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 论文

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

1,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装订顺序:

[1]封面(中英文题目,作者信息)

[2]目录

[3]中文内容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英文翻译内容摘要,关键词

[5]正文(三级小标题:章,节,小点)

[6]参考文献(至少15本书或15篇文章其中要有3篇英文的,格式参考学院统一要求)

[7]致谢

2,格式要求

[1]文稿用word文件(页面A4),统一用宋体排版.

页面设置:

纸型:A4标准纸 方向:纵向

页边距:左3cm 右2.8cm;上,下边距为默认值:上2.54cm 下2.54cm 页眉1.5cm,页脚1.75cm

格式:

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倍

字号:

中英文题目:3号字

中英文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5号字

其他全部:小4号字

[2]图表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弧线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符合制图标准.插图和表格均需有编号和标题,图标题为5号字,表标题为小4号. 如:

表一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图1 相轨迹图

5,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简单徒手画,必须按工程要求绘制.

3,字数要求:

[1] 本科论文字数文科不得少于1.2万字,理工科不得少于8千字;

[2] 专科论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

4,最后应交的东西:

[1]任务书(指导教师撰写的)

[2]开题报告

[3]毕业论文定稿

[4]毕业论文定稿的电子文档存到教务处

注:

[1]关于开题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后面有说明;

[2]修改论文期间,请将word文稿以附件的形式发给指导老师;

[3]收集资料的方法:

摘 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未来社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目标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表个性品质并重;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教育内容从补救性为主转向以发展性为主;教育队伍由兼职趋向专业化;教育规模将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国务院20xx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xx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幼儿是基础,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关键。创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育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新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一方面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和中介,它辐射、渗透到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制约着其他素质形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又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到重要的选择作用,而且对自身还可以起到调节和整合作用。如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现代国际社会对现代幼儿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自我的潜能,而不能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二、教育目标: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19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会议,会上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学会关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并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

人共同生活。“学会关心”和“四个学会”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加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及今后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注重幼儿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品质培养的重要根据。

在我国,教育部20xx年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有关教育目标部分,对教育者的要求中多处提出“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

国际上,19xx年,经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颁布旅行。《联邦教育法》规定俄罗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了使儿童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保证儿童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等内容。日本近年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纲要》,新纲要重点修改了教育目标的一些内容,在保证儿童个性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发展幼儿“人际关系”、“关心”等社会性品质。新西兰幼儿教育的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儿童在社会性、情感、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在美国,学前儿童通过教育必须形成良好品质包括自信、自主、好奇、独立、坚毅、平等、交往、合作、自我约束、关心他人等方面。可见,幼儿教育培养目标,各国因各自的具体国情有别,规定的要求有所侧重,但注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却是共同的特点。原先侧重幼儿单一和片面的认识使儿童能够较快适应今后学校教育这一具有明显“补偿”性质的幼儿教育目标己逐渐重新确定为促进孩子潜能发展和教孩子适应社会。在个性培养方面,各国比较重视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培养创造性,德国甚至明确提出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幼儿教育目标的核心。在社会性品质形成方面,尤其强调交往、合作、关心、劳动、学会做人等。社会性品质与个性品质的培养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承,这是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这是因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此外,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是根据幼儿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创造性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成为未来幼儿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

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突出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它要求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因材施教,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富有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的幼儿教育应以培养个性化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呆板性、封闭性、同一性,关心和爱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和完善个性,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创设让幼儿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宽松环境。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而且在对个体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个体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不是智力的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富有个性特色发展的过程评价,通过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潜力。

四、教育内容:从补救性为主转到以发展性为主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为此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幼儿的心理障碍人手的。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以全体幼儿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教育内容内涵的变革。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按健康、语言、社会等相对区分的五个领域来表述教育内容的,但内容的含义已不局限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儿参与的教育性活动,指向希望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或形成的“基本素质”。例如,健康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表述,指向的是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的学习;而社会领域中,类似“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要求,显然属于”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需要的“基本学习”、“基础学习”。

五、教育队伍: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由兼职趋向专业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为了使幼儿通过教育,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需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力度的加大,在未来的工作中,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有更多的省市地区将制定保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提高准入门坎,以保证保教人员的专业水平。除了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在职保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职业学校,为幼教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亦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六、教育规模: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立体化、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纵向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出生开始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所依靠的基础和起点对开发人类潜能,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发挥着奠基性作用;从横向上看,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学校围墙之外的家庭、社区、社会大环境都属于教育的范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教育,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与配置,构建起以幼儿园教育为主渠道,以课外教育为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和体系。在理论上,要逐步形成以幼儿自我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能教育互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幼儿园逐步扩展到一般幼儿园,由重点幼儿园逐步扩展到普通幼儿园,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获得普遍发展。普遍化的发展方向也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幼儿园逐步推广到家庭与社会

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互帮互助,双方互相支撑,教师和家长只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才能使家庭和幼儿园两方真正协调起来,共同为幼儿健康发展谋幸福。

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进步,与世界学前教育接轨。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都提倡幼儿园要重视使用家庭的资源,以丰富、加深幼儿对他人、社会的认识、促进幼儿在情感、语言、申美观、认知等都有最佳的发展。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是必然的。

学前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即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家庭能够胜任的,必定需要两方面通力合作的,才能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相结合的育人的平台,充分发挥出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

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有益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不能忽视、轻视任何一方面,否则都会阻碍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进程。

幼儿园于家庭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主从观念,树立平等i、意识,把家长当作合作伙伴和对象,以构建出健康的家园的关系,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幼教的主动性,提升教育的积极效果和儿童的发展水平。

教师是幼儿家庭隐私的保护着,能尊重家长,保护家庭的隐私,不仅为家长不同文化,居住条件,经济条件,就业环境,婚姻状况、、、、、保守秘密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家长的短处,对家访中看到的不良现象不点名道姓,使家长能消除顾虑欢迎教师继续来访。

家长是有幼儿家长心声的倾听着,教师要了解家长,即可用眼去看,也可用耳去听,家园共育的成功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教师成为家长亲密伙伴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与家长坦诚相待,才能使家长视教师为倾诉对象,敢在教师面前讲真话,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教师是家长意见的采纳者,由于教育环境,教育时间,教育途径的不同,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

现认识上的分歧和行为上的差异等问题,教师能在倾听家长的呼声之后,认真分析家长的意见,迅速给家长提供反馈信息,认可家长正当发泄,接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并付诸于实践,可以强化家长仪教参教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幼儿家长施教的合作者,教师和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双向交流,彼此尊重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承担保育,教育幼儿的责任。教育幼儿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然,教师和家长只有紧密合作,才能为儿童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来自男女两性的影响,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基本是女性一统天下,这容易弱化儿童的阳刚之气,导致儿童人格的片面发展,出现男孩女性化,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介入,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使儿童成为刚柔相济的人,家长积极投身与学前教育事业,提供道义、情感上、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援助。

家园合作是双方的,如果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那么就有可能进行合作,其双方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使儿童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拥有相同的教育目标的家长和教师,当然能在一起,并肩合作施教。

儿童生活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地方,家长参与教育,就能耳闻目睹儿童的生活、游戏、学习,从而加深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对儿童发展的理解,提升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提高了儿童的体力,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萌发了儿童的创造性。

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对儿童进行关爱父母的教育,培养儿童学会关爱父母,不仅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要求,我国是以德治国的国家,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不仅关系着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挺里做一个好成员,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才能使儿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关爱父母的有两文化传统,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儿童关爱父母的培养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尊重父母,感谢父母,孝敬父母,热爱父母。小班小朋友首先要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属相、年龄,知道他们很爱自己,知道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意识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对父母要有礼貌、恭维、感谢、问候,听父母的话,不对爸爸妈妈乱发脾气,而且还能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到中班的小朋友要知道在父母工作、学习、休息时不能不去打扰他们就不去打扰,能说一些使父母感到高兴的话,能把好吃的也留给父母尝尝,对客人要有礼貌,还能帮父母做一点小事。到大班的小朋友要知道自己的父母的工作和对社会的贡献,在父母生病时,能给父母简单的照顾,关心,能做一些是父母感到高兴事,能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能帮父母招待客人,能制作小礼物送给父母。幼儿园的教育只能在书上,故事中去体现,家庭生活才能去实践的。教师与家长合作对儿童进行关爱父母的教育是很有必然的,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配合、、、、、

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要求家长中在教子做人,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水平和幼儿园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子培育孩子学会关爱父母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运用家庭设施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支持孩子为自己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孩子为大人服务,做爸妈的小帮手,引导孩子为家庭服务,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在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孩子向往劳动的热情,为孩子树力热爱劳动

的榜样,及时强化孩子的劳动兴趣,不把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调动孩子合作的主动性。家长要把孩子看作是 有独立,能干的人,家庭中涉及 孩子的事情,可以与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家规,制作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比如晚餐时间,看电视时间,作业时间······一但家规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如睡觉时间就去睡觉 ,吃饭时间久去吃饭,就不会不合作了,也不会无理取闹了。是孩子也认为自己长大了。

家园合作是必然的,幼儿园可以优化家长教育能力。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合作共育活动,注意寓教于乐,不仅能密切家园之间的关系,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为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机会,使家长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并非只是在幼儿园里或是在家里进行的,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公共场合也都孩子成长教育的刺激物,都可以进行教育,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质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家园合作方面,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下面我就从我自身的经验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主张:

(一)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是否拥有崇高的威信,对孩子能否正确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家长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

有一天,老师带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观赏植物,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对一种植物产生了好奇心,于是便问老师:“老师,这种树叫做什么树?”老师也不知道这种树叫做什么树,于是就对小男孩说:“对不起,老师也不知道。不过,你爸爸是植物学家,你可以回家后问问你爸爸。”小男孩回家后,问了当植物学家的爸爸。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爸爸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明天你再去问问老师。”第二天,小男孩上学时,他爸爸特意交给小男孩一封信,说是带给老师的。老师接过信后,明白了家长的意图,说:“老师已经查了有关的资料,知道这种树的名字了??”家长的苦心是再明显不过的了,他就是想要让老师在孩子心中树立美好的形象,要孩子相信老师。

我认为,这位家长的方法很得当,“教育意识”很好。他这样做,有利于树立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进而有利于孩子今后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反之,

如果这位家长不是这样做,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来贬低老师,比如,对孩子说:“你们老师怎么这么笨?!连这种树叫做什么树都不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使孩子了解了该树的名称,但家长对老师不尊重和藐视,将会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带来持久的消极影响。

(二)只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就应尽力支持老师的工作

春学期开学初,我发现,春节过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1-2件新颖的玩具。我认为这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分享意识的好机会,于是鼓励每个孩子拿家中最好的玩具来园与大家分享,并准备第三天开一个玩具展览会。可是,第二天全班36位小朋友只有其中的3位带来了自己的玩具,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玩具带来与大家分享,有的孩子说:“妈妈不让带来,怕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搞坏。”“奶奶说:‘你拿去,奶奶以后就不再给你买玩具了!’”??

这么好的一个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我们却由于这项工作没有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反,这一绝好的教育机会还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自私、小气的机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啊!

(三)对孩子的学习进步应作出积极回应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有一个内容是文明礼貌用语的学习,课后我要求孩子们以后要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小丁钉很听老师的话,一回到家里就能够利用一切机会把当天所学的文明礼貌用语用上。见上班回来的爸爸妈妈他会说“您好”、“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早上起来他会说“爸爸/(妈妈)早上好”,爸爸妈妈夹菜给他,他会说“谢谢您”??

可是,小丁钉的这些积极行动并没有得到家人,特别是下岗在家的爸爸的积极回应(比如表扬他懂礼貌,表扬他乖,或者以相应的文明礼貌用语与他回应),并且爸爸对他这种“客气”和“懂礼貌”感到很不自在,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面色难看地对他说:“都是自家人,别给我来这一套!”。

爸爸的这种态度将会大大降低幼儿园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父母都能对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后产生的积极变化作出积极回应,那将肯定会大大增强幼儿园的教育效果。

父母对孩子学习进步的态度,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就发现,孩子们喜欢某一门课的学习,那是因为他们学习回家后有人愿意听或看他们的“学习汇报”,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比如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或爷爷奶奶

听。”“我喜欢儿歌课,因为回家后可以背给爸爸妈妈听”。“我喜欢折纸课,因为回家后可以折给妈妈看。”“我喜欢手工课,因为做的东西可以带回家给妈妈看。”??,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成果”不听、不看、不表扬,那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园合作不单是指幼儿园教什么,家里面就教什么;家长对孩子学习后的进步作出积极的回应也是一种很好的家园合作的形式。

二、幼儿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

在提及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时,人们总是把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作为合作共育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对于二者沟通的联系纽带——幼儿的研究有所忽视。幼儿是连接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和桥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认为,幼儿在家园合作中存在以下几种角色定位的作用:

(一)幼儿是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

在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是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要进行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模式的创设与组织,就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客观教育对象。幼儿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在客观上要求整个家园合作的目标是围绕着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来进行的,幼儿作为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是必然的前提,也是家园合作的中心环节。没有了幼儿的客观存在,没有了幼儿的客观发展,没有了幼儿这一客观教育对象,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无效的联系,这是对幼儿的人格影响的一种不尊重。幼儿的这一客观教育对象的作用,表明了家园合作必须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必须以幼儿这一客观对象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客观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家园合作方式采取不同的合作共育手段,有效地完善家园合作的具体可操作性。

(二)幼儿是家园合作的主体参与者

家园合作的主体是人,幼儿也是家园合作的活动主体之一。确切地说,幼儿主动参与到家园合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整个家园合作的主体对象。家园合作是提供这种教育模式的各主体之间的合作。

幼儿在整个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中不单单是一个客观的教育对象,而是一个主体的人,他必然在家园合作中主动参与到整个的活动中来。幼儿的主体对象的角色作用体现了幼儿作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出现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中,并发挥

着其主动创造、参与家长与教师、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教育交流、教育融合和教育合作中来。幼儿的参与家园合作的主体性使每个涉入其中的主体都既是教育的合作者,又是教育的受益者。幼儿通过其主动性参与也造就了幼儿园与家庭、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顺畅渠道,使各方在幼儿主体人的需要和兴趣中更有效地促进和增强家园合作的针对性。

(三)幼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评价者

家园合作的成功与否,家园合作中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与否,需要有一个良好而稳定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了解家园合作具体实施、活动组织及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家园合作的指向对象,幼儿在其中既是被评价者又是教育效果的评价者。而教育者、合作者既有幼儿园、教师,又有家庭和家长,双方既是家园合作的主体,也是家园合作教育的最终评价者,双方都有权利评价教育的效果,也有权利指导幼儿根据现实的基础进行评价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这是在整个家园合作中对处于共同的合作目标而进行一系列评价和指导。幼儿在家园合作中影响其身心发展与否的,不仅仅是成人的单方面的评价,作为整个合作教育目标的最终受益者和被教育者,幼儿也不自觉地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当中。并且通过幼儿自身的评价及其对家长和教师做出的评价,使得家长和教师能够通过幼儿的及时反馈在家园合作教育过程中进行自主的教育反思,以促进合作的科学化与目标的切实性。

幼儿在家园合作中的评价者的作用不是老师有意识赋予给幼儿的,而是这种主动的评价权利,是幼儿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着的人、一个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影响的人主动参与活动并进行能动反应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幼儿的这种权利。也即是说,老师要敢于接受幼儿的评价,敢于面对家园合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进行反思,敢于向幼儿学习,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家园合作关系的教育作用,更有效地提升家园合作的科学性、反思性与创新性。

【摘要】:正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社区及家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时至今日,开展并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作者单位】: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社区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 儿童发展 学前教育 幼儿活动 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 重要因素 社区合作

【分类号】:G619.2

【正文快照】:

们了/I、_、》‘丫氏,确成、,.阅.......尸尸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社区及家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时至今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