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叙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

三堂中心校 王文龙

20xx年8月20日

1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

三堂中心校 王文龙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它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想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在生活中融入集体。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讲一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围绕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

在2008—2009学年度开学不久,我发现我们七(4)班上有几个成绩差的同学,如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于其父母不在家,他们经常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夸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重重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安慰。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产生怀疑,兼之与同学发生冲突受了同学欺负感到委屈又不愿向老师报告,无法得到解脱而埋藏在心里。于是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孤僻、自卑,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不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加之,父母不在家,他们长期无人管理约束,做事拖拖拉拉,惰性很大,不加以控制自己,而是放任自流。如此下去,他们回一直在差生队伍里徘徊,走不出来的。

2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便开始对他们加强教育。其教育过程叙事如下:

(1)平时多关注些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他们带来的温暖。例如,下课后询问他们能否听懂课;对老师有没有什么建议;父母不在家他们能不能按时吃上饭;天气冷了有没有厚衣服穿;言语间流露出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关心。他们受到老师的关怀后,甚是感动,在以后的课堂上,听课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走神了,作业也能按时交送了,而且做得也非常认真。

(2)课余时间我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孤僻的性格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无益处,并鼓励他们尝试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不要再孤立自己,而要融入班集体的生活中去。并且,我还注意帮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

(3)由于他们底子差,平时上课很难听懂课,尽管他们课后很用心学习,但学习成绩仍不见提高。于是,我就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因为我不但是他们的数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班主任,所以给他们辅导功课时,我不但辅导他们的数学知识,后来只要他们没学会的,我都给他们辅导(除外语我不会例外),把他们不懂得知识补上来,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时,竟能举手并正确的回答问题了。 3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得到飞速的提高,名次基本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其中,韩笑同学,竟然名列前茅,这种结果远远高出我们共同制定的争取及格的学习目标,更加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奋斗。

然而在七年级下学期,我发现他们几位同学,每次讨论几何题时总是不积极参与,在下面独自做作业、看书,既不参加讨论,也不发表个人见解。学校大型集会、运动会等,他们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课。于是,我找他们谈话,他们说:“升入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出路,干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耽误时间。”还说“参加活动就是浪费时间”。

我想: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效应的余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形成了“离群心理。”导致兴趣狭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这样的人,学科成绩再好也只是书呆子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成为“有知识、无品德的危险品”。

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以下做法:

(1)认识“离群心理”,矫正思想观念。找他们分析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告诉他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一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重抓学科教育,轻抓或淡抓其他活动。二是父母的“成龙成凤”观点偏狭影响。上述原因,客观上对三位同学“离群心理”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观上讲,由于同学们对未来社会 4

“用人观”和人才标准认识不足,把人才标准绝对化,对“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过和他们交流、分析,使他们明 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更高,通过沿海地区有些行业技术工人工资高于硕士生工资的例子,告诉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是适应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使之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寻求超越方式,进行积极超越。“离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把“主题班会”改成“主体班会”,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实际问题,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说话内容,如在跟王大蒙这样一个喜欢迟到的同学说句心理话的主体班会上,要求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先送一句话给王大蒙同学。总结时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和说话内容予以肯定和表扬,学校大型活动动员他们(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参加,并布置项目要求他们完成。二是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集体活动,取得荣誉,便予以庆祝。三是发现其他同学的离群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别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离群”转变为”亲群”。

(3)时时给予鼓励,处处进行督促。在组织他们进行超越“离群心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波折与反复,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师鼓励与督促。上述三个同 5

学在开始接受超越“离群心理”教育时表现很积极,但后来也有再回头的趋势。这时,就不失时机地再给其布置参与和主持活动,对他们关心集体,并培养了多种兴趣的进步予以表扬,并督促他们制定“参与班集体活动计划”,逐渐加大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频率,对他们的评语也随之提升,使他们逐步告别“离群心理”,形成集体观念。

通过我近一学期时间教育,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人的“离群心理”不但没有了,而且各人的文化成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们体会到了融入班级的快乐感。

进入八年级后,由于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而且他们(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人)的知识根基,不如那些成绩一直都比较好的同学的知识根基稳固。以致于这些后来居上的同学,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倍感吃力,对部分章节的内容仍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给他们增加了比别人更多的压力。为了把把所有的内容都很好的掌握,给九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晚上熬到很晚,缩短睡眠时间而用来学习。在期中考试后,我发现高瑞瑞等人,经常上课时晕晕沉沉,有时竟然上课睡着了。

于是,课后我就找他们谈话。当得知他们晚上熬夜,甚至熬通宵学习才导致上课睡着后,我立即对他们的这种行为

6

进行制止。并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已经本末倒置了,对学习不仅无益甚至还有害。为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我没事几乎不离开班级,随时为他们讲解遇到的难题。恢复正常的作息以后,他们上课时明显有精神了,头脑也似乎更灵活了,难题一点就通。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在八年级的期末考试中,成绩再次飞跃,其中高瑞瑞和韩笑,名列前茅。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文龙

2010.8.20

7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叙事

初中数学教学叙事 《不等式(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设计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下面是我在教学《不等式(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题

提出问题:

在一次测验中,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0分,若某同学得70分,则他答对了几道题?若这位同学得分不低于70分,那么他至少答对了几道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二、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例题: 3个小组 计划在10天内生产500件产品(每天产量相同)。按原先的生产速度,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个小组每天比原先多生产1件产品,就能提前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题)

三、练习巩固

把一些书分给几个学生,如果每个人分3本,那么余8本,如果前面的每个学生分5本,那么最后1人就分不到3本。这些书有多少本?

四、归纳总结、深化目标

1.建模:实际问题——数学问题----问题解决

2.转化知识归类:通过列不等式(组)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1在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导入新课时,通过 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一方面,创设恰当、贴切的问题情境,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氛围,产生悬念,造成认知从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障碍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在例题教学中,建立不等关系还是相等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之处。在此,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学生、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见解,并适时提出问题,激起他们的思维碰撞,让他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分出胜负,从而真正地明白“等”与“不等”的区别,破解障碍之处。

二、适时使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在疑问处使用合作交流。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我给学生创设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惑,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2.在困难时使用合作交流。在例题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我让四名学生分成一组,进行研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灵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相互弥补。

三、学生自主评价

在课的最后,我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堂课的体验及收获。

从本堂课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在内容上能够切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设疑,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在某些环节上,没有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一味地想要学生按照我的解题途径去思考;对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拓展不足;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