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范例

美术教案范例

美术教案范例

美术教案范例

 

第二篇:二年级美术教案

1是巧妙的组合

教学目标:

1.学习形与形相透叠的表现方法和透叠图形的涂色方法。

2.在组合透叠练习中感受新的平面组合形式,形成调控画面的意识。

3.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设计:

1、回忆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种基本形,并感受到这几种形可有长短、大小等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三种形的透叠效果,采取逐一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形的组合变化过程;也可从欣赏完成的范作入手,让学生比较、分析单独的形和透叠图形之间的区别,明白透叠的涵义。

2、透叠效果的演示过程,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使学生轻易理解其涵义并充分感受到趣味性;采取在黑板上板画、利用幻灯机演示和利用多媒体制作深件进行演示等方式。

在演示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透叠图形着色后的效果,感受画面的美感。透叠部分的色彩另外着色,也可随原形叠加着色,如果是后一种,学生会注意到颜色重叠后的变色现象,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色与色叠加的变化。

3、指导作业环节。先由学生根据范图一起讨论作业步骤,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教材中基本的作业步骤是:在任意位置先画三种较大的基本形,要求形与形之间要有部分穿插(即透叠);然后用同样方法任意添加大小不一的基本形;画到一定的时候即可停下,根据画面 1

需要添画更小的基本形,可丰富和装饰画面;最后,再分格涂色完成。

4、学生活动的开展以自主表现为主,注意在作业方法上加强指导,在作业步骤上予以控制。

作业要求:任选一种彩色笔作业,用大小不同的三种基本形互相穿插,组合成一幅画面,再自选颜色填色,、填色时,每种色不宜画出线外。

5、教学评价涉及画面构图、线条流畅程度、形与形之间的透叠程度、色彩搭配等方面,先由学生自评、互评,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2 加一加 变一变

教学目标

1.能辨识和描画出物体的基本形状,并能想像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2.渗透轮廓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想像创造能力。

3.培养观察习惯和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学生善于发现并乐于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教学设计

1.欣赏激趣,明确目标。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呈现的实物图片和学生作业,让学生获得感悟和认识,充分感受和领略创造的愉悦,同时明确本课“做什么”。

2.观察、触摸实物,感知基本形。第一步,师生互动:选择有 2

典型性的物品为范例,引导观察其基本形状,表述其外形特征。第二步,学生活动:自我尝试,小组交流。

3.指导用线描画基本形、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强调用线流畅,让学生明确“怎么做”。

4.想像添画,创造新形象,强调以基本形为主体,充分发挥联想,添画宜少又恰到好处,再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使变出的形象生动有趣又漂亮。

5.欣赏评析,交流感受;可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下位交流等多种形式创设开放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感受“奉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创造表现”带来的愉悦,从而知道“为什么做”。

作业要求: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它们的基本形描画下来,再想像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 猴子上树

教学目标

1.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并能找出其他可行的折法;

2.在添画、粘贴等装饰处理中,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3

教学设计

1.在感知激趣学习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使其在直观教学活动中,对游戏形式、方法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印象深刻的客观感受,产生激活学习欲望的作用。因为本课的基本折法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有接触,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玩具或基本的折法,自己动手折一折,鼓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折法的探究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进行示范讲解。若有学生找到其他新的折法,教师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抓住时机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探究新的折法。

2.表现创作这一学习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玩具进行装饰,追求的不仅是学生添画、粘贴的技能,同时也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主题想像、创作的尝试,给传统的游戏赋予新的内容、欣赏评价阶段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议一议,使之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制作、绘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活动中巩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兴趣和信心,从而使学习绩效得以延伸。在对“猴子上树”进行添画装饰设计时,指导学生注意设计的图案要适合“猴子”和“树”的形状特点:特别对“猴子”添画时要注意选择的图案要适合画在三角形中,如不适合可另外采用剪贴的形式。在玩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方式,对玩具进行粘贴、添画,设计故事情节,边玩边说。在教学策略运用方面可在路径上多一些选择,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调整。甚至可以从设疑反思、探究解惑进入制作活动,采用发观问题到解决问题 4

的主动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应付境遇的自主能力。

以小组学习或伙伴学习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使探究活动和设计活动更完美。

作业要求:制作一个“猴子上树”的玩具,画上你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同学交流、玩耍。

4 帽子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小猪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

2.根据特定情境推理思考,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关心他人、互助友爱及自主意识的培养。 教学设计

1.呈现故事起因,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小猪的表情、动态及周围环境,进入故事情境,假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只小猪,遇到困难会采取什么办法。

2.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先在小组内用语言描绘推理后的情景,再进行简单的尝试作业,并提出尝试表现中将遇到的种种困难,如小猪与其他动物、人物怎样画,怎样合理地组合,怎样添画周围环境等。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对尝试作业进行具体点评,师生互动解决 5

学生绘画表现中遇到的障碍,可为学生提供小猪及其他人物或动物的摄影图片,重点指导画小猪的方法。

3.创作绘画表现时,可以重新进行作业,也可以完善第一次作业。

作业要求:运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思考结果,要求能抓住主体物结合周围环境进行绘画。

4.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以集体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内化情感。

5 三个好伙伴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活动一:

1.从摄影作品中寻找红、黄、蓝三个小伙伴入手,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感受到画面的美,色彩的美。

6

2.对三原色有了一定认识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色彩感觉训练,如出示一张以虹色为主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谈谈他对色彩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和表达交流中有所收获,有了认识基础后就开始吹画的教学。

3.教师先出示吹画的彩色树,让他们猜一猜它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以引发学士对这一特殊技法的兴趣。在学习这一技法之前,还应给学生看一些姿态优美的树,帮助学生认识树的形象特征,接着可让学生试着用虹、黄、蓝三色吹出树的形象,试吹后学生提出自己在吹画时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借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就一些关键的难点问题,如色彩的浓淡程度、色滴的大小、吹气的方向、力度等做一些示范,以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5.作品完成后可安排一个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三原色在自然融合中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并复诵儿歌加深学生对儿歌内涵的理解。

活动二:

从欣赏优秀绘画作品入手。除了教材上的作品还可以选择以一种原色或两种原色为主画出的作品,既可抽象也可具象。通过欣赏先让 7

学生充分感受到色彩的运用对画面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三原色进行创作。

本课的学习讦价可采用自评、互评的形式巩固并提高认识。 作业要求: 活动一,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吹出美丽的彩色树,并观察发现色彩的变化,掌握简单的色彩知识。

6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剪、做、画各式各样的鱼。

2.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设计

1.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称形的特征,与不对称形的区别以及鱼的各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并运用不同的彩色纸,通过剪刻造型的方法创造表现出对称和不对称鱼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象。

2.在学生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制作手摆鱼,使其对立体纸工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折、画、剪、做等学习活动,掌握手摆鱼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要求,并能制作出造型新颖、形状各异的鱼儿形态;同时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鱼儿水中游的各种动态变化和学习成功的快乐。制作手摆鱼时,教师要提醒学生 8

注意剪出的鱼儿形状比学生本人的手要适当大一些,便于手能套进去。

3.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媒体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海底世界的了解、认识,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表现出海底那个神奇美丽的世界和开发建设海底的美好设想和愿望。学习活动的展开可以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共同完成,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教师可视情况而定。在鼓励学生画好鱼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多有关海底面貌的资料,如其他生物、植物等,便于他们的创作。

4.教学评价:采用相互交流讨论的方式,欣赏别人的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

作业要求:能剪刻出几种对称和不对称的鱼形;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手摆鱼;发挥丰富的想像,画出一幅表现海底景观的作品。

7 小泥人

教学目标

1.认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2.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

3.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设计

9

1.本课教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习表现活动,通过捏制不同造型的人物动态,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制作的活动中学习、创造、表现。

2.教学中,教师对人物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造型的方法,制作的步骤进行适当的演示。捏制时要从整体出发,强调人的动态变化,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人体各部位作适当的夸张变形,使之达到形神兼备。

3.人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可以整体捏塑,也可以视神情体态分别捏塑,再粘接到躯干上。

4.作业评价:通过组织游戏、情境的活动,让儿童相互交流, 谈自己的想法、意见和认识、以及自己的愿望。

作业要求: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方法,捏几个自己喜欢而熟悉的人物形象。

8 蹦蹦跳跳

教学目标

1.掌握纸弹簧的基本折叠和制作方法。

2.体验和了解纸弹簧的形态特征。

3.结合纸弹簧的形态特征,创作有趣的玩偶形象。

教学设计

1.教师出示几个“蹦蹦跳跳”的玩具实物,用故事表演的形式创 10

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后,可将这几个玩具分发给各组的学生,让他们看看这些玩具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观察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他们明白这些玩具都是在纸弹簧的基础上通过剪贴添加而成的。然后让学生参考书上的提示或拆开教师提供的玩具范品尝试制作纸弹簧。

2.让学生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玩具和玩法是本课的难点。采用“金点子”等竞赛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所带的材料,做出与众不同的创意。

3.在欣赏评价中,可让每小组推举几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大家一起选评出“最佳创意”、“最佳形象”、“最佳制作”等奖项,最后的游戏环节,学生可自由或有组织地表演玩乐。

9 快乐的舞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运动中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

2.了解人物动态产生的原理。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教学设计

给学生欣赏各种门类的舞蹈,如民族舞、芭蕾舞等,开阔学生视 11

野,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他们见过的最美或最有趣的舞蹈,既可以是生活周围的,也可以是电视或舞台上的。 综合体验这一环节,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红绸、扇子等。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舞起来,要带动他们,让他们尽情地欢乐、尽情地舞蹈,以增强情感体验。体验活动之后再结合画家赵士英的速写,简单分析人物动态产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试着画一画舞蹈者的姿态。

在欣赏画家和小朋友作品这一环节时,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画中除了描绘舞蹈者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舞姿外,还画了些什么来丰富画面效果,烘托快乐的气氛。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表情、发型、服饰以及道具灯光等细节描绘对画面效果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创作表现之前要在画面构图方面稍作提示。

本课的学习评价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创作时的感受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作业要求:根据记忆和想像,运用所学的形色知识,画一幅快乐舞蹈的图画。

10 望远神镜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望远镜的外形特征。

12

2.了解望远镜整体造型与大小、形状、材料选择的关系。

3.尝试、探究合适的组拼粘接方法。

4.在摹拟活动的行为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师先将学生引入一个寻找星球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自己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观测到宇宙中的星球,并说说为什么选择天文望远镜,从中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功能。

结合前一个教学活动,在认识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基础上,拓宽视野,通过学生交流或采用课件介绍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不同用途的望远镜的外形结构和特征有个初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选材组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拼一拼、套一套、摆一摆,看看能做成什么形状的望远镜。设计好基本形后,教师让学生以伙伴学习的形式一起完成组装工作,在活动中做到能发现问题,并能努力去解决问题。

装饰美化之前,可以发布举办作品展示会的公告,各组将有机会向所有人推荐自己的作品。以此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保证装饰美化的质量。作品展示中要力求发现每件作品的亮点。

作业要求:利用废纸筒,运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副自己的望远镜并加以装饰,用它玩一玩,看一看。

13

11 看大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画表现力和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消除学士对医院、医生的恐惧感。 教学设计

活动一:

1.欣赏评述。用自主探究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范画以及下面的三幅小画,看看他们有什么细节不同,看看由于这些不同产生了什么不同的效果;再经过小组讨论《牙科医院》这幅画的特点后,由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通过这种比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引导回忆。让学生谈一谈他看病的经历,以及对医院、大夫、护士等的印象,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看大夫”的游戏,把学生带入到“看大夫”的情境中以帮助学生回忆、联想,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消除学生对医院对大夫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3.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启发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储存后,就让他们开始创作。在创作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情绪的表现、环境的添加以及色彩的运用。

14

活动二:

1.综合运用剪、贴、画等手工制作方法进行制作。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观察分析——尝试制作——提供指导——综合制作——交流评析。课前要布置学生带好相关的材料,既可以是个人形式的也可以是集体合作形式的制作。保健盒的制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改装和装饰。纸盒的改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通过自己对教材范作、制作步骤的观察分析,尝试练习和教师的指导来解决。装饰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文字(保健箱、班级等),二是要有红十字,它们都要美观、醒目。其他的装饰美化则不需要过多干预。交流评析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把各自的保健盒陈列出来,布置成自选商场中专柜的形式,同学广互相交流自制保健箱的功能、特色,玩一玩购买保健箱的游戏。

作业要求:活动一,欣赏教材上的范画,回忆自己看大夫时的情景,并把当时的感觉画下来。活动二,寻找合适的盒子和其他材料,对盒子进行简单的改装并适当地添加装饰,使它成为一个家用或班级使用的保健盒。

12 我爱我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起居环境,学会制作立体纸相框。 15

2.引导学生凭记忆画出自己家的一隅,给父母家人画像或画一幅表现家人生活场景的画。

3.培养学生更好地热爱生活与家庭,孝敬长辈,珍惜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设计

1.切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的音乐后设问:为什么要想有个家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家充满温暖、乐趣、祥和、安宁和关怀)

2.引导记忆。

设问:你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喜欢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让大家充分讲述后教师小结,家由两部分组成:物的部分(房子、家具等)和人的部分(父母、家人等)。教师提出并告诫:不论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家和家里的人;在家里,大家都应该相互尊敬,听长辈的话,做个乖孩子,任何嫌家、怨家、不尊敬父母的心理、言行都是不应该的;

3.技法传授

设问:怎样画出自己的家呢?

1)要充分熟悉了解自己家的陈设特点和家庭成员的形象特征。 陈设上是朴素的、艺术化的还是富裕的,家人的形象是严肃的、慈祥的还是快乐的,应从他们的精神面貌以及发式、脸型、穿戴和爱好上加以把握。如果要同时画家居陈设和家里的人,应该选取家人平常最爱进行的活动,如会餐、看电视、做美食等;先画出人的面貌与活动, 16

后画(添加)家具陈设,可以相互遮挡、映衬。如果只画家里的家具陈 设,应选取最能表现自己家气氛特点的一个房间或一角,主次有别,恰当地安排好前后关系、陈设间的构图位置关系。

②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画出一些家具的样式与构图关系示意图, 补充说明以上创作指导,之后观摩教材上的学生作品。

4.作业要求:可用记忆画的形式初画家居一隅,或回家写生画家居环境和父母之像。

13 堆沙

教学目标

1.体验一起堆沙和合作进行造型活动的喻悦,培养对美术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

2.了解和发现堆沙造型的不同方法,学会巧妙地利用于同的工具进行堆沙造型游戏。

3.培养初步的立体空间想像能力,体现相互配合的群体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需要以参与、体验、发现为切入点,所以教学过程可考虑玩玩堆沙游戏——发现堆沙造型——选择方法尝试——沙雕造型表现——即兴述说表演等环节—玩玩堆沙游戏可从“说说在沙地上能做些什么”入手,使学生充廿、尽情地玩,寻拔到能故的一件事,一般包 17

括图画、写字、浇水、堆沙造型等等。

然后,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一看,由此设计出堆沙造型、在这个环节中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堆沙造型的方式和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空间,从而引发对利用工具堆沙的思考。

选择方法尝试时,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选择方法,另一方面可给予适当的现场演示,指导能力强的学生利用塑料桶、一次性水杯沙滩玩具的模具等进行较为复杂的堆沙造型。同时对堆沙造型的再塑造,即雕的方法,包括铲、挖、切等应作一定的指导。

沙雕造型表现时,一般可考虑分小组合作表现,有利于观赏效果和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即兴述说表演,可让学生根据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的内容,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先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后即兴述说一个故事或进行一个小表演,可丰富作业评价的形式,传递艺术评价过程中可能萌生的再创造意图。

学生相互评价应渗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于帮助找到美术学习的闪光点并加以概括。

作业要求:大家一起玩堆沙游戏,看一看,想一想,雕一雕,在沙地上塑造出有趣的事物情景。

18

14 花儿遍地开

教学目标

1.体验合作进行花儿造型活动的愉悦,表现出对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

2.了解花儿造型的不同方式,学会合作,利用不同工具及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花儿造型活动。

3.培养学生剪贴拼摆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及想像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相关的造型活动,即肢体动作模仿花儿造型——道具拼摆花儿造型——剪花瓣贴花形等,肢体动作模仿花儿造型,借助学生对花儿已有的了解,一边引导学生述说,一边指导学生模仿造型,接着分组讨论,小组进行模仿,然后一组一组地欣赏不同的花儿模仿造型,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与交流,在音乐声中尽情地进行模仿花儿造型活动,并变化出不同的造型样式。

道具拼摆花儿造型,应承接上一个活动,用“你能想出更多的花儿造型方式吗”的设疑为铺垫来展开本活动,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看一看教师提供的一些道具,由此发现道具拼摆造型。在进行道具拼摆造型尝试和探讨学习时,可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对道具的喜好来选择、讨论拼摆设想,分组尝试拼摆,然后分组展示和欣赏拼摆造型,互相说一说对拼摆造型的感受。互评后,每组可更换道具或在原有基础上变换、拼摆新的花儿造型,教师及时鼓励学 19

生的个性创造。

剪花瓣贴花形时,剪纸花瓣在圆形调色盘上贴花形,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在纸上拼贴花形或制作花形。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活动任务,制作的花形将集体组拼成花儿遍地开的景象;应引导学生在剪制花瓣时开动脑筋,剪贴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花儿造型。

欣赏评价可渗透到层次不同的花儿造型活动中,以学生自述,互相评价为主。最后可进行与“花儿遍地开”话题相关的表演活动, 作业要求:集体参与,做一做身体模仿花儿造型游戏,说一说花儿的特点;利用道具分组进行拼摆花朵的活动,再剪花瓣贴花形,集体组拼出“花儿遍地开”的景象。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