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作业:采访提纲及新闻稿写作

2010-5-14新闻写作作业:采访提纲及新闻稿写作

一,本次作业要求:

1,自行确定你自己能够实施的采访内容及主题,进行一次实际的采访活动; 2,要求采访之前拟定采访提纲;

3,写出本次采访所得到的信息(最好拍摄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新闻图片); 4,写出相关新闻稿;

5,课堂展示作业,并讲述自己的采访提纲设想与采访经过以及采访体会; 6,可2-4人组成小组合作进行。

7,作业完成展示后,将文本稿及电子稿统一提交给学习委员。

8,作业命名:W汉07级1班:1张三2李四3王武4赵六:采访作业

二,作业样例

采访提纲及新闻稿写作

【作者信息】

一:我(我们)的采访提纲及其采访结果

(一),采访基本信息

采访内容及对象:

时间:

地点:

采访人:

(二),采访提纲及其采访结果:

1,。。。。。?

(回答或结果):

2,。。。。。

(回答或结果):

3,。。。。

(回答或结果):

1

4,………

……………………

二,根据本次采访写出相关的新闻稿。 (标题)

(导语)

(正文)

………

2

 

第二篇:《新闻写作》课程内容提纲

《新闻写作》课程内容提纲

第1章 消息概论

本章重点

□ 消息的特点

□ 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

□ 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消息,即以简要的文字或图片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也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讯、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是消息的深化河补充。

1.1 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消息的定义:以简要的文字或图片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

1.1.1 信息化时代,消息仍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1. 从信息需求来看,消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 从报道数量来看,消息在众多新闻体裁中应用最多。

1.2 作一名优秀记者首先学会写消息

写消息是记者的首要任务。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要想掌握写作各种新闻报道题材的本领,首先应该过消息写作这一关。

(1)从新闻报道的发展来看,消息是最基本的报道方式。

(2)消息最集中最鲜明地反映了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本质属性——向公众传递最新最有意义的信息。

(3)消息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了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共同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4)消息最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共同要求——迅速、准确、简明。写好消息体裁,也就为写好其他体裁打下了基础。

(5)消息的叙述形式是其他报道体裁叙述形式的基本功。

1.3 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展现事实

1.3.1 事实为本

1.3.2 消息:展现事实,还是用事实用说话

1.3.3 怎么展现事实

1.4 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准确、迅速、新鲜、简明

1.4.1 迅速

(1)迅速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

(2)媒体竞争需要迅速。

(3)受众接受需要迅速。

(4)能否迅速报道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衡量是否是主流媒体的一条重要标准。

1.4.2 准确

第一、导语要素准确。

第二、事实过程准确。

第三、语言表述准确。

1.4.3 新鲜

报道人们不知道的事情才叫新鲜,人们都知道了就不叫新鲜。不新鲜的事就不是新闻。 新鲜和信息有关。

新鲜与事件的细节有关。

新鲜与事件的奇异性有关。

新鲜和新闻价值有关。

1.4.4 简明

简明,即把新闻事件叙述的简洁明白。

简明,要求消息要写短。具体说:报纸800字以内;广播:5分钟以内;电视:3分钟以内。

思考与练习

1. 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展现事实与用事实说话有什么不同?

2. 消息报道为什么要做到迅速及时?

3. 消息报道怎样做到准确?

4. 怎样理解消息的简明?消息的篇幅为什么短不了?

第2章 消息的结构要素:标题和导语

本章重点

□ 消息标题类型和作用

□ 如何制作消息标题

□ 消息导语的重要性

□ 如何写好消息的导语。

一条消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和结尾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才能构成一条消息,因此每个部分即是一条消息的一个要素。

2.1 消息的标题

2.1.1 消息的标题作用

吸引受众、揭示事件意义、美化版面。

2.1.2 标题的类型

单标题、双标题、多行标题、插题和提要题共五种。

1. 单标题

单标题直截了当叙述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多以叙事为主。

2. 双标题

双标题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引题+主题

第二种:主题+副题

3. 多行标题

4. 插题

5.提要题

2.2 标题的写作技巧

虚实并用,以实为主。虚——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主要思想。实——最主要最精采的事实。引题可虚实并用。主题以实为主。副题以实为主。

2.3 按语的写作

2.3.1 按语的特点

2.3.2 按语的作用

2.3.3 按语的写作要求

2.3.4 按语的写作方法

2.4 消息头

报纸上开头部分冠以“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之类的字样,电视、电台则表示“本台消息”;网络则以“×月×日电”等,都是消息头。

2.4.1 消息头分类

消息头分两类:“讯”、“电”两种。

“讯”主要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方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通过电传、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传递的新闻。

2.4.2 消息头的作用

①消息的独特标志。区别于其它文体。

②版权所有。

③表明消息来源,以便读者判断消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④文责自负。

2.5 消息的导语

消息特殊的开头部分。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写在开头的部分。

2.5.1 导语的任务

1. 揭示主题

2. 吸引受众

2.5.2 新闻五要素——五个W

五个W——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

导语出现于19世纪六十年代,又美联社最早提出,当时称新闻五要素。因为那时的电报技术设备不完善,怕中途出现故障,要求记者把新闻事实的要点写在第一段,只要收到第一段就等于受到了一条完整的新闻,五个W应运而生。(《中外新闻知识概览》新华出版社,19xx年4月,第232页)后来又加上一个H——how(结果如何),成为六个W。

2.5.3 导语的类型

1.直接叙述式——单刀直入

(1)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第一段——以叙述为主。

(2)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第二段——先描述细节,后概括核心信息:

2.延缓式——吸引人的故事。(主要用于特写)

延缓式导语在开头并不先交待关键信息,而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或者怎么回事。

3.双导语——突出两点

两件事在同一时间发生,导语中并提两件事,称之为双导语,西方称之为多元素导语。这种导语打破了消息一事一报的思维模式。一般分为两个段落,分别写先后发生的两件事。

2.5.4 导语的一、二、三、四代

1. 四代导语描述

现在的不少著述中把导语划分为四个年代:

第一代:19世纪六十年代。五个W,即在导语中把五个W或六个W交待齐全,西方有人称之为“全型导语”,一切俱全。也称为“晒衣绳导语”,把五个W挂在一条“绳”上。 第二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突出部分要素导语,其它要素在主体部分叙述。第三代:20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被称为延缓式导语。前已讲过,此处不赘。

第四代:20世纪80年代左右。多元素导语。同一事件里,有两个或更多的事实必须写进导语里才能表述得更准确更清楚,这种导语叫多元素导语。

还有一种多元素导语是由多段组成。

2. 四代导语灵活运用,不可以年代论短长。

思考与练习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条倒金字塔结构的导语:

柳斌(化名)今年21岁,陈芳(化名)才19岁。他们都是成都某大学本科班学生,同时也是一对谈恋爱已一年的情侣。今年5月9日晚,二人一同到教室去上夜自习。大约8时左右,各自看了一阵书的两人渐渐抱在一起接吻,然后顺势躺到了地上。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被学校的监控录像设备录了下来。校方以“发生非法性行为”对二人作出了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8月23日,两人将学校起诉到武侯法院。10月20日,成都武侯法院向该校送达《行政裁定书》,要求暂停执行这一处分决定。

第3章 消息的结构要素:主体和结尾

本章重点

□ 弄清楚主体部分与导语的关系

□ 主体部分的材料安排如何突出主题

□ 消息的结尾是否可有可无。

一篇消息中,标题、导语、主题和结尾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了消息的完整结构。前文论述了消息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本章主要讨论消息的主题河结尾,它们作为消息的结构要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3.1 消息的主体

消息的伸展部分,或叫躯干部分。

3.1.1消息主体的作用

1. 解释、深化导语

2. 补充导语中没有涉及的事实。

3.1.2 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

1. 围绕主题选材,尽量具体。

2. 叙述生动,层次清楚。

3.2 消息的结尾

消息的结尾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倒金字塔式结构无需刻意安排结尾,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自然结尾即可。

1. 补充式

2. 强调式

3. 回味式

思考与练习

1. 如何处理主体部分的事实使消息生动而又有波澜?

2. 消息的结尾部分如何安排得自然而又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3.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条消息,要求:主题明确,主体安排合理。

台湾再度传出艺人替商品代言出了问题。

艺人恬妞为瘦身产品代言,在广告中声称三个月减重十六公斤,苗条身段令人羡慕,但台湾

法令规定,食品不能标榜疗效,因此台湾卫生单位按照广告上的公司地址追查,准备开出罚单,没想到遍寻不着,怀疑这是业者虚设名号,有名无实的空头公司。

最近在台湾,艺人代言产品出问题的例子,己经连续发生好几次,不只消费者受害,代言艺人的形象也多少受到影响。

而替这项瘦身产品代言的艺人恬妞,目前正在上海拍戏,经纪人表示,当初接拍广告时,价码谈妥就签约了,根本没想这么多。

在两岸三地都享有知名度的艺人恬妞,在电视节目中为减肥食品代言,但食品标榜疗效就是违法,而且当地卫生单位在调查后发现,找恬妞代言的这家公司,根本是个空头公司。

第4章 消息的背景和来源

本章重点

□ 消息背景的作用,新闻报道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闻背景

□ 消息背景的类型

□ 消息来源的可信度测试

如何把新闻事实叙述得清楚、深刻、准确、可信,新闻背景和来源在消息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1 消息的背景

消息的背景是指那些用来解释与新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事实材料。

4.1.1 背景材料的作用

1. 深化主题

有时候一些背景材料可以烘托新闻事实,使新闻事实反映的消息主题更加明确和深刻。

2. 补充事实

通过背景材料使新闻事实更详细、更完整,也更有可读性。

3. 释疑解惑

有一些新闻如果没有背景材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事实的价值,如果有了背景材料就容易理解。

4. 介绍人物

有些新闻事件不复杂,事件中的人物一句话带过并不影响对事件的理解,而有些事件较复杂,或者影响较大,有必要交待人物的背景,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的性质和重要程度。 有些案件新闻牵涉到的人物多,更需要用背景材料说明。

4.1.2 消息背景的类型

1. 知识性背景

知识包括政治、历史、科学、文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2. 对比性背景

对比性背景材料指的是用来和新闻事实作比较的材料。

3. 注释性背景

注释,注解之意。新闻事实中有些内容牵涉到一些技术性、知识性问题,不注解人们难以看懂,如有关科学技术发明、产品性能、风土人情和名词术语等,通常需要加以注释。

4.2 新闻来源

消息来源又可称为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4.2.1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消息来源的渠道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消息来源有四种:

(1)记者采访;

(2)通讯社电稿;

(3)公众来信来稿;

(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

4.2.2消息来源的种类

据台湾学者研究,国内外通用的消息来源形式有18种:

(1)据报道。

(2)据悉;据了解。

(3)消息人士;一位可靠的消息人士;消息灵通人士;官方消息人士;半官方人士;接近总统的消息人士。

(4)一位官员;一位政府官员;一位高层政府官员;另一位政府官员。

(5)美国官员;一位白宫官员;一位国务院官员;五角大厦官员们。

(6)一位外交官员;一位西方大事;一位西方外交官员。

(7)批评家;许多位批评家。

(8)分析家。

(9)观察家;政治观察家。

(10)事实评论家。

(11)当局;最高当局。

(12)权威人士;权威消息来源。

(13)专家。

(14)明智之士。

(15)一位观光客。

(16)一位目击者。

(17)警方。

(18)未经证实的报道。

(引自 王晓寒著《新闻写作问题多》,中正书局,19xx年8月,第4-5页)

4.2.3 消息来源可信度测试

记者在掌握了某一信息来源之后,第一步就要测试消息来源的可信度。那么如何测试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呢?美国《新闻日报》调查性报道记者、后任新闻学教师的鲍勃?格林提出了测试消息来源信誉度的6个方法:

查阅记录:该消息来源过去是否提供了正确的信息?

可确定性:该消息来源能否提供证实信息的其他证人的姓名或文件?

接近性:该消息来源是否处于知道他所传播事实的位置?

动机:该消息来源是否有动机提供合理材料?

考察上下文:信息是否与事实相符?

可信性:该消息来源是否稳定,是否处于记者控制之下?([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 《新闻报道与写作》第346页,华夏出版社,20xx年8月)

思考与练习

分析下面这篇报道的新闻来源的可靠性:

辞工后又回#f@1麻醉洗劫(主题)

两洗头妹借口过生日请吃东西,迷倒人后还偷走钥匙到同事家里行窃(副题)

本报讯 昨日凌晨,布吉镇华仔美容美发厅内,两名已经辞工两天的洗头妹,回到美发

厅谎称过生日要请客,给店内4名还未下班的员工递上鸡腿和饮料,20分钟后,4员工顿感头昏一睡不醒,两洗头妹趁机将店内财物洗劫,然后逃之夭夭。目前,布吉警署已经介入调查。

华仔美容美发厅位于布吉镇源丰酒店旁,据美容美发厅员工称,昨日零时30分,在两天前辞工的洗头妹段某和王某突然来店,然后对店内值班的4名员工称自己过生日,心中高兴要请吃东西。两人到店外拿来几只鸡腿和几罐饮料,然后递给4名员工吃。4人高高兴兴吃完后20分钟,顿时感到头脑发昏,随即人事不省。大约上午7时,4名员工才醒来,一看就傻眼了,店内收银台的1000多现金和存折不见了,想打电话报警时,发现身上的3部手机也没了。不久,回到丽湖花园的住所后发现,2名洗头妹还偷走钥匙,开门入室偷走家里的首饰,家中的衣服也被人全部撕烂。

美发厅员工称,两名洗头妹在店里干了2个多月,姓段的洗头妹老家在湖北,姓王的洗头妹老家在四川,前两天两人自愿辞工,没想到辞工后就设法偷美发店的东西,而且使用麻醉剂。 目前,龙岗警方已介入调查,并将饮料罐带回进行成分鉴定,有关办案民警称,歹徒进入丽湖花园行窃时,已经被小区管理处的监控录像录上,但是洗头妹流动性很强,目前尚无窃贼去向的线索,警方不但要迅速缉拿歹徒,而且要找出麻醉剂的来源。

第5章 消息的结构类型

本章重点

□ 消息结构的几种类型

□ 熟悉倒金字塔结构及其他几种消息结构的写法

□ 了解消息结构的变化规律

从静态的文本来看,文字和图片显示的整体是消息的结构。从动态的写作过程中考察,消息的结构实际上是记者的构思——思维流程。因此,新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研究消息的主体除了从文本结构的静态方面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探讨记者的构思过程——动态走向。以及这种思维如何达到最佳状态,更加准确、生动、自然的表述事件。因此,我们研究消息的结构,不仅仅只是静态的文本描述,更重要的是研究记者的写作过程。文本形式只是入门的向导。

消息的结构形式根据事实的特点和传播效果安排。时政类新闻、经济类、科技类新闻,灾难性新闻等,一般来说适合倒金字塔式结构,快速传递核心信息。社会新闻、体育、娱乐等故事性较强的新闻适合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式结构。细节性强的新闻适合于故事性结构。

5.1 倒金字塔式

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然后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递减排列。这种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受众一开始就能方便地摄取最重要的信息。

2、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如果版面不够,可以从后面删去不重要的信息,仍不影响消息结构。

这种结构在目前消息报道中是使用最多的结构样式之一,适合于严肃性新闻和那些受众急于想知道关键信息的新闻报道,如时政新闻、灾难性新闻、体育比赛等新闻报道。

5.2 金字塔式

这种结构按新闻事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或事件进展始终的顺序安排,最重要的信息在结尾。

1. 时间顺序式:(又称编年体式)

时间顺序式,即按新闻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起来比较轻松。

2. 事件顺序式:

事件顺序式结构也离不开时间,但时间因素不是决定因素,事件的进展起决定因素。

5.3倒金字塔式与金字塔式结合式

倒金字塔式与金字塔式结合式写法是在导语部分按照倒金字塔式安排,把核心信息放在前面,主体部分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顺序写下去。

5.4立体式结构

立体式结构是指文字与画面结合、单一事件与事件之外大量的背景等相结合的非线性文字报道模式。它是事件更丰富,报道更立体化的一种印刷媒体的消息报道结构。

5.5 故事式结构

故事式结构是按照新闻事件发生的线索一线贯穿下来,开头结尾均较完整。这种写法适合那些情节性事件,有过程,有细节。这种报道往往感染力较强。

另外一种写法是导语使用倒金字塔式,先说出事件结果,然后按照故事发生写起直到故事结束。

5.6散文式结构

散文式结构有三个特点:第一,有一条引出主题的线索。第二,不受到金字塔结构限制,开头没有导语。第三,描写事件现场、环境、人物轻松自然,娓娓道来。这种报道既有信息价值又有美学价值。

思考与练习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条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消息 (标题自拟,400字左右)

事件:13岁女孩骑单车避让市长车队,不慎落水失踪

时间:2001、10月31日下午

地点:宁夏吴忠市中宁县新堡乡七星渠黄湾桥

结果:女孩下落不明。宁夏自治区党委同意吴忠市委关于建议副市长王明忠停职检查的意见。自治区纪检委组成调查组正进行调查。

事情经过:10月31日下午,初一13岁的王萍骑单车上学,路经黄湾桥时,迎面遇到驶来的车队,桥面很窄,王萍准备下车躲避车队时,不慎连人带车掉入渠中。几次挣扎着浮出水面。当时,车队已全部停下,乘车的领导加司机有30余人在渠边观望,没一人下水救助,致使王萍失踪。

资料:1、车队人员:副市长王明忠及所辖五县(市)的县市长、农业局长、水保局长、等。

2、桥-宽3米,长13米,没护栏。桥下是灌水渠。水深约2米左右。3、桥头附近一村庄村民70岁的黄中德说,他目睹这一情况,下午4时左右,他在院子里听到有人喊救命,出来一看,渠岸上有很多人望着水面,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浮出水面,又不见了。他骂道:你们这些当官的,谁也不知道学雷锋?? 4、王明忠说,我不会游泳,但组织人员救助,找不到工具,所以耽误了救人。我们也拨打了110?? 5、王萍所在学校的老师们听说后,纷纷赶到出事地点。十几位老师向下走了20多公里,仍没发现王萍尸体。

第6章 事件性消息

本章重点

□ 动态消息的特点及基本写法

□ 动态消息的客观叙事特点

□ 动态消息的现场描写手法

事件性消息是指:对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重点就是报道事件。消息这种体裁正是由报道事件而形成的。事件性消息有三个特点:

1、变动性——容易引起人们关注。

2、故事性——吸引力。

3、典型性——示范作用。

6.1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指对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进行报道的一种消息体裁。

从作用来看,在消息这个大家族中动态消息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消息文体。从使用频率来看,动态消息使用频率最高,最常用。从报道对象来看,只要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实,无论大小都可报道。

6.1.1 动态消息的特点:

1. 快速——时效性强

2. 简短——一事一报

3. 客观——纯新闻

6.1.2 动态消息的写作

1. 展现事实现场,报道最新动

2. 展示事实原貌

3. 叙述准确生动

3. 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准备连续报道

6.2 特写性消息

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讲的视觉新闻。穆青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学会写视觉新闻》,《新闻散论》新华出版社,19xx年9月,279页)

6.2.1 特写的种类

特写有两种体裁形式,一种是快速简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报道现场事实动态的样式。另一种篇幅较长具有可读性报道体裁,类似西方的特稿,可称之为特稿,或按传统称谓叫特写,它应该属于通讯的范畴。前者应该属于消息类范畴,故称特写性消息。特写性消息比特写的时效性强;另外一个不同的是特写性消息重点写事件,有一些写人物的特写性消息,其重点还是写人物在事件中的动态和感受。

6.2.2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1. 描写现场如临其境

2. 突出局部,浓墨重笔

3. 写形传神,追求“神似”

6.2.3 特写性消息的种类及写作

按报道对象来划分,特写可分为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两类。

1. 人物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以此来烘托现场气氛,传递现场信息。

2. 场景特写

场景特写重在描写事件发生现场中最典型、最感人的场面,通过再现场面的状态、气氛、进展情况,展示出新闻事件的价值。

3. 特写性消息写作中注意的关键一个问题

特写虽是一种描绘性的新闻报道,他要求透过画面,反映主题。与特稿不同之处在于特写性消息不是为描写而描写,通过画面的再现反映社会的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

6.3 简讯

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快讯。有的媒体叫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信息快递等。它是事件消息中最快、最简洁明了的一种报道体裁。

6.3.1 简讯的特点

(1)新闻五要素允许不全,突出三个或四个要素,只写明时间、事件、人物就行了。一般不交待背景或不详细交待背景。

(2)受众获取信息方便简捷,一目了然。

(3)一般在200字以内。

6.3.2 简讯的适用范围

简讯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第一种是重大新闻或者受众比较关心的新闻,为了突出时效性先发一条简讯,然后作详细报道或追踪报道。

第二种是非重大新闻,时效性不是很强,但有新闻价值和愉悦价值,往往作为简讯报道。

6.3.3 简讯的种类

按区域划分有国际简讯和国内简讯。按报道对象划分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简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按照区域划分。

6.34 简讯的写作方法

1. 内容有趣,富有吸引力

2.快速报道,加强时效性

3.善于提取核心信息

思考与练习

1. 现场采访,写一条动态消息。

2. 运动会上细心观察和采访,写一条特写性消息。

3. 采访身边的一位有成就的朋友,写一条人物消息。

第7章 非事件性消息

本章重点

□ 非事件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 综合消息的思维方式

□ 综合消息的主题提炼

□ 述评性消息的叙事方式

非事件性消息的定义: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发展成就、可供参考的方法和信息等事实的报道。

非事件性消息主要有三个特点:

(1)行为主体宽泛。

(2)事实发生的时间、空间概念模糊。

(3)报道内容较广泛。

7.1 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对某一类事实或某一事实的侧面进行宏观性报道的一种消息体裁。它属于非事件性新闻,并且在非事件性新闻中数量比重最大、影响力最大。

7.1.1 综合消息的特点:

(1)综合性强。

(2)策划性强。一个主题下的多种事实。

(3)创意性强。

(4)资讯性强。

(5)思维方式上,综合性消息多用归纳性思维。

7.1.2 综合性消息的传播作用

(1)给政府、社会提供信息参考。(政府对综合性信息很关注)

(2)给受众提供资讯、服务内容。(市民关心)

(3)给受众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导向作用明显)

(4)媒体竞争的重要战场。(独家报道。)

(5)记者施展才能的机会。(记者的发现。)

7.1.3 写作综合消息的素质

1. 记者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

2. 善于联系、比较

7.1.4 写作技巧

1. 点面式写法。

先从一个点——一个生动的事实或一件事写起,然后由点到面,引向主题。

2. 纵深式写法

纵深式写法一般是通过一种事实的表面现象,向本质层层递进,直到完全反映出事实的内涵。

3. 对比式写法

综合性消息要突出新闻价值,其中之一的方法是对比。对比有两种方式,纵向和横向对比。

4. 并列式写法

这种写法往往把事实分成几个部分,几个部分的事实从不同侧面说明一个主题,几个部分之间呈并列关系。

7.1.5 综合消息的写作要求

1. 掌握材料要全面充分

2. 在提炼主题上多下功夫

3. 综合而不议论

7.1.6 近年来综合消息报道的两点变化

1. 时效性增强

2. 报道观念更新

7.2 述评性消息

定义: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对事实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进行叙述与评说的新闻体裁。

7.2.1 述评性消息的特点

(1)核心:新闻事实一定是新近发生的。是第一位的。首先满足信息需求。

(2)方法:就事论理。事——新闻事实。理——评论。在刚刚发生的事实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方式:夹叙夹议。表象:事多,理少。本质:理更重要。

(4)效果:理——主观倾向明显。

7.2.2 与其他分析性新闻的区别

述评性消息可以跳出事实,直接说话。(主观性强)其他解释性消息则不能(客观性强)。

7.2.3 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1)新闻评论所用的事实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发现的,对事件要求可以宽一点。述评性消息中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2)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的要求不一定完整、清晰,事实则可以是片段的细节性的,只要能说明观点就行了。述评性消息对新闻事实的要求则一定要完整、清晰。

(3)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是——观点→事实→观点。新闻述评的思维方式是——事实中有明显的倾向性。或者事实→分析。

(4)新闻评论只有评论一种功能。新闻述评兼有报道和评论两种功能。

7.2.4 述评性消息写作

1. 先报道新闻事实,然后用背景材料对事实进行分析。

2. 亦述亦评,夹叙夹议,述中带出评。

7.3 政府新闻报道

政府新闻报道指对地方政府工作、活动的事实报道。

7.3.1 政府新闻报道的范围、内容

7.3.2 政府新闻报道的意义:

让公众了解自己。

纽带、沟通功能。

7.3.3 记者如何与政府打交道

(1)建立联系

(2)定期或不定期到政府部门“工作”,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上下班,观察有关线索。

(3)了解政府的有关纪律,知道哪些该报道哪些不该报道。

(4)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的会议。

(5)勤奋。尽量争取参加有关领导人的外出活动。及时发回报道。

7.3.4 政府部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1)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媒体发布政府的有关情况。

(2)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按照规定真实客观的为媒体提供有关信息。

(3)政府领导人应定期或不定期在电视上与公众见面,主动介绍群众关心的问题。

(4)与媒体打交道应以普通人身份,不应以高高在上态度出现。

7.3.5 报道方法

(1)人情味。

(2)利用互联网。

(3)查找统计表、图表。

(4)拜访政府办公室。

7.3.6 政府新闻的写作

1. 围绕主题,写出现场发生的具有戏剧性的场面

2. 以感人的情节为主线,让程式性的内容活起来

3. 围绕主题,写出现场发生的具有戏剧性的场面

7.4 消息报道的几种变化

7.4.1 报道观念的变化

1. 报道的主题有一定程度的公开化

2. 重要事件报道有一定灵活性

3. 受众意识普遍受到重视

7.4.2 报道方式的变化

1. 更加突出核心提示、插题的普遍运用,讲究信息的可视性。

2. 事件细节化,采访当事人的内容增多,现场感增强。

3. 动态消息集束化。除了新闻外还有专家解读、连接等多种背景材料,使得信息层次增多。

7.4.3 消息报道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抢时效,新闻的专业精神受到挑战

2. 讲究可读性,忽略了必读性

3. 制造噱头

4. 妖魔化当代大学生

思考与练习

1. 非事件性消息有哪些报道价值?

2. 综合性消息如何提炼主题?

3. 写作述评性消息应掌握哪些规律?

4. 仔细研究一份报纸一个星期的要闻,分析该报的报道特点。

5. 对比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消息报道,总结出当前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规律。

通讯写作

第8章 通讯报道概论

本章重点

□ 通讯报道的发展概况

□ 典型报道对我国通讯报道的影响

□ 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 通讯报道在写作上可以体现哪些风格

新闻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写作手法更灵活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消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通讯——告诉人们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深度报道——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这件事。

8.1 通讯报道的发展

若按传统分类方法,建国以来我国的通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典型报道时期(19xx年以前)2、大特写时期(1986——1992)3、现场短新闻时期(1989——1994)4、深度报道时期(1985——1998)5、调查报道时期(1999——21世纪初)

8.2 典型报道对我国通讯报道的影响

何谓典型?

①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推广先进经验。

②具有代表性的:这件事很典型,可以用来教育群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238页)

两种解释的共同点是“代表性”,目的是用来推广先进经验和教育群众,归纳起来也就是“榜样”。典型报道也就是对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报道。

无论是报道观念、报道方式,还是写作思维、写作方法,典型报道对我国的新闻报道有很大的影响。

1. 典型报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

2. 典型报道对通讯报道的贡献

3. 历史上典型报道的负面影响

4. 现代社会环境需要典型报道

(1)明星得宠,“劳模”受冷落——社会文化发展不均衡

(2)社会需要榜样,但更多的是以文化消费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上

(3)现代化建设需要榜样。

8.3 通讯报道的发展

1. 典型报道更加平民化、人性化

首先,典型人物是人不是神,不要把典型人物写成高高在上的指挥者、统治者。 其次,把典型人物当成新闻人物,他之所以值得报道是因为具备了新闻价值特点。

2. 加强感染、鼓舞力量,去掉教化痕迹

媒体具有教育受众的功能。

媒体具有教育受众的功能是通过引导舆论来完成的,不是用教训式的方法来完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新闻事件的故事性

(2)更加注重新闻人物的新闻性

(3)口号式、命令式的语言是当代人所不愿接受的

3. 写作手法上大胆创新

(1)写作观念上,凡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文化要敢于拿来。

(2)形式上来一番改造。

4. 写作上可以体现风格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报道,但客观事实是曲折复杂的,怎样去报道,用什么方式去报道,大有区别。新闻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是客观事物经过记者的大脑思考、分析,然后才在笔下反映出来的东西。通讯报道不可能都像倒金字塔结构那样较模式化,向较于消息而言,通讯的结构安排较自由灵活。自由灵活的结构为记者报道事实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便于记者把报道写得更有特色。

8.4 通讯种类

8.4.1 通讯的种类

事件通讯、人物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

8.4.2 通讯的特点

事物总是在差异中显示其自己的特色,将通讯与消息相比较,可以把通讯的特点阐述得更加清楚。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1. 相同之处

(1)都讲究时效性。

(2)新闻价值的要求相同。

(3)都要求真实准确,用事实传递信息。

2. 不同之处

(1)表述方法不同

(2)写作的侧重点不同

(3)思维方式不同

消息主要用逻辑思维;通讯主要用形象思维。所以,通讯的思维方式比消息更灵活,更开阔。 第一,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

第二,通讯的语言上富有文学色彩和政论色彩。

第三,作者的风格在通讯中更容易得到发挥。而在消息中作者的风格受到了某种限制(如客观报道,不发表看法等)。

第四、一篇通讯可以给受众树立一个“人物形象”。

通讯所用的形象思维是建立在严格遵守新闻事实的原则之上的,与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完全不同。通讯不允许有任何虚构。

(4)结构形式不同。

8.5 通讯的叙事原则

1. 客观叙事

通讯是一种报道文体,它的任务和消息一样是传递信息,与消息不同的是,通讯传递的是更详细、更形象生动的信息。这是通讯的任务,也是它的本质属性。

(1)我国古代纪实性文体用事实说话的叙事原则

(2)报道文体应该尊重客观叙事的原则,抒情和议论要惜墨如金

2. 形象描绘

形象描绘是通讯写作的主要手段。

3.事、理、情结合,恰当议论,画龙点睛

通讯的表述方式比消息灵活,在客观表述事件和人物的行动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一些抒情议论文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思考与练习

1. 我国的通讯报道有什么特点?

2. 通讯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河作用?

3. 典型报道是应当淡化还是应当改进报道方式?

第9章 事件通讯

本章重点

□ 事件通讯的写作如何写事见人

□ 事件通讯如何小中见大,显示其新闻价值

□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意义及价值。

事件通讯就是详细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新闻体裁。

9.1 事件通讯的特点

1. 事件完整

事件通讯叙述事件不是片段的,而是完整地叙述和描写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果的全过程,给受众展示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

2. 事件条理清晰

(1)理清线索。

(2)交代清楚事件因果关系。

(3)核心是人。

9.2 事件通讯的新闻价值与接受效果

1. 选取具有可读性的事件。

(1)把事件编织成详细的故事

第一,网络时代,信息如洪水般泻来,传统媒体只有将新闻写得“有意思”才能吸引受众。 第二,信息时代,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工作之余愿意在轻松休闲中享受信息“快餐”,那些“有意思”的故事容易被人们接受。

(2)事件

事件是故事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意即:事件是一个过程,一种变化。通俗地讲:在故事中,事件就是行动。(行动是由某一人物发出的,所以事件通讯离不开写人)

(3)故事

一个故事至少包括两个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必须有某种可续性。

2. 以叙述和描写事件为主,写事见人

事件是人完成的,写事离不开写人。与人物通讯不同的是,事件通讯的写人是为了介绍事件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3. 小中见大,显示其新闻价值。

事件通讯要以小角度切入,选取让人记忆犹新具有形象感的事件。有时新闻事件的细节影响着受众对整个通讯是否真实的看法。

9.3 事件通讯的种类与写作

事件通讯的种类各种著述分法不一,从新闻事件发生性质来分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政治性事件;社会性事件;灾难性事件;文化性事件等。

9.3.1 政治性事件通讯

指对重要的政治活动的通讯报道。

政治性事件通讯写作注意三点:第一,选取重要的事件,重要的事件本身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传播价值。第二,对政治事件的叙述描写尽量客观。第三,写活政治事件中的人物。

9.3.2 灾难性事件通讯

灾难性事件属于突发性事件,是人们预想不到的也不愿意发生的事件。

1.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意义及价值

(1)纠正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错误观念

(2)及时报道有利于政府决策。

(3)负面新闻正面报道不利于查清事件的真相。

(4)媒体 “公正介入”力戒炒作,避免渲染血腥暴力情节

(5)灾难报道越来越透明

2. 灾难性通讯报道的写作要点

(1)交待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灾难造成的后果。

(2)写明引发事故的原因。

(3)描述事故现场。这是报道事故的最重要依据。

(4)描述事故发生的过程。灾难性通讯报道写作详细的部分。

(5)目击者描述。

(6)知情人介绍情况。

(7)准备连续报道,不断逼近事件真相

9.3.3 社会性事件通讯

社会性事件通讯通过事件表达出社会意义,这种事件在社会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报道事件意义在于认清事件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以促成社会关注和对问题的解决。

1. 描述性写法。

2. 剥笋式写法。

3. 自述式写法

9.3.4 文化性事件通讯

文化性事件通讯指那些有关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件。

1. 文化性事件通讯在于报道出一种文化的精神,文化的价值,使人感觉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

2. 文化性事件通讯还在于报道出人物之间的观点碰撞,这是当代文化的一个特点。。 思考与练习

1. 应该选择哪些题材作为通讯的报道对象?

2. 事件通讯写作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3. 社会性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4. 文化通讯报道的传播价值是什么?

第10 章 人物通讯

本章重点

□ 人物通讯分类的科学性

□ 先进人物与传播效果

□ 当代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

人物通讯是用来展示新闻人物事迹与形象的一种新闻体裁。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主要是那些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新闻人物等。

10.1 人物通讯的类型

1. 先进人物

2. 反面人物

3. 新闻人物

10.2 关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问题

1. 典型材料

(1)典型材料的属性

(2)怎样处理典型材料

2. 典型人物

(1)写入通讯中的人物一般来说都具有代表性。

(2)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只要有新闻价值,人物的活动具有故事性,同样可以写成通讯。

(3)典型人物与“人物形象”

3. 典型人物的语言

(1)语言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2)如果让典型人物讲出的都是一种类型的语言,那就没有人物个性了。

(3)典型人物的语言应是原始语言,当然可以选择,但不能“彩排”,更不能任意拔高或“润色”。

4. 典型人物的性格

(1)典型人物也同样生活在充满矛盾的社会之中,他们的思想、行为也不是直线发展的,同样有认识过程,有矛盾反映。

(2)写出他们矛盾的性格、矛盾的举动,不但不会削弱典型人物的正面效应,而且会更丰满、更真实。

10.3 人物通讯中的感情色彩

人物通讯中的情感色彩分两种:一是客观性情感,二是主观性情感。

10.4 当代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

1. 人物类型多样化

2. 报道理念平民化

3. 先进人物平民化

4. 英雄人物,仍然是百姓心目中的楷模

10.5 人物通讯的写作

1. 通过人物的事迹报道人物形象

2. 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人物行动展示人物风采

3. 通过语言描写人物

4.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人物通讯如何让人感动

10.6 负面人物通讯的写作

1. 对反面人物的报道主要是揭露其暴行

2. 通过大量事实报道以警示后人

3. 通过大量事实报道探讨滋生腐败的根源,杜绝腐败源头

4. 负面人物通讯应注意的问题

10.7 人物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比消息自由灵活,安排结构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1. 开头

开头要围绕主题给全篇定下主调,并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1)概括式。概括人物本质的内容。

(2)描述式。通过一些细节从侧面描写人物,突出主题。这种写法故事性强。

(3)介绍式。开头简单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对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主体

主体是通讯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通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主体部分应投入更多精力,精心策划,反复修改。

3. 结尾

(1)留下余味式。

(2)直抒胸臆。

(3)自然结尾。

(4)议论式结尾。

思考与练习

1、英雄人物是否该淡出公众视野?

2、典型报道该如何报道?

3、写英雄人物事迹应注意哪些问题?

4、、仔细阅读教材附录的几篇人物通讯,探讨英雄人物平民化写作的技巧。

第11章 工作通讯

本章重点

□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 工作通讯的写作思路

□ 工作通讯的舆论监督作用

工作通讯是报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报道文体。

11.1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及文体特点

1.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1)报道各种生动、典型的事件或事实,介绍某项工作中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

(2)批评和揭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或对策。

(3)反映工作中的某些带倾向性的苗头,及时提醒有关部门和单位引起重视。

2. 工作通讯的文体特点

(1)针对性强。

(2)时效性强。通过反映工作中的某些带倾向性的苗头,及时提醒有关部门和单位引起重视。

(3)运用大量背景材料说明某些经验、问题或苗头性倾向的重要性、严重性和危害性。 11.2 工作通讯的写作思路

1. 舆论监督,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1)工作通讯的报道价值在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现象、问题,并根据这现象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

(2)工作通讯的报道效果在于以事实服人,做到实事求是。不但准确叙述出事实的原貌,而且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 善于发现工作中的具有创造价值的事实,找出带规律性经验,指导今后的工作。 11.3 工作通讯报道的变化

1. 人本意识、环保意识增强

2. 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增强

思考与练习

1. 如何突出工作通讯的舆论监督作用和指导意义?

2. 近年来的工作通讯报道有哪些变化?

3. 工作通讯的写法应如何创新?

第12章 风貌通讯

本章重点

□ 风貌通讯的报道形式和报道范围

□ 风貌通讯如何写“变化”

□ 风貌通讯的文体发展

风貌通讯是指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貌通讯应该叫“文化通讯”。

12.1 风貌通讯的基本特征

1. 全景式。风貌通讯大多以全景式的介绍来报道对象,努力给人有一个“概貌”的感觉。

2. 突出“新”。

风貌通讯在于描绘出时代的风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12.2 风貌通讯的写作

1. 通过典型事实反映全貌

2. 选准角度,重点写“变”

3. 通过写人来展示风貌,并在展示风貌中展示人。

思考与练习

1. 如何看待当前风貌通讯这种体裁形式和报道方式的变化?

2. 风貌通讯的写作形式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 下面是《经济日报》记者马秀莲写的一篇著名通讯,曾在全国引起反响。摘选的是原文的第一部分,仔细研究一下这部分内容,探讨一下这类通讯是属于工作通讯还是风貌通讯?风貌通讯应如何发展?

在延安的山村里

——下乡采访笔记

延安,是我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当然,我也知道,尽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但延安的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生活水平还不高,这正是我们要大力位置呼与鼓的。抽时间到那里住上一段时间!

地方接待的同志将我安排在延安东北部紧挨黄河的延川县。这里的自然状况、生活水平和文化背景,在陕北都比较有代表性。为了工作方便,下乡干部小贺陪同我,兼做翻译。

出来延安,前往延川。我开始知道什么叫黄土高坡。未曾绵绝的山,裸露着大片大片黄色的肌肤,一星半点的绿,不过是其上的一点点缀。公路旁的沟谷,蜿蜒着一条快干涸的黄泥的浊流,上面卧着的石头,如刀削一般的条条缕缕,十分苍厉。这就是河。

人们在一切可以种植的地方进行耕植,而其实很难看到一块平坦的地方。在此黄土高坡,60%的土地都是大于25度的坡地,并不宜于种庄稼。99.9%的耕地都是旱地,靠天吃饭,而延川又十年九旱。并且,产量是极低的,所种的麦子与谷子,亩产通常只有百把来斤。

我想起了在南方的家乡苏湖地区,肥沃的土地,常常一望无际。春天的时候,麦子青青,油菜花如云似锦地开放;到秋天时,一望无际里则都是沉甸甸的稻穗,飘着醉人的香味。 北方的河与南方的河不曾相见,它永远不会懂什么是南方的清流;南方的河未曾与北方的河相见,它也永远不会知道它北方兄弟的浑厚。

北方的庄稼地,未曾与南方的相遇,它委实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肥沃的土地河丰茂的庄稼;而南方的庄稼地也未曾与北方相遇,它委实不知道,在那么贫瘠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还要择此而栖,并种植庄稼?

农民张德——殷实人家的追求

黄土上,不同年龄的人,对这黄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达连沟村张德老汉就属于热爱黄土的一类。张德家就在书记的下首。五口新窑,亮亮堂堂。一头骡子从屋旁的棚屋中探出头。

屋内墙壁刷得粉白,挂着一只新自鸣钟。地下铺着砖,炕沿砌着瓷砖。抗对面倚墙,依次放着缝纫机、箱子、长桌。桌上搁着电话河一台旧黑白电视机。屋里放有液化气灶,是女儿出嫁时女婿买的。

这时是下午四点,正是山里人吃饭的时间。他们通常在三四点才吃午饭,稍事休息后等五点太阳不辣时,继续下地。

在小矮放桌上,有馒头、小米稀饭,另有两小碗腌咸菜腌渍韭菜,放在一只酱色的长方形托

盘里。女人又要盛饭又要开西瓜,吧嗒吧嗒地说开了。男人张德坐在炕角只顾自己吸烟,烟是一块五一包的“延安”。

从女人的话里得知,家里分得六口人的地,约有20亩,但三个女儿都出嫁后,也没调整。如今家里只剩夫妻俩,河刚刚初中毕业闲在家里的宝贝儿子。合作化结束后刚有点粮吃,顾不上修窑;新窑是19xx年箍的,20xx年修了瓷砖,粉了石灰。五口窑花了4.6万元,借了1万多。这两年收成不景气,也还不上。“我们才50岁,有能力赚,我们慢慢赚。”女人一点也不担心。然后又说收成不景气,主要因为天旱。前年枣还卖得两千多元,去年只有一千多元了。价格也下来了。前年卖1.4元一斤,去年只有9毛3分。今年更不抵事,枣挂果时正逢天大旱,旱得果都挂不上。至于卖枣,也不出门去卖,到时有三轮开到村里来,谁来卖谁。听得出来,说到收入,女人没有往实里说。

问到负担问题,女人找出一个红本本,说,给我一个本本,我们俩都不识字,他们填多少钱,就交多少钱,具体内容我也不知。不过,镇里的集资一般只有几十块钱。村里不收提留。交得最多的是农特税,去年是270元,天旱,没钱交,今年退耕还林就被抵扣掉了。然后有责怪老伴:“他老实,得多少,说多少,实!”报多了,农林特税自然也交得多。老头也不搭话,只顾吸烟,一脸和颜悦色。

该下地了。拿着镰刀,肩上搭着绳子,老汉下地去给驴子割草。小外孙扛着撅头,兴高采烈地跟在后边。儿子不愿去,被我们拽着才去。

地在村头,要走十五分钟的山路。

那是一块坡地,规则地种着不到一人高的小枣树,树下长着沙打旺(也叫沙棘)。显然,这是一块退耕还林地。老汉指着沙打旺说:“这是公家给的种让种的。种子可以卖钱,对水土保持也好。”

老汉矮小的身子高一脚、低一脚穿行在稀疏的枣树间。时不时地抬头和我聊两句:“你看劳动人民好不好!”这地方的种地人,爱称自己是劳动人民或“受苦人”。

问老汉最远去过什么地方,说就到过延川县城,连延安也没去过。“没空去。去也没事。” 此时,面孔白净的儿子蹲在坡上首,手中把玩树叶吹着口哨。“你愿意像你爸这样干活吗?”我问他。“不愿意。”儿子呵呵地笑。

“他就想闲!饭吃不上!”父亲不屑地说。

儿子却在上首发表了一通高论:“老百姓比干部好。冬天早晨不用出山。中午可以在家睡觉。天旱,出门也没事干,就在家歇着。”儿子从没摸过地里的活。初中毕业不想念了,去学了几天厨师,不愿干,回来就闲在家里。

我问老汉:“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话仿佛勾起老汉甜美的心事来。他在枣树下的黄土坡上斜身躺下,头枕着刚刚割下的丰收的果实,身下是他一辈子都未曾离开过的黄土。夕阳灿烂柔和,他的神情也仿佛有些醉了。

“最想的就是把现在的光景过好,多赚点钱,把借的债还上。”

“现在好不好呢?”

“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比上不足,比下强点。”

“那怎么才能把光景过好呢?”

“做事呗,现在的指望就是这枣树,其他也没干头。”他沉醉地看着坡上遍植的枣树。(《经济日报》20xx年4月15日)

第 13 章 速写、素描、花絮

本章重点

□速写、素描和花絮共同特点与不同之处

□速写、素描和花絮的作用

□速写、素描和花絮的写作技巧

13.1 新闻速写

新闻速写就是借鉴速写的绘画方法,用快速捕捉和简笔勾勒的手法迅速描绘出事物或人物主要特征的新闻报道体裁。

1. 新闻速写特点

(1)真实而有趣

(2)简洁而不枯燥

(3)快速而富有历史价值

2. 新闻速写的写作

(1)快速捕捉对象的特征

(2)抓住细节,令文章生辉

13.2 新闻素描

新闻素描是用朴素自然的方法,客观地描写新闻事实的一种报道文体。属于描写性消息的一种体裁,一般都把它归为通讯中的一个文种。

1. 新闻素描的特点:

(1)新闻素描冷静地描绘出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原貌。

(2)新闻素描讲求层次丰富。

(3)新闻素描通过描写,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面。

2. 新闻素描写作技巧

(1)描写朴实

(2)过程描写

13.3 新闻花絮

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一些趣闻,称之为花絮。

1. 花絮的作用

(1)烘托作用。

(2)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2. 花絮的写作技巧

(1)以小见大

(2)风趣幽默

(3)言简意赅

思考与练习

1. 怎样彩信新闻报道速写和新闻花絮?

2. 进行一次采访活动,认真观察现场,写一篇花絮。

第14章 专访

本章重点

□ 专访前的准备

□ 选好写作“由头”

□ 突出人物个性

□ 写好现场气氛

专访是针对一些专门问题或事件对有关人物进行访问的及时性报道。原来只是一种采访手法,后来发展成通讯体裁中的一种文体——访问记。由于专访的不断发展,现在这种文体慢慢演变成独立于通讯之外的一种文体。

14.1 专访的特点

1. 针对性强。

2. 报道时机的选择要恰当,发挥专访的传播效果。

3. 权威性强。

14.2 专访的类型

一般分为三种:人物专访、事件专访和问题专访。

1.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一般是新闻人物、明星或英雄人物。

2. 事件专访。

主要介绍有报道价值的某一新闻事件,通过专门访问某一事件的当事人,介绍这一事件的有关情况。

3. 问题专访

问题专访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或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的专门访问。被访者一般是专家学者或事件当事人、知情者,他们对事件或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体会。

14.3 专访的写作

1. 选好写作“由头”

由头的原意是可作为借口的事。此处指的是新闻采访的原因。

2. 突出人物个性

人物个性也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抓住人物的性格就能把人物写活,也是最能显示人物专访写作特色的地方。

3. 写好现场气氛

人物专访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思维模式,它要求把人物置身于采访现场,让受众有现场之感。

4. 开头与结尾的安排要自然

根据媒体的不同,专访的开头灵活运用。一般说报纸的专访开头与结尾讲究呼应,结构安排紧凑严密。电视的专访和网络专访一般自然开头和结尾。

思考与练习

1. 专访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2. 专访写作中如何写出现场气氛?

3. 选择一位采访对象,做一次专访写作训练。

4. 推荐书目:[美]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5. 研究案例:仔细阅读下面一篇专访,分析记者如何描写现场和采访对象的神态的。 马加爵专访:悟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情"

4月26日,在马加爵被一审宣判后的第三天,该报记者在昆明市第一看守所独家采访了马加爵。

亡命天涯的恐惧

“在三亚逃亡的日子,睡得着觉吗?”记者问。

“睡着过,但不踏实,很容易惊醒。还梦见过那几个受害者,梦醒后,很害怕。”马加

爵说。

马加爵告诉记者,2月28日,他看到了通缉令,感到害怕,但不想自首。 在法庭上,马加爵说曾经有个人两次问他是不是马加爵。

“他问你,你怕不怕?”记者问。

“不怕。”马加爵说。

为什么不怕?你不怕他去举报你吗?”

马加爵笑了笑,他用了“释然”这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既然有人来问你是不是马加爵,有没有想到跑?”记者问。

“没有,无所谓了。”

“有没有想到会侥幸逃脱?”

“逃是逃不过去的。”马加爵说。

“在三亚都想了些什么呢?”记者问。

马加爵表情明显沉重起来,说:“想大学时跟他们(受害人)在一起的生活,想家人。” 在法庭上,马加爵说在三亚买了复读机和十盘磁带,想录音后寄出去,但是只录了两盘。

“为什么没接着录?”记者问。

“当时想录完十盘磁带寄出去后,就去滥杀无辜,后来不想干这种事,就没再录音。”马加爵说。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情”

有媒体报道说,马加爵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王菲的“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当记者说起这句歌词时,马加爵想了想说:“好像有这么一句歌词。”

“这是你最喜欢的歌词吗?”记者问。

马加爵连连摇头说不是。

“那你现在怎么评价这句歌词?”记者问。

“一般歌词都没有什么意义。”马加爵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是许巍的《温暖》,旋律很优美。

“这首歌有什么含义吗?”记者问。

“没有。”马加爵说。

“那你为什么会这么看重‘温暖’这两个字,是不是跟你的心境有关系,身在他乡,思念家人,思念朋友?”马加爵点点头。

记者问是否上诉,马加爵很坚决,说:“不上诉。”

4月24日下午,昆明中院对马加爵一审宣判完毕,马加爵被押解出法庭时,他的姐姐在旁听席上大声喊叫:“你一定要上诉,这样我们能多见你几次。”

“那天宣判时,你姐姐在法庭上喊的话你听见了吗?有什么感受?”记者问。 “我听见了,当时心里很难受。”马加爵说。

“上诉,时间不是又延长一点了吗?”记者问。

马加爵很难受,说不出话来。

“你想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吗?”记者问。

马加爵点了点头。

“你想对同龄人说些什么?”记者问。

“希望他们好好珍惜自己,不要触犯法律。”马加爵说。

“经历这么多事,你现在觉得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记者问。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情。”马加爵说。——2004-04-27人民法院报

深度报道

第15章 深度报道

本章重点

□ 深度报道的种类及特征

□ 深度报道的写作方法

□ 深度报道的未来走势

15.1 深度报道的涵义

深度报道的英文名称是 In-depth reports,西方国家将其称为“大标题后的报道”、 “大报道”。

深度报道是指客观、冷静、富有思辨性的描述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层次的报道方式。

15.2 深度报道的种类及特征

1. 深度报道的种类

按文章体式分有:单篇型和集合型两种。

按报道方式分有: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连续性报道、系列性报道、专题性报道等。本书采用报道方式分类法。

2. 深度报道的特征

(1)重要性

(2)完整性

(3)深刻性

(4) 综合性

(5)知识性

15.3 深度报道的写作方法

1. 选题重大:拨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选择重大题材,确立重大主题。

2. 视角独特:发现幕后的新闻

独特的视角是深度报道的生命。

3. 爆出关键性材料:写出社会良知,增强舆论监督的功能。

深度报道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多角度的考察。

4. 表达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多样

深度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同。

5. 深度报道篇幅一般稍长。

但也并非都要写成长篇大论,可大、中、小结合、并举。

15.4 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概况

15.5 深度报道的未来走势

1. 深度报道正朝着应有的科学、理性迈进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关注人文精神,深度报道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挖掘上更加能显示出人文精神

3. 经济最前沿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深度报道

4. 深度报道创造价值。

5. 深度报道的弊端。就目前来说深度报道存在着三种弊端和困境。

(1)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不强。如何提高时效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深度报道的篇幅较长,可能会增加阅读难度。

(3)深度报道涉及的问题较敏感,新闻媒体揭示事实的真相与报道对象试图隐瞒事实形成尖锐矛盾,这样势必增加了报道的难度,给记者提出了挑战。

思考与练习

1. 深度报道的“深度”表现在哪些反面?是事实的深度还是思辨的深度?

2. 如何理解深度报道的魅力在于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3. 深度报道的发展前景如何?

第16章 解释性报道

本章重点

□ 解释性消息有什么特点。

□ 解释性消息的写作技巧。

□ 解释性消息与评论的区别。

□ 解释性消息与深度报道的联系。

解释性报道是侧重于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报道。它是运用相关事实对新闻事件做出有深度的说明或提供背景材料的一种深度报道方式。

16.1 解释性报道概论

1. 解释性报道的来源

这种报道方式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分析的报道,也就是那个被过多地滥用的词语‘有深度的报道’。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引自刘明华著《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xx年7月,第81页)

2.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1)其新闻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这件事有什么意义的解释上。

(2)大量使用背景材料

(3)客观性强,不做主观臆测。

(4)这类消息报道适合于重大的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需要回答的问题。

(5)除了运用常见的叙述方法外,还有夹叙夹议,描述的穿插,场景的描写等手法,增加其广度和深度。

3. 解释性报道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有五个方面:第一,重大国际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国际事件需要解释;第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等需要解释;第三,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立项与研究成功推广使用时需要解释。第四,新的经济政策出台,如调整人民币利率等,物价涨跌等关乎到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的事项需要解释。第五,社会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如自然现象等需要解释。

4. 解释性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广博的知识面;有较高的辨别新闻价值和敏锐的判断能力;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6.2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1. 补充新的事实,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明白易懂

2. 解释时讲究客观性。如何客观?用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进行水到渠成的分析。

3. 开头与主体部分写作

(1)开头

①对比性开头。

②单刀直入式开头。

(2)主体.

主体部分的写作主要根据开头提出的问题使用背景材料逐步推进。可以分成几个小标题,也可以部分小标题一口气写下来。无论怎么样安排主体部分,都应做到条理清晰,步步深入。

3. 结尾

①结论式

结论式的结尾往往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作出结论,给人们一个明晰的印象。 ②展望式

③警示式

警示式写法时指出问题的的症结所在,以警示有关人员和部门注意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性报道的传播意义和价值何在?

2. 解释性报道如何做到客观解释?

3. 解释性报道在使用哪个背景材料时如何做到更加科学?

第17章 精确新闻报道

本章重点:

□ 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

□ 精确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 精确新闻报道四种类型的写作技巧

□ 精确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精确新闻(PrecisionJournalism),也称精确新闻报道,指记者在采写中运用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新闻报道(肖明 丁迈《精确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1月,第2页)。精确新闻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民意调查。 “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报道 (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xx年5月,第9页)。

17.1 精确新闻概述

1. 精确新闻的产生

精确新闻一词19xx年美国记者菲利普?迈尔(PhilipMeyer)提出的。当时迈尔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他用科学调查分析方法写出了《回到第十二条街》的系列精确报道,并一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xx年5月,第11页)。

19xx年迈尔出版《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一书。精确新闻报道在美国开始受到重视,各大学新闻学院开始开设精确新闻报道课程,并逐渐形成精确新闻学派。 我国台湾地区19xx年开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

中国内地的精确新闻的报道最早出现是在19xx年。

2. 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

精确新闻报道有两种方式:一是记者自己独立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的报道;二是记者利用调查机构的报告来进行的报道。

3. 精确新闻的报道作用

(1)反映民意。

(2)调整错误观念。

(3)摆脱消息来源的控制。

17.2 精确新闻的写作

精确新闻大致可分为:描述型、探讨型、解释型、观察型四种。

1. 四种类型的精确新闻写作

(1)描述型。

(2)探讨型。

(3)解释型。

(4)观察型

2. 精确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更加规范性。国内的精确新闻报道起步较晚,但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努力向规范化靠拢。

第二,增强报道的时效性。

第三,增强报道趣味性和立体化。在我国,精确新闻尚处在向大众普及的阶段,一定的趣味性符合大众的阅听习惯。

第四,加强挖掘问题的深刻性。

第五,培养精确新闻的报道人才和精确新闻报道理论研究人才。

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的人才都缺乏。有学者出版了理论研究专著,但还太少。报道人才也很缺乏。应加强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思考与练习

1. 我国的精确新闻报道如何才能深入发展?

2. 报到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尝试写一篇精确新闻报道。

第18章 调查性报道

本章重点

□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 调□查性报道的客观叙述方法

□ 调查性报道的社会价值

调查性报道,有人称之为揭丑报道。西方新闻界一种比较特殊的报道方式。对隐瞒的消息经过记者亲自调查弄清事件真相后进行的报道。

这种报道方式专门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在西方很受欢迎。

18.1 调查性报道概述

1. 调查性报道的概述

2. 调查性报道的种类

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可分为:政治性调查、社会性调查、经济调查等三种。

(1)政治性调查

涉及到政治体制、制度、权利、法律、民主等事件和问题的调查报道。

(2)社会性调查

社会性调查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影响到人们生活、观念等方面事件的调查。

(3)经济调查

18.2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1.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1)发现线索

(2)研究线索

(3)理清头绪

(4)着手调查

(5)搜集证据

2.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思维

(1)逆向思维写法

逆向思维写法就是从事件结果为起点,找出事件的发生的原因的一种写作方法。

(2)叙述冷静客观

调查性报道靠事实说话,对事实中的人物,人物与事件的矛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结论与事实的矛盾,只能用调查到的事实来展现,记者只是客观叙事,不做任何评论。

3. 调查性报道注意的问题

调查性报道是经过媒体和记者周密调查,有时甚至冒着风险从事的一项活动。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是事实的真实、可靠性显示出报道的魅力。保证调查准确性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随意走一圈,问一问,不做深入的调查,不可能写出让人们信服的报道。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思考与练习

1. 分析《孙志刚之死》的报道价值。

2. 调查过程中如何做到准确、客观、全面,才能实现报道的社会价值?

3. 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19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本章重点

□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

□ 连续报道的思维过程

□ 系列报道的特点

□ 系列报道选题与策划

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跟踪式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由于媒体竞争,一件事发生后需要争先报道,但事件还在发生,因此需要连续报道,让受众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19.1 连续报道

1.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

连续报道的特点是,事件的走势、结局均无定论。记者不能控制事件,而受事件进展的制约。

系列报道是事件已经发生,经过策划分期分批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报道。系列报道的定义是:围绕同一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有目的有顺序的依次展开的报道。

2. 连续报道的思维过程

(1)首次报道写作——交待故事梗概

(2)二次追踪报道写作——矛盾展开

(3)交待事件结果,解决矛盾,故事结束

3. 连续报道的写作技巧

(1)掌握读者的接受心理,激发受众接受兴趣

(2)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9.2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即围绕同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连续推出的报道形式。

1. 系列报道的特点

(1)策划性强。

(2)系统性强。

(3)透视性强。

(4)独家性强。系列报道能发挥媒体竞争力优势。

2. 系列报道的写作

(1)选题

选题关系到报道效果和报道质量。选题的质量表现在:

①选题原则。群众关心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事件。

②选题方向。第一,策划者能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第二,还要求在选题的策划过程中,选择的个案具有典型性,提出的问题有前瞻性。

③选题角度。选题要独特。独家事实、独家观点、独家分析、独家背景、独家人物。独到的报道角度,报道价值就会更大。

④选题基础。以事实为基础,占有大量的事实根据。

⑤选题依据。以政策为依据,包括党和政府在一段时期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定。

(2)报道及时

(3)讲究社会效果

(4)系列报道的写作结构

①提示。

②导语。

③主体。

④结尾。

思考与练习

1. 连续报道中第一次报道与后续报道之间应如何连接使受众接受更连贯?

2. 系列报道选题与策划应注意哪些问题?

3. 系列报道如何围绕选题进行构思和写作?

4. 仔细阅读下面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从编者的话中体会系列报道策划的依据和重要性。分析记者如何采访和描写事实的。

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系列报道之一

好多中年知识分子长期不看病不检查不休假不疗养睡不足带病干

过劳!他们平均寿命仅53岁

编者的话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听到消息:谁谁入院了,谁谁开刀了,谁谁去世了??都是中年知识分子,是各个单位专业或行政方面的栋梁人物。

中年知识分子,是承载了太多负重的一代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中国社会百废待兴,而他们都处于开拓创造的前沿位置。没有哪一个群体像这一群体那样,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亲手创造了时代的巨大变革。这批责任重大的中年人,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多少人从“轻伤不下火线”、到“带病坚持工作”,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太多的人物,太多的故事,无一不令我们感动。长久以来,他们都在关注着社会、关注着别人;现在,我们希望通过《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对这一部分人的关注。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三座大山”令知识分子不堪重负。最新的调查发现, 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10年前下降了5岁,仅为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则低17岁,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更是超过老年人两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55岁。

吓一跳:一检检出多例晚期癌症

广州某文化事业单位今年初先后有两名中年干部发现患了癌症后,今年5月的单位年度体检参检率高于历年。不检不要紧,一检吓一跳。600多名知识分子员工心电图异常的达28%,包括心肌劳损、高血压、冠心病等异常,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此外高血脂、乳腺异常增生、乙肝携带者的检出率也相当高,分别为17%、13%和9%。这次体检新发现了3例晚期癌症患者,全部是45岁-55岁的中年骨干,有的癌症已经转移。无独有偶,广州某大医院今年的员工体检新发现三例晚期肝癌患者,全部是41岁-42岁的专业人才,一人最近已经死亡。 得人惊:知识分子七成多亚健康

公务员、新闻从业人员、教师、科技人员,这些令人羡慕的行业里,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到了令人十分担忧的地步:科技人员在35岁—55岁就英年早逝的比例偏高;在死亡的新闻工作人员中,死亡年龄段高度集中在中年人群,40岁—60岁这个年龄段占79%,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而在职人员健康者仅为18%,患病者为9%,其余不同程度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表现大致有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衰退等。颈椎、腰椎长期积劳成疾也是这一人群的主要健康特征。

大件事:十年廿年没病一病晚矣

49岁的刘先生是广东某事业单位的正处级干部,近半年来一直腰酸腿痛到夜不能寐,但是却舍不得放下工作一天去医院进行正规的诊疗,一日三餐中有三分之二的饭局都在接待应酬中度过的,他以为晚饭后随便按摩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工作应酬和治病两不误嘛。待到病情已经加重到发生骨折,刘先生才15年来首次踏进了医院的大门(上次看医生是出差发生车祸)。在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身一查,原来他已经是肺癌全身骨转移导致病理性骨折。到处求医的刘先生家人被多家医院告之这么晚期的病例,基本没有治疗的价值了。 像刘先生这样总以工作为借口死撑着不看病的中年知识分子很多。某报业集团医务室的医生告诉记者,集团健康状况最差的是中年人,但他们却以工作太忙为借口极少请假看病,经常到医务室理疗、开药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反倒优于中年人群,于是该报业集团的中年人平时看起来好像没事,个个都是10年、20年没病过,但一病倒全是大病、重症。

不自顾:工作努力生活过于随意

长期习惯于吃苦、奉献,从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工作———倒在工作岗位上,过劳是导致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比正常人群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份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69%的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61%的人没有享用国家规定的每年一次的公休假,60%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休养,而生病时有44%的人照常上班。

专家分析指出,中年知识分子出生在营养条件极差的年代,先天本来就不足。青年时期经历

“上山下乡”,在以后的求学、工作中,经历过更多磨难。由于这一代人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们总是争分夺秒地投入工作无暇自顾,“工作上格外努力,生活上过于随意”是中年知识分子的写照,这一人群的健康状况需要他们自己和社会、家人的重视。——羊城晚报2004-7-21A1

主要参考文献:

1. 邝云妙. 高级新闻写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林如鹏. 新闻采访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 蔡铭泽. 新闻学概论新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4. 董天策. 新闻传播学论稿.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 刘明华,徐,张征. 新闻写作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艾丰. 新闻写作方法论.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7. 周生林,尹德刚,梅懿. 当代新闻写作. 第2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 丁伯铨. 当代新闻文体写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 杜荣进. 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0. [美] 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组. 新闻写作教程. 新华出版社,1986

11. 陈力丹. 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 李良荣. 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3. 童兵. 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4. 时统宇. 深度报道范文评析. 新华出版社,2001

15. 肖明, 丁迈. 精确新闻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6. 罗文辉. 精确新闻报道. 中正书局,1996

17. 彭家发. 新闻文学的点?线?面——译介美国近年的新派新闻报道. 业强出版社,19xx年

18. [美]梅尔文?门彻. 新闻报道与写作. 展江主译. 华夏出版社,2003

19. [美]卡罗尔?里奇.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钟新主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 [美]杰里?施瓦茨.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 曹俊 王蕊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1. 李少南. 香港传媒新世纪. 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22. 施清彬. 香港报业商战. 19xx年

23. 罗钢. 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4. [美] 戴卫?赫尔曼主编. 新叙事学. 马海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 [美]伯格.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6.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 [英]马克?柯里. 后现代叙事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8. 聂庆璞. 网络叙事学.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9.刘明华. 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0. 彭朝丞. 新闻标题学.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31. [美]迈克尔?埃默里. 美国新闻史. 展江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