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实践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人:xxxx(组长)xxxx(成员)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 x万平方米,年产蔬菜x. 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

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 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

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

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xx届x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

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篇:思想政治实践的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专业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在19xx年12月第1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有关矛盾这个概念,我在初中上思想政治课哲学课时就已经学过了,如果我们稍加注意,日常生活中也到处能找到一些自相矛盾的例子,如成语有“四季如春”、广告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等等,矛盾处处可见,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矛盾的内涵,过去我以为所谓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更是对矛盾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

作为毛泽东的一篇不朽之作,《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它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

它让我认识到:哲学把一些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上升为一种理论的高度,学习它的

人能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到生产生活中去,更加容易更加高效地实践,从而改变世界。毛主席的《矛盾论》将哲学带出课堂,指导人们用矛盾的视角看待问题,使我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受益无穷。

首先,何谓矛盾?它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而又斥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我的理解是: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放眼看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无不存在着矛盾。

就拿中国高等教育这个问题来说,中国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存在着冲突与融合,这就是一个与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矛盾问题。

通识教育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专业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19xx年恢复高考制度初,中国高等教育提倡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古典思想人文教育与科学技能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后专业分化逐渐明细,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专业素质技能被提到主要考量位置,通识教育被专业教育所压倒,甚至被忽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专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既对一门专业技能掌握牢固,有对其他知识有广泛了解,同时必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人才,即又专又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样不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历史表明,人类必须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在矛盾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互动发展的,经历了融合、分离、再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用矛盾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一过程,全面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自然融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那么具体看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存在哪些方面的矛盾呢?

第一、教育观念的矛盾。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智能培养,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技能培养,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

题”,其目的在于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时代需要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知识积累有限,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教育是“精英教育”,主张“博”的通识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要求;工业革命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和更新速度加快,要求高校能培养出专门人才,成为某方面、某领域、某行业的“行家里手”,主张“专”的专业教育则很好地适应了社会要求。

第三、个人学习能力的矛盾。在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以前,人类的知识生产的效率低下,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个人要“博雅”而学习多领域知识是可能的。进入加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当今网络时代, “知识爆炸”,人们要学习各领域知识而“通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使基于“专”的通识教育成为可能。

第四、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一个人一生中可能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考虑通识教育的课程安排。但如过多安排通识课程,学生求职又会存在很大困难,因为工作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要求专门人才,学校必须考虑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怎样安排好两种的比例十分值得探讨。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么多方面的矛盾中,我认为时代需要与社会要求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然不尽相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状况,决定了所需求人才的类型、层次及规格、要求等,从而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一方面要求专业教育继续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的需要,另一方面则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要求的,并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通才”,

要求人们不仅要懂技术,有科学素养,还要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要有人文精神,并且要用人文精神来驾驭科学精神,避免人成为“机器化的人”,成为“技术的奴隶”而藐视人文精神,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同向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毛泽东剖析到: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结合我们的工作,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新的矛盾,多考虑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多方探究,以求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开创新局面,得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运用矛盾观,我们可以探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模式

第一,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方式。据说日本有个学科名字就叫社会理工学,这个学科里头有学文的,有学理的,有学工的,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边界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校创造良好的通识教育,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或整合,形成新的学科。

第二,与专业结合的选修课模式。通过学科综合发展模式为学校开设各种选修课提供了师资、课程和教学准备。现在包括华工在内的许多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正确地处理好了“博”与“专”的关系。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也有点“挣学分”闲暇味道,要加强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这种模式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增加更多的任选课,减少必选和限选科目,以增强教育的“弹性”,赋予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权。

第三,不分专业模式。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大学本科应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全部上基础课,到了三四年级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教育。它的好处是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分量,避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竞争,使学生能全身心接受通识教育,并与中学阶段的通识教育有机衔接。但这种模式明显对现有的专业教育影响很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将全部重新安排,目前在我国还未被采纳。

第四,产学研结合模式。一些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传统的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充分利用产、

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行灵活有效的多时段学习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对拓展通识教育的范畴与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老子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一矛一盾,之谓生活也。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效的方法,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人才通而不专,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仍“在愚昧中前进”;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只有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双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矛盾调和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和减法,而应是全面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对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还是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中国本科教育的改革要以新的多元化思想为指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科类的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本科教育理念下,形成各自的特色,我期待能建立一种新的专业与课程的运行模式,期待中国高等教育更灿烂的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