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天津市津南区东嘴岛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20##-2020)

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2 天津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天津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二章 规划总则

1 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天津市津南区东嘴岛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积极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2 规划原则

2.1 融入区域原则

o  将天津市津南区东嘴岛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融入区域生态背景之中,分析和评价其在区域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生态保护和恢复手段,维护和加强其在生态格局的重要功能。

o  从区域旅游休闲资源整体发展着眼,充分发挥天津市津南区东嘴岛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人文特色,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个性的旅游休闲景点,成为区域游憩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2 整体保护原则

o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为湿地生物提供较为丰富的栖息环境,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系统造成的干扰。

o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对文化景观本身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背景实行整体保护。

2.3 合理利用原则

o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游客建立湿地体验的界面,包括休闲游览活动、科普教育活动、生产体验活动等,充分发挥湿地的文化游憩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达到积极保护的目标,同时提高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和整体品位。

2.4 和谐发展原则

o  协调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合理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并合理维护生产性景观,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范围

o   天津津南区东嘴岛湿地公园位于东嘴岛西南部,规划面积为12公顷。地块呈梯形。地块西面和南面濒临海河,东面以城市干道为界,北面以支路为界。地块地形以平地为主,植被条件一般,存在若干大小水面。还有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建筑。

4 规划依据

4.1国际组织有关公约

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拉姆萨尔;

2)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

4.2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2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86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84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20##年);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1988年)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1991年);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年);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1989年);

11)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年);

12)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20##年);

13)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3年);

14)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2]249号;

15)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部,20##年;

16)     《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办公厅,20##年;

4.3相关的技术规范

1)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建设部,20##年

2)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年;

3)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20##年;

4.4地方政府的行业技术性文件

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

2)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  《天津市津南区总体规划》;

4)  《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4.5现场踏勘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

5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年,分三期执行,分别为近期与远期。:

1)近期:20##—20##年;

2)远期:20##—20##年。

第三章 天津市基本情况分析

天津,简称津,地处华北平原,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

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经历600余年,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 

1地理环境

天津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滨海新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滨海新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

2 地质

天津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渐下降。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滩涂等。土壤主要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褐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盐土等7类。植被大致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草甸、盐生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人工林、农田种植植物等11种。

3气候

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虽临近渤海湾,但半封闭的内海海湾对天津的气候影响不大。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游的最佳季节。

4水文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之称。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 理论基础

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此的认识也越发清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四大功能: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于人类福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1城市湿地的特征

1)城市湿地的自然属性改变

    2)城市湿地的功能相对自然湿地有了更多的拓展

3)城市湿地受干扰的情况

1.2.2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1)城市污染物净化作用

 2)吸收温室气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3)调节微气候,改善城市环境

 4)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  

 5)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

 6)为居民提供农作物及其他经济来源

1.3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图4-1湿地公园生态服务功能构成示意图

2 东岛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1 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1)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

(2)生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但调蓄洪水能力不强

(3)生态系统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4)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

2.2 文化游憩功能评价

(1)历史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但类型较少、级别较低

(2)乡土文化景观丰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3)科普教育功能尚未开发,旅游休闲功能处在萌芽阶段

2.3 经济生产功能评价

(1)农业生产体现农、果、渔并行的特征,以农作物为主,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2)乡镇企业及家庭作坊遍地开花,成为部分人经济致富的主要手段

(3)旅游服务业尚未起步,经济效益甚微

第五章 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可比性或可参照性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为本项目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建立湿地公园建设的项目库,以及为本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

1 案例研究

1.1 国际案例

1.1.1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1)背景介绍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这个面积达8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里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经东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精心建造的亭台楼阁和行人走道让您能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

2)规划定位和特色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有四大功能,第一是环境教育,第二是环境保护,第三是休闲、观光,第四是研究。环境教育就是要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一是对公众,二是对学校学生。目前保护区同3所学校签订有协议:对3所学校的学生不收门票,学生经常来保护区做些义务工,保护区员工义务则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动植物有关知识的讲解。

3)规划内容

    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规划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屋(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最近距离的感受自然。公园内规划了黄、橘、紫三条路线: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质栈道;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了较长的原始土路。三条线路各具特色,为游人提供了多种选择。

4)可借鉴性

    1)环境教育是湿地公园的重要职能,通过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是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2)游线的设置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提供了多样化选择;3)公园采用平时免费,周末收费的不同制度,降低了人多对保护区的干扰。

5)景观风貌

 

 

图5-1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照片

1.2 国内案例

1.2.1 北京翠湖湿地公园

1)背景介绍

翠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风景旅游区内,是第一批十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公园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建设翠湖湿地公园对于完善北京市西部次区域永久性生态地区的功能,对于促进和提升海淀后山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加快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综合城市新区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划定位和特色

1)湿地修复的示范--恢复海淀传统山水风貌,再现北京自然湿地原生态;

2)科研科普的基地--打造国际湿地文化交流中心;

3)生态旅游的窗口--体验自然的捷径、休闲养生的家园;

4)城市发展的绿心--保一泓清水,养无限生机。

3)规划内容

1)根据湿地公园特点,翠湖湿地公园在功能分区上主要由为湿地游览区(167.6公顷)、湿地保护区(24.1公顷)、湿地展示区、湿地观鸟区、滨河游览区、湿地农乐区、湿地休闲区、服务管理区(10.1公顷)七个功能区组成。

2)布局结构:一轴、两带、双环、十景。一环,即环绕湿地公园的绿化隔离带;两带,即滨水游览带、文化休闲带。

3)游览项目:湿地科普大道、水文化广场、多功能湿地科普馆、昆虫馆、活水园、湿地开放中心、听蛙观鱼、人工鸟巢。

4)可借鉴性

翠湖湿地公园以保护功能为主,休闲娱乐功能为辅。可借鉴其定位、分区和游览项目,其湿地游览区的面积也可以作为本项目面积的参考。

5)景观风貌

 

 

图5-2  翠湖湿地公园照片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

2 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总结,可以得到多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合理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也是城市湿地公园良性运转的保证。因此,从生态保育,文化、教育、游憩,经济生产,以及管理经营四个方面对案例的经验作以总结。

2.1 生态保育

o  从区域保护的角度出发,为湿地公园所处的大生态环境制定保护计划;

o  注重对湿地公园自身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较高区域的保护,成为湿地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域;

o  选择性地对湿地植被进行生态恢复,以本地化物种为主,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并营造出丰富的景观类型;

o  通过建立人工湿地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维持湿地水环境健康的目的;

o  采用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建设对湿地环境的扰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o  采用合理的方式限制游人数量,将其控制在湿地公园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避免游人过多对湿地系统的负面影响;

o  积极引导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湿地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o  引入科学研究及监测部门,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引导,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2.2 文化、教育与游憩

o  突出湿地公园的特色主题,以湿地生态环境为基地,延续地方历史文化和乡土景观特色,建立各种类型的游憩体验活动,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游憩需求,其中包括本地居民;

o  在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使游人能够最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体验自然;

o  重视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通过科普中心和环境解说设施,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o  保留农田、鱼塘、果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既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作为乡土体验、农家旅游的资源加以利用;

o  降低湿地公园内的建设强度,处理好湿地和村落的关系,适当保留和改造具有本地特征的村落和建筑设施,作为旅游服务设施和游憩活动点,并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作为湿地公园游憩体验的组成部分;

o  设立完善的游憩体验网络,并针对不同主题和交通方式设立不同的游线,让游人全面地体现湿地公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2.3 经济生产

o  保留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功能,一方面持续性地获取农业产品,为农民提供收入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可参与性生产活动的开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o  保留和恢复能够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的手工业加工、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引导居民开展绿色无污染产业,如高效农业、农家旅游等,在维护人与湿地关系和谐的基础上,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4 管理经营

o  政府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并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保障湿地公园的管理与实施;

o  公园不设立硬性化的边界和围墙,采用“溶解公园”的模式,将其融入在自然背景和城市肌理之中;

o  对于公园规划范围内的村庄不实施一刀切的搬迁策略,将村落和本地居民作为湿地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的引导其向着有利于公园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方向发展;

o  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和民间合作的方式,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项目落到实处,并促进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

o  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对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受到损失的利益主体进行多种方式的补偿,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3 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库

3.1 湿地休闲科普类

    湿地科普休闲类项目是游客接受科普教育和休闲的主要场所。通过园内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以及通过一些展示项目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让游客较全面了解、认识湿地,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可供参考项目:湿地生态教育基地、多功能湿地科普馆、活水园、生态博览馆、观察室、湿地科普大道、湿地开放实验中心、标本馆、湿地生态链主题馆、湿地功能展示馆(区)、水乡长廊、湿地类型与湿地景观的营造、水循环设施及游路、亭台、休闲观光设施、湿地展示园。

3.2 生物多样性展示类

生物多样性展示项目通过对湿地、植物、昆虫、鸟类、鱼类等的展示,向游客呈现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从而让游客更贴近自然,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并从其中获得乐趣。

湿地展示:沼泽湖泊湿地――以草本沼泽为主,适当修复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水草沼泽、草甸湿地、池塘以及湖滨带等;

河流湿地――河漫滩、洲岛、河岸森林、河岸灌丛、河间洼地和溪流等;

人工湿地――水稻田、废水处理湿地、雨洪收集湿地、湿地水景等。

昆虫展示:蜻蜓池、萤火虫长廊、蝴蝶园、蟋蟀馆、昆虫标本馆等。

鸟类展示:鸟展馆、观鸟栈道、鸣禽湖、鸟类博物馆、观鸟台、动物医院、禽鸟表演场等。

鱼类展示:听蛙塘、观鱼池等。

植物展示:水生植物园、野草园、花卉园等。

3.3 湿地研究实验类

这类项目为进行湿地研究和科学实验而准备,一般设立湿地研究区域。该区域以开展湿地实验研究活动为主,一般游客的活动受到限制。

可供参考的项目:湿地生态研究室、水(涉)禽繁殖场、生态变化规律观测与研究基地等。

3.4 地方文化教育类

城市型湿地往往是自然演化以及人类农业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因此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历史文化和地方乡土特色。这类项目正是地方历史文化、乡土特色文化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了人文教育的场所。

可供参考的项目:历史文化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长廊、文化主题园、历史文化雕塑等,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举办主题文化节。

3.5 农业旅游相关类

1)特色农业园

特色农业园让休闲度假的客人不仅能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过农家生活的情趣,还能亲自动手选购各种健康安全的有机农副食品,并获得了农业实践机会,与大自然、动物亲和的机会,接受环保、科普教育的机会。

可供参考项目:高科技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养殖园、观光农场、灌溉、捕鱼、撑舟等。

2)民俗村

民俗村通过对中国南方自然村落建筑、文化、风俗的展示,向人们再现一幅丰富多彩的民俗民居文化长卷。

可供参考项目:村落博物馆(展示石磨、酱缸、水车、麦场、驴马羊、布、鞋、儿童玩具)、定期的戏曲表演(舞狮舞龙、红火表演)、蔬菜采摘大赛、瓜果收获大赛、巧妇织布比赛、儿童讲乡村故事大赛、家庭“下大田”大赛等。

3.6 休闲游憩项目类

通过休闲活动的安排,让游客轻松体验周末近郊游的乐趣。在游憩区域,人为活动集中,游人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体现动感欢乐气氛,是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湿地主题园区。

儿童游戏项目:儿童戏水池、游戏屋、探险屋、智慧小屋、太空舱、湿地微缩园、湿地迷宫。

成人休闲游憩项目:露天演出场、水文化广场、瞭望塔、嬉水广场、露营、野餐、划船、垂钓、酒吧、书吧、水上餐厅、茶楼。

3.7 服务设施类

服务设施类项目可以使湿地具有同国际、政府、民间组织开展湿地科技合作、科技交流、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功能,并能对湿地进行科学的管理。

可供参考项目:多功能会议室、生态教室、图书资料中心、影音放映厅、纪念品商店、茶室、咖啡厅、室外广场、美术馆展览、剧院表演项目、游路、亭台、休闲观光设施、学校教学互动室、社区公益活动中心、环境艺术展示中心。

第六章 湿地公园规划定位

1 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目标的特色定位

目前中国湿地公园的认证分为两套系统,分别是国家林业局认证的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建设部认证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年8月,在《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中规定: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

20##年6月,建设部出台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建城汇【2005】197号)将城市湿地公园界定为: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侧重点和内容上都有所区别。

两者相比较而言,国家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强调其在区域范围内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是以湿地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兼有文化、休闲、教育等功能。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虽然也强调其“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但从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的比重上来说,湿地生态保护只是公园建立的前提和保证,而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其更强调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范畴下的、具有一定面积、服务于市民游憩的湿地景观。

2 对天津市东嘴岛城市湿地公园定位的启示

o  因此,设计思想:在公园小品设计中,以中国园林元素为摹本,以自然湿地的地势为底图,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崇尚人文自然为设计理念,对周边建筑环境、岛屿经济环境、主题旅游公园、旅游度假村为统一规划蓝图,功能上满足岛屿参观旅游的基本需求,又能把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人文一同展现出来。

o  设计方案:在功能上体现公园的价值、游览功能、旅游功能、人员接待功能等,在设计中功能与艺术结合,景观与自然结合,人文与生态结合,制造出一个吸引人群目光的自然生态湿地公园。

3 以自身功能为导向的规划定位

3.3.1生态定位

o   生态绿色廊道上的重要斑块

o  维护区域水文健康中的重要节点

o  调节地方生态平衡的绿色之肺

3.3.2社会经济定位

o  完善城镇职能的必要条件。

o  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点

o  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

3.3.3 游憩定位

o  天津地区生态旅游新亮点

o  天津市津南区生态文化休闲中心

o  当地百姓的社区公园

4发展目标

力求在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同时满足旅游休闲发展与当地人生活就业的需求,形成湿地主题公园经营新模式。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平衡与协调乡土游憩体验、当地社会和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三方的效益最大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第七章 总体规划

1 总体概念

1.1 几个相关概念解析

1.1.1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美国的苏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主张通过人文景观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1994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首次明确指出,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作品”。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因此,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也称人文景观,如园林、建筑、地名、书画题记、寺庙、纪念碑、音乐风格、校园、农田、道路、城市、村落、工厂等。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文化景观。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

1.1.2 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农田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体系统。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对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了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乡土景观具有实际功用性、多样性和文化意义三个特点,它不仅记载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1.1.3 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世界上最为广袤的景观类型,是典型的乡土景观类型之一。农业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4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农业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直接界面。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点,又突出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然,理想的农业景观既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即具有生产能力的特点),又应维持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即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并将长期维持这种人地和谐的关系。此外,随着人们对农业景观认识的加深,农业景观的审美特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于农业景观的审美感知则不仅体现在生产性和生态性,更体现在一种参与性和精神价值方面。

1.1.4 生产性湿地

从湿地的功能来看,湿地水源充沛、养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生长,使得湿地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因而长久以来湿地成为承载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地貌类型。湿地除了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品、粮食、水果以及可用作加工原料的皮革、木材、药材以及芦苇等,还是人工养殖和湿地经济植物种植的优良场所。我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资源。

而从湿地的类型来看,除了天然形成的湿地之外,还有人工湿地。在《湿地公约》中,人工湿地又叫人造湿地,包括养殖池塘、潮湿的农田、盐业用地、蓄水用地、运河和废水处理区。人工湿地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目的在于满足食物、饮用水、交通等一些明确的需求,从而为当地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其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的生产性湿地占人工湿地的绝大多数,如水稻田、鱼塘等,并且蕴含着长达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

   

1.2 东嘴岛城市湿地公园总体概念

将东嘴岛湿地视作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生产性湿地,是一种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活”的景观。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延续和改善这种和谐的人地关系。


体现在空间规划中,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以分四种模式来解构并加以规划。它们分别为人类传统栖居模式、依托湿地资源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模式以及人类的游憩体验模式。每一种模式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体现了山、水、人、田的关系。

图为东嘴岛城市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关系解构

1.2.1 人类栖居模式

(1)依山傍水而居

(2)临水靠田而居

(3)围湖筑岛而居

1.2.2 农业生产模式

 

(1)农田种植模式

(2)渔业养殖模式

(3)果林种植模式

1.2.3 自然保护模式

   

(1)生物保护模式

(2)水质改善模式

(3)生态修复模式

  

1.2.4 游憩体验模式

(1)定点体验模式

(2)线性体验模式

1.3 总体布局

以上四种模式既是对鉴洋湖湿地现状的梳理,又是对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愿景。四种模式貌似相互独立,实则不可分割。因此,将四种模式相对应的空间结构进行叠加,便可得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总体空间规划结果。

总体而言,在保护为主的核心思想指导下,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突出生产性湿地的主题,保留大量的圩田和鱼塘景观,形成广袤的田园风光;居民点与旅游设施的布局传承了鉴洋湖地区传统的人类栖居模式,形成与自然相和谐的聚落景观;同时,以生态恢复后的上湖为核心的湿地保护区,通过以河道为依托的生态廊道,与周边的山体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为生物栖息和迁徙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分布于湖、田、山、村的各个主题节点,以及穿行于山、林、巷、野的游憩系统则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绿色背景之中,为人们体验鉴洋湖湿地之美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第八章 功能布局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中的要求,结合鉴洋湖湿地公园的现状及规划特征,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划分为入口展示区、森林探索区、管理服务区、湿地体验区、教育活动区、滨水游览区。

1入口展示区

入口展示区位于东北角,通过时令花卉,模纹花坛。石柱阵、弧线砖雕景墙以及台阶的特色处理形成了一个空间丰富、大气现代的公园开放式入口。

2 森林探索区

森林探索区位于地块的北部,通过山体的高度起伏,植物的精心营造、游览设施的合理布置打造成以森林探索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自然的活动区。

3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地块的中部,此处为公园的另外一个主人口。此外布置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茶楼、休息亭、滨水广场等为游客服务的设施。能够方便快捷的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

   对于本区域的建设,一方面应该满足管理服务、游客接待、餐饮住宿、商务会议、文化展示、停车换乘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也应该遵从生态优先原则进行建设,如对河流廊道的保护、对山体植被的保护、对建筑高度的控制等。此外,在建筑风格和景观的营造上应该体现出本土特色,给进入公园的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湿地体验区

  本区域位于地块的南部,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水体的营造、木栈道的联通、亭台楼阁的点缀给游客提供一个亲自湿地,体验湿地的好去处。主要是展示自然湿地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既充分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湿地系统间的差异,也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加强湿地的生态保育和恢复工作。

5教育活动区

教育活动区位于地块的东南部,西邻湿地体验区,东靠城市住干道。在地块的中部有一个次入口进入此区。此区布置了森林木屋、趣味烧烤、乘风破浪景墙、qq农场、生态露营等项目,给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农趣、开展各种活动的场所,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6滨水游览区

    本区域以一级游览道为轴,以两边一定宽度的景观为面,形成了一个线性的滨水游览区。本区属于生态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对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景观的影响较小,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山体、湿地、农田、村落为主体的各种休闲、游览活动。本区功能主要为农业体验、村落游览、湿地展示、休闲游览。

第九章 服务设施与解说体统规划

1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一方面为旅游休闲活动提供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应成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各个景区的主题定位相呼应,形成自身的主题和特色。同时,按照人们对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需求,确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科学布点,形成网络,方便游人。根据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内容,规划鉴洋湖湿地公园的服务设施分为三种级别:

入口及主要景区综合服务设施:位于管理服务区及公园中人流最为密集的景区景点,具备集中停车场、商业设施、餐饮设施,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综合性服务功能;

景点综合服务设施:位于其他主要景点景区,具备小型停车场、商业设施、餐饮设施等综合性服务功能;

小型服务设施:指游览线路沿线点状分布的小型服务点,其服务内容包括公厕、小卖部、电话服务、自行车租赁服务、垃圾桶、小型茶座等,还包括游览线路沿线设置的自行车停车场、休息亭廊、座椅、垃圾桶等零散的服务设施。

2 解说系统规划

通过在主要道路与非机动车道,以及重要景观节点布置解说设施,对鉴洋湖湿地从生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解。解说设施包括小型展览馆、展示牌、雕塑、宣传册、多媒体演示等,强调科普性和可读性。解说系统与指示系统一起,成为公园游憩体验的有益向导,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大众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利于搞好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从而激发人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妙的情趣。

解说系统根据其解说内容和设施类型,也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解说系统:主要位于湿地公园的出入口,及主要内部交通节点等位置,解说内容包括湿地公园总体状况,以及其与院桥镇、台州市其他旅游资源和景区的联系等;

二级解说系统:位于公园主要景区景点的出入口位置,解说内容包括景点的总体布局、历史沿革、游线组织,以及典型照片等;

三级解说系统:主要分布在自行车道、游步道沿线,结合小型服务设施布置,解说内容主要包括湿地植物、动物及湿地功能的科普知识,农业作物的知识及种植方式,以及东嘴岛历史传说、文化遗迹、乡土民俗等的相关知识。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1陆上交通

陆上交通可分为五个等级,包括主要机动车道、次要机动车道、一级游步道、二级游步道以及园路。结合已有的乡村路网进行升级改造,一方面减少了工程建设对湿地的影响,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乡土记忆,最终形成人车分流、体系健全的游览交通体系。

1.1机动交通(一级园路)

主要机动车行道宽9米, 连接园区内各个功能区,车型道内限制外部车辆的进入,同时对景区内部电瓶车进行有效管理,增加景点可达性,提供专线游览服务,同时也有利于紧急疏散。

1.2非机动交通(其他园路)

    非机动交通(包括自行车道及游步道)则分布在山体之上、农田内部和部分湿地区域,主要承担农业耕作通勤以及山体、田园、湿地慢行游赏体验的功能。

二级园路主要分布在森林探索区和教育活动区,与一级园路贯穿,道路宽3-4米,道路禁止车辆通行且高低起伏。

三级园路2-3米,连接各个小景点以及主要道路,尊重原有肌理,道路形式多变。

四级园路0.9-1.5m,增强观光景观的可达性以及可参与性。

2水上交通

    通过梳理水系、改善水质,建立起水上交通游线。规划利用传统的人力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联系滨水主要景点,游人在感受鉴洋湿地山水景观的同时,还可穿梭于小桥流水中,欣赏江南田野以及村庄的田园风光。

3 静态交通规划

3.1 入口规划

为了便于湿地公园的管理,规划公园主入口为园区的中部,作为湿地风景区的主要接待型入口设置。同时,在公园的东北、西南,东部分别设立次入口,满足不同方向人流进入的需求。在入口处,根据入口级别,设立不同规模的停车场,并提供电瓶车、自行车等,供游人换乘。

3.2停车场

   根据车辆的进出需要在重要景观节点和出入口合理设置停车场,满足其停车的需要。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

1 环境保护原则

o  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o  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并重,强调环境规划的预警性、整合性和战略性。

o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具体可参照:

-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99)

-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96)

-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GB3096-93)。

2 水污染控制

o  水污染治理的目标是使鉴洋湖区域内的水体在远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的II类用水标准,近期达到III类用水标准。

o  将部分渔业养殖塘进行生态恢复,部分进行生态改造,降低其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

o  及时打捞水面孽生的水葫芦。

o  加强对餐饮业、服务业以及村落内排水方式的管理,严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水体。建立废水处理湿地,收集雨水及生活废水,经湿地生态处理后才允许排入主河道。

o  强调流域的综合治理,尤其是建设和完善黄岩及院桥镇城市建成区的污水处理体系,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水。

3 固体废弃物控制

o  沿游路设置标志统一、与公园景观相协调的果皮箱,建立公园清洁队,定时清理垃圾、废物。

o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对乡村生活垃圾可进行无害化生物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o  建设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所,对无法生物处理的垃圾统一收集,运出公园外进行处理。

o  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在门票、指示牌等上,印制各种教育游客爱护环境的说明。为游客提供垃圾回收袋,为鼓励游客保护环境的行为,向回收垃圾的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纪念品奖励。

4 噪音控制

o  加强公园内尤其是湿地重点保育区周边的噪音控制。如在104国道和机场高速设置警告牌,进入湿地公园区禁止使用高音喇叭等措施。

o  加强交通和车辆管理,实行人车分流,综合防治交通噪声。

o  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噪声管理,实行噪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

o  在公园内相关设施建设时,严格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使噪声达到Ⅱ类标准。

5 大气污染防治

o  加强对汽车尾气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限制外部车辆进入公园内,只允许尾气排放达标的车辆开展自驾车游。

o  公园内陆路公共交通主要采取电瓶环保车和自行车方式,减少尾气排放。

o  公园内相关设施建设时,应加强工地管理,减少尘土飞扬。

o  严禁采石、取土等人为破坏行为,对公园内及周边已有的受损山体加强生态恢复和改造,避免裸岩、碎石及粉尘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