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类博客研究

2.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3.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

4.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5.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

6.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7.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8.试论体验式报道

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10.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2.“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3.长尾理论视域下的广电媒体发展

14.中国广告代理制问题研究

15.有奖收视与电视的酬赏性观看

16.论媒体的功能定位

17.危机事件中的媒体角色

18.灾难中的大众传媒功能

19.《梦想中国》与《超级女声》传播效果比较

20.公益广告的议程设置与议程建构

21.公关传播中的沟通原则

22.人际传播的有效沟通策略

23.传播媒介多元化分析

24.《南方周末》某版的内容分析

25.网络传播的受众特征

26.论媒体品牌竞争力

27.大众传播对人的态度行为的影响

28.社会责任论与媒体形象

29.从传播学角度论《超级女声》

30.论网络与人际传播

31.浅论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发展

32.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33.新闻评论的标题特色

34.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5.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仁感

36.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37.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38.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39.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40.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41.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42.媒体宣传和地区文化

43.短新闻是信息时待的主角

4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45.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46.解读“超级女生”——作为电视文化现象

47.公共危机报道中的媒体演变

48.对“民生新闻”的研究

49.舆论监督报道尺度研究

50.记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道德取舍

51.正面报道如何创新研究

52.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性和影响力

53.传媒的小众化和大众化问题

54.论传者与受者的关系

55.农村新闻的边缘化

56.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57.论网络新闻的把关和管理

58.网络新闻的策划

59.灾难性新闻中的媒体视角

60.主流媒体和草根文化的对接

61.舆论监督和网络暴力

62.成舍我和普利策的新闻思想上的“对话”

63.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和对策

64.中国传媒公司的现状和发展

65.媒体应对公共危机的对策研究

66.数字化时代下电视广告的生存空间

67.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

68.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

69.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

70.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

71.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

72.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

73.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

74.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

7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

76.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

77.公共危机报道中的媒体运作方式的演变

78.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

79.新闻真实性初探

80.从××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81.从××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

82.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

83.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84.手机报能走多远

85.××××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

8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87.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

8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的矛盾

8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90.灾难性新闻中的媒体视角<, /P>

91.网络新闻的策划

92.传播场域中主流媒体和草根文化的对接

93.舆论监督和网络暴力

94.成舍我和普利策的新闻思想上的“对话”

95.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和对策

96.中国传媒公司的现状和发展

97.数字化时代下的电视广告的生存空间

98.互联网搜索引擎个案分析

99.网络传播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碰撞 100.手机媒体的现状及发展

101.网络传播下的微博及效果

102.论有偿新闻与媒体规范

103.论有偿新闻与媒体人职业道德 104.史量才与普利策的对比

105.网络炒作下的受众反馈

106.试论博客.论坛及手机实名制

107.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现状与发展态势 108.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109.从新闻伦理看网络“人肉搜索”现象 110.从××事件的媒体报道看媒介的议程设置 111.扬长避短加强深度报道

——党报内容改革刍议

112.炒作与良知——媒体的艰难抉择 113.真人秀节目的社会责任

114.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5.奇闻?丑闻?

——××网社会新闻分析

116.博客与传播及其影响

117.试论新闻媒体的监督责任与职权越位 118.都市报与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上的异同 119.社会新闻的策划

110.从普利策的新闻观看“普利策新闻奖” 111.新闻中的隐蔽拍摄与侵权的探讨 112.灾难报道中的事实真实与新闻原则 113.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 114.当前新闻教育的审视与评判

115.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探讨 116.如何看待正面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117.灾难摄影报道中的审美倾向

118.公共舆论与媒体监督

119.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探讨

120.试论媒体在广告中的责任

121.“深喉”论

122.媒体自律与监督媒体之我见

123.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与突围 124.语言的规范当从新闻记者开始

125.传播异化现象研究(如标题党等) 126.新媒体研究(手机等)

127.电视购物节目的传播困境

128.我看说新闻

129.传媒同质化竞争、风险与对策

130.网络传播对现代图像叙述的挑战 131.DV叙事公与私之间

132.媒介经营的创新意识

133.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特色 134.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135.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136.媒介时间与当代文化的传播

137.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问题的思考

138.论时间类节目访谈中嘉宾角色的多元化选择 139.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

 

第二篇: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认识

1、概念:毕业论文是有特定的审定标准的论文,对选题、中心论点、资料论据、框架结构、语言表述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对象:毕业论文是和专家(至少是专业老师)的对话。不要写大段的常识介绍,在最后答辩时同样要注意,陈述时不要通读论文内容,而应该注重在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自己的创新点、局限性、不足这些地方。

3、写作要求:

1)中心突出,无论分几个方面说明,都要始终围绕中心主题。

2)论据充分,扎实。所找的材料要贴切论题,别人的评论、作者的自述、各家的论争、以前和现在的对这个论题所研究的结果都可以做论据。

3)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层次。没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有的一段居然只有两三行)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过多,3-5段。

4)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华丽,少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要质朴、清楚,语言要干净利落。

5)写作要规范。注释、引文要高度的严格,论点的提出要有依据,要做到学术规范。

6)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4、态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尽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广度。(把握论文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自己主动和指导老师联系)

二、写作时注意的几个问题(遵循学术研究一般规律,根据现有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

1、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随便选一个题目的问题。选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是对自己以往学习的一个完整清理的过程。要认真回顾对哪些内容印象更深、更感兴趣,哪些是有可能写的比较好的,可能会接触哪些材料。题目本身的大小难易要适中。题目太大,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无法支撑,应从个案入手,选择一个新角度来深入讨论,一个题目别人论述很多,自己挖不到新意就要放弃,同一题目有不同见解可以写。

如:广播电视的阶段性特点、节目运用方式、报道方式的改革等,也可选一栏目分析其业务理念、手段、管理。不要写成政府工作报告式的宏观论述。

2、收集材料:(社会背景、媒介发展情况、刊播的案例即新闻作品、理论学说、别人的论文及评介------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材料的收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带着问题进行,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两个问题:

大: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完成文献综述的过程。跟自己论题相关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观点、已经运用过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观点,这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放在论文的第一段来写。

小:要准确的记录材料的出处、出版社、时间、页数。

3、增强理论思维素养

第一,掌握概念、范畴、方法论的作用----领会了概念、范畴也就获得了观察媒介实践活动的观点和方法。如:媒介文化、大众文化、文化产业都不是一个概念。

第二,学会学术研究最一般的手段。如 分析和综合(统一认识的两个侧面,分析就是将对事物整体认识细化为部分认识;综合就是对事物各部分的认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有简单到复杂)比较法、实证法(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第三,开阔视野,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如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哲学思潮。

第四、重视媒介及作品自身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把握其内在联系及其与其他媒介、作品的联系,与文化现象的联系。列宁说,个别比一般丰富。任何一种媒介现象或实践活动都不是简单的理论可以框定和穷尽的。

4、拟提纲:提纲的逻辑关系、层次感对论文的步骤有直接关系。

5、初稿:初稿尽早尽快的写,要连贯,一气呵成,然后再进行修订。

6、修订:最后的修改和确定要放慢速度,仔细的斟酌、严谨的推敲,反复的打磨。

三、特别需要主要的几个问题

1、论文的看法和观点要尽可能的客观、公允。持之有据,论之有理。有材料来支持,有逻辑性认同,避免随意性,不要轻易说一些过头、过大的话,更不要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而贬低其他的观点。涉及到对应关系的时候更要客观公允。

2、引文一定要规范。如果打了引号就要注明出处。要注明原出处,不要用时间差异太大的版本,用正规的版本,尽可能的避免转引。

3、要写自己的感受、认识、评价,有自己的思路,不要七拼八凑。

周健华:本科毕业论文经验谈(2011-09-26 19:48:34)转载▼标签: 本科毕业论文经验攥写教育分类: ★专 业 视 角 ★

一、毕业论文类型

1、专题型

2、论辩型

3、综述型

4、综合型四大类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1、学年论文

2、毕业论文

3、硕士论文

4、博士论文

三、毕业论文

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

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

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篇幅文科一般在8000-12000字以内,但确实有研究内容和观点想要表达的,字数可以放宽。

四、选题的重要性

1、选题能够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

2、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

3、合适的选题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能力

4、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建议不要出现“研究”、“中国??研究”这类的表述,问题太大,而且题目有“研究”二字,你们根本达不到研究的标准

五、选题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2、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3、知己知彼,难易适中

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题目的大小要适度。

六、选题的具体方法

1、浏览捕捉法

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2、追溯验证法

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

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经济学原理、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七、积累资料的方法

以下几方面的材料:

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 、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边缘学科的材料、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搜集论文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

八、形成论点和论据

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补充性的研究课题。

补充性论点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与发展,而匡正性论点则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与纠正。这种匡正性论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通说(即流行的说法或观点)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新出现的某种观点不足之处的纠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