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小传

小传

小传,传记文的一种,是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要写好小传,首先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除占有书面材料外,还必须作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严格的选择材料。选材原则是: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

什么是小传

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小传的分类

小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小传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它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写小传也要遵循传记的特点,要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写前,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如书面材料,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等。写时,要严格选材,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如写牛顿一类科学家,应重点选择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上作贡献的材料。如写自己同班同学的,应选择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认识方面的材料。

动笔时,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用顺叙手法写。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有时也可以适当的插入议论。

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小传因篇幅所限,一般不能详尽的写出人物的一生,但也要大致介绍他(她)的生平经历 ,比较全面的展示他(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写作之前要 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有关的资料。

2. 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不能像履历表式的简单罗列。 可以适当穿插一点抒情和议论。

3. 人物小传基本上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切忌作者主观色彩过强的大段评论。但同时,在 记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要显示出作者对人物思想品格、是非功过的态度和评价,因此,要努力保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

 

第二篇:遗山小传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遗山小传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1205年,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赴并州赶考,途中偶遇一捕雁之人,此人对少年说,他今日捕雁之时,看到天空有雁飞过,于是射杀了一只大雁,但另一只本已逃脱的大雁却迟迟不肯离去,反而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少年听后为之动容,于是从猎人手中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了“雁丘”二字,并即兴写下了一首传世佳作《摸鱼儿》。

此翩翩少年便是那北方文雄——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少年时代与其父元德明生活于山西砂河镇滹沱河北。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 1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遗山在诗、词、曲、文方面都有巨大成就。他的诗歌作品尤其丰富,成就最高,“丧乱诗”最为有名。据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说,原有遗作五千六百余首,可惜大部分已散逸,现在仅存一千三百六十多首。

1190年,遗山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大家庭。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拔氏后裔。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生父德明,自幼喜读书,以后有诗名,一生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放浪山水间,饮酒赋诗以自适,其作品清美圆熟,不事雕琢,对遗山后来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

元好问出生七个月后,就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在外为官,因此遗山儿时起就随叔父宦游四方,元格经常带元好问出入于文人当中,对其教导有加。其兄好古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俩兄弟时常切磋交流。其母(元格妻)张氏夫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 2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视遗山如己出,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在遗山四岁时,便教其诵读五言诗。这样一个家庭给遗山的成长营造了很好的环境氛围。遗山七岁能作诗,被太原名士王汤臣称为神童。十一岁时,叔父元格赴任冀州,遗山随之,冀州文人路铎颇为喜欢,一见好问,“赏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又随叔父官陵川,饱读诗书,贯通百家,且有名儒郝天挺教之。元好问尝言:“士之有所立,必籍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不仅为遗山打下了深厚的学术根底,而且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与文学创作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这一时期,是元好问一生最为顺心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氛围,优裕的生活,名师的教导,使其文学才华能够很早就显露出来,为后期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做了充分的准备。处于少年时期的元好问,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对社会生活的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多以爱情和抒怀言志为主题。如文章开头的那一首词《摸鱼儿》。借雁写人,可看出当时作者的爱情观,所追求的是那种生死相随的纯真爱情。

1210年,叔父元格病逝于陇城(今甘肃天水市),于是遗山扶护灵柩回忻州乡里。元格的逝世,使得元好问结束了少年时期生活优裕的日子,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负。1211年,成吉思汗攻打金国。1212年,金东京辽阳陷落。1214年三月,家乡秀容沦陷,其兄好古被杀。当年五月,金朝由中都迁往汴京。1216年,元好问于五月协同家人一起南渡黄河。居于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元好问居于三乡时,面对国土的丧失,家乡沦陷的情景,哀叹“西北并州隔千里, 3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及时还我故乡春”。南渡对元好问诗歌创作来说应该是个分水岭。南渡前的作品已所存无几。元初文学家王谔称其“崭然见头角,肆笔成章,往往脍炙人口”,这其中也包括南渡前夕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是《过晋阳古城书事》: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人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礻几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据诗人后来撰写的《故物谱》称“贞祐 丙子之兵,藏书壁间得存。兵退,予将奉先夫人南渡河,举而付之太原亲旧家。”此诗应作于此时。作者通过北汉百姓在北宋军队劫掠下被迫南迁的史实同当时 4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的社会现实,即金朝因蒙古军征伐仓皇南渡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作品干预现实的思想。还有一些作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如《箕山》《石岭关书所见》等,都是以抗元爱国为主题的激动人心的作品。《箕山》诗云:

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

许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

人间黄屋贵,物外只自洁。

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

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

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

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

鲁连蹈东海,夷齐采薇蕨。

至今阳城山,衡华两丘垤。

古人不可作,百念肝肺热。

浩歌北风前,悠悠送孤月。

诗人通过许由隐居箕山的故事,影射社会的征战不休,流血遍野,人民惨遭屠杀。这些诗句,都是遗山感伤时事和反对民族征战的呼声。此时,元好问的诗作开始广为传播,得到当时文坛领袖赵秉文的赏识。郝经《墓铭》云:“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赵礼部(秉文时为礼部尚书)见之,以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也。以书招之,于是名震京师,目为元才人。”

不久移家登封,后又居于昆阳。1221年,举进士登第,未就选。 5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1224年五月,经赵秉文,杨云翼举荐应宏词科入选,权国史院编修官。1225年夏,告归崇山省亲。1231年八月,元好问在南阳县令任上奉召赴京,仕为尚书省掾,不久除左司都事。其时蒙古大军大举南伐,随着蒙古铁骑的不断南进,金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事日趋危殆。蒙古军攻破了岐山,长驱直下,人民惨遭蹂躏。遗山目睹了这一切,写下了《岐山三首》。岐山失守后,蒙古军于次年正月包围了汴京,十二月汴京城粮尽援绝,金哀宗突围东走,退守归德。汴京的陷落,是困于围城中的元好问成了阶下囚,过着“围城十月鬼为邻”、“愁肠饥火日相煎”的生活。写下了一些最凄惨的哀歌。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明代评论家朱鹤龄《愚光小集补遗》中说:“裕之陷汴京围城中,痛愤作诗,指斥蒙古,不啻杜子美之于禄山、思明也。”这些抗元爱国的诗篇,交织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感,流露出了对敌人入侵的憎恨,乡土沦陷的悲痛。元好问这一时期的抗元爱国沉郁诗,深刻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切关注,有一种慷慨低回,真切而深沉的境界。诗歌呈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悲郁苍凉的气氛。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深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浓烈,苦闷忧伤,愤懑感慨,婉转隐忍,一齐发泄,更加增加了他诗歌沉郁风格的深度和广度,极为深挚感人。这些诗都诗人爱国热情的喷发。除此之外,诗人对金统治者自身的腐败也是十分悲愤的。写下了一系列抨击金朝统治者腐败的悲愤诗。如作于金亡前夕的《眼中》等诗作。元好问的抨击金统治者的诗作,也是出于其深沉的爱国忧民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 6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金朝的腐败与退让造成了亡国的命运,使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中思想慷慨激昂,悲愤中含有沉郁之情。元好问忧国忧民,痛恨金统治者的腐败,却也为金的丧亡痛心伤感着!金亡后,遗山重返故乡秀容,目睹蒙古统治者的荒淫腐败,看到人民受尽折磨的情景,不免悲从中来,写成了《雁门道中书所见》。情调忧伤,感慨深沉,悲咽之声不绝。总之,遗山之“丧乱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饱含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广泛的反映了金元之际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这些诗歌,朴实苍凉,沉雄而不粗疏,精炼而不雕琢,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独特的艺术个性,悲凉凄绝的情调,深有感人肺腑的力量。但是,其“丧乱诗”缺乏坚强的反抗思想,对蒙古贵族的侵扰,止于悲愤和伤痛,没有积极地战斗精神。当然,这些都是其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北渡以还,元好问认为“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为”,因而冠氏返乡不久,即修筑了野史亭于家,全面着手纂修金史的准备工作,为著录有金一代之迹鞠躬尽力,终因身心交瘁,于1257年九月卒于获鹿(今河北获鹿)寓舍。

元好问,其对文学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是难以磨灭的,不愧被尊为“一代文宗”“北方文雄”。朝代更替,时间的洪流将一切都埋葬了,我们已看不到当年汾河边上那葬雁立碑的少年。然而有些东西却是永久存在不会遗忘掉的。

7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参考文献:

《金史》 卷一二六 本传 (元)脱脱 中华书局 陈书龙. 论元好问的“丧乱诗”[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元好问诗词集》 百度文库

《论元好问》 周惠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遗山生平及词创作探求》[J] 王树林 周杰林

赵永源 《遗山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08中文一班

巩陇陇

20082301B052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