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函(签字稿)

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自20xx年成立以来,遵循“以课题引导研究,以研究创新思路,以论坛凝聚共识,以共识促进发展”的思路,以大秦岭地区作为一个典型地理单元,以“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总课题,以大秦岭地区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我们以每年一届的大秦岭发展论坛为研究交流平台,与涉及大秦岭地区的西安、宝鸡、渭南、安康、商洛、汉中、广元、广安、巴中、天水、十堰、襄阳、神农架、南阳等地市及相关区县政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究和论证。逐步明确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主导,以旅游产业发展、原生态绿色产业开发和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为支撑,以生态城镇群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为切入点,省际联动,城市合作,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的战略思路。

一、大秦岭地区的主要特征

1.地理空间宏大。地处中国腹心的大秦岭地区,涉及秦、陇、豫、鄂、渝、蜀等五省一市,下设20多个地级市和100多个县级建制。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266万人。

2.生态地位重大。大秦岭地区以独特的地质地貌,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长江、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地和淮河发源地,派生了周边关天、成渝、中原、荆楚等四大经济文化中心。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更显示了大秦岭地区生态地位之重大,他不仅产生了中国历史与现状,更影响和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安全。

3.人文精神伟大。“四大”经济文化中心和大秦岭构成的山水交融,成为中国南北、东西文化的汇聚地和融合区。其中道、儒和佛、基督等外来文化的祖庭均产生于此,这些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 1

奠定了历久不衰,以包容和天地人和谐统一价值观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基础。是今后依然具有可持续发展不衰生命力的中华核心文化区域。

4.发展潜力巨大。大秦岭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世界不可多得、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巨大财富。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大秦岭已愈来愈显示出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具有后发优势。

二、大秦岭地区存在的问题

本世纪初,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使大秦岭地区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核心区域。该地区各级政府共同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生态建设任务重。大秦岭地区植被分布不均,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部分地方保留有原始森林,低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仅为23%,荒山、坡耕地存量大,生态造林任务艰巨。

2.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构造,大秦岭地区每年不同程度的发生山体垮塌、泥石流、地震等各种地质灾害。据测算,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约2.88万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需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9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任务繁重,治理难度非常大。

3.水质保护压力大。同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河流,除汉江和丹江这两大河流外,还有21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220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和上千条较大支流。国家明确提出,要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II类要求,直 2

接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水质达到III类。标准要求高,防护压力大。

4.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大秦岭地区贫困人口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底子薄,基础差,移民搬迁数量大而集中,为保障水质安全,产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一批企业关停或转产,地方财政增支减收因素多,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大秦岭地区有49个属于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270万人,消除贫困、共建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

5.缺乏明晰发展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我国自沿海到内地先后建设了若干经济区、开发区,目前,还没有设立典型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非中华主流思想文化随之侵袭,使具有“四大”特征的大秦岭地区,与周边形成巨大反差,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迷茫和边缘化倾向。

三、建议设立国家级“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综上所述,立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新一轮深化改革全面部署时期,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视野和高度,对大秦岭地区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国家相继出台《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将大秦岭地区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设立国家级“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部署:

1.国家将大秦岭地区的保护与利用,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3

建立系统完整的大秦岭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和法律保障体系。

2.国家编制“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总体规划”。

3.国家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生态补偿办法,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受水区与供水区对口支援帮扶机制。

4.类似设立长江、黄河委员会的方式,国务院设立“大秦岭发展委员会”,进行我国生态文明机制创新的试点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扶贫攻坚、补偿机制建立和大秦岭地区内的利益均衡方面发挥协调作用。

5.确立“大秦岭中华核心文化传承区”国家地位。相关五省一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将大秦岭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大秦岭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大秦岭文化名山品牌。

6.国家有关部委和五省一市政府共同参与举办大秦岭发展论坛。以此为平台,建立部省、地市、区县等不同层级的对话、交流、合作、协调机制和资源、政策、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四、“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定位与内涵

1.定义:把大秦岭地区的自然、人文、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典型,进行建设并加以综合展示,科学统筹保护与发展。对该区域不以单纯的GDP增长去衡量,而是引入绿色GDP评价系统,以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其准则。

2.定位:服务于国家进行的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乎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而建设的南水北调生态工程。

3.目的:将大秦岭地区作为一个区域利益共同体进行统筹科学规划,根据区域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分不同 4

的发展板块,实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布局,形成大秦岭规划体系,逐步在交通、商贸、通信、生态、旅游等大型基础设施上实现区域性对接。

4.内涵:建立“大秦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区”、“大秦岭生态经济发展区”、“中华核心文化传承区”、“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区(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原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连片扶贫攻坚重点突破区”、“国家碳汇核算交易实验区” 、“生态科技和绿色资源交汇创新区”等功能区。

五、设立“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义

1.联结东西南北,形成聚集发展大格局。示范区的建立,填补西部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地缘联系的空白,与周边关天、成渝、中原、荆楚等四大经济文化中心一并构成我国中西部四位多元、聚集发展的大格局,提升中西部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东、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连接互动和共同繁荣。

2.明确发展思路,从边缘走向中心。示范区的建立,确立了大秦岭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树立和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中华核心文化自信意识。

3.打造中国名片,展示绿色形象。示范区的建立,宣示我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建成国际生态保护样板区,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形象。

4.积累经验,强调其体制创新的示范作用。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找准制约因素,研究对策,制定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案。强调其经验积累和机制体制创新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 5

设新格局。

6

 

第二篇:稿函约

稿函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