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组工评论文章范文

村官“塌方式”腐败的根源应该深挖

昨天,南京市检察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xx年,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总体呈现“塌方式”腐败新特点,一些村级领导班子集体沦陷,令人瞠目。对于众多村官以“塌方式”腐败终结自己的生涯,检方认为法制观念淡薄是主要内因。此外,权力运行不够透明,监督缺位则是造成村官“塌方式”腐败的主要外因。(20xx年1月14日 新浪网)

从近些年反腐的情况来看,村官中腐败现象越来越突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村官贪腐的金额令人有吃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拆迁的郊区,贪腐上亿的村官也并非个例,他们把“小官巨腐”演绎的淋漓尽致。作为这些还称不上正式公职人员的特殊人群,他们的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更给当前的反腐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在一些基层地方,一人出事往往会牵连一批的干部被查落马。这种“塌方式”腐败的背后还在于官官相护,彼此之间结成了利益的共同体,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一旦有了好处就进行瓜分。还因为村官直接与广大群众打交道,他们的腐败直接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需要出重拳进行打击。

这些村官的贪腐气焰之所以如此嚣张,根源还在于同级监督乏力,上级监督不到位,群众不敢也无法监督,使得这些村官在捞取利益时为所欲为。作为身处基层的村官们,大家在一个单位上班,谁也不想得罪谁,谁也不愿指出别人的毛病,大家为了一团和气而甘愿当“老好人”,有了好处大家分,这便形成了“塌方式”腐败的滋生环境。

所以,对于村官腐败需要花大力气出重拳进行整治。一方面要加大对沙农财政项目资金的监管。这部分资金数额大,具体有多少,群众无从知晓,也就不会发生村民举报的可能。因此,对于这一部分资金,主要应靠监督机制来保证足额的用在涉农项目中,杜绝其中的腐败。督促村委常晒财政账,加大公开透明力度。同时,纪律部门也应定期、不定期的对村委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管,堵住制度的漏洞,减少腐败的发生,避免资金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同时,还要鼓励广大村民对村官司腐败形为进行信访举报。村干部腐败的另一条办法就是通过一些非法途径对村民进行违规收费。从曝光的一些村官腐败案例来看,动辄就达数十万,给当事村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对于这类情况,就应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村民维权的意识,对于村官违规收钱的行为进行举报。作者:张望 扣扣2733740549兼职代笔此类文章。

 

第二篇:组工部范文

发扬“多一点”精神

完美和瑕疵就差一点,却是质的不同。

严谨细致是每名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每个人都难免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比如,一篇文章,构思精巧,内容丰富,语句通畅,如果中间出现一两个错别字,未免让人大跌眼镜。当我们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写完一篇文章,检查无误后再换一种方式多检查一遍,往往就能看出一些错误来,就可能减少一些无谓的失误。因此,党员干部要发扬“多一点”精神,对待工作多一点细心,多一遍检查,多一些用功,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多一点”精神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我们说一个干部素质高,工作能力突出,高在哪里?突出在哪里?有时候就看他对待细节的表现,一个微小的细节就映射出一个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所以, 党员干部要发扬“多一点”精神,争取少犯或不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时间长了,自身素质自然而然得到新的提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转变。学习也是这样,党员干部不仅要注意学习,更要注意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每天多一点学习,时间长了,自然就不一样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把每项工作都当作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当你不断地改正缺点学习优点,把别人的优点都集聚在自己的身上,自然就变得比别人更加优秀了。

换届前莫成干部“观望停顿期”

从今年起,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进行换届,将涉及一批干部的岗位变动。工作中,某些感觉要“动”的干部认为自己马上就到新岗位了,手头的千问题万难处,交给下一任处理吧,再继续干不但没成果,还会有“闪失”,不如静等“调令”;某些自以为“动”不着的干部认为领导要调

整了,干的再多,新领导也看不到,不如放松一下;少数单位出现“该抓的暂缓抓、该管的暂缓管、该定的暂缓定”现象,工作劲头松了下来、脚步缓了下来,换届前成了“缓劲期”、“观望期”、“停顿期”。

“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大事要事多,工作任务重,是攻坚克难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抓住用好换届前这个“特殊期”、“黄金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不散、干劲不减,全力以赴打好“十二五”开局战,实现“十二五”开门红,做到换届工作与抓发展“两不误”。

树立“不图地位高低,只图事业有成”的正确“进步观”。换届期间是一些党员思想认识“出偏”、“出轨”的多发期,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引导牢固树立“进是党的事业的需要、退也是党的事业的需要,进是为党的事业做贡献、退也是为党的事业做贡献”的意识,看重党的事业、看淡个人得失,让换届成为“头脑洗礼期”、“思想提升期”和“党性锻炼期”。

树立“只要踏实实干,组织自有公论”的坚定信心。当前,“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等错误思想在一些地方仍有市场,导致一些踏实干事的干部有顾虑,甚至不得不加入“跑送”行列。因此,要严肃换届纪律,严打不正之风,使歪风邪气无以立足、无所遁形,让扎实苦干的干部凝神聚力干事创业。

树立“按制度运行,按要求交接”的“规则认同”。《党员领导干部选拔条例》、“四项监督制度”等规定,使换届和选人用人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需相关操作细则来完善不足、填补空白。只有做到制度完善、措施科学、运行规范,才能形成好的风气和规则认同感,各种“潜规则”才没有市场,才能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老实干部”心无旁骛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说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组工干部尤其如此。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包括每位领导干部都要正确认识自我,切实做到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自信不自负。对组工干部而言,它的根本要求就是正确看待职务,正确看待地位,正确看待得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常心,做平凡人、普通人。

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要“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就是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淡泊。组工干部因为岗位特殊、职责重大,为广大党员群众所关注。因此,更要把自己看得轻一些,摆正位置,谦虚谨慎,踏实工作,使党员群众感到组工干部容易接近、乐于交流、值得尊重;更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胸襟豁达,不盲目攀比,不心浮气躁,做到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宽视野方能选大才

人才既要靠引进,也要拓宽视野在内部选拔,既要选拔高层次人才,也要选拔普通人才,这既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也是推动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地方在选拔人才时戴着“有色眼镜”,存在固定思维,设定许多条条框框,使许多人才不能“冒尖”。往往认为引进的人才是人才,“土专家”、“田秀才”就不是人才;学历高的是人才,低学历的就不是人才;资历深的是人才,年纪轻的就不是人才,等等。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一些领导感叹“人才匮乏”、“扳指可数”,固然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但选人视野不宽、用人机制不活等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在本地“硬环境”不能短期内改变的情况下,必须从人才“软环境”入手,打破行业、地域、资历等方面的限制,从落后陈腐的用人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让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人才

脱颖而出。

要不唯身份。“行行出状元,业业出人才。”人才既可能出自机关和院校,也可能产生于乡村;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优秀企业家是人才,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也是人才。要不唯学历。寒窗苦读、高校深造可以成才;发奋自学、博览群书、立足岗位、钻研业务也可以成才。中国学术大师钱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只上过几年小学,都成为一代大师。要不求全责备。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了15分,放在现在,大学都上不了。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韩非子都有口吃,都是影响历史的重大人物。要不唯资历。陆逊年纪轻、资历浅,一跃成为吴国大都督,在历史上留下英名。如果刘备因为诸葛亮没有当过军师而放弃“三顾茅庐”、不放权,或许他一辈子只能到处寄于别人篱下,诸葛亮也只是一个躬耕于南阳的农民。

常怀一颗不安的心

一位组织部长兢兢业业干了40余年,为党的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临近退休,同志们拟召开欢送会以示敬意,不料被他坚决制止。问其原由,他很坦诚地说:“若搞这样的欢送会,心感不安。”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教育。对每位组工干部而言,都需要常怀一颗“不安的心”。

面对党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要常怀一颗“不安的心”。每位组工干部都要经常思考,党交给的任务是否圆满完成?一言一行是否符合群众的愿望,群众是否满意?如不然,当有“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不安。面对手中的权力和肩负的责任,要常怀一颗不安的心。组织工作无小事,权力就是责任,容不得一丝懈怠。要时时谨慎、时刻警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防止权力滥用,贻误事业,伤人自伤;时刻不忘“一日无为,三日不安”,时常寻找不足、正视差距,举一反三、反躬自省,不能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无所作为。面对别人的敬重,要常怀一颗不安

的心。要正确认识自我,明辨他人的敬重是对自己人品的由衷敬佩,还是出于礼貌的溢美之辞,亦或是曲意迎合,不能被盲目的优越感所陶醉。越受群众赞誉或礼遇,越要心感不安,把荣誉作激励、作动力,自我加压,宠辱不惊,努力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把内心的“不安”转化为对荣誉的“知足”,对工作的“知不足”和“不知足”。

破格提拔“四靠四不靠”

两年前,29岁的周森锋全票当选宜城新一届市长,成为当时湖北省年龄最小的市长,成为街头巷尾热门话题。两年后,又是这位年轻市长拟提拔交流任职,使他再次走上风口浪尖。但从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干部破格提拔的“四靠四不靠”。

靠群众认可不靠后台背景。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清楚。周森锋任市长期间的表现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肯定,在民主推荐中,170人经过无记名投票,周森锋得115票,排名第一;在谈话推荐中,与80人进行个别谈话推荐,72人推荐周森锋,也排第一位。周森锋出生于农村,父母均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并无任何特殊家世和显赫背景,亲戚中也无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无任何政治经济等支持。周森锋的提拔显示了群众认可的巨大作用,更打破了年轻被提拔重用一定有背景的“传说”。

靠能力潜质不靠资历年龄。“千金易得良将难求”。选拔干部看工作能力、看发展潜质、看综合素质,而不是蹲在办公桌前熬年头、排资历。周森锋作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自身资质条件好,又在基层经受了磨砺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符合优秀干部的条件。对周森锋的破格提拔,表明选拔年轻干部关键还是看能力看素质,体现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心。

靠工作实绩不靠平衡照顾。考量干部政绩看的是其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干出成绩。周森锋任职期间,宜城发展保持较快速度。特别是20xx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年依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

亿元,同比增长16%。20xx年,宜城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绩最有说服力。周森锋的工作得到了党员干部群众一致认可,对其提拔显示了组织部门打破选人用人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用人观念,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的重视,切实让有为者有位。

靠制度创新不靠盲目跟进。近年来,一批“80后”年轻干部得到任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既有火速违规提拔的尤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卓祖澍的儿子卓德增那样的“官二代”,也有农民子弟周森锋。在任用“80后”干部中,考验的是组织部门的公信力,检验的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成效,只有扎扎实实进行创新而不盲目跟进,才能让更多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走上合适的岗位。

“正气”所以“硬气”

20xx年,不到29岁的周森锋因担任了湖北省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备受网民和媒体质疑。近日,又公示“拟交流提拔任职”的消息,让他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周森峰所以能经受住质疑,关键在于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敢于坚持的“硬气”,也恰恰源于工作把握上的“正气”。

程序经得起推敲。周森锋的起用,程序规范,操作严谨。从提拔过程看,两次遭受质疑的升迁,都经过了严格的提名推荐程序。担任市长,是经人代会选举,票决通过;本次拟提拔任职,又经领导干部大会无记名投票推选产生,在符合条件的推荐对象中排第一位,整个过程无可挑剔。从干部引进程序看,周森锋作为高层次人才被选调,是组织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到名校选调的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周森锋只是被选调人才中的一员,整个人才引进过程规划合理、设计周密。而从出身看,周森锋的父母及亲属皆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参与到体制内影响程序,提供特殊照顾的可能。

政绩经得住检验。有没有过硬的政绩,是评判和衡量干部能力的重要

依据。周森锋任市长两年间,宜城市生产总值由64亿元增加到111亿元,在全省县域经济目标考核排序中连续前进17位。虽然市政府是在市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论是党委、还是政府都是实行集体领导,GDP也不能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但经济指标考核排序前进了17个位次,绝对是一个可以让人侧目的成就,而作为市长的周森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无论谁都不可以也不能够予以否定。干部政绩经得起检验,理应受到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支持与肯定,并给予更高的平台锻炼,做到人岗相宜。

功过经得起评判。能不能心入基层,根植于人民,真正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是评判一个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党员干部群众,对一名干部的是非功过最有发言权。据襄阳群众反映,周森锋在挂职结束后,选择留在基层工作,在该市工作7年来,每到一个新岗位,都能够融入当地群众,和党员群众打成一片,并且动员爱人一起到当地工作,充分说明他对基层、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基层党员群众给予周森锋这样的评价,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党员群众广泛认可其在该市的工作。再次提拔重用周森锋,反映了组织部门重视基层党员群众的民意,也是提高选人用人满意度的生动实践。

不妨做做“顶层设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全新的概念。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的组织工作,要树立“顶层设计”理念,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组织工作“顶层设计”要突出“高”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朝着“顶层设计”要求迈进。站在全局,探寻规律,坚持高起点与高标准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分类推进相统一,既继承和发展成功经验,又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三服务两满意”水平。

组织工作“顶层设计”要突出“实”字。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

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组织工作“顶层设计”,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明确主攻方向,全盘统筹谋划,以典型74 带动整体,以重点突破全局。当前,就要从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察实情、解难题、办实事,以真抓实干精神推进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组织工作“顶层设计”要突出“新”字。创新是组织工作充满活力的源泉。组织工作“顶层设计”不能循规蹈矩,而要围绕如何更好的服从服务于工作大局,按照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创新的要求,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敏锐的思维和更加独特的视角,善于从基层和群众生动活泼的创造中捕捉提炼新经验,探索完善新方法,推进组织工作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为组织工作的“顶层设计”搭建新平台、打开新视野、开辟新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