交友俱乐部、观赏色情电影,还是在线“性交流”,都通过手机或特制的收费卡买“点”结算。各网站“点”的金额各有不同,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据业内人士推算,一个同时在线人数5000人的色情网站,每月收入至少有数十万元。

这些没有合法注册登记的色情网站,多数只申请一个域名,然后把网站或网页挂在别人的服务器上,有的隐身链接在门户网站上,通过贩卖广告和从事相关商业活动,这些个人网站高的月收入可达几十万元。而另一面,为了延伸产业链,相当一部分门户网站纷纷发展自己的网络或短信联盟,依靠这些中小网站,最大范围地推广自己的信息服务。这些门户网站按月与个人网站分成收益,比例从20%到60%不等。门户网站这样的行为必然助长色情网站的气焰,也难怪有人愤怒地说“中国几大门户网站,就是几大黄窝!”显然偏激的言辞,也从某个方面道出了一些无奈的事实。

- 34 -

据公安部最近公布的几个案例来看,中国的色情网络的参与者大都为利益所驱动,说到底,网络只是平台,动因却是利益——商业利益,大学生则充当了利益或者间接的受害者,尤其令人心寒的是,个别电信运营机构和金融单位为了自己发展业务,不仅对淫秽色情内容装聋作哑,不闻不问,有的反而为其提供结算上的方便,客观上充当了色情网站的帮凶与靠山,俨然是色情网站的“技术支持”。

不过,罪魁或许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有怎么样的卖点,就有怎么样的制造者和经营者,博客中国在打起反黄第一面旗时候出现的一名攻击者的留言耐人寻味:别以为你们能同全社会的黑社会作对。而相比之下,21CN则在其发动的网络速清运动中,强调了网站自身的“自律”与“规范”,尽管有人怀疑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但作为网络行业积极姿态的体现,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身为总裁,张颖对21CN作为一个宽带娱乐媒体和网络广告经营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对记者说:“做娱乐网站并非一定要走色情线路,恰恰相反,清新健康的宽带娱乐给网民们带来的是更纯粹的快感,也使网络媒体更具有长久生命力。”网站内容进行“视界净化”的同时,也对业务经营方面进行了“自清运动”,如重新审核了其宽带影视的内容、规范了业务项目、进一步杜绝外界通过其邮箱进行色情信息的传播以及利用垃圾邮件网络营销等。

危险的是色情,是网络,还是其他?

中国的网络扫黄运动序曲开始于20xx年12月8日,那一天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了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展开在20xx年6月10日,该委员会正式建立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该委员会成立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举报中心仅开通3天,访问量就达到400万次/天。通过举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有14个部门参与的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迅速展开。经核查,共整理出色情网站线索4031条,“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线索49000多条。北京、河北、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共破获淫秽色情网站刑事案件188起,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329名,关闭淫秽色情网站近700个。

这场被相关媒体称之为“人民战争式的阶段性围剿”还在火速升级。先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手机、IVR语音信息平台进行制黄、贩黄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司法定义和相关处罚规定。该司法解释甚至直接规定,转发200条带有色情内容的信息最高可判3年刑期。

接下来的一些具体执行操作手法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可能引起争议的地步。9月初,在火车站入站口的行李安全检查旁,吉林通化警方增加了搜查个人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这一项,凡是发现硬盘内有所谓色情图片的至少罚款2000元人民币。

这项被一些网民称之为“入门搜包查电脑”之举措,其法理依据据说来自中国公安部19xx年12月30日颁布的“33号令”,即“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管理保护办法”的第5条

第6款。按照中国公安部制定的这一行政法规,查阅与制作、传播、复制色情网页是违法行为。

从目前制定的相关网络政策措施上看,我国把网络色情的目标定准黄色,并且着意强化了其道德属性。而正是这种“道德定位”指向,引起了不少民众甚至法律人士的质疑,有专家指出,我国现有的针对网络色情的相关管制条例,在很大程度上,打着的是道德旗帜进行清扫,立法在道德上,立案也在道德上。而事实却是,当法律试图去规范道德,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在美国,人们常说的“你不能为道德立法”,恰恰是那些色情业经营者一个口头上的护身符。与中国的情况没什么不同的是,对美国政府而言,网络色情泛滥最大的受害者是青少年,所以必须加以管制。但是又不得因为保护青少年免于接触色情,而限制了成年人的言论和阅读自由,这才是让美国高等法院头疼的一件事情。因此才会有国会几次限制网络色情法案被否决的情况发生。此外,色情在美国法律中的定义至今也是暧昧不清。可能只有前高院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的名言“吾见之吾知之”(IknowitwhenIseeit)最传神。关于色情对成年人和社会到底造成多少危害,也是未可知的事情——至少在取证上有很大的技术难度。

- 35 -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长何兵博士对记者表示,警方不应干预网民在家浏览黄色网站这一没有公共危害的行为。但对此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士则认为,即使这一行为没有直接产生公共危害,但其所造成的不良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网络色情问题,色情仅仅是个卖点,是个噱头,而网络也只是个平台,如果找不准真正问题的核心,眼下这场声势浩大的网上扫黄运动,总不免让人担心会不会像夜市看到的情景:城管车队浩浩荡荡而来,街头商贩仓皇逃窜,于是夜市冷冷清清;城管车队呼啸而去,街头商贩各回其位,于是夜市恢复热闹,生意依然红火。

申论热点:“献礼工程”当休矣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示范工程”??每当走过建筑工地,看到高悬在工地上的这些巨幅标语,心中总要生出几分感慨:多好的理念、多高的要求啊!

可是,一份报道却很耐人寻味。某地一重点公路工程将于年内竣工,比原计划提前将近一年。而提前竣工的原因是:本届市政府任期将满,希望能在任期内完成这一造福于民的“献礼工程”。

本是“百年大计”,本是“进度服从质量”,可为了在领导任期内将工程完成,竟大幅度地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这“礼”到底是献给谁的呢?

地基的夯实需要时间保证,浇注的混凝土需要时间凝固,抢了工期,就违反了科学规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即使有时进度与质量发生了矛盾,也应是进度服从质量。那么为什么偏偏有人总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人为地加快工程进度呢?究其原因,大部分是为了某些领导的“政绩”,却美其名曰为某节日“献礼”。它的直接后果是投资加大、质量堪忧,浪费钱财、埋下隐患,同时也给经济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此仓促建成的“重点工程”、“献礼工程”,不仅不能造福于民,反而会大大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被新闻媒体屡屡提及的那些被炸被拆被弃的建筑中,有的恰恰就是“示范工程”、“样板工程”、“献礼工程”!

“抢了进度,毁了建筑”的例子很多。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达一千个亿,这中间到底有多少是抢工期的“献礼工程”呢?而我们的决策者又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一些所谓“献礼工程”上马时,由于决策者的全力支持,所有的审批程序都一路绿灯,相关的法律法规被搁置一旁,成了一纸空文。在看似宽松的环境中,隐藏着的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是对法治政府形象的损毁,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领导不正确的政绩观。

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势必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领导干部要学会科学执政,就必须放弃片面的政绩观,一丝不苟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唯有如此,方能让“政绩”长存,真正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

申论热点: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

当前,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已初战告捷:700多个色情网站被依法取缔,一批违法犯罪分子纷纷落网,广大群众拍手称快。这场行动以极大的法律震撼力警告那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违法犯罪一样会受到依法严惩。这场行动也提醒我们,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营监管,是政府职能部门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互联网像大海,无边无际,如何科学管理这样一个虚拟社会,是依法行政的一个新课题。

记者不久前在温州看守所采访了开办色情网站“温州电影网”的犯罪嫌疑人邓某,这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21岁的中专生竟然说:“我真的不知道网上传播淫秽色情电影是犯罪。我看到网上那么多的黄色网站泛滥,并能获取暴利,政府也没有人来管,于是我就干起来了。”许多像他这样的人,正是看到政府部门不管或是管理不力,而不惜以身试法,使网上黄毒呈愈演愈烈之势。

- 36 -

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这次网上扫黄斗争,充分暴露出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滞后。互联网是一日三变的产业,而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又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因此,加强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加快建章立制刻不容缓。

在现有法制条件下,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日常监管。互联网上的淫秽色情内容是公开的,比淫秽色情光盘还要容易发现得多。它之所以泛滥成灾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放任不无关系。对当前的集中打击行动,既要看到工作成绩,也要从中总结管理疏漏的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避免过两年来一次集中打击的循环往复。

据了解,我国涉及互联网的管理职能部门有十几个之多,但在实践中却是谁都管又谁都不管,主要原因是职责交叉重叠,责任不清,内耗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互联网的运营监管就无法到位。

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与国外同步的,而我国的性科学教育却相当滞后。我国8700万网民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70%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将近40%,而许多未成年人没有受过科学的性教育,很少受到正确的性知识引导,因而,当无国界的、开放的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他们便被各种黄毒所吸引,乃至沉湎进去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隐身、多样性、多媒体性的特点,请权威部门和专家举办各类专门的性知识教育栏目,包括成人专栏或网站,用科学、健康的内容填补捣毁黄色网站后留下的网络空间,让青少年有一个科学健康的成长环境。

申论热点: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

西安红树林网吧三府湾连锁店全体员工集体辞职,理由是他们因劝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多次遭到殴打;只因虚拟世界的一声承诺,湖南岳阳4名初中女生前往上海闯荡,结果被网友强迫坐台卖淫。这两则报道是网吧之祸最新的例证。

网吧,尤其是黑网吧的危害好像怎么都难以禁绝。广东省2003年对网吧营业场所调查发现,网吧违规经营、非法经营、传播淫秽暴力、硬件设施不达标等现象相当普遍。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坦陈黑网吧数量多、非法接纳未成年人、传播有害信息严重等突出问题。

对此,多个部门联合执法,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检查、一个又一个的网吧被关闭,每次治理看来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随后各种黑网吧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家长、老师、相关部门以至整个社会都在探讨:这网吧到底该怎么治?那么多未成年人受到伤害,为何鲜有网络制作和管理者受到严惩?怎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不受伤害?

其实,网吧之害关键不在“吧”而在“网”。“网吧”这个概念,是由“网”与“吧”两部分构成的,“吧”只是个载体,“网”才是核心。人们之所以去网吧,是因为那里有网络,有丰富的信息,有未知的世界,当然也有不堪入目的黄赌毒等。但不去网吧,就没有这些了吗?显然不是。由于一些门户网站也同样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所以即使在家里或其他场所上网,也同样可能使未成年人受到误导。由此看来,网吧只是一个上网的场所,关键问题在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不久前,江苏省金坛市作的一次网络调查表明,网络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现代意识、扩大青少年的求知范围、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但是,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相当严重。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4.2%的人在网上接触过有政治问题的信息,17.3%的人浏览过色情网站(实际可能更多),42.5%的人认为在网上聊天时撒谎与道德无关,41.4%的人认为在网上说粗话无所谓,19.9%的人认为在网上可以无所顾忌。大量的不良信息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污染,虚拟世界里的无所顾忌容易导致青少年脱离现实,造成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识弱化,甚至走向犯罪。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治理网吧也应抓住“七寸”。要消除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只是一策,而管住网络信息发布这个出口,不让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流入社会才是关键。

- 37 -

申论热点:关注社会保障四大问题

东北试点经验要推广

近年来,为了切实解决经济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2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800多万失业人员得到了失业救济。确保了36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2200多万城市贫闲人口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辽宁省、古林省和黑龙江省还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积累经验。

所谓东北试点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完成社会保障体制的并轨,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转为失业保险制度;二是做实个人账户资金。

我国政府自19xx年就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以前没有资金积累,大量已退休或将要退休的职工,实际其账户上是空账。从20xx年开始,辽宁省首先进行了做实养老账户的试点,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积累个人账户资金110多亿元。从辽宁省的实践来看.这笔资金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去年不仅用于银行储蓄,而且还购买了一部分国债,其中还有部分资金与银行达成协议存款。通过各种方式.去年下半年的运营收益接近3%,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由于试点初见成效.20xx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介绍说,选择东北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长期实行汁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很复杂、也很多。所以,东北的问题对全国来讲带有典型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东北三省的社保试点是一个突破口,试验总体上是成功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透露,我国将在总结东北三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东北三省经验。

农民的社会保障要循序渐进

统计数据显示,到20xx年底,全国有l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l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到20xx年底,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夫妇,每人将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王东进介绍说,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已经来到城镇居住或者打工的,可以参加城镇的各项保险;留在农村的,其养老保险主要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资助、政府引导为主体,另外还可以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对农村社会保障颇有研究的何平认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最缺少制度上的设计。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一下子把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大可能。目前,政府的资金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里占大头。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有一个设计和蓝图。他指出,农民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土地,“我的看法是对农村的最低生活救济应有一个整体考虑。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可以先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进行试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孟昭喜认为,为了把农民的社会保障做实做好,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使灵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目前一些农民进城务工之后随着单位职工一起参加了社会保险,以后当他不再在这个城市工作,要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或者返回农村生活的时候,出现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问题。孟昭喜表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正在着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_让资会能够流动起来,使灵活从业人员无论是在哪里参保,流动之后社会保险关系都可以随之转移。

私企不能简单套用国企保险模式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或者私企的雇员现在都有社会保障的意识,政府决策层对此也非常重视,但我们在制度没计上,不能把对国有企业的保险简单地套用到以农民工为主的私企身上。何平认为,国企职工的保险交费相对较高,放到私企和个人身上,他们就难以承受,这就可能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对农民工来说,就业是最重要的。在此前提下,要加强

- 38 -

雇主和企业的法律意识。各级劳动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监察力度,以保证农民工和私企雇员的基本劳动权益。

何平说,表现在私企身上,社会保险的接续问题也比较突出。以广东为例.参加保险的企业和个人都交费了,但职工干了两年,就想把钱拿走,他们不想在外地养老,但企业为他交的社会统筹那一块不能拿走。因此在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上,国得有一些硬性的规定。

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就此问题做调查研究,将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配套措施。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近11%,标志着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各级政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增加了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20xx年,中央财政拨出474亿元补助中西部25个地区养老金的发放,各级财政补助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44亿元。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些闲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和所需支付的养老金存在一定缺口。

胡晓义介绍,从城镇的养老保险计划来看,现在已经达到了3个在职人养1个退休人的比例。这个老龄化的过程还在持续,预计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如果现行政策不调整的话,那时候将出现10个在职人养活4个或者更多的退休人的情况。

那么,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银色浪潮呢?王东进披露,19xx年,我国政府统一了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在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同时,政府还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今后,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把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的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列为重点。在保持相关政策稳定的条件下,国家将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金筹集模式:推动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倡导有条件的企业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推进在各地开展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推广“东北三省的经验,鼓励沿海发达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各种尝试。

申论热点:1400万就业缺口的国家大事

9月初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引起广泛关注:19xx年至今的10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xx年至20xx年,189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今后两到三年内,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000万左右,而城镇年度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这意味着在政府强力调控下,每年将仍有1400万就业缺口。

尽管如此,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仍然认为“中国就业状况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比如‘上山下乡’时期,还有19xx年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的时候。当前的失业状况,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转轨将从前被计划经济时代掩盖的隐性失业释放出来了,体现为失业率数字的攀升而已。而另一面,是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张车伟长期从事就业问题研究,参与了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许多就业工作的调研和报告。他认为,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是个长期性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3亿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才提供4.3亿个工作岗位。重要的是,政府的发展战略从“GDP优先”转变为“就业优先”已经相当明确,“就业问题正在成为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经济增长与高就业的不等式

在“左岸公社”里一家公司谋职的庄先生上班都会路过中关村人才交流市场,他每天看到的场景几乎一成不变,“求职的队伍从里排到外,天天都是”。庄先生说,那些年轻人脸上千篇一律的焦虑神情让他庆幸自己是80年代的大学生。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注意到,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另一面,是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但对许多求职者来说,今年的就业压力确实是空前的”。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其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目标。“但长期以GDP增长作为其首要目标的中国却越来越感受到让人难以喘息的就业压力。”张车伟指出,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被认为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好的一年,

- 39 -

但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似乎没有带来与这种增长速度相匹配的就业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主要是产业在用人指标上越来越追求人力资本的效率,用人指标也就越来越低。“就业问题远比宏观经济的调控要复杂得多,它不是用一些财政、货币手段就能立竿见影解决的,政府调控的难度非常大。”张车伟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不久前曾在中南海讲解就业问题的蔡一直在收集相关数据。他说,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80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现在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0.3到0.4之间。蔡的结论是,这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在GDP指挥棒下过早追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倾向,“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

经济学家赵晓不久前完成一项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课题研究。赵晓说,要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我国的就业问题。中国所面临的失业与就业问题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典型失业不可同日而语。在西方历史上,如30年代大萧条,美、英、法等国也有近千万人的失业,但主要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只要需求上去了,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认为,中国的失业,一部分是由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引起的失业;另一部分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人员失业。“根据专家的计算,前一种失业人口大约在1.5亿左右,后一种失业人口大约在3000万至5000万。也就是说,中国的失业问题中非需求因素占了主导。”“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看来,经济全球化也限制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岗位的释放。他说,日元贬值与日本5%的失业率有关,日本现在出现“中国威胁”论也是因为就业岗位的竞争,导致日本出现产业空心化。美国加征钢铁关税,之所以不惜动用201条款,是因为美国还有15万钢铁工人,要保证他们的饭碗。而中国家电业在欧洲遭到反倾销,也是欧洲国家保护就业的表现。陈淮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就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

鼓励就业还是救济失业

政治学者毛寿龙说,为了解决失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各个国家一般采取两类办法:一是给失业者以一定的救济,二是给其提供支持性的帮助,使失业者尽快摆脱失业状态。“我们以前的工作重点是在创造就业岗位上,比如企业吸纳失业职工,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政府从每年财政预算中拨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经费等。”但毛寿龙观察到,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作用,到近年效果明显放缓。据统计,19xx年到20xx年6月底,全国2661万国有企业登记的下岗职工中,先后有1726万多人实现了再就业,而再就业率实际上呈大幅下降之势:19xx年为50%,其后几年分别降到42%、36%、30%和18%。

毛寿龙分析,以政府提供岗位为主的办法虽然见效快,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和运作机制,这些干扰有可能制约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空间,实际上可能起到了减少就业机会的作用。“比如,小额贷款,按照市场方式运作,给有创业愿望、精神和能力的下岗职工提供培训,并给其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如果享受这类优惠的人数很少,对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如果人数较多,很可能使非下岗职工的创业者和非下岗职工的失业者要就业面临不公平的投资机会和劳动力市场。这些人很可能带着资金和一技之长转向其他投资和就业机会比较公平的地方。外地很多愿意投资和有一技之长的寻职者也会对此望而生畏。就业机会的数量随着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空间扩大而扩大,市场空间缩小,就业机会就减少。这反而减少了一些失业者的机会。”

“在主动创造岗位的同时,失业应对要立足制度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指出,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失业保险制度。截止20xx年底,中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10182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440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明显增大,在部分地区已出现年底收不抵支的局面。郑认为,政府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度过失业保险基金支付高峰。在将以往补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转化为失业保险基金的同时,

- 40 -

政府还需要动用原有的事业保险基金结余,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以扩大调剂范围、分散风险,并进一步严格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劳动保障部的官员王英才在日前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上强调,“要把就业和解决好失业当成全社会的责任,成为政府的第一目标”。■

失业定义的标准化

多数被采访专家把去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失业”的再定义看作政府发展战略转变的标志之一。失业人员新的定义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而在此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标准是: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一定劳动能力、并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失业”新定义不再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这意味着在中国流行多年的“下岗”一词将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享受到政府的失业保障福利。蔡说,在“失业”定义标准化后,政府将会全面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中国的‘失业’概念清晰了。”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宣布修订其备受关注的失业定义后,曾经对中国传统失业指标多次提出批评的《华尔街日报》评论说。

按照新标准,“就业人员”指男16~60岁、女16~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新标准实际上就是根据实际经济活动人口,来统一确定失业人口。也就是说,将来人们获得失业救济的条件是一致的,这将为消除国有与非国有差别和城乡差别,最终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迈出首要的一步。“政府的下一步,将是确定什么人能领失业保险金。”胡鞍钢认为,新定义规定的条件是:要交过一定时期的失业保险金,要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寻找工作。因此,并非农民工一进城就可以得到保障,有了这一政策门槛,农民工短时间内大规模涌进城市的现象将不会发生。■

失业者主要集中在受过中等教育的人群?

清华大学社会学者孙立平说,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失业者的结构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一段时间,印度的失业者就主要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构成的。道理很简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使得他们大体可以找到所期望的工作。没受过教育或受教育程度很低的人,没有什么技能,但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也比较低,因而失业的人并不多。最惨的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他们在接受中等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高的工作期望,但由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一技之长,他们找到这种工作的可能性又很小,这就造成了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失业率是最高的这种现象。分析一下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失业人员构成,可以发现,他们也主要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构成的。但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与印度又不相同。因为在二三十年前,我国城市中中等教育已经普及,那时候没有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是很个别的。而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很不发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极为有限。因而,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很低,而失业者主要集中在受过中等教育的人群。”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传统的失业理论,将失业者看作是就业的蓄水池的话,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者可以对社会中新的劳动力需求提供合格的劳动者,而如果失业者主要是由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构成的,则将与社会需求形成更大的脱节。”孙立平说,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失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是良性的。■

西方国家面对失业问题的对策

法国

20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失业问题并不明显,一般季节性失业维持在20万人左右。19xx年,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大量北非移民涌入法国。19xx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法国经济,法国失业率当年突破5%。19xx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法国经济再度陷入困境。从此,失业率不断攀升。进入90年代以来,法国左右翼政府均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

- 41 -

例如,右翼认为,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xx年10月,法国右翼政府出台了鼓励创办企业的新措施,将企业的注册资金从7000多欧元减为象征性的1欧元;简化成立公司的申请手续,创业者可使用家庭住址作为公司地址;在创业初期还可缓缴社会分摊金。政府计划通过上述措施,在未来5年里,每年创办20万个企业,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的僵化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法国也一直在努力改善这一状况,90年代以来,各种部分工时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到20xx年部分工时制、临时工、季节工就业人数已占到总就业人数的1/3。但一些左翼人士对上述措施持不同意见,认为它们并未解决一部分低层次群体的就业不稳定和生活困难问题;左翼政党主张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增加就业机会,19xx年,若斯潘政府将原法定每周39小时工作制改为35小时。企业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转,必须雇佣更多的工人。此外,左翼政府还制定了“青年就业合同”,对雇佣青年就业的企业提供财政优惠。左翼称,这些措施创造了30万个就业机会。但右翼政党和雇主协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一做法加重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另外,法国政府还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增加就业岗位,消化过剩劳动力。

美国

美国主管就业、劳工等项事务权力最大的是劳工部,内阁部长华裔女士赵小兰曾经说过:“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就是劳工部的职责,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我们的工作。”美国缓解失业通常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向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险。这一项目是劳工部在20世纪30年代为应付大萧条后的严重失业就创立了起来的,如今已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机制。第二,帮助失业人员解决退休金优惠及医疗保险等事项,政府预算中每年都有一定拨款留给这两方面的用度。失业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如果符合条件,一般都能得到救济,以使自己继续享受正常的退休和医疗保险计划。第三,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就业、劳工市场以及收入保证等多方面的服务,20xx年财政年度,就业与培训局得到政府预算拨款107亿美元。

保加利亚

保政局剧变后,由于私有化和国营企业破产倒闭等原因,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由19xx年的25.5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69.5万人,失业率由6.7%上升到18.4%。保政府为失业者广开就业门路。如政府专门制定了“森林恢复和保护计划”,向参加植树造林的失业人员提供不低于全国最低工资的报酬。对承包荒山野岭植树造林的失业者,国家免费提供树种和苗木,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另外,针对土地私有化后大量农民失业的情况,保政府还决定将国家所有的山区和丘陵坡地等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提供给失业者,鼓励其自谋生路,在海滨或高山滑雪旅游区,保政府则允许失业者开办家庭旅店和提供餐饮服务,国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这一措施对解决黑海沿岸地区和高山旅游区的失业问题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外,保政府还采取了“出口”失业者的办法。迄今为止,保加利亚已同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等国签订了向这些国家输出劳动力的协定。到上述国家工作的保加利亚失业者多数从事旅店、餐馆等服务性工作。

瑞典

瑞典的就业策略是“每个人就业”或“充分就业”,这是过去40年来瑞典始终作为社会福利国家的原则之一。瑞典设立了国家就业委员会并在全国设有360家就业办公室,60家特殊的就业服务机构和90家职业能力测试所。就业办公室主要功能是职业咨询和安置指导。瑞典把GDP的0.9%用于消极的措施上,而把GDP的1.7%投入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措施上。这使得瑞典在1945~19xx年间,所见到的最高失业率只有3.5%,其中20世纪70年代失业率一直处于1.5%~2.7%间,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仅为2.5%。同时通过建立就业保障法,禁止不公平解雇来保护雇员。■

所有失业都是自愿的?

“所有失业都是自愿的”。这是青年经济学者薛兆丰的观点,他认为,人人都计较报酬,失业都是个人“计较”的结果,都是主观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大学生失业人数近年内的激增似乎可作为这一观点的佐证。

- 42 -

记者从教育部获得的数据是,20xx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xx年大约37万人待业。截至今年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只有50%左右,大学生的待业率已经达到69万人。

“大学生失业率上升,只是改变了失业者的结构,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失业人数。”张车伟说,大学生就业完全是个结构问题,我国大学生的总量其实远远不足。“不应该将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几年前的扩招”,他认为,在目前还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失业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会更少一点,应该是评价一种政策优劣的重要标准。

申论热点:大学生写下万言遗书:是什么使他走上不归路?

【新闻视角】8日是第二个国际预防自杀日,主题是“拯救生命,重建希望”。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精神卫生和社会问题。

一个人自杀身亡,常常会给家人、朋友带来巨大的内心冲击和生活巨变,内疚、自责和羞耻感成为他们漫长人生路途的心理包袱。家庭之外,自杀造成的这么多人提前死亡或伤害,还意味着更多劳动力的丧失,大量的医疗资源的耗费。而自杀者留下的遗孤的生活、就学业已成为社会问题。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完全解释人类的自杀行为,但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对于意欲自杀和正在实施自杀的人,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将是最有效的手段。

今年5月25日,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这是全国惟一一家由政府主办的干预中心,短短3个月,该中心已经对450余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得到干预的人群中,尚无一例选择自杀。

在我国,自杀是第五大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我国每年有25万-28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天约有750人。此外,每年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这意味着每天至少有5000人想以自杀结束生命。据统计,在杭州每天至少有30人想自杀。

但是,在这些可怕的数据面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杀”这一话题,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赵国秋说,东方文化中对“自杀”这个词十分忌讳,多数人认为是思想问题,其实自杀是一种行为障碍的心理疾病。

“罪魁祸首”是抑郁症

自杀人群中,有精神障碍的人占很大比例。调查表明,所有自杀者中,63%的人患有精神障碍,约93%的自杀者从没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抑郁症是导致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据统计,我国有2000多万抑郁症患者,其中有15%的人有自杀的危险,但目前只有5%得到治疗。

除了精神疾病,自杀者往往与家庭矛盾、婚姻危机、失恋、人际关系问题、失业、经济损失、学业或事业受挫等有关;一些难治的疾病往往对患者构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癌症、艾滋病等,患者为摆脱痛苦选择自杀。

【案例分析】一个大学生的“求死”心理

今年1月,我省一所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在寒假期间卧轨自杀。事后,学校发现他留在电脑键盘上的一张字条,根据字条指示的路径,发现了他存放在电脑中的题为“养蜂人”的遗书。作为一个警示以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杭州市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保留了这份遗书。

同时还有学校的调查报告,他们对此事总结了经验教训和引发的思考。

其中写道:这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喜欢玩电脑游戏,平时为人比较内向。学校多次找他谈话,但只是督促他抓紧学习,远离游戏,在交流沟通中,对该同学的人生观和心理状况了解不深;放假后,应掌握学生购票返家的情况,对无故滞留学校的学生要多加关心和爱护。

沉重的遗书

记者仔细阅读了这名大学生的遗书复印件。手捧这份长达1万多字的遗书,心情十分沉重: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

- 43 -

死者一直在为自杀做准备,他在20xx年夏季就以侦破小说的形式写了一篇名为《养蜂人》的遗书,通过调查者的调查,以及逻辑推理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剖析了死者追求自杀的原因。

他在自我点评这篇侦破小说时写道:物质世界的东西全是物质,到头来,再伟大的感情和爱情都只不过是人体身体内部这个激素、那个激素的结果,物质的世界太虚假了,思想承担不起这重。

他说,自己为此选择了放弃生命,放弃一切,在生前的半年时间里,他依然活着的意义是为了玩游戏,他是为了玩游戏而活着,每天的生活只是玩游戏、睡觉和吃饭,他感谢游戏让他延长生命。

虽然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很多,但大家只是劝他不要玩物丧志,没有人发现他是因为放弃了生命而放弃学业、放弃一切;也没有人知道他寒假不回家过年的原因;甚至没有人发现他曾有过一次自杀未遂。就在出事的前一天,他独自在宿舍里服用了大量安眠药,并在电脑中记录了自己濒死的痛苦。

遗书片断

20xx年1月16日。我想,今天应该是最后一天了??不明白上次我是如何走下来的,我是怎样改变主意多活几天了,总之,到今天为止,虽然世上让我留恋的东西很多,但是,我已经决定了。眼前有药、有酒??可是我为什么在发抖,这个时间家人已经担心起来了吧?担心没有用了??电话也打不过来了??同学们都走了??

妈妈,爸爸,对不起了??你们还有我姐姐,我姐姐哪方面都比我强,你们就当从来没有过我。

好想吐??为什么死这么难受呀??妈妈,对不起。我很聪明,我小学五年级参加市里数学比赛得奖,初中也参加过,得奖,高中也是。我考大学,我是学校的最强者??坐都坐不稳了??

零点40分醒过来,我吐了一地,凌晨4:46,酒完了,药完了,我却还活着??多么讽刺呀??

原来切脉也这么难,唉,究竟如何才能死得掉??

【专家解读】

自杀是有先兆的,可提前干预

这份遗书复印件一直锁在心理专家赵国秋的档案柜里,在之前的几次关于心理话题的采访中,他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位自杀的大学生。每次他都会长叹一声说:“可惜呀!太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大学生!如果有人能关心一下他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我认为他是不会选择这条不归路的。”

“自杀是一种病,自杀人群中有精神障碍的占有很大比例,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是对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赵国秋一再强调,“自杀的人是有先兆的,很多人误认为想自杀的人不会向别人暴露自己的自杀企图,这是个误区,因为大部分自杀的人都会有线索。”

比如,自杀者在自杀前,都对他的亲人或者朋友可能讲过“活着没有意思”,对一些后事作一些安排。而且以某种方式请求帮助,如可能直接说“现在我想自杀”或“我对任何人都没有用了”;还有的则尝试割腕,以此作为一种自杀“实践”。

再者,自杀者在自杀行动前一般有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等情绪方面的障碍,在工作方面有工作能力下降、兴趣减退和社交技能丧失,脾气暴怒或易冲动等表现,在躯体症状方面可能有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下降、心悸、头痛、全身不适等多种躯体不适表现。

【专家呼吁】

心理干预急需立法

“忽略人的精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赵国秋举例说,在今年8月中旬,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派出11名专家赶赴温州乐清台风(专题,图库)受灾区,对灾后群众进行了为期10天的心理干预。但当地一位领导却担心心理专家询问灾民心理反应,反而会破坏灾民心情,他认为大家都在积极生产自救,物资上也有了充分的支援,大家看上去情绪很稳定。

- 44 -

事实上,遭遇泥石流的村庄里,村民中10个有6个出现恐惧、失眠、抑郁等表现,急性心理应激障碍(ASD)高达60%,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很多人可能会患上抑郁症,病情严重者很有可能选择自杀。

赵国秋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一是我国缺乏心理干预方面的立法和运作机制,缺乏心理援助的内容,同时,心理干预方面的人员十分紧缺,仅靠几个或十几个专家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心理干预方面的立法,从法规上确定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二是,老百姓心理干预知识缺乏,包括各级政府的领导,每次灾后指挥工作中,往往忽视灾难群众的心理安慰和疏导。

另外,目前国内所有的干预方式只能先引用国外城市的做法,这在中国农村很不适用,因此急需编写中国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版本的“心理干预程式”。

【尾声】

预防自杀

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生命只有一次,自杀者为什么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答案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是让自杀者悬崖勒马的一剂良方。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如果我们发现周围有自杀先兆或迹象的人,那我们就有责任帮助他或者关心一下他(她),还可以找跟他(她)关系比较好的人与之沟通。

如果认为他精神上或心理上有什么其他问题,可求助心理干预机构。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热线电话是0571-85029595。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答考123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申论热点:低工资成本的背后

据报道,正当“一部分观察人士”对“中国会不会丧失在全球竞争中的成本优势”“表现出担心”时,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把握全球优势》中明确提出,中国等低成本国家的成本优势将继续保持,甚至扩展。而这之中最主要的优势来自于人力成本的差距。据介绍,一个美国或欧洲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成本在15至30美元之间或更多,而一个中国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低于1美元———成本的差距有几十倍。

中国工人工资低,劳动力便宜,这似乎是我们可以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但这种“优势”背后隐藏的另一种“成本”流失不应不引起高度关注。

首先是中国工人的低工资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一直被控制在非常低下的水准上。工资低,便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需要,而难以满足除生存需要之外的较高层次需求,比如没钱提高自我、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不能购买相对适宜居住的住房等。也包括没有享受业余文化消遣的机会、只能乘坐条件恶劣的交通工具等等。而尤令人感到失望的是,由于失业人数及提出工作需求者越来越多,这种低工资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保持,甚至扩展”。也就是说,我国工人普遍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另外,低工资成本优势也将使企业主等其他部分人群的财富增长保持较大幅度,从而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而过于看重“低工资成本优势”,也可能使外资仅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于我国,以至于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难以升级换代。

工资再低而只要没有超过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就没有违法,但这并不就能得出它是道德的结论。企业的赢利如果越来越大,而付给支撑企业利润的工人的工资却不见增长,是违背社会对一个人的良心与道德的定义的。而一个愈来愈重视道德建设,愈来愈推崇人性化的社会。不应当对道德领域内的一切置之不理,否则,社会也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鲁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只有民工工资合理的GDP才是道德的”,因而一个追求道德、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不应当仅仅视“低工资成本”为一种“优势”。

低工资“成本优势”其实也是权利缺失的产物。一个人所得到的与其所付出的远不相符,就表明该人的劳动与价值没有得到全然显现,这就是权利没有得到尊重的结果与反映。过低

- 45 -

工资得以长期维持,也表明企业工会没有在维护工人权益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这也是工人权利难以得到尊重的重要原因。“低工资成本优势”能得以“继续保持,甚至扩展”,且为部分国人所津津乐道,甚至引以为自豪,这背后其实也隐藏着社会中权利观念普遍淡薄的事实。当然,也不是没有工人对明显不公的工资提出过异议,但结果肯定是要面临被解雇或受到其他报复的命运,这就使得绝大多数人在过低工资面前只能选择无声无息。也就是说,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利观念的缺失,以及追求权利的成本过高是导致低工资成本优势在我国得以“继续

申论热点:劣质奶粉清剿风暴

编者按:

4月19日上午,本刊独家报道《劣质奶粉吞噬生命之花》在新华网头条转载后,即被国务院有关互联网舆情的材料摘登。当天,温家宝总理对此做出批示。4月22日国务院召开有关会议之前,温总理又对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做出3点重要指示。在此之前,安徽省省长王金山看到这篇报道后,也做出了长篇批示。于是有了国务院两度派调查组赶赴阜阳清查,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劣质奶粉清剿风暴。

5月中旬,国务院调查组负责人宣布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基本查清,这个结果使很多关心此事的人稍稍松了口气。但就在各地大规模清剿劣质奶粉之时,广州又上演了毒酒致多人死亡的人间悲剧,正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关于食品安全的反思却并不就此停止,或者说才刚刚开始。

风暴前夜第一声

——劣质奶粉清剿风暴之一

■本刊记者许小丹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月中下旬,本刊正在组织“消费维权热点·难点·亮点”专题报道时,从阜阳基层得知,当地发生了“奶粉杀人”事件:自20xx年5月以来,百余名阜阳农村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患上重度营养不良综合征,已经有十名左右婴儿因并发症死亡。劣质奶粉泛滥广大农村,残害着留守家庭中婴儿嫩芽般的生命,而且由于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受害者维权之路十分漫长。

一条条可爱幼小的生命消失了,一个个悲痛欲绝的家庭哭泣着。昨天,李昌平“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言犹在耳;今天,劣质奶粉危害留守婴儿致死的悲剧又在农村上演。在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而变得寂静的村庄里,那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竟冲不出制劣者们用罪恶投下的阴影。

意外!痛心!愤慨!得知这悲惨事件,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受害婴儿家庭里,年轻父母们欲哭无泪的双眼。

是啊,谁能想到这些花朵嫩芽般的可爱小生命,刚来到世间几个月,还没学会叫爸爸妈妈,就已经被营养比米汤还不如的劣质奶粉夺去了生命!谁能体会本来就穷苦的农村打工家庭,在小宝宝莫名其妙地出现头大、嘴小、浮肿、低烧等症状后将孩子送进医院,而最终看到没法治或没钱治,不得不放弃治疗把孩子抱回家的痛苦心情!谁能想到这些无良商人制造的让孩子喝了等于慢性自杀的劣质奶粉,虽然今年春节前当地工商部门已进行专项整治,却还“执著”地在阜阳、亳州周边一带农村集镇里甚至一些城市的批发市场里大行其道!

生命之花正日渐枯萎,又消亡得如此轻易。不能容忍劣质奶粉继续兴风作浪!不能容忍劣质奶粉继续谋财害命!必须尽快让这一令人心痛的事实通过报道大白于天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

劣质奶粉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很快,我们掌握的线索得到了证实,我们满腔的义愤化成了文字。

4月5日出版的《半月谈内部版》第4期,刊发了由本刊独家策划组织、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周立民采写的《劣质奶粉吞噬生命之花──阜阳婴儿“大头怪病”追踪》一文。这篇报道如同引爆了一颗深深隐藏着的地雷,成为四五月份的舆论热点。

- 46 -

这篇报道打响了揭开劣质奶粉为害之烈真相、清剿劣质奶粉的第一枪。报道发表后,在舆论界迅速引起“连锁反应”:在本刊付梓印刷前,新华社内服务专线看到本刊签发的这篇稿件后,于3月29日抢先编发,当时《新华每日电讯》进行摘编刊发,一批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发了这条新闻。到4月中旬,本刊报道在新华网重头栏目——“新华头条”中转发,《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全文转载,人民网、新浪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并纷纷开辟专栏,动态跟踪报道劣质奶粉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给本刊编辑记者打电话,请记者在劣质奶粉专题广播节目中做电话连线或咨询赴阜阳采访事宜;《东方早报》、《新民周刊》等多家媒体派出记者前往阜阳采访。包括美联社、法新社在内的许多外国新闻机构,也对劣质奶粉事件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农民负担重在哪里?

说起农村问题,大家差不多都能想到农民负担。对此,中央三令五申务求减轻,地方政府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一句话,农民负担重了。笔者身为局中人,以平日的所观所想,试作浅析。

1、农民支撑基层政府和地方事业发展成本过高。按目前体制,村级组织和乡镇人员工资都是由自己解决。在贫困农村就是演变为农民供给。按我们地区负担水平计算,每100农民要负担1名村干部,每40农民要负担1名乡干部。这是人头经费,还有办公费的支出等,仔细算起来,负担就不轻。我们地方人员编制控制较紧,据测定,许多地方远远超过这样的比率。象近期媒体报道西部某县9个农民供给1名财政人员,那么农民这方面的负担也比我们地方重。乡镇是最基层的人民政府,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所需地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农民的负担。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交通建设、民兵训练等等,上级政府和部门只能给予少量的补贴,投资主体还是农民,但往往其受益权又归部门占去了。所谓“人民公路人民建,建好公路为人民。”就是一例。公路建起来了,有了规费收入,公路局、交警队争先恐后拿去“以路养路”。政府的收入主要*税收,农村经济基础普遍薄弱,税源有限,但又要运转和发展,客观上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我国实行分级办学体制,谁家的孩子由谁抱,乡镇政府为义务教育也是劳碌奔波。以我镇为例,每年仅教师工资需320万元,而每年的工商税收才102万元,教师的工资不能不发,社会公益事业不能不搞,余下的缺口只能从农民手里拿钱补。其实农村的工商税收大多也是农民中的从业人员交纳的。他们农闲时务工经商,农忙回家种地,为地方交纳两种税款。尽管如此,教师工资往往不能按时发放,教师有意见,农民负担重,更有意见。据统计,农民支付上述负担占到整个负担的80%左右。

2、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凸现农民负担不轻。按目前计算农民当年纯收入方法,农民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农业。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农业生产出现地区性、结构性矛盾,农产品相对过剩,导致销售不畅,如卖猪难,粮价*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上交各种税费就有一种无奈的情绪。如果减轻了负担就意味着增加了收入。但政府各项支出并不能因为农民减收而减少,农民必须照样负担不误。象今年我们许多地方的农民辛辛苦苦种西瓜,到头来只卖0.1元/斤,仅够运费,西瓜也真是生不逢时。一个生产季节就这样白费力气地过去了,无钱可赚,负担却不能因此减轻。农业生产效益不好,直接导致粗放经营或农田抛荒。这样一来,农民上交税费,就*外出打工或其他途径的收入来支付。农民工干的多是力气活,远离家乡和亲人挣得的辛苦钱还要弥补农业生产的亏损,即使负担不重农民也感觉重。

3、农民负担重所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负担不均。在农村,不管你是正在上学的小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只要你是农业户口,有了责任田,就有一份负担。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本来就是家庭的供养对象,他们却要上交农业税费。责任田你不想种,退也退不了,无人接收。这笔负担最后还是由家庭劳动力来担负,能说负担不重吗?负担不公还表现在税费均摊上。我们知道农业生产条件各个地方不同,农民投入产出比也不相同,但往往负担一样。我们把目光稍稍放远一点,就不难发现,离退休老人有退休金。农村的老人要为国家负担,城里的老人国家要为他们负担。这样就无法比较了。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想法,农村超

- 47 -

过劳动年龄的老人是否不用负担农业税费,供大家探讨。因此农民喊负担重不光是客观存在,而且还有一些复杂的主观情绪。

综上所述,农民负担重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更受制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减轻负担仅*乡镇政府还远远不够。我们安徽进行的农税改革,初步遏制了农民负担上升的势头,并且总量上有所下降,这是一个好的探索,同时我省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乡镇干部分流、下岗、提前退休,力争减少财政供给人数。这些措施对减轻农民负担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为农民减负,要全社会的努力,也是全社会的期盼。

农民问题与中国的政治生态

在时下关于农民问题的激烈讨论中,常常牵涉到对政府作为的分析,并且不免浓厚的情绪浸染其中,而冷静的、具有建设性的分析似乎并不充分。已经有学者提出农民问题之政治方面的深刻背景,从而将话题引入一个更有前景的领域。笔者所学非关政治学,但也深深认同从敏感的政治视角切入问题的必要性。

因为,既然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从而制度设计者的政府的作为被公论认为已如此至关重要,政治上的分析也许就不可避免。而尤其重要的是,站在政府本位的立场看问题,这种政治上的分析才会是具有主体性和成为可操作的。从高度务实的角度说,政府不得不在众多彼此冲突的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妥协而得以运作,所以,中国的农民问题,其政治上的根源一定在于,农民在政治上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是最软弱无力的。在政治决策上也就顺理成章的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强势利益集团所要求的、眼前的利益,对于一个“政治人”(模仿“经济人”之说)的政府来说,往往是最真实和难以抗拒的。来自早已坐大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并非政治家的个人良知和施政能力所易于对付的。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的统治方式下,可能因决策者出于稳定考虑而致的农村民主化进程的严重滞后,更使农村和农民的声音为二十年来大大成长起来的集中于城市的势力发出的喧嚣所淹没。因此,农民的政治地位在二十年来的显著失落当然会使今日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变得触目惊心。

作为理性、追求全民族复兴的政府,应当看到农村和农民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公平”问题了。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政治上的地位如此之低,所导致政治架构的失衡可就大有意味。完全抛开纯粹道德层面的讨论(这种讨论很难有多少操作性),仅从政府维护自身权威和着眼长远的视角观之,也足以见其条理。

政治架构的严重失衡必会导致经济上基本结构的失衡,从农村购买力低下所导致的通货紧缩可见一斑,进一步考察,农村和农民问题如不逐渐解决,必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能逾越的障碍。关于这一点,诸多论者已经达成相当程度上的共识,而要寻得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解决之道则仍然显得渺茫。事实上,寻求政治上稳定的动机在此不能得到直接的共鸣,而从经济视角所看到问题的复杂性却足以使其望而却步,故这种分析很难促成、甚至实际上阻碍着政治上采取行动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政治人的立场而言,从政治稳定的长远甚至当下的要求讨论农民问题的严重意蕴,才会是足够切题的。于是,这样提出问题也许更有设身处地的说服力――放任当今农民问题的恶性发展,政府就将注定失去将农民这一最大的弱势利益集团作为筹码而可能拥有的政策空间,政府作为将变得日益局促,甚至最终可能被少数利益集团所“绑架”。这似乎是一种迂远的杞人之忧。然而拂之不去的直觉告诉我们,政治生态的完全失衡如同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失衡一样,必定会导致大混乱的危险。这其实是不能回避的问题。简洁地说,容忍剥夺和压制农民权利,容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因为组织资源的极度匮乏而成为高度组织化的强势利益集团的牺牲品,使政府失去制衡和约束强横的少数利益集团的筹码,中央政府就终将陷入被后者挟持的危险中。事实上,容忍对农民的压迫和农村贫困化,以至其陷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如同漠视对国有资产的侵夺一样,会使其成为另一种异化势力成长的温床,一种被动的腐蚀剂,正如被弃置的肉反成为滋生蛆虫的原料一般,肉不烂尽,蛆生不止。于是,积弱的农民短期内的确并不会成为政权的直接威胁,但必定会曲折的、以简直是反讽的方式造成危机四伏的境地。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正是强调政治的微妙,强调要照顾到每一个方面,并在其间保持平衡;而不能只是看到一面,固执于一极。没有一个多元的政治架构

- 48 -

(何况农民的巨大人口比例),政府的生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就极易于受到挤压,难以左右逢源。因此,多元和平衡的政治生态才是理性政府的明智选择。扶持弱势集团而制衡强势集团,在多种力量的角逐中周旋而左右逢源,使政府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从而保证政府的持续强势生存,向来被证明是具有政治远见的做法,也是中国国情的要求。所谓中央政府权威的相对式微,往往是由于基层和地方权势集团的坐大所导致,而不是直接因为民众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关键之处正在于此。若政府没有造成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必须有所顾忌的集团制衡的局面,就只好在其有形无形的挟持下、因其力量的迅速壮大而相对落到弱势地位,诸多政治理想也就难以越过重重阻力而得实施。腐败势力则会恣意繁殖,挟其盘根错节之势而不惮对抗中央政府,最可能的是以消极的不作为使中央政府无法令行禁止,以满足其特殊的、无遏制因而无止境的利益要求,为此不顾政府的存亡绝续,此种情势并非耸人听闻的空想。细细想来,在看来似乎无有尽头的强势弱势急剧分化的舞台上,自然法则其实是设定了界限的。而在政治中,相信某种界限,也就必须承认类似这样基本的辨证法,这种上下之辨。或者,反过来也一样。

例如,我们常将自己和印度相比而感觉优越。而在我看来,印度的问题正是以上生态失衡后果的演示,从而让我们看出问题的可怕而足为鉴戒。印度的可悲,很大程度在于她至今不能改变的种姓制度,和庞大的*民阶级。于是,我们忧郁地看到,低种姓人群包括*民群体,从底层由下而上,以消极的、被动的方式,起着一种奇怪的、巨大的、而且是支配性的作用,成为印度社会最意味深长和最致命的诅咒。至少在短期内,任何积极有为的政治理想,要想清理这超稳定结构的、久久不流动而散发出毒气的一大池死水,都令人感到无望。无独有偶,所谓拉美化,背后的问题也不过与此类似。这种瘟疫的逐渐发作,显示出政治生态严重失衡的另一种阴柔隐晦的后果,不是强势利益集团所着意防范的从下发起的剧烈社会动荡,反而是无力反抗导致的平静的稳定,当然还有完全失去制约的另一群体的横暴,成为最深重和令人难堪的社会政治痼疾,当然,如上所提及的,经济学精心论证着的繁荣之梦在此也不会幸免于难。谁想到平等和道义竟然是这样写入经济分析的方程式、在众人的无视和漠视中以这种方式讨回自己的份量呢?

接下来的问题是――对于并没有种姓制度传统而大同理想从古有之、于今未泯的民族国家而言,是否要冒这样的风险,即在激烈变革和格局重塑的时代里,因为未能着力维持基本的政治经济生态之平衡,而在马太效应之下,出现可怕的“印度化”或“拉美化”的趋向?这又是耸人听闻吗?想一想巨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想一想麻木卑下的进城民工的表情,想一想某些飞扬跋扈的农村基层组织乃至县乡政府对农民利益的非法剥夺,对农民政治尊严的轻蔑践踏,以及农村教育的萧条,??治国者盍思之?

我们还可以说得再远些,就会碰到如今渐得其名分而又被一些反讽的现实弄得不尴不尬的制度话题吧。因为当今之世,满耳听得见人们在喊:制度!制度!

但在上述想法不可遏止的暗示下,我们不禁要斗胆表示一点怀疑:流行意义上的、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制度是足够的吗?实在的,制度的建立和维持运作是需要来自利益引导的巨大力量的。没有利益集团之间比较平衡的角逐,制度的大厦绝不会建起,徒有其表的制度华屋也会马上坍塌。普遍的腐败(包括司法腐败)自有其强横的势力(几年前我看到山西绛县法院被称作“活阎王”的姚某,以其科级职衔,累累恶行,竟需****、罗干的屡次亲自批示才得处置,一审间还能享受特殊待遇,从容串供,足见中央政府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何处――它显然不是来自弱势而常常无告的农民),若无对基层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权利的扶持(通过农村基层选举的试点推广赋予其选举权;通过组织农会赋予其组织资源),这股威胁势力将愈益壮大,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作为这股势力之对立面的广大农民在下的强有力制衡,仅*国家机器围绕缺少真实基础的制度设计去运转,如何才能够胜过它?腐败势力对中央政府已成心腹大患、燃眉之急,由于农民在政治上的相对缺位而导致的中国政治生态的严重失衡,既是最广大范围内腐败势力迅速自下而上滋生、成长和壮大的土壤,也是中央政府缺少真实的政治力量对其进行有效制约的原因所在。脱离基本利益格局和政治权利格局的调整而侈谈制度,无视基本面的政治生态失衡而幻想生硬安排一种万应灵药的制度,这徒有名分、缺少利益机制引导、被悬空的制度又会有何用?

- 49 -

而一切讨论的底线一定程度上就系于政府和政治家的理念了。就这一点说,我们愿意抱乐观态度。中央已将农村和农民问题列为头等大事,而它也的确是头等大事,是中央政府权威的生命所系,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

申论热点:“问题农药”诱发“毛田事件”

5月以来,南方稻区早稻田间管理进入了集中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季节,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农民生产性中毒的高发期。前不久,湖南省湘乡市毛田乡32名农民集体中毒事件再次敲响了防范“问题农药”的警钟。

“问题农药”居然来源于合法渠道

5月9日下午6时许,毛田乡所辖的芬水村、榔树村先后有4名农民在喷洒农药后出现中毒症状,到晚上7时许,全乡先后有32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乏力、皮肤过敏甚至休克、昏迷等反应。经当地政府和医疗部门及时组织救治,中毒农民终于脱离了危险。

据毛田乡主管卫生工作的魏海根介绍,今年早稻病虫害二化螟发生的情况非常严重,是历年的十几倍,农民不得不提前大量使用杀虫剂。

记者看到致毒农药标称“天无虫”,精美的包装箱上赫然印着“精品农药、科技打造”、“科技显威、造福于民”等字样。据目前已被湘乡市公安部门监控的经销商交待,这种标识为“上海爱立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农药实际产地在河南郑州。魏海根告诉记者:“经销商和农药本身都证件齐全。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这种农药在地方新闻媒体上大做广告,农民当然相信了。”

农药市场亟待重拳打假

“近年来农药越来越假,有些药打下去根本杀不灭害虫。”这是农民们对当前农药质量的总体印象。记者在湖南浏阳等地采访时还听到农业技术人员说了这样一个笑话:将倒出农药甲胺磷的药瓶子装入害虫,盖上瓶盖一个小时后虫子仍活蹦乱跳。

4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药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6.4%,也就是说仍有相当数量的假劣农药混迹市场。相关抽查表明,假劣农药主要的不合格项为有效成分含量、乳液稳定性和悬浮率等重要技术性能指标,农民购买使用后,必然会影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甚至会产生严重药害,对农民增产增收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药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农药生产小企业。这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多赚利润,往往采取偷工减料或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廉价高毒原料等违法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难免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此外,我国农药的市场销售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湖南省为例,全省数千个经营农资的经销网点大多经营农药。相关证照的管理也很不规范。据调查,在一些农药经销点,销售人员对农药购买者没有多少技术辅导,农药使用说明也缺乏详尽的技术提示,不少经销商甚至有这样一种观念:“随便怎么用,只要不喝就行”。

“毛田事件”的启示

“农民普遍缺乏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常识,滥用乱用农药现象极为普遍,持续使用单一品种和高毒农药,导致大量害虫天敌被杀伤和害虫抗药性产生,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也受到严重污染。”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刘年喜忧心忡忡地说。

相关调查显示,由于农药质量问题、不合理用药和喷施机械落后等原因,湖南省每年因食用农产品中毒和农药生产性中毒的人数达4000人,其中死亡近200人。全省每年农药使用量达6万吨以上,而农药利用率却只有30%,生产性中毒事故每年发生数千起,浪费农药2万多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元,农作物药害面积每年高达10万亩以上。

记者在毛田乡农技服务中心看到,这个担负着全乡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的机构门庭冷落,门上一块泛黄的牌子破烂不堪。湖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雷秉乾告诉记者:“基层农技站点长期缺少投入,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根本无力承担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的重任。”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基层农技人员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普遍将卖(农)药、销(化)肥作为主营业务,为了推销自己代理的农药,他们甚至随意发布病虫害情况,误导农民盲目用药。

- 50 -

申论热点:“临时工”不应被社保遗忘

按照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用工,必须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因此过去所说的“临时工”实际已经不复存在。但据我们调查,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与这些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仍以老观念和旧办法对待他们,不按规定为他们交纳养老保险费。被当作“正式工”一样考核的“临时工”,现在已成为参保的一个盲区。面对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压缩经营成本,就在员工工资上做文章,大量使用“临时工”,少交社保费。劳动者求职心切,对已获得的工作十分珍惜,根本不敢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劳动合同、交纳养老保险费的要求。也有部分劳动者法制观念淡薄,明知自己权益受到侵害,也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这种未明确责任和权利的用工方式,极易引发劳动争议。它既挫伤了“临时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助长了某些用工单位不遵纪守法的风气,最终会阻碍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农民最苦农民最福(三农问题系列之一)

解读北京“两会”热点,传媒见仁见智,各成文章,然而“三农”问题是本次“两会”的一大热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评析“两会”头号新闻,宏观有经济大局,微观有民事民生,然而就“两会”头号新闻来论,非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所宣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莫属。

此无他,只因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中国之国情中的分量之重。试问,农业长期低速徘徊,何来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农民收入长期低微,小康社会意义何在?农村乡野怨声载道,何来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农民最苦,尽管许多城市居民已快步步入小康,尽管有相当数量农民上岸致富,但相当数量农民收入偏低,司法无助,税费繁重,村官盘剥。中南海二00四年所发布的“一号文件”没有回避现实,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农民最苦,这是每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国人不得不承认,不得不面对,不得不为之深思的问题,谁也回避不得,任何的视而不见都是冷漠与无情。就此,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粉饰太平,我行我素,但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积重难返;另一种选择是,勇于承担,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义无反顾,其结果是一纸告天下,温暖万人心。

温总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在五年后取消农业税,这着实是一大手笔,是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利农爱农的大举措。令制约农业的多年沉疴一举扫除,令中国农民多年重负一举卸去。在中国城市居民必须纳税,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此等免税优惠之际,中国农民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最幸福的群体。

中国“三农”问题,积之久矣。究其原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又有政策因素;既有历史积累,又有条件制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给农民免税,必须有钱来作后盾。中国历朝历代,执政者都想到给农民免税,但这一锦囊妙计多制约于囊中羞涩。感谢邓公当初惊人一语:“发展是硬道理”,至理名言,令国库殷实,国币富足,致使今日免税之事渠成水到,心想事成。

中国自古农业立本,早有“民以食为天”之古谚,重农以商,自古有之。至今三个产业之孰轻孰重,已无定论。不过有一点是举国上下之共识,即农业不能弱,粮食不能丢,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之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如何反哺农业,反哺农民,乃当今新的课题与选择。

中国农民历来有最勤劳、最务实的美德,今日农民免税,无疑为农民卸下重负,令农民可以轻身快步前行。如此,则中国农业有望,中国农村有望,中国农民有望。

申论热点:“民工荒”是否成为长期现象?

今年来,突然而至的“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

- 51 -

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这四大原因造成了目前的“民工荒”,其中,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又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

如何来理解“民工荒”?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是,这一轮“民工荒”诞生于此次宏观调控时,是宏观经济波动引起了“民工荒”。一方面,投资的增长拉动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而劳动力的供给却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另一方面,普遍的物价特别是粮食上涨抬高了民工的劳动成本,去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目前的4%,粮食上涨得尤其厉害。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以致相同的工资无法维持与过去一样的生活水平。这可以说是造成民工外流的直接诱因。

尽管搞清楚“民工荒”的原因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目前的“民工荒”会不会长期存在?因为如果长期存在的话,从现在起,我们就应着手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否则,等到问题积累严重时,代价就大了。

在上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中,虽然专家们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从有关报道来看,不仅民工流入地出现了劳动力不足,而且在民工输出地比如江西、湖南等也出现了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由此判断,已经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当然程度还是比较轻微的。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原因除此外,还如前所述,民工“实际工资”的长期停滞乃至负增长并不仅仅表现在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它事实上是一个全国性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工的工资更低。但这是不是说,“民工荒”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首先,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农民工工资长达10多年的微量增长从某种程度而言的确表明了中国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格局。

然而,若我们把眼光再看远一点,比如20至50年,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显然,一个变化会是,国家实施的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带来的结果就是,青壮劳动力相比此前二十年将减少。

当然,劳动力的供给问题还要看需求的变化。大多数专家认为,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的总需求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较长时期。另外,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工资粘性将被消除,实际工资可能调整到位,那么,目前由工资所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只有一个因素可能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就是,随着技术的改造和进步,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如果长期指的是未来10至20年,那么,可以肯定,全局性的“民工荒”不会持续出现;但如果时间更长,劳动力有可能从目前的“无限供给”走向“有限过剩”,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均势,就像现在的日本一样。

申论热点:农村救助任重道远

截至20xx年4月,北京市农村共有37156户、69987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目前我国农村还有290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仍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

尽快完善救助制度

对特困户进行生活救助,一直是农村救助工作的重点。

按照20xx年3月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要求的“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民政部要求尽快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对农村中重病、重残和缺乏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定期定量发放生活救济。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特困户救助制度,目前绝大部分省(区、市)也陆续发放了“特困户救助卡”。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天津、辽宁9省市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52 -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共有需要救助的特困人口1971.9万人,其中已发放低保证的437.7万人,已发放特困证的798.9万人,两项合计1257.1万人,占特困人口总数的64%。20xx年全国共支出特困户救助和农村低保资金30.86亿元,其中中西部23个省(区、市)共发放18.3亿元,东部8省(区、市)共发放12.56亿元。

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也成为农村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20xx年,民政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财政部与民政部联合出台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实施办法,943个县(市)全面实施了医疗救助,救助困难群众491.6万人。

突破救助工作的“瓶颈”

救助资金筹措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社会救助水平的“瓶颈”,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近两年来,重庆市丰都县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措救助资金机制,突破资金短缺、财政压力这一“瓶颈”的制约,推动了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该县在地方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强化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刚性机制,确保了救助政策的落实。县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农村特困户救助;乡(镇)财政按每年每人20元筹措;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捐赠,募集社会救助资金。该县每年都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大规模经常性捐助活动,两年共接受捐助款70多万元。

面临新的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低保、特困户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是,农村救助工作也存在“老问题仍未解决,新问题不断涌现”的窘境。

例如,多年来,陕西省各级民政部门在农村贫困户救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但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由于全省各级财政困难,在农村贫困户救助方面投入的资金量少。二是救助面窄,标准低。三是操作不够规范。

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救助趋于复杂化,需要制定与之相协调的救助保障措施和政策。

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必将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新的资源和动力。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投入的重点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今后将逐步增加,这就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申论热点:莫要“亡羊”才“补牢”

今日,湖北阳新“六·一六”矿难事故的抢救工作进入第三天。就在当地民众废寝忘食、加快排水进度、期盼井下十一人生还奇迹发生的同时,酿成这起矿难悲剧发生的部分原因也令人深省。

湖北阳新鹏凌矿区于一九九五年开始开采,因为存在安全隐患,其间曾多次被政府部门关停。其中,一九九八年底发生过一次透水事故,三名矿工遇难。二00一年该矿完成股份制重组,民营企业武汉鹏凌集团公司入主。经过大规模投资、整治后,去年一季度开始试生产,年产铜矿一千余吨,其安全生产级别仅为C等(A等最安全),属于边生产、边整顿之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鹏凌矿业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措施不可谓不“完善”。高耸的井架上“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八个大字昭然醒目,矿区主井口“安全生产设备主管责任人”的塑料牌格外显眼,矿区安全生产的标语、管理科室等一应俱全。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六·一六”矿难发生后,鹏凌矿业有限公司多名矿工向记者证实,本次发生透水事故的井下负一九三作业点以前就存在透水隐患,矿工们曾多次要求整改,可一直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为此,矿工们已很久没敢到该平台作业,每次下井也都胆颤心惊。同时,该矿道也不符合安全标准,矿工下井“不得不借助经验”,即便是上月发生吊锚砸伤工人事件,也没有引起重视。

- 53 -

本次事故除造成十一名矿工被困井下、对其家庭造成巨大伤害外,该企业也损失惨重。抢救工作仅仅进行了三天,该企业投入的解困资金就逾百万元人民币,随着救险工作的持续、正常生产的停滞、生产设备的破坏及善后事宜的展开,这家正式采矿才一年时间、净资产总额三千六百多万元的民营企业损失也将与日俱增,恢复生产遥遥无期。本来当初只需投入几十万元就可解决的矿道安全问题,却带来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其实,湖北阳新矿难事故的酿成因素及其处理手法在中国也并非是个案,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安全生产,一些企业主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心存侥幸,落实安全工作只是停留于表面,一旦灾难发生则得不偿失,最后还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地下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的宝藏,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物质保证,矿工作为宝藏的开采者理应得到安全工作环境。广大矿主及企业领导也应时刻心系矿工安危,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切莫“亡羊”才“补牢”。

申论热点:还有多少公款“考察团”在行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刚刚闭幕的雅典奥运会期间,有数批中国“奥运考察团”前去雅典考察。某市前后竟去了4批考察团,考察团的费用令人吃惊:一个为期只有4天的团,每人费用竟高达17万元人民币。

平均每人每天花费4万多元人民币,真不知这些“考察”官员吃的什么“洋餐”,住的什么“洋楼”,购的什么“洋货”。

报道还提到,在雅典“考察”数日后,一些所谓的考察团还"顺便"到欧洲其他城市转了一圈。明眼人一看,这其实是借考察奥运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

我们不难预料,在20xx年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前,还会有无数批所谓“奥运考察团”要去国外考察。

当然,为借鉴他国成功举办奥运的经验,一些与举办奥运有关的部门和城市组团出去考察,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加约束,不受监督,大规模地蜂拥而出,尤其是那些与举办奥运无关的城市和部门也跟着凑热闹,就会让人感觉变了味。

这些官员明明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国外大肆消费,只不过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学习考察,实质就是公款旅游。公款旅游虽然是少数人所为,却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百姓十分痛恨的腐败现象之一。中央早在20xx年颁布的《中国共 产 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就规定:“用公款旅游或者以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用公款出国(境)旅游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尽管《条例》规定得很详细,但一些单位从一把手到部门领导都是公款旅游的受益者,又有谁会去自己揭发自己呢?而公众对于官员的出国(境)又少有知晓,根本无从监督。

禁止公款旅游,不能只靠条例,还得靠相关部门的督促检查和公众的监督。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公款出国(境)这一行为是否公开、透明。

几年前,河北省廊坊市为防止变相公款旅游,规定县(处)级、乡(科)级领导干部出国(境),都要经过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拟办理出国(境)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出国(境)的有关情况,公示时间为3天,公示地点在拟办理出国(境)人员的单位。从实施情况来看,该项规定能使领导干部出国(境)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公众对领导干部的公务行为进行监督。

因此,治理公款旅游,可以考虑将出国(境)考察的单位及其人员组成、考察国(地区)、考察内容、经费预算以及考察期限等内容,也像河北廊坊那样,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公示,由公众来监督。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走出去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是应该的,但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外出学习考察是不是很有必要?公款是不是花在不该花的地方了?外出学习考察,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全国各种名目繁多的公款旅游究竟有多少,还有多少“考察团”在行动,纪检部门是该好好查一查了,应该给广大纳税人一个交待!

- 54 -

申论热点:政绩观!

——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和解决好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最近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他说: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政绩观问题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那一天开始,就历史地提上党的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执政党的活动就是创造政绩的活动,创造政绩贯穿于执政党活动的全过程,创造政绩是执政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共 产 党人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是把实现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的。每个共 产 党员从入党开始就立志毕生奋斗来创造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作为执政党的成员,理所当然地就有一个为人民创造政绩的问题。只有为人民创造政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为人民创造政绩,党的事业才能发展;这是很朴素的真理。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所有履行职责的活动都是在创造政绩。不是创造出青史垂名的优秀政绩,就是“创造”出错误的乃至人民群众嗤之以鼻甚至沦为千夫所指的“政绩”;不是创造出人民怀念称颂大放异彩的某种政绩,就是“创造”某种混混沌沌、庸庸碌碌的“政绩”;不是在自觉地创造某种政绩,就是在自发地“创造”某种“政绩”。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行为的踪迹。而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对政绩观的清醒认识和自觉把握的程度,就决定了其所创造的政绩的状况。

深刻反思总结我们党成为全国性执政党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比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重视和解决好政绩观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具体落实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关系到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关系到党领导人民群众所奋斗的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在实际生活中概莫能外而必然直接面对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地工作,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这是我们的主流。孔繁森、李润五、郑培民,人们还常常念叨他们;汪洋湖、张工、吴金印??工作岗位、类别、层次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同样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这表明:“公道自在人心”。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坎中。但也的确有一些同志,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结果不是无所用心、尸位素餐,在其位、有其权,而没有干出应有的业绩;就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干出了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事情;或是图虚名,谋表面,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是一些人假借“为民”之名,行鼠窃狗偷之实,用“上项目、铺摊子”来为自己家庭和小集团谋取暴利。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而且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很大反感。

在当前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各级领导班子实现新老交替、许多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工作积极性很高,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强调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和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检验尺度。这是一个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个关系到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保持清醒,在各种各样的利益的诱惑面前心浮气躁,就会或为名、或为利,而动摇了根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点上的任何动摇,政绩观就会偏离正确方向。

政绩是一个具体的、综合的、系统的成果,正确的政绩观也不是抽象孤立的,而是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不同领域实践中,同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重大原则的认识和把握密切相关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清醒,有助于政绩观把握上的清晰。而我们有些同志却因为不清醒,

- 55 -

走入歧途。这里用得着列宁说过的这样一番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第335页)所以,领导干部讲政绩,必须通过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来把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主题。出政绩,就一定是讲发展的。但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在讲发展的问题上走入歧途。有的同志主观上也想发展,希望早日改变自己所在地区、单位的面貌,但结果事与愿违。这除了其他许多原因之外,没有树立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邓小平生前反复强调要总结“急于求成”的历史经验教训。十六大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问题,这是努力实现尽快发展的需要,但“跨越”是按照历史发展规律的加快,是减少曲折的加快,不是不顾规律要求的蛮干。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客观规律的研究把握,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出政绩,就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但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在解决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问题上走入歧途。他们热热闹闹、兴师动众、大量投入、不惜工本地搞了“政绩工程”,还强词夺理地说,是为了长远和根本的利益,结果群众的实际困难不仅没有解决而是越来越问题丛生。这是同有些领导干部的群众观有密切关系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满足,不能离开群众的迫切需要去另搞一套。群众观应当成为我们干部的权力观、利益观的核心问题。人民群众需要的政绩工程,是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结合起来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的,这样的工程应当是在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应当向群众公示,得到群众支持拥护下实施的,并在实践中使群众得到实惠的,而不能是闭门造车的,更不能是劳民伤财的,当然更不能是喂饱硕鼠的。那种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而往往是考虑个人得失,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加大财政负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破坏资源和环境,干部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地区和部门出政绩,就一定是于全党全国的大局有利的,是在服从和服务于大局的条件下实现的。但我们有些“政绩”却是经不起实际检验的,有的地方经济工作一时上去了,而思想政治工作却滑坡了;有的GDP上去了,环境却破坏了;有的税收增加了,而社会治安却每况愈下??。这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全局观,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始终注意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进程,需要全国上下左右、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不能只顾一时一地一事,决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而损害了长远根本的利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任何地区和部门出政绩,就一定是靠上下齐心、努力拼搏而实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朴素的真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对政绩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要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

政绩是创造性的劳动,是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由于客观事物矛盾展开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历史性局限,在创造政绩的进程中不仅不会一帆风顺,而且也不会没有缺陷和问题。而有了正确的政绩观的指导,我们就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从而把我们的事业越干越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中青年干部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在新世纪奋斗在第一线的中青年干部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比较多,年富力强,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好时机,他们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人

- 56 -

民、谱写历史新篇章的愿望和决心是极其可贵的。在这样的形势下,认真地解决好政绩观的问题,踏踏实实、锲而不舍地干下去,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解决好政绩观的问题是全党的事情。在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把解决政绩观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要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中,为贯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切实的组织保证。这就要建设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得到惩戒。坚持这样做,勤政为民、踏实苦干就一定会蔚然成风;而在这样的氛围下,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政绩会越来越多,让老百姓遭灾受难的“政绩”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更加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将出现一个各显其能、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大好局面。

申论热点:媒体热赞王幸福维权

《中国青年报》:不要再让农民"失语"

读过《半月谈内部版》对这一事件报道的人,理应为王幸福"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感动。同时,我们这个社会也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如何看待农民手中的笔?怎样让更多的农民来表达这个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想表达和做出了表达的农民绝不只是一个王幸福。可是,社会对农民的表达的冷漠,一些人对农民利益主张的封堵,才使农民这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大面积地"失语"。农民这个利益团体的"失语"。主要不是农民"素质"问题.而是相当一批人对农民的表达闭目塞听,这个社会没有给农民提供主张自身利益的讲台。(作者:孙兴金7月2日)

《中国经济时报》:向王幸福致敬

笔者由衷地敬佩王幸福:如果没有王幸福,可能中国农民就要一直背着"暴力抗税"这只黑锅:如果没有王幸福,可能中国农民的血泪上访还在被制造不安定因素、刁民闹事等罪名诬蔑1200余户"钉子户"中无一农民真正抗税折射出了什么?折射出了国家政策信息依然不够畅通,折射出了地方政府有令不行的胆大妄为,折射出农民权益维护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句空话!

宜阳县政府的做法颇值得玩味:一方面他们感谢王幸福的调查,聘请王幸福为农业税收监督员.并向他支付了调查补偿费用;另一方面,责令乡政府退还去年的罚款及扣押物资,却不处理责任人。这样的政策,显然是在安抚王幸福的同时推卸责任。(作者:刘利军7月1日)

《南方周末》:王幸福何以让人感动?王幸福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超人的胆略勇气

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耐心,以及质朴善良的心灵等等。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要数王幸福的身份。刚刚颁行的行政许可法使以往传统的“公民义务本位、政府权力本位”提升为“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从而避免了王幸福“上访”可能的不幸,催生了王幸福今天的“幸福”。(作者:赵晨光7月8日)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从一个农民的自费调查说起

近些年来,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为农民代言的不少;也有相当一部分有胆识、学识的农民,将身边发生的不合理现象诉诸文字,向上传递。但是,真正以社会调查方式详细解剖问题,反映群体性不公正遭遇并提出实质性建议的,王幸福应该是第一个。王幸福的调查报告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当下中国农村真实现状,还有一个群体的觉悟与成熟。(作者:郝洪7月2日)

《凤凰周刊》:诊断农村暴力征税之源

- 57 -

目前中国的官民比例已经超过了过去,农村基层的政府机构庞大,冗员增多,这些人要吃饭,就只能向农民身上找,所以暴力征税、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也就层出不穷。(作者:欧阳斌7月8日)

《新华网》:九亿农民不能寄望于王幸福式的侠士

王幸福事件(见6月30日《半月谈内部版》)给我的震撼,主要还不是因为暴力征税的无情和血腥。王幸福这种近似孤胆英雄的行为提醒我们,让农民有一个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应该立即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提上议事日程,再也不能继续拖延下去了。九亿农民的幸福.不能建立在"王幸福式的幸运"之上,而应该建立在坚实可*的制度基础之上!(作者:郭松民7月2日)

《人民网》:但愿"王幸福现象"今后不再出现

暴力征税与腐败完全不同:凡权力腐败,都是在阴暗角落里偷偷摸摸进行的,且大都是个人行为。征税是政府在行使自己法定的权力,是阳光下的、有组织的、非个人的公务行为,有时甚至还是借助于国家机器的"兴师动众"的大行动。这些"动静"整得如此之大的事情,只要政府领导、上级政府、众多官员不是聋子、瞎子,根本不可能全都浑然不知。(作者:刘以宾7月4日)

《生命网》:尊重农民的生命尊严生命诚可贵。王幸福现象警示社会:九亿农民的生命尊严绝不容漠视和

侵犯!(作者:祖显春7月6日)

《新京报》:理性看待"农民暴力抗税"

王幸福报告只向农民一方面了解情况,是否全面、准确反映了整个情况,值得商榷。宜阳县政府在没有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和核实情况下,就做出六点意见,目的无非是考虑到有上级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过问,尽快平息王幸福的报告,避免带来麻烦。(作者:孙之斌7月1日)

《中国经济时报》:是谁导演了230起虚拟"暴力抗税案"

是不择手段逐利的"执政观"在导演这幕闹剧。一些地方基层政府机构过于臃肿庞大、官员竞奢攀比之风严重。所有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领导脸上贴了金.却由收入菲薄的老百姓为其埋单。政府在超出群众承受力的情况下与民争利,就是暴力征税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

是基层官员粗暴蛮横惟我独尊的"老大"作风在导演这幕悲剧。税费征收标准不公开、不透明,多收滥收,违反税法。收税干部成了"打砸抢"小分队.不仅不尊重纳税人权利,而且随便往农民头上扣"暴力抗税"帽子。这样的官员以暴力行政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根本不配做人民"公仆”。(作者:张培元7月1日)

《大众日报》:为何站出来的是"王幸福。

为什么这个暴力征税事件,是由农民王幸福那饱含着泥水、血水、汗水和泪水的报告而揭露的,而非有关部门督察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呢?我们期待的是,谁破坏了公权力的信誉,谁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作者:朱四倍7月2日)

《燕赵都市报》:农民为什么自费调查征税矛盾

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已经对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行政服务极度失望,才越俎代庖地替政府部门尽"义务"。(作者:朱金中7月2日)

《南国早报》:王幸福的幸福与不幸

若以为王幸福的孤军奋战收到了最佳效果,那么恐怕还是有些天真。虽然迫于上面的压力,宜阳县大部分乡镇把去年的罚款及扣押物资返还给了农民,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却迟迟没有结果。如果不对"打砸抢"的执行者们进行严厉惩处,对于暴力征税的处理恐怕还会如同转瞬即逝的阳光,根本无法融化暴力执法的坚冰。

申论热点:让权力不再成为贪官的“资本”

又有两桩腐败案件见诸报端,这两个案件虽然官员身份不同,却颇有耐人寻味之处。一是山东的李信,利用担任济宁市副市长兼济宁市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职务之便,

- 58 -

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另一个是北京的毕玉玺,在出任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首都公路发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期间,从19xx年至20xx年间,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介绍、推荐、打招呼等方式,先后帮助多人在五环路等公路建设工程及其相关配套项目上,牟取利益,涉嫌收受他人贿赂6000万元人民币。

无论是李信,还是毕玉玺,之所以能够受贿,就是手中握有重权,都曾拥有项目和投资的审批决策权。这种职权本是国家和政府赋予此岗位的监督和管理的权力,却被这些贪官们转变为敛财的工具和腐败的资本,所居官位也演变成了出售权力、中饱私囊的“肥差”。五环路工程牵出的毕玉玺,在该工程规划、建设、招标中,关照过的许多项目都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的畸高现象,仅以信号灯为例,其价格就比市场价格高出几倍。

在许多工程中,类似的“腐败成本”支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腐败而落马的毕玉玺,在交通建设中,并不是第一个,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公路建设投资巨大,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从中捞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也不会显山露水。更主要的是,毕玉玺们并不是项目的真正出资人,国有资金作为道路建设来源的主体,是国家代表公众来投资建设。由于体制的弊端,这些人既充当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谁也不用对投资负责。于是这些*出售项目权力而获取私利的蛀虫们,却很少受到监督和约束。仅从19xx年以来,就有贵州、四川、广东等9个省份的十多名交通厅长、副厅长们相继落马,河南更是创下三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犯罪纪录。

贪官并不是天生的,权力的垄断化、个人化、暗箱操作,必然导致腐败。早在上个世纪初叶,鲁迅先生就嘲笑过,在中国最赚钱的生意是所谓“革命”,无非是军伐混战,攻城略地,其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夺权,有权便能生财,在今天也有人叫嚣:“投资贪官最赚钱”。

投资贪官就是收购权力,行贿者因收购权力而收获巨额利润,而受贿的贪官却滥用职权,坑公肥私。权钱交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实质上是因为掌权者将权力个人化,个人垄断职权而不受制约。长官意志,也就是个人意志完全可以左右项目的投资建设。有的贪官为了疯狂敛财,更是为所欲为。这种不受监督约束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制度建设的滞后和制度执行上的软弱。

“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这是贪官李信的一惯作风。为了标榜政绩,吸引外资,李信在任何手续都不办的情况下,就对投资者漫天许诺,而投资者却敢因李信的许诺而投资,投资之后又是进退两难。一个开发区的主任招商引资,不按章办事,*空口无凭的许诺就能引资,这也充分表明了开发区的管理根本没有什么章法,领导者个人表态远比制度管用。李信最终堕落成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的贪官,这主要是他个人极度膨胀的贪欲造成的,但同时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在制度健全且执行有力的前提下,李信、毕玉玺们的贪心,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权力,只有炙手可热的权力才是贪官们敢于索贿受贿的唯一资本。而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权力操作的不透明往往是产生腐败的必然原因。今年7月1日实行的《行政许可法》以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作为出发点,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和制度上来防止和治理审批权力中的腐败。“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标志,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对职务权力的规范和操作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从体制上杜绝了乱上项目,在项目招标和建设中权力正在淡出,市场越来越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阳光是最好的除腐剂。与《行政许可法》精神相一致的各个领域的权力运用的听证制度日益深入人心,官员在行使权力时,更加公开透明,按程序依法用权已是必然,公共投资与项目建设的管理也会走向公开化、程序化、制度化,权力的暗箱操作将无法生存。阳光下的权力运用,必将使行贿者无处行贿,受贿者也无处索贿,贪官们腐败的前提终将被斩断。

尽管彻底铲除腐败,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但对权力的规范和限制,必将从源头上扼制腐败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权力之于那些热衷于腐败敛财的贪官来说,不仅不能成为他们赖以腐败的资本,反而会成为葬送他们自由乃至生命的把柄与“命门”。

- 59 -

申论热点:谁是“电视医院”的“医托”及反思“新兴医院现象”

伴随着全国至少20多家卫星电视台和更多其他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国人对国内专治不孕不育症的“超级航母”的北京新兴医院,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了。近日有媒体揭出这背后的骗局:它的“包治百病”是骗人的,号称“中医世家”的“送子观音”不过是只学过西医的北京某企业医院的医生;“医术通天”则是让患者一直吃药,直到患者吃不起了,医院就以“患者放弃治疗”为由推卸责任。(8月3日《北京娱乐信报》和《现代快报》)

一位专家说:“过去我们的斗争对象是‘电线杆医院’‘厕所医院’,现在恐怕要转移到‘电视医院’了”。如今各种医院都流行“医托”,“电视医院”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兴医院的“医托”,主要有两方面的人员。第一是政府前官员。在新兴医院的墙上,就挂着院长朱明和国家卫生部门一些前领导的合影,这使得人们对医院产生信赖。同时,新兴医院还有一个10人顾问委员会,其中大多数是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退休的官员,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被允诺支付每年10万元的顾问费。第二是名人,著名演员唐国强是新兴医院的形象代言人。许多患者对唐国强愤怒不已,“如果不是他做广告,我也不会相信新兴医院”。记者采访了20位到新兴医院看过病的患者,都是听信了唐国强和解晓东的美丽说词。

官员和明星成为“医托”,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他们对于医院的实际确实不清楚,自己也上了当,属于“一不小心被人利用”;另一种是管他医院怎么样,只要有钱就什么都能做,甘心“卖身为托”。不管主观意愿如何,这些人在客观上都成了骗局的参与者,误导了消费者。

几年前,某地有一个女孩,成了当地的高考状元。某营养液生产厂家于是请她做广告。尽管女孩家庭困难,正为上大学的学费犯愁。但是,女孩子果断地回绝了厂商的要求。她说:“我家里穷,从来没有喝过这种营养液。我不能为了钱而欺骗更多的学生。”

这位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很值得那些“见钱眼开”的官员和明星学习。

申论热点:考场不是市场

考场和市场是两回事,考场是个比知识、选人才的场所;市场是个做交易、赚钱财的场所。很可惜,也可恨,在一些地方,有的人却把严肃的考场变成了混乱的市场。

据报道,在今年的高考中,河南濮阳发生了一起多名教师涉嫌组织策划并以赢利为目的的集体舞弊案件。这起案件发生在濮阳县三中。有的老师以每科答案1000元左右的价格出卖,后来直至涨价到2000元,作案工具是手机。为了“搞定”监考老师,先后向他们送几百元至几千元的“红包”。据说,此次舞弊共收20多万元。有名考生说:“不光发手机短信,也有老师抄学习好的同学的答案然后传纸条的。”他感到当时太乱了,有点像市场。

每年高考之前,有关领导机关就三令五申,严禁舞弊,严惩舞弊。今年又未雨绸缪,重申法纪。但舞弊案件在一些地方仍有发生,濮阳仅是其中一例,当然是比较恶劣的一例。据说在濮阳监考的老师已有80多名被调查,其中7名已被当地公安机关刑拘。

想想过去发生的一些高考舞弊案件,大多还是为了让平时成绩较差的考生混个高分,混个大学,甚至混个北大、清华。这当然也是违法乱纪,但说起来还是为了上学。看看濮阳舞弊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了赚钱,把考场变市场,把考卷当商品,传消息,买监考,卖答案,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条龙服务”。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舞弊案中的人物,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就是这样“传道、授业、解惑”的!就是这样“为人师表”的!他们的丑恶行为,凉了多少刻苦攻读的学子之心,辱了多么神圣的教育殿堂。如果说,连高考这块“绿洲”也要污染,那么,社会上还会有干净的地方吗?还会有凭本事吃饭,还会有公平竞争,还会有优胜劣汰吗?有的将是劣胜优汰!将是无法无天!

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是千千万万考生,也是千千万万家长的心愿。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谈何容易。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凡考试特别是至关重要的高考,无不法纪严明,执法如山。为这事,有丢乌纱帽的,有坐班房的,还有掉脑袋的。因为,考试不光关系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还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严行吗?

像高考舞弊这类案件,是民愤很大的案件,也是国法要严惩的案件。群众眼睛雪亮,“纸里包不住火”。不管是谁,只要干了这类伤天害理的事情,早晚会被揭出来,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做人,做事,还是老实点好。考上大学当然好;考不上,也未必没出路。老实终究不

- 60 -

吃亏,胡来早晚要倒霉,这样的人和事,我们见得还少吗?

申论热点:农村养老为民解除老所忧

———贵州余庆县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纪实

“两户”家庭生活水平需要保障

余庆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南部,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34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20xx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6?,自然增长率为5.8?,比全国6.01?的自然增长率略低。

据专家测算,如果按19xx年至19xx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计算,实行计划生育30年间全县少生了18万人,这对余庆县意义非同寻常。

但同时当前农村“两户”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日益紧迫。据余庆县的一个专项调查显示,该县30年前第一批实行计划生育的“两户”生活水平,当年远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此后逐年下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20xx年,“两户”总的生活水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达1108元。

省计生部门的负责人说,贵州农村贫穷落后,在目前还主要是土地养老、子女养老的情况下,农民一上年纪,或是一子服侍两老,或是二女外嫁身边无人,很容易陷入困境。

不能让曾经自愿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为余庆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两户”家庭老来无着落。余庆县委、县政府于20xx年开始探索为“两户”提供养老保障。该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有“两户”家庭20455户,要一下解决所有“两户”家庭的养老问题困难不小。

该县对多种养老方案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如果投商业养老保险,财政一年要拿出2000万元,几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负担过重,而且投保人60岁后每月只能领取13元的养老金,回报太低。如果以政府出资,通过企业赢利来维持养老院,则风险大且不易操作。几经权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余庆县决定以政府为主,建立计生家庭养老保障金。

能基本满足“两户”的生活需要

计生家庭养老保障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从20xx年起,每年在县乡两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0.5%,以后逐年递增0.1%,直至达到财政收入的1%。二是从社会抚养费和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部分中提取20%。三是县里有收费项目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党政干部每年捐资一次。

按此办法,余庆县20xx年共筹集资金147万元,61名年满60岁的农民,从去年1月开始每月领取养老金40元。根据当地目前生活水平,一家两口每月80元、每年960元养老金,可基本满足生活需要。

5月18日,记者冒雨走访了3个乡镇的8户“两户”家庭。提起这笔养老金,老人们都感慨道:做梦也没想到政府会这么周到,每月给我们“发工资”。65岁的宋洪林说:“现在不光是我彻底甩脱了担忧,就连那些三四十岁的计划生育户也打消了悲观,有望头啦!”

71岁的汤本昌说起去年养老金兑现大会上喜极而泣的情景时脸上露出了一丝遗憾:作为“两户”代表,他本来有一肚子的话要讲,可是站在麦克风前,激动得只喊了3个字:感谢党!便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

白泥镇上理村杨秀伦家,是全县最困难的家庭,他本人身患重症,爱人残疾,13岁的儿子寄住在亲戚家读初中。走进已十分破旧的木瓦房,全部家当价值不过几百元。屋外,春雨沥沥,寨子里的乡邻正在帮他家打田插秧。杨老汉说:每年政府都要发救济金、救济粮,现在又多了这笔养老金,油盐酱醋不愁,还可买点肉吃。

村民在交谈中,无不表达他们对这项政策由衷地拥护。然而,如何保证“两户”养老保障制度能够长期地实施下去?

确保保障金足额连续发放

余庆县委书记陈梓泽说,这项政策是经过反复慎重研究后出台的,一是县财政收入这几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每年提取0.1%的递增数,应该是有保证的。二是到20xx年,县里满60岁的“两户”农民将达到1400多人,从现在起的17年里,将累计发放养老金近

- 61 -

900万元,而累计提取的养老基金可达5000多万元,完全能够承担所有“两户”的养老保障。三是国务院最近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对西部试点地区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国家支持力度很大,余庆县已决定从今年5月起,每个农民每月的养老金由40元提高到50元。四是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余庆县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养老金管理办法》,用地方法规来确保该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为让群众更放心,余庆现在由发放现金改为发放存折。县财政每月15日把养老金打入信用联社,由联社在乡镇的延伸机构为发放对象建立专项存折,农民可即时自由支取。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一个女儿后决定不生第二胎,新的生育观正在这里兴起。

据了解,目前,贵州全省已有71个县(市、区)借鉴“余庆模式”,大力开展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建设。

创新才能治本

王军

农村独生子女户在生产致富、家庭养老问题上和多子女家庭相比,有更多困难,更应给予帮助和扶持。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建立现代农村社会养老机制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连续性和完整性,稳定目前较低生育水平的大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一些地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仍停留在宣传、教育和引导这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上,有些地方甚至违反政策采用行政组织手段。这些工作仅仅能起到治表的作用,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

要从根本上维护计划生育制度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从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入手。贵州省余庆县在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情况下,从本县实际出发,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设立养老金,把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有机结合,不但解决了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而且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作了新的尝试。他们的做法具有可操作性,养老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这将会推动群众执行国策时更加自觉。

从今年起,国家在5个西部省市、9个中部省和贵州省的各1个地(州、市)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建立这些制度,虽然政府现在是花了一些钱,但总比贫困人口大量增加后再去对他们扶贫更经济。

申论热点: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

由科技部立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发表的《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披露:“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到20xx年以后才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只要能做到事故高发得到遏制,事故总量增速逐步下降,总体综合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就相当不错了。”(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20xx年也许是并不太遥远的,是可以期待的,我却无法因此而乐观起来。一方面,正如课题组对目前安全生产整体形势的判断那样,我国目前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低,事故形势严峻、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专家却将我们对安全生产的期待整整推迟了6个年头!专家给出的,不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目标,而是一个再残酷不过的预期。

6年时间,还将发生多少起灾难事故?还将有多少人无辜送命?仅以煤矿事故而言,今年7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位官员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736起,死亡2644人。每生产百万吨煤炭,平均就有近3名矿工遇难。而这组数据,还是在“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已经得到好转”的形势之下出现的。一个行业,半年的时间,便出现如此多的安全事故,我们又拿什么来承受长达6年之久,整个公共安全领域的灾难事故?

客观地说,事故安全形势的好转,是需要时间的。但这个时间为什么如此漫长?我注意到,研究人员指出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一些问题:高危险行业在我国GDP比例结构中偏重,政府官员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企业经营者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低。也许,GDP比例结构的调整确需假以时日,但是不是为了GDP就必须抛弃“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官员、经营者及从业者的安全意识,非得要6年?

事故频发,更深层的原因是安全生产体制的问题。对此,我们已经有过无数次的反思:

- 62 -

首先,安全生产监管缺乏有效性导致了事故频发,而这种监管失灵,表现在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权力分散、权力失衡以及执法不严等方面。其次,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改革体制、治理弊端迫在眉睫,为何还要拖6年之久?如此长的时间,人们对体制改革的信心还有多少?

假如一年或两年的治理或改革并不足以实现安全生产,那么谁又能保证,在经过长长的6年之后,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必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说到底,时间并不是安全生产目标的决定因素。

并非质疑专家的研究成果,也不想轻率地认为安全生产是一项伸手可及的事业。我只是想,明知必将有更多的人去“送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尽快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尽快改革安全生产体制?我们能否放弃一些经济的增长点,而不要那种“带血的GDP”?

申论热点:怎么看待大学校园创业热

“我创业我精彩”

"创业"在大学校园里不再是一个羞羞答答的词语。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大学辍学最终成为全球首富的创业神话,为不少学子所津津乐道。据调查,深圳大学有一半左右的在校生参与打工。一些大学生更是打出了“我创业我精彩”的口号。

记者发现.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热”不同以往。与传统勤工俭学相比,“创业热”已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学习生活需要,而是把创业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阅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有的还将其作为一生事业的起点。从形式上看,新一轮的“创业热”已经超越发传单、贴广告、当家教等这些传统形式,商品代理、中介服务、出售成果、创办实体等更高形式的创业之举正成为主流。

"学生代理"已潜人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想要买东西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找代理。据了解.目前学生代理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服饰、化妆品、数码产品、电脑、营养保健品、文体用品、手机、饮食、书籍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北京大学未名BBS(电子公告牌)代理版版主对记者说+在众多的代理中,存在着非常多的明星式的成功人物,不断刺激着新加入的学生创业者。例如,已成为专业化化妆品销售网站的果皮网,目前已经在接受全国订单;尝试过很多产品代理的马可,是众多代理们心目中的领军人物;一-MD(迷你光盘)的代理开始有了自己的专柜或公司。做得不错的学生代理大都可以负担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有的人甚至“可以买房买车”。

与代理商品不同.选择创办公司的学生大部分是将此当作事业的起点,即使毕业了也会继续经营下去。由于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大的投入,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选择创办公司的大学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由于受到精力的限制,他们大多选择了休学创业。他们中有的是从每年一度的“全国创业者大赛”中脱颖而出,进而借助高校科技园的融资、辅导和营销等服务休学创业;有的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创办交易平台或销售网站,从代理品牌做到产占矗开发;还有的是利用专业优势,从导师或某一行业获得支持,创办高科技企业.像被评为中国电子政务rr(信息技术)百强企业的清华大学姜晓丹创办的“慧点科技”、山东医药大学陈世坤创办的“智网科技”、中国农业大学廖峰创办的“伟嘉生物”都是其中的饺佼者。

一些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赚钱并不是他们的惟一目的。能够认识许多朋友.增长交际和销售能力,更深入了解产品和市场都是非常宝贵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一份创业经历在面临就业时,常常会成为非常令人瞩目的资本。今年一位北大毕业生在应聘时.他的创业经历就引起了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从而使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有成功也有失败

创业也同时意味着风险,有成功就会有失败。

北京大学著名的电脑代理组织——“青果”的负责人是一位在读研究生。他对记者说,在两年的创业过程中,“真的很难很难”,很多次都到了几乎要放弃的地步。有时内部成员之间会有意见分歧.经营理念的激烈碰撞甚至导致创业伙伴的退出。也有时,他们困扰于经营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难以在繁重的学业和琐碎的业务之问找到平衡。刚起步时,他们没有时间看书上自习.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全部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青果”’。然而,他还是坚持住了,“还是舍不得,只好一样样地解决问题”。

- 63 -

学生创业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很合适。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委屈和犹豫之后,最终选择了退出。一个曾做过几家公司产品代理的北大女孩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感觉很累。拿货的时候我总是提着一大堆东西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然后就是心理压力太大。有时候在图书馆看书看得好好的,忽然想起和谁约了时间或是发现自己马上就要迟到.脚心一下就凉了??”

对于学生创业.不少老师和学生给予了肯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认为,创业和学业并不是对立的。学校里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总是相对滞后,学生的创业行为正好缓解了这种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创业行为很值得提倡。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冯海涛同学说:“大部分创业都是出于勤工俭学目的.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又能学到东西.应当支持。”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会主席苏国英说,她之所以有勇气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代理的经历.而且真的认识了很多朋友”。

也有一些师生对大学生创业表示了某种担忧。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侯玉波副教授表示,18~25岁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主要时期,外界环境会起到重要作用。他说:“我觉得学生经商现象折射出的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虽然一定的实践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学校需要在主次安排上加以引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I级小蒋则感叹:"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在我身边谈钱,我不相信这些同学还能静下心来读好书。对此我感到很悲哀。”

学生创业仍需引导

在走访了一些学生、老师和相关专家之后.记者发现大部分人对于目前出现的学生创业热还是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认为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其健康地发展。

首先.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引导。侯玉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完整的人格,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创业。学校最好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机会.例如在很多理科和工科院系中,学生在实验室有很多接触到项目的机会,可以把创业和学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应鼓励学生理性选择,避免“跟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田玲教授指出,学生无论从事何种创业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必须是:这是他理性选择的适合自己兴趣、特长或专业的活动。不能一时头脑发热.缺少对自我的清醒认识,“拼命地追逐大多数”。

第三.要遵纪守法,不能为了营利而违反法律。北京大学团委实践部的老师表示.学生的创业活动不能影响学习,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这是两条“底线”。像买卖假货、盗版、非法传销之类.都应该坚决禁止,不能让创业活动走上歧途。

申论热点:大学生租房面面观!

针对近期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所引发的多起安全事件,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规定大学生原则上不允许擅自在校外租房居住。广东省对此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对在校外租住屡教不改者开除。一时间,关于“大学生应不应该在校外租房”、“教育部门制定这项规定到底合理不合理”的讨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对此,公众是怎么看的呢?

25%的公众明确支持教育部门的这项新规定,他们认为,“学生就应该住在学校,这样也确实会安全一些”。与之相反,39%的公众表示了反对,在他们看来,大学生早就是成年人了,各方面都应该自立了。当然,还有36%的公众没有明确表态,他们觉得,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

这项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中青在线合作进行的在线调查开始于8月10日21时25分,截至13日14时40分,共有2190人参与,其中在校大学生1506人。

在这些回答者中,有94%的人确认身边有在校外租房居住的大学生,还有一半的人知道有学生因为在校外居住发生了安全问题。教育部门新出台的这项规定出发点也的确是学生安全第一。但是一律住校的规定能否真正落实,也是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44%的公众表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校外租房的现象不可能被有效遏制。相反,两成公众对此表示乐观,他们认为,只要管理严格,就一定能落实。还有26%的公众提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因为“有的学校住宿条件不足,肯定很难落实”。

- 64 -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讲,大学生应该住在学校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但是,由于学校的扩招,势必造成学校宿舍的不足。部分学校并不完全具备学生住宿的客观物质条件。”

学校住宿条件不足,这是学生在校外租房的主要原因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校不提供宿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比例只有1%。

既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都有宿舍,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再花一份钱在校外租房呢?调查显示,四成的人表示,出来租房是为了“和男(女)朋友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校外居住“生活更加便利”,还有22%的人“希望能清静一点不受打扰”。

可以说,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了,学校附近的居民住宅也早已成为房屋租赁市场上的“抢手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除了“严格禁止”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周教授表示,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规定学生不许在外租房,而是应该加以引导。他还特别提到了许多家长最担心的同居问题。“对于大学生婚前同居,我的态度是反对、不赞成,但不禁止。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他们安全度过这个同居的过程。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不要让他们因为不知而犯错误”。(记者方奕晗樊未晨)

男女同居过日子成为校外租房一大原因

有关部门今年6月对本市23所高校进行的统计显示,这些学校学生校外租房的总人数达到2218人,其中男生1388人,女生830人,随着年级的增高,校外租房比例也在扩大。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外租房的学生已经占到应住校学生总数的17.17%。而事实上,本市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实际人数可能比统计显示的更多。

调查显示,因为恋爱原因希望过“两人世界”成了大学生校外租房的一大原因。在一项相关调查中发现,目前某些高校中的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因为不愿受学生宿舍有男女互不串门的规定束缚,一些有恋人的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过起“两人世界”。

此外,不适应集体生活,抵制学校里宿舍管理制度,也是导致大学生住到校外的原因之

一。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大二、大三的学生当中。大四的学生校外住宿更多的是由于实习、在外打工等原因。还有少部分同学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不满于学校的住宿条件而搬出宿舍。

小裴是东华大学工业设计系大四的学生,现在一个人住在校外。他告诉记者,他是为了准备托福考试而出来租房的。因为学校里的宿舍每天晚上定时熄灯,冬天宿舍又很冷,还不能用取暖设备。

而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小康同学在大二的时候曾经和女友在外住了一个学期,但后来还是选择回宿舍住。问其原因,小康说:“住在校外很闭塞,信息没有学校里传播得那么快。而且,没有固定的收入作为支持,住在校外的开销也有点吃不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在外租房的学生也会有搬回宿舍的想法,其中,开销过大和向往校园生活氛围是主要原因。这种现象,被一些学生戏称为学生宿舍的“围城效应”。

大学生校外租房从安居型向康居型

大学生校外租房的比例正逐年加大,据专家预测,几年内比例将达到50%左右。暑假又至,记者再次走访了几个高校周边的租房中介,了解学生租房的最新“动态”和租房学生的生活。

最低标准“双气独单”

能够“自由”生活似乎是很多大学生们的向往。时下,

部分学生租房有了更多的要求,从只求片瓦遮身到注重厅室俱全,从只关注基本生活用品到希望有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用一位中介的话来说就是学生们租房正在从“安居型”向“康居型”迈进,而且“步子还挺大”。

一位租房中介介绍说,开始学生对房子的要求比较“简单”:一间屋子,有床、写字台、柜子就行,哪怕跟别人共用一个卫生间都行。现在带双气的独单已经成了最低要求,个别学生要求最好能有宽带接口,以方便上网。他说,学生对房屋条件要求的改变说明学生们兜里有了更多的钱,另外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选择。

多为营造“爱的小屋”

- 65 -

据记者了解,学校周边的每个中介都有大量房源,如果把房源比作金字塔的话,那么最不愁“销路”的就是塔尖和塔基。塔尖是指那些距离学校近、屋里设备齐全的独单或者距离稍远一些的条件好、面积更大的房子,月租一般500元以上;塔基是那些条件差一些的房子,地点偏僻或配套设施不好,月租一般在200-300元左右。这两种房子都能迅速租出,不用发愁会压在手里。

记者走访了几个中介所,了解到租塔尖的学生经济条件并不好,其中一半以上都为了与女朋友共同营造爱的小巢,甚至有“小两口”一起出钱租房子的现象———囊中羞涩挡不住大学生们追求“可爱小日子”的感觉。相比塔尖住户,塔基住户的“书卷气”更浓厚一些,这些学生们目的比较单纯,租房是为了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学习,准备考研究生或是应对各种认证、出国考试。塔尖与塔基有金钱上的差别,但是更重要的是用途上的泾渭分明。

五种人偏爱外租房

为什么不住学校的宿舍,而是选择到校外去租房子?他们选择“走读”的原因因人而异。 经过记者的了解,大概有以下几种:1、不受约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天生不喜欢被管理,学校宿舍到点关门、熄灯这些管理措施对他们来说难以忍受。而到外面租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作息时间,好处不言而喻;2、个性强烈型,这些学生大多在家养成了固定的习惯,集体生活中经常会与同学发生小摩擦,因而选择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生活方式;3、刻苦攻读型,这些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他们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宁肯多花点钱,找一个能看书的地方;4、过家家型,从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这种情侣营造“爱的小窝”的现象正在逐渐增加,甚至大一的新生当中也会出现;5、家庭优越型,优越的家庭条件使这些学生不满足于宿舍生活,他们想要的是属于自己的房间,对他们来说,钱不是问题。

期待学生“自愿回流”

日前教育部下发了不允许学生到校外租房的通知,但是从本市一些大学的实际操作效果来看,学校能做到的只是严格退宿程序,没有正当理由不允许学生退宿舍。但是这样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免打了折扣:如果一个学生宁肯交宿舍的住宿费也要出去租房子的话,学校的监管就成为了摆设。而且学生们对这个通知普遍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租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校不应该干涉。

社会学家对此表示,大学里出现这种外出租房是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虽然很多大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时也是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把握好自己,不做有违社会道德规范、有违学校校规、有违人之常情的事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也给家长加重了经济负担。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学校的硬性管理是不行的,学校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硬件建设,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居住、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愿意在学校居住。

"大学校外租房族"引来"百家争鸣"

新学期开始后,南通一些高校周边的村落纷纷打出“房屋出租”的招牌。客观地说,大学生租房热中,确有一些人私筑“两人世界”,但更多的是在租住屋里学习考研。尽管如此,大学生“校外租房族”还是引起了家长、老师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房屋租金“水涨船高”

日前,记者来到了南通师院、纺院等几所高校周边。不少大学生称,这些地方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村”,高峰时前来租房的人达数百人。记者来到一栋挂着“有房出租”牌子的房前。女房东说,她家里的出租房已全部租完。随后,记者又以租房者的身份四处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可租的房子。见记者租房心切,一名房东告诉记者:“我的房子虽然租完了,但我朋友那里还剩下一间。”说完,他带记者去看房。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费达130元。记者借口租金太贵离去。

一些学生说,由于租房学生太多,“水涨船高”,一些房东纷纷提高租金。寒暑假每间每月只要80-100元的单间,在开学前后一下子涨到了130-180元。在某师范学院附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以出租房屋为生,而租房者几乎全为附近高校的大学生。一项统计表明,校西村及沿青年东路一带的住宅区里大学生“村民”已逾千人。

脱离大环境之弊

- 66 -

某高校学工处负责人称,大学生在外租房利少弊多,一些现象确实让人担忧:一是校外居住环境复杂,鱼龙混杂,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二是容易虚度光阴。不少大学生租房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个人生活空间,但实际情况却是,所租房屋离校园有一段距离,缺乏学习的大环境,迟到、早退、旷课成了常事。

当然,一些专家对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也表示了理解。有专家认为,“大学生村落”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结果,不应大惊小怪、一棍子打死。随着大学扩招,一些学校的学生宿舍逐渐吃紧,一些条件稍好的学生搬到校外住宿,要正视学生的这种需要。同时,大学生校外租房渐成风气,也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关。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会更加开放,管理更加人性化。学校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需要,尽快完善后勤设施和各项服务。

但是,作为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他们的声音则更多是“必须加强管理”。“不管是白菜,还是萝卜,同一泡菜缸泡出来的东西,味道都是一样的。一所大学好比一个泡菜缸,它的人文环境就是泡菜水,脱离了这个环境,离群索居,你的大学时代就变了味。”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