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图书学习过程评价研究案例

自制图书学习过程评价研究案例

开展主题活动是提高中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主题活动是根据幼儿兴趣引发的系列活动,活动进行中需要幼儿不断地去发现、扩展、搜集各种信息,而丰富的阅读环境、具有表意性质的阅读材料恰恰是幼儿获取多种信息的资源。探究与实践证明,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不但整合了多种的学习方式能为幼儿所接受,而且促进了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站在教学和课题研究的角度,我们思考:如何通过自制图书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学会爱护图书,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获得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言的读写经验?如何结合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幼儿自制图书活动进行评价,怎么评价?现将实践过程中我的分析、思考和行动呈现给大家,以供研讨:

一、阅读区中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我发现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总是拿出自己珍爱的图书讨论,那蛮有自信的样子,还真像个“评论家”,而且他们议论的话题很广泛。当他们在谈论图书、画片、杂志上的内容时,总是兴致勃勃。为了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下去,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么把我们知道的这些事告诉其他的人?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一些孩子提议将自己喜欢的内容都剪下来夹在一起。可是,泓宇却说:“图书不能剪!剪坏了别人就不能看了。”泓宇的看法得到很多同伴的赞同。我又提出:“谁有什么好办法,可搜集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在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动了脑筋。有的说:“我们可以剪废旧的图书。”有的说:“我们可以把需要的内容画下来,还可以找一些图片。”还有的说:“我们可以自己做图书!”“好极了,同意!”在一片赞同声中,我们达成了共识。接着,我们又一起讨论和制定了几个主题。

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分头去收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信息。有的去书店买一些植物的图片,并将有关话题的内容画下来。有的将玩具勇士卡片收集在一起,编成一些小故事。还有的将电视中看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在纸上??孩子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集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分析:

1、自制图书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书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制作图书的简单过程培养其爱护书的好习惯。

2、印刷的书和幼儿“手工制作”的书不应该有区别,教师鼓励幼儿关注这些细节,让幼儿尝试进行评价,能使幼儿对自己或同伴的书有很高的认同,进一步增进学习交流,提升自我。

策略:

1、为幼儿提供充分发挥创造与想象的空间,投放大量源于生活的原生态材料,启发幼儿与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结合起来使用。

2、引导幼儿正确地用各种文具制作图书。在图书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创设“事是而非”的真实游戏情境,出示图书制作说明图,关注幼儿对真实的满足。要鼓励或尽可能帮助幼儿把书做得精致些,书的结构可以和真书相同,有封面封底,甚至有封底的价格、条形码、作者照片、编者按等。

3、让幼儿通过表格进行评价,既自评和有选择性的对小伙伴进行评价,帮助幼儿把握评价的方向,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摘录个别幼儿的表格和评语:

 

第二篇: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1、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

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村 刘江

“群文阅读” 是在引导儿童开展课外阅读这一大的课改背景之下,”如何切实提高儿童的阅读量,反复思考,大胆尝试后提出来的。班级读书会”的重要内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当前国内的新教材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几乎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冶情趣和训练阅读的功能,而且加强了“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孤立的教学,而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同一个主题进行整合。比如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以“感动”为主题组织课文的。“群文阅读”就是依据新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优势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

“群文阅读”从操作层面上看,是“班级读书会”的课内形式,它也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

1、适应主题单元教学。它以相同主题的一组文章为阅读和交流对象,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班级读书会”往往是师生课外共读一本书或几本书,然后利用课内进行交流。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很难在一学期内让班上每个学生买上一本或几本相同的课外读物。

3、使课内、课外、生活得到有效的衔接。孩子们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二者是分离的。为了更好地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理念,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延伸到生活。比如在课内学习了“童话”这一主题单元后,再在课外同步阅读中阅读相关文章,在以后生活中阅读到童话时,学生也能联想到课内学过的相关知识。

以低段为例,一年级拼音教学单元的《同步阅读》承担了练习拼音、巩固拼音方法、熟悉汉字、提前阅读的任务,多读、多拼、多练才能学好拼音。我们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告诉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阅读老师布置的《同步阅读》的篇章,与孩子共读,帮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每篇读三遍,流利准确的记三颗星,其次为二星、一星。

一周进行一次班级展示,被家长评为三星,在展示朗读中表现优秀的孩子获得一张喜报,由于《同步阅读》的加入,课本的拼音单元掌握得特别好。

一年级下期,学生可以读有几个自然段的短文了,也要求写一两句通顺的话了。这时,通过《同步阅读》指导学生巩固识字,圈画好词、好句,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在交流展示课上,告诉大家认识了哪些字,朗读选出的好词、好句、好段,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懂得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从勾画、朗读、表现、讲述等方面做星级评价,小伙伴也对同学的表现做星级评价。综合评价授予孩子“阅读小能手”的称号。

(二)读说结合,感受阅读真谛。

二年级,孩子们爱上了《同步阅读》,只要一布置作业,他们就高声喊道:“读《花的学校》!”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课上,老师或选择一篇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的文章、片段,合着优美柔和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请孩子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文章,或用阅读的文章来口试、抢答,或老师示范朗读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关键处嘎然而止,让孩子们接读,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每周在阅读课上朗读、讲述、表演、答问、交流、发言等的孩子都可以在教室的阅读角上的小树上贴上一个红苹果。一期下来,阅读角上一棵棵小树挂满了果实,让孩子们懂得了只有踏踏实实的阅读,才会有满意的回报。

从“一篇”到“一群”,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在“群文阅读”里,老师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意味着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意味着老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老师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2、 通过学习“《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反思所在学

校校本研究实际,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村 刘江

校本研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教师所认同,校本研训是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自己研究,同伴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讲,校本研训的目的是发展,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训活动在学校也逐渐得到开展,但是我发现,校本教研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行动上和观念上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校本研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极不理想。

一、开展校本研训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校本研训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合称,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活动。它具有以特征:教师是研究的主体,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终身发展,让学校和谐、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多老师对校本研训的目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只停留在“活跃教学教研气氛”这一肤浅的表层上。没有认识到校本研训的目的就是从实践中找出问题,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校本研训形式相对单一

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是听课、说课、评课,校本研训的目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种校本研训的内容要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然而从目前校本研训的形式与手段来看,缺少个体研训、集体研训、校际研训,缺少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反思的共同参与活动形式。而各个学校的校本研训还只是停留在听课、说课、评课上,对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去研究。还有就是只研不训,或者是只训不研,不能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3、校本研训不务实

真实的研究必须指向常态下教学,其中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在研究中注重注意维护教师的职业自尊心,不能直率地指出教学中的不足,造成“真话不言”,“心灵封闭”。另外,教研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迎合学校检查而做的不务实的研究,所研究的课题大,范围广,时间长,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去研究,也没有研究的基础。

二、对开展校本研训的几点建议

针对校本研训中的实际情况,引发我们思考,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索的中心,传播知识,科学探索将成为现代学校的主要特征,学校首要的重大使命是打造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因此开展校本研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研训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认清目的与作用,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校长要不断吸收新信息,自觉实践新理念,开展研训活动,从而架起一座“先进的课程理念”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做理念与教学双层面结合的促进者。面对新课程,教师不是用教材,还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等等,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探索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学校要因地制宜,立足发展突出特色,必须切实把教学研究与教育培训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形成以校为本的合作的、对话的教研文化。

2、创新研训方式

在新课程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是创导有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方式,鼓励教师个性教学;灵活运用参与式,课例分析等各种交流与合作的教研方式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和谐、互助、友善的互动场所,改过去的“一枝独秀”为“百家争鸣”。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力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大多数教师,经过培训,学历基本上都合格了,但质量偏低,素质和能力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数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素质,然而仅靠教育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学校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训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

4、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训形式。

任何研训主题要得以实现并取得良好效果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适宜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体现校本研训的整体视野。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研训。

(1)个体性研训。个人自主学习与研究是校本研训最常见一种形式,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向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主题内容,并每学期提供必读书籍,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想方设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研究与学习。

(2)群体性研训。主要是在个体研训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研究再与同科教师集体研究,经过多次研究交流和学习、查资料,最后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实践,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全员性研训。是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研训主题,如课程培训、师德培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集体备课等,它除了一定时间的讲座外,还辅以较多的其他形式,以达教学目的,体现校本特点。

5、立足课堂,提高研训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师校本研训的基地,也是学校教科研的源泉。校本研训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扎实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等。要观察课堂,思考和研究课堂,改进和改善课堂。

(2)要围绕课堂实际,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把教学问题当做课题来研究。

三、开展校本研训的措施

(1)抓自我反思。针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反思”形式归纳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方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是最实际、最可行的“校本研训”。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最有效的“校本研训”。

(3)抓同伴互助。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把解决的方法梳理出来形成新的模式,再用新的教学行为去检验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促使新一轮问题的滋生和新方法的产生。这种瞄准一个问题进行集体反思,不断使教学方法更为完善、教学行为更为优化的研究方式,是最实在的“校本研训”。

总之,我们要将教学与校本研训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质量,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校本研训做实做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