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1

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由于考试失利,而产生焦虑情绪。案例采用心理咨询初诊接待程序,充分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和个人成长史,详细了解问题发生发展过程和求助原因,结合临床观察,对求助者心理状态进行认真分析诊断,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基础上,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都明显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焦虑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1. 人口学资料

刘某,女,汉族,21岁,某大学学生,住校。

2. 个人成长史

王某为独生女,从小就性格温和,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个性要强。父母为个体户,工作繁忙,感情和睦,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求助者要求较高。求助者高一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器重。

3. 精神状态

来访时该学生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但思维清晰,语速正常,未发现幻觉、妄想及其他障碍,自知力完整,迫切希望咨询师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4. 身体状态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和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近期体检无任何躯体异常症状。

5. 社会功能

能正常上课,但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下降,与同学的人际关系正常。

6. 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抑郁2.3,焦虑2.8,测验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因子分在正常范围。

1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 主述

进入大学后自感学习压力大,近一个月注意力低下,时不时头昏,失眠,无食欲,自感压力很大。

2、个人陈述:我从小就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考试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父母对自己也很放心。可是来了大学以后,我觉得老师和同学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这些都是次要的,我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好了,可是期中考试却只考了班级第18名。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至少应该考进前10名吧,没想到竟然这么糟糕!我觉得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瞧不起我。而且我还考在这样一个学校,我真失败透了,还特别对不起父母,让他们都失望透了,我以后肯定没什么前途了。马上又要期末考了,我不想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我花了许多钱,要再考不好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交代。我现在一坐在教室心里就感觉很烦,上课总是走神,也无法专心学习,脑子很乱,吃不香睡不好,不想在学校呆着,总想回家,有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比她们笨。我觉得很难受,所以来找您帮帮我,尽快尽快摆脱目前的状态。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 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仪表整洁,举止得体,思路清晰,说话流利。有礼貌,求治心切,合作主动。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幻想。谈及与考试有关的话题时无精打采,紧张痛苦。

2. 求助者同学的反映

求助者以前性格开朗,自从考试感觉没考好后,话明显少了,情绪低落,偶尔和同学交流也会说害怕以后考试还是这样甚至更糟,对不起父母。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结果:将该来访者确诊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 2

题有自知力,且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和妄想,个性也相对稳定,因此属于心理正常范围内的心理不健康。

(2)来访者是由于现实压力(考试没考好)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并且具有

明显的道德性质;

(3)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时间;

(4)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社会功能未严重

受损,但效率下降。

(5)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内容尚未充分泛化,仅局限与考试有关的范围内。

(6)心理测量量表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结果。

3.鉴别诊断

(1)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

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且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和妄想,个性也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来访者心理问题有明显现实色彩,情绪

虽然有抑郁和焦虑,但基本局限在与考试相关的部分。父母方面压力很大,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3)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不太强烈的现实刺

激即考试不理想引起的,持续时间短,仅一个多月,反应也仅局限在学校,没有明显泛化,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与其他疾病鉴别:来访者无家庭遗传疾病,自幼身体健康,可排除躯

体疾病

4.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无明显生理原因

3

(2)社会原因:求助者刚进入大学,对新环境不太适应;经历了负性生活事

件,自信心严重受挫;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缺乏相应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

(3)心理原因:性格敏感,自尊心强;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本身

很优秀,一次考试不理想自己就没有希望了等。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结果,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善抑郁、焦虑、烦躁的情绪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动力学认为:考试焦虑与早年考试的创伤性经历和个性缺陷有关。由于家庭教养的方式,导致求助者性格内向,过分追求完美,加之在小学阶段因考试受挫受到父母的过度惩罚,使这种痛苦的经历沉淀于内心深处而不会磨灭。对于考试求助者的认知产生偏差,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以偏概全或糟糕至极,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加上教养方式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和自身压力过大,由此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如果不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加以治疗和矫正,发展下去,求助者将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

4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在ABC 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具体的咨询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和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5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

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校内咨询不收费

心理测验收费:校内测验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1)诊断阶段

(2)咨询阶段

(3)巩固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6

第一次咨询 20xx年10月6日

目的:1.收集一般资料;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作出初步的问题分析;

4.商定咨询目标。

方法:摄入性谈话;心理测验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2.与来访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来访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3.与求助者协商后进行心理测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4.反馈心理测验结果,并结合测验结果与初步印象给予分析

5.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案

第二次咨询 20xx年10月13日

目的: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

2.让求助者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治疗过程

3.帮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4.深入分析来访者对问题表面看法背后的不合理因素,并让其领悟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举例说明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模型

2.启发、引导来访者领悟到A、B、C之间的关系(以及她目前的情绪困扰和生理反应其实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并结合自己的情绪 7

和行为问题,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模式。

在于来访者的会谈中,通过归纳分析发现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种类型:

(1):“老师不提问我,看不起我,同学们也都不喜欢我”——这些看法背后真正的不合理信念是“人人都必须喜欢我”“我必须每次考试都成功”等一类绝对化的要求。

(2):“现在考不好,以后肯定也考不好”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3):“考了这么个大学,期中考试又失败,以后肯定没什么希望了,这一生就这么完了”——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过分夸大了事情的不良后果,使她自己用一种畏惧和恐慌不安的心理看时间,从而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

3.布置家庭作业

(1)进一步领悟A、B、C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所有对考试的看法,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2)写出这次咨询后自己对问题的新认识,使其逐步认识到自己应对自己现有的症状负责。

(3)询问老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第三次咨询 20xx年10月19日

目的:让求助者领悟到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可改善自己现有的症状,帮

助求助者逐步放弃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方法:会谈法 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对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新认识予以肯定,就认识不

深刻的地方进一步讨论。

2.帮助求助者与自己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逐一进行辩论,让其逐步放 8

弃不合理的信念。

3.帮助求助者树立合理的信念。

谈话(节选)

咨询师:期中考试公布考试后,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求助者:我以为会考的不错,至少也要进前十名吧,没想到会这么糟糕,

真是太失败了!

咨询师: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以前考试总是考前五名,而这次却只考了12

名。

求助者:别提了,糟糕透了,照这样下去,我以后就没有希望了,我这一

生完了!

咨询师:班里一共60名同学,照你这种想法,排在你后面的四十八名同学

不是更没希望了?他们也和你一样不开心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他们可能以前成绩没我好,现在好像都照样开心。 咨询师:这样看来,别人可以有失败的记录,惟独你就不能有吗?

求助者: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失败过,大学第一次期中考试就考这么惨,

一切都完了,以后没希望了,唉?

咨询师:你是说你从来没有失败过,但这能代表以后总是成功吗?你能保

证以后做每件事都能如愿吗?

求助者:??(沉默)那倒不能。

咨询师:不如你所愿,就会感觉很沮丧吗?

求助者:??(沉默)可能是吧。

咨询师:那比如你想要天上的星星,没人能摘下来满足你的愿望,你也会

沮丧吗?

求助者:不会。

咨询师:也就是说,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难免的。同样考试也是如此, 9

这次考得不理想,并不代表会永远失败啊!

求助者:可是这次真的是太不理想了!

咨询师:你想想啊,大学里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每个人在高中都是前几名,

现在同在一个班级里,大家都想考第一,但第一只有一个。

求助者:所有我才更担心,以后我要这样不就完了吗?

咨询师:进步是一步一步的,名次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只要你认真

刻苦,在12名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下一次考11名也是一种进步!你认为这个可能吗?

求助者:(若有所思,点头)可是我一看见前面的那些同学就心烦,听课都

没心情,听不进去!

咨询师: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同学为什么成绩好?他们身上是不是有一些

优点或者有些学习方法值得你借鉴的?

求助者:??(沉默许久)好像有吧。

??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同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一一辩驳,并帮助其树立合理的信念,重新看待自己的问题。

4.布置咨询作业:回去后用本次咨询学到的方法继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巩固已树立的合理信念,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第四次咨询 20xx年11月26日

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 会谈法 测验法

过程: 1.帮助求助者巩固和强化已建立起来的新的合理的信念及有效的挫折

应对策略。

2.了解求助者对咨询的感受和体会。

10

3.进行SCL-90的后测。

4.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及注意的问题。

5.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现在心情很愉快,焦虑症状减轻,注意力较以前集中,饮食、睡眠基本恢复正常,自信心有了增强。

2.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考试焦虑情绪基本消除,睡眠、饮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自信心有所增强,咨询过程较为完整有序。

3.求助者同学的评估

她现在情绪比以前好多了,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4. 心理测验评估

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SCL-90:各因子分都在2分以下,都在正常范围内;

SAS:标准分45,提示没有焦虑;

SDS:标准分46,提示没有抑郁。

结果显示,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11

 

第二篇:心理学经典案例1

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惹13年入院。  病人于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于19xx年3月25日入院。患病13年来,病情从未缓解过,但饮食、睡眠、大小便基本如常。  平素体健,无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中毒、肝炎、结核等病史,无服用成瘾物质病史。  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发育正常。7岁上学,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一般体力劳动。姐弟3人与2个姐姐为同母异父,因此父母对其特别溺爱、娇惯。任性,不让人,听不得批评意见。  精神状态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定向力完整,饮食、睡眠好,生活可自理。未发现感、知觉障碍和思维联想障碍。言语流畅,语量稍多。注意、记忆、计算无明显障碍,智能正常。自知力不完整,对自己易烦躁、发脾气,认为属病态,但对自己自私、爱表现等无正确认识。情感反应协调,但强烈而多变,谈及戏装或某人长相时,表现很大兴趣,面带笑容,表情夸张,谈及人际关系时则又抱怨别人,带有敌视情绪。以医护人员对他的态度好坏来评判对方长相是否漂亮。否认身着戏装时有性快感。言谈举止富有女性色彩。行为幼稚,有时故意尖声怪叫,以引起病友注意。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

化验正常。心电图正常。脑电图呈界限性脑电图。染色体显带分析未见异常。MMPI测查不合作,回答均为“是”,测图无效。  【病例讨论】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有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癔症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国外报道本病在成人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2%,妇女高于男性2倍。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我国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本例有自幼受宠、自我中心的家庭教育背景,人格突出异常始于13岁,病程呈持续性,症状以夸张行为吸引别人注意为主,易与人发生纠纷,喜表扬,情感反应强烈且多变,判断是非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情感,参加社交过多,以上特点,符合表演型人格障碍症状标准的第1、3、4、5、6、7条,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本例无明显的暗示性高和好幻想的症状特点,也无本病常伴发的酒精和药物滥用、自杀未遂、自伤等病态行为。  本病在男性易被误诊为反社会人格,本例病人易与人发生纠纷,有时打人。但病人的社会违规行为不突出,18岁前无逃学、偷窃、说谎、吸烟、喝酒、破坏公共财物、虐待弱小等品行障碍;18岁后无旷工、违法、反复斗殴、不承担家

庭义务等反社会行为,故可排除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男性有显著女子气者为15%,本例言行有浓厚的女性色彩,性生活较少,应注意与“阴阳人”和同性恋鉴别。本例喉结、外生殖器正常。染色体显带分析正常,生殖功能正常,着女装无性快感,也无恋男性倾向,可资鉴别。  本例易激惹,社会活动增多,常在公共场所帮人检票,类似轻躁狂症状。但病人13岁起病,病程持续13年之久,也无自我评价过高、意念飘忽,性欲亢进等症状,饮食、睡眠一直正常,也无悲观、自卑病史,故可排除躁郁发作。快要进入五月了,即将步入高考场的高三学子除了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外,调整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考成了他们冲刺高考的重中之重。这里,我们特别摘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考前心理症结,邀请心理专家团,为广大考生开出良方。 案例1:平时成绩好考前成绩却下滑敏敏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在“二诊”以及近日的小测验中,成绩却非常不理想,下滑趋势非常明显。“我已经非常努力去复习了,但结果却令我非常失望,这是怎么回事啊 ”眼看“三诊”临近,高考更是迫在眉睫,敏敏面对如今的复习状况,感到十分担忧。对症下药: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被称为“高原现象”。随着高考复习的全面展开,“高原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是比较普遍的,只是各个考生经历“高原反应”的时间长短不一,轻重程度不同。建议有此症状的考生,千万不要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闯过“高考”的独木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找老师和家长,同学倾诉。暂时从繁重的复习中跳出来,拿出一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充分放松。即时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案例2:家长期望过高考生不堪重负小刘是宜宾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从小聪明好学,成绩非常优秀的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考清华,是父母从小对他的期望。凭着“二诊”全年级第四名的成绩,小刘对圆清华梦本应信心十足,但越是临近高考,看着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他突然感觉心里没了底,每日一走近教室,一回到家中,内心就有一股莫名的浮躁,让他十分焦虑。对症下药:高考临近,家长,老师比考生急是每年高考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树欲静而风不止”,要想考生的心定下来,家长,老师必须先安静下来,即使内心充满焦虑和担心,千万不要表现出来,为考生提供一个宽松,冷静,温馨,零压力的备考空间

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案例3:今年考不好明年去复读我叫程哲,今年18岁,高三,学习成绩很差,可能是家人和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还是我性格孤僻,总之我有点自卑(也许我姐姐给了我很大压力,她现在中科院读研)。我现在模考成绩还不到400分,家人都对我今年能考上大学不抱希望。我姐还对我爸妈灌输本科不上好学校,毕业根本没有出路的思想,今年我考不上大学,就让我复读!而我的想法是我很喜欢计算机,那我就上一民办大学,潜心钻研我的计算机专业不也挺好嘛。可我姐又站出来坚决反对,她说民办大学能有什么好的老师!这跟非要让我上好大学有什么区别。对症下药:预计自己考不上理想大学,选择复读,来年冲刺理想大学,这是许多考生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专家建议,遇到像这类站在人生十字街头去选择的问题,应多和家长,老师以及过来人沟通。原则上,如果你学习成绩很差是由于你现在没有专心学习,通过专心学习一定能考上理想大学的话,不妨静下心来复读一年。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和复读的结果确实没有信心,那就考虑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无论民办大学还是名牌大学,只要在学习期间具备很好的职业技能,就不怕找不到工作。案例4:心理脆弱此时最易得罪人小雨是成都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由于在“二诊”中成绩不理想,性格内向的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最后的冲刺上,很少主动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近日的一堂自习课,坐在小雨前一排,并且关系还不错的同学转过头找她聊天,正忙着解数学题的小雨头也没抬地随口应对“不要打扰我”。没想到,好朋友责怪小思“摆架子”,就此与她翻脸,还故意将此事在全班宣扬,结果,在同学眼中,小雨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临近毕业,看到同学们热热闹闹地互写毕业留言,互赠照片,却没人理睬她。同学关系的恶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和高考复习,让她十分苦恼,难以自拔。对症下药:面对升学的压力,毕业生此时的心理比较脆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微妙心理,不知不觉中得罪他人,给自己造成尴尬和被动局面。面对恶化的人际关系,有此遭遇的考生千万不要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最好主动向发生矛盾的对象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避免“小”矛盾影响“大”心情。心理:高考超常发挥有秘诀__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试王国”,每年冲刺高考的学子们,尤其渴望在这人生的紧要关头能超常发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就读于北京理

工大学的黄涛去年是如何亲历高考,由失常发挥走向超常发挥的。出乎意料高考杀出一匹黑马,对于黄涛来说,20xx年的高考是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日子。黄涛非常清楚一模(指高考模拟考试)考了550分时的心情,说夸张点,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黄涛很懂事,为了不让父母再操心,他独自冷静考虑了一整夜,找出了失利的两大原因:一是考场发挥不很理想,二是前半段复习不理想。然而,他究竟是怎样实现从一模的失利到高考的成绩飞跃呢实力大同小异,心态决定高低。黄涛高考时,当时倒数第二道选择题比较难,他就先不在意它,接着继续做填空题。最后等把整套试卷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又返回来做那道选择题,竟然一下子就想出正确答案来了。黄涛说,知识是硬件,心理是软件,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要超常发挥,首先知识要到位,这是所谓的实力。第二层是考试技巧。很多人到了半山腰就上不去了,就是因为缺少技巧性的手段与方法。最高一层是心理上的调适。心理调适上不去,就达不到一种超越,一种突破。黄涛在考试中得心应手,能冲到金字塔尖上,就是因为在考前做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放松练习。心理专家在进行大量高考咨询的个案调查后,归纳了影响考生正常发挥的“四个怎么办”:一是如果我考砸了怎么办二是遇到了难题怎么办 三是考试中别人比我做得快怎么办四是我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这“四个怎么办”都具有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而黄涛却把它们巧妙地变成了四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一走入考场,黄涛先把眼睛闭上,回想老师上课时亲切的表情,诙谐的动作,并且想到老师都是学校里最“牛”的,自己也尽了最大努力,应该没什么问题。这就像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他显得特别自信和放松。对“四个怎么办”,黄涛自有对策:第一考砸怎么办他想的是“要砸一起砸,不是我一个人砸”。第二遇到难题怎么办他也想“要丢分大家一起丢分,我丢分了,别人也在丢分”。我能做就做,先把简单的题拿到分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水平进一步发挥。第三别人考试比自己做得快怎么办他认为别人做得快,也许出错会更多,而我做得慢,却比他们做得仔细又准确。第四考不上理想大学怎么办他想,我现在不去想理想的大学,只想怎么得到理想的成绩,先抓眼前最实在的东西,远的东西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专家支招三种暗示法利于超常发挥对于考场的发挥,北京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教授提醒,考生要建立起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系统。最简单的

三种暗示法,一是音乐暗示。在进入紧张的高考阶段后,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能使心境愉悦。二是食物暗示。要吃让自己感觉好的东西,喝让自己感觉好的东西。三是语言暗示。比如,拳王阿里在每次出场比赛前,都要对着所有人嚷嚷,我是最好的,我就是冠军,我是不可战胜的。他这样做,非常容易在比赛中超常发挥。高考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它带来的不只是苦难,更多的是收获……12天心理辅导提高110分的个案研究与反思20xx年5月25日,即高考12天,我校高三学生张聪(化名)前来心理咨询室请求帮助解决考试焦虑问题。此案例是我们室接待的第一个考试焦虑案例。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利用仅剩下的12天时间,为被试学生只做了5次心理辅导和临床技术干预训练,改变了他的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建立起积极的应对考试的情绪行为反应,其高考的成绩由五月下旬第三次模拟考试时的460分提高到高考时的571分,被重点大学录取。这一案例在我校引起很大反响,大家一致认识到,在非重点高中学生中间,心理素质对其智力潜能的束缚很大。于是,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这一个案的反思,了解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心理因素束缚了高中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时间:20xx年5月25日——6月4日,高考前12天。学生情况:张聪,男,高三快班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刚进来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有些苦恼,眉头紧锁着。他告诉我,现在心情很焦躁,一点也学不进去,成绩不停地下滑,由刚上高三时的年级前5名到现在第三次模拟考试的70多名,这次才考460分;高中阶段,每科都考过第一,每科也都考砸过;这样担心考试,是因为高二期末数学考试没考好,从此,就认为自己数学不行了,再后来认为其他科也不好了,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大综合科,认为不应有难题,以致考试中一有停顿,就很急躁,最后无法集中注意力答题,不该错的题,每次都错六,七道,40分就白白丢了,考试之后看看,都是不该错的;有时候,在考场上,还有一些和考试无关的想法,比如哪个题该得几分,会考到什么名次啊等等,明知这样不好,可就是摆脱不了;而且这次考好的学科,下次肯定就不行了,每次如此。现在,复习时想到考试,看不进去书;同学们提到高考的事,有点紧张;考试中的前几个题更紧张,现在特别担心即将来临的高考。那么导致他考试焦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从来访者主诉和临床调查情况看,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方面:第一,他考虑问题,总是过分看重事情的负面,总是担心事情对自己不利

的一面,经常给自己消极暗示,从而否定自己。第二,性格内向敏感,精神负担沉重。他初升高时,本来有升上重点高中的希望,但由于数学没发挥好而上了普通高中。他上高中后,决心考上重点大学,再和初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所以他学习非常用功,非常重视考试结果,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失败,就产生失望和自责情绪,强度超过正常水平。第三,周围环境的消极暗示。他的家长也对他说,这次好,下次肯定就差;他的同学也认为他越考越差,这些正好印证了他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加重了焦虑情绪。我们根据复杂系统分析原理,将该生提供的上述种种原因和现象进行了更深一个层次的发掘探讨:其一,是这些现象导致了情绪焦虑,还是他本来有过敏性焦虑而导致了上述异常现象其他学生也同样会面临上述种种处境的,为什么不像他这样产生如此焦虑呢其二,在焦虑情绪,考试失败和认知错误等因素之间的复杂系统循环放大效应。一次数学考试失败,就产生消极自我评价,以后,一遇到重大考试,就自动运行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如,告诉自己某科肯定不行;于是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发挥失常;于是,发挥失常又加重了焦虑情绪和失败程度;……如此循环返复,在循环中不断增强其焦虑反应程度。中等生的压力来自成绩镜头一:高考越来越近了,缪凡每天疲于奔命在这个补习班和那个补习班之间,还请了家教。由于补习,缪凡的作业也就堆积如山,晚上要做很晚才能睡,早上还要早早地起床背英语。缪凡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视,没有逛过街,没有打过电脑,没有看过小说。尽管如此,父母似乎还是不够满意,因为缪凡的成绩并没有多大的起色。而缪凡也开始有点沉不住气了,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回报,她越来越不想过这种枯燥的生活,不想再参加补习班,不想再早起背英语…点评: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学业。在这个压力下,有可能会引起其它压力的产生,比如父母强迫学习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从而产生关系压力。缪凡对压力的应对方式是放弃,因为她在压力中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她无从面对,除了被动地接受眼前的事实。优秀生的压力来自环境镜头二:苏行的日记——“已经到了高三的冲刺阶段,压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学们也在明里暗里和我较劲。考完试后,同学要和我对答案,问分数,再说一些似吹捧似讽刺的话;老师,家长要衡量这个分数能考上什么学校。好难受,却又不能发火,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了。今天,在无

意中对父母大喊大叫,伤了他们,我好难过。我想自己回家复习,想一个人在一间房间里单独呆一段时间,哭也好,思考也好,我就是不愿意和人交谈。”点评:成绩优异者仍然存在压力,他们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高期望,处于金字塔尖的他们,其实也有一种悲哀,那就是,站得越高,摔下来就越惨,所以他们更加谨慎小心,处于高度紧张当中,谨防悲剧的发生。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容易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情感支持,因为他们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精英分子之间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非精英分子或明或暗的嫉妒使他们几乎得不到同伴群体的支持和理解。苏行就是这样一个精英分子,不例外地承受着相同的压力,他的应对方式是:压抑,回避。不能对父母和老师发脾气,不能和同学谈心,他惟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逃离外界的压力。但是这样下去很大的可能是形成孤僻的性格,与他人难以相处,难以适应新的生活,而这种孤僻的性格和不良的适应性反过来又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恶性循环下去,真的是非常糟糕。幸好,苏行对自己的状况有所意识,可以及时地进行调节。考试焦虑的调节深呼吸。当你觉得紧张时,练习做深呼吸,吸气要深,满,吐气要慢,匀。放松训练。当你觉得紧张时,将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从头至脚全部绷紧,然后慢慢吐长气,直至全身全部放松下来。来吧,让我们来试一试,皱起你的眉头,慢慢地数数,10,9,8,7,6,5,4,3,2,1,0,好,松开眉头;再来,咬紧你的牙齿,你会感到两边脸颊的肌肉已经绷紧了,心中默默地慢慢地数数,10,9,8,7,6,5,4,3,2,1,0,好,松开牙齿。是不是都能体会到放松的感觉。意象法。当你觉得紧张时,想象美好的开心的事物和情景,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得栩栩如生,把自己最快乐的感觉找到,并陶醉在想象情景之中。可以是蓝天白云,自己在云上飘或是想象在一望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拍打你的感觉。系统脱敏消除焦虑。当你觉得紧张时,把自己担心在高考上可能出现的情形全都列出来,怕难题,怕考试气氛,怕自己不如别人得的分高,然后从最轻的开始打分,按着各项依次往下排至最怕的情形0,2,4,6,8……从最轻的开始想象当时的情形,再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放松,再放松,这样结合多次,一直做到最后最害怕的情形,这样害怕的事物通过放松就会慢慢地消失。这样的放松每天可做1—2次。1. 先列出一个令你感到焦虑和紧张的考试情境项目,将最轻微的写在前面,最严重的写在后面,依严重程度排列。这

些项目有些是与考场的安排有关,也有些涉及你与其他人的比较。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引起焦虑的情境:*你感到复习很不充分,这时老师宣布下个星期进行考试;*明天就要考试了,可你觉得自己复习效率很低;*明天就考试了,可你今晚上在床上睡不觉,觉得自己复习不充分,一点把握都没有;*你已经进入考场,感到老师发下了试卷,但试卷上题型是自己从没有见过的;*你发现监考老师就停在自己身边,盯着自己的卷子;*你听到别人答卷写字的刷刷声音;*你看到有的同学已经答完并开始交卷子,而你还有许多题目没有答完;*你发现时间过去了三分之二,而你才答到一半;*你发现还有5 分钟就要收卷子了,可你还有20分钟的题目没有答;*你对一个题目一点感觉都没有,完全不知从何入手;*你遇到了一个公式,是前几天记忆的,就在嘴边上,可总也想不起来;*你遇到了作文题,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你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心跳加快。*你收到一个份通知单,上面写着你没被录取。2.进入放松状态,你可以重复放松训练的程序,利用口诀使自己进入放松状态。3.进入放松状态后,想象上面你列出的第一个令你感到焦虑的场景,逼真地想象它的发生,好象它正在发生一样。4.第二次练习,在进入放松状态后,选择第二个(比第一个更严重一点)令你感到焦虑的场景。以后每次都选择更为严重的场景,直到将上述场景全部练习一遍。系统脱敏的原理就是利用放松的躯体状态来抵消紧张的心理反应,因为放松的躯体与紧张心态是矛盾的,在放松的时候,人不易感觉到紧张的出现。如果以后你果真面对考试紧张的场景时,你就会联想到躯体的放松,不再受紧张支配。比如,在考试前的时间,我们可对自己说;“深呼吸,放松,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什么都不要想”。考试中,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平静下来,不要想与考试无关的事情,想这些事情无济于事”。下面是一些有用的自我指导,建议结合放松法使用:考前的准备复习阶段:*不要对考试表现而担忧,担忧对于考试无济于事;*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需要为自己做什么;*我能够够制定一个有效的,循序渐进的考试计划;*想一想好的方面,这样对我有利。*不必想那么远,先准备好考试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考试中:*只需将注意力集中于试题,提起精神,我一定会应付这一挑战;*不要在考试中沉湎于焦虑,只需想考试要求你做什么,面对问题该如何做,一步一步来;*不想纠缠于这个枝节问题,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我现在觉得能

够控制自己了,好,现在回到考试中来;*放松,我很好地驾驭着考试情境,深呼吸,我感觉很好;*看,我已经做了这么多题,只要保持现状,我将顺利答完成所有的题。考试中头脑发懵,出现一片空白时:*不要太着急,安静一小会儿,做一两次深呼吸,好,就这样,放松;*慢下来,我有的是时间完成答题,不要慌;*注意试题,不要想别的,我知道我必须做什么吗*不要对自己考试时是否会慌恐而担忧,要希望自己会出现恐慌,恐慌才好呢,我不怕,我倒要体验一下恐慌是什么滋味!*这个困难的考试几分钟后就会过去,保持冷静;*不要在在乎后面两个小声嘀咕的人,将注意力保持在答题上;对自我指导进行自我强化:*我成功地战胜了考试的挑战,干得不错;*考试题目不像我想象得那样难,我的确答得不错;*我应当为自己战胜了考试的挑战而自豪。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女同性恋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性欲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

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 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不合理性信念B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具体的不合理信念: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具体的不合理信念: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 (非功能性的)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

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行为目标: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情绪目标: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C:是的。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C:可以。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

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

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 (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C:非常着急、沮丧。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讨论: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

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2.我又懒又笨。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

是一味地吃巧克力。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结论: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因抑郁而在寝室自杀了。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被邀为死者的室友做团体咨询,帮助他们宣泄对此事的惊恐情绪。而其中一个室友莎莎经过多次团体辅导,她的情绪还是特别激动。莎莎说,她认为是自己的冷漠促成了室友的自杀,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与无情,她每次回到宿舍,都仿佛又听到了那室友的声音;而晚上一闭上眼睛,她又仿佛看到那室友流着眼泪向她走来……莎莎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崩溃。她不知道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莎莎喃:“我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清静。”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然而你觉得怎

么做,才能使她彻底摆脱死的诱惑?你认为你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莎莎: “我知道你是想解脱我对室友之死的内疚。我知道即使我那段时间多关心她,也未必能对她有多大帮助,因为她的抑郁状态已经很严重了。但我觉得如果我多关心她,至少可以帮助她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知道吗,她今年才20岁啊!” ……咨询师:“我发现你对室友的死感到无比的内疚自责,我很钦佩你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但我也怀疑,这次事件是否勾起了你自己以往生活中某些不快的经历。”莎莎突然瞪着咨询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她的眉头一动一动的,嘴角一抽一抽的,最后断断续续地说:“我…我有一个表姐…,也是在5年前吃安眠药自杀的…,她在出事前的好几天里,都不跟周围的人讲话,也不跟我讲话……后来,我们是从她留下的遗书里了解到她的死因的。唉,我要是能想到在那几天中多找她说说话,多陪陪她,也许她就不会出事了。我怎么会这么傻呵!”……咨询师:“你现在对室友之死这样难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你在意识中认定表姐之死与你未能及时加以察觉与拯救有关,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自责对你的困扰。而今,你室友的自杀,使你在潜意识中重温了当初表姐之死对你的精神折磨,再次陷入自责内疚的深渊当中不能自拔。”莎莎点头称是:“噢,原来是这样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咨询师:“更重要的是,你这块心病不除,就会永远受它折磨。而且你将来一听说有什么熟人自杀,还会陷入自责的深渊,你信不信?” “嗯,我信,”莎莎说:“其实上次表姐死的时候,我就非常悔恨自己,但我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些痛苦讲出来。我曾好几次与我父母谈起此事,可他们总是劝我不要想这么多,也不要再与他人谈论这事了。他们总是说,表姐是自己要死的,与我无关。所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人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咨询师:“那你怎么看你父母说的话呢?” 莎莎:“我承认他们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做不到。”“是呵,”咨询师回应说:“你这么思念表姐,却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份埋藏在心底的思念和悔恨说个透,这是使你这些年来不能平静地面对这段往事的根本原因。”莎莎问:“噢,你指的是什么?”咨询师:“我是说,以前你父母总是让你不要想那么多,要向前看。言外之意,你应该尽快把这段不快的往事忘掉才对。但它只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没有解决问题。你看,这就好比你把一堆发霉的食物扫到地毯底下,表面上看来,那堆垃圾

是消失了。但事实上,它并没消失,而是藏在地毯下面腐蚀着你的地毯,直至烂掉它的一角,使你蒙受更大的损失。而现在,你把当初的精神痛苦都讲了出来,就好比把那堆垃圾从地毯下面清扫出去一样,使它不再来干扰你的情绪,折磨你的心灵。”莎莎使劲地点点头说:“你比喻得真是太贴切了。我想,我之所以对室友之死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就是因为当初表姐死的时候,我没有能把内心的愧疚与委屈都说出来,理顺其中的关系。现在都说出来了,我真的感觉舒服多啦。”咨询师:“你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我真是替你高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莎莎想了想说:“我有一点还是不明白,那就是,我为什么会总觉得我本来是可以挽救表姐和室友的?”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提问,而是反问她:“你认为你真的有能力这样做吗?”莎莎:“这个,我也不肯定,但如果我早点儿观察到她们的情绪变化,或是更敏感些,我至少会做点儿什么的。”咨询师:“那样做又能帮助她们多少呢?”莎莎:“那你的意思是?”咨询师:“我的意思是,你总是觉得你本来是可以挽救她们的,但你没有想到,她们问题的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她们需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莎莎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唉,看来我真是该把这事看开些,我要是能挽救得了她们,那当然最好了;可我没能挽救得了她们,本质上也不怪我,是吗?因为就像你说的那样,她们的问题确实不是我所能解决得了的。不过室友就这么死了,作为她的室友,我也有些责任。所以我承受良心的谴责,也是理所当然的,要不然就更对不起死者了。”咨询师:“人已故去,通过这件事情,你觉得吸取了什么教训?”“我想我应该变得更加细心,善待那些身边的每个人。这份做人的功夫的确比做学问的功夫更重要。” 咨询师:“还有呢?”莎莎“还有,就是以后要是再遇到这类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也知道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情了。嗯,这么想,我真感觉好多了。人真的要学会遇着不顺心的事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那样才能把心情摆平,你说呢?”莎莎眼里闪过一种我以前未曾见过的神情,她紧盯着我的双眼,充满了自信。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采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开始与莎莎讨论她内疚之情的潜在因素,结果发现这本质上是因为她在补偿她对表姐自杀的悔恨之情。正是这种悔恨情绪的宣泄不足,构成了她潜意识中的“未完成情结”,使她甘心忍受当前的内疚煎熬。莎莎起先对这种“未完成情结”的潜意识作用并非清楚

,直到我帮助她领悟到室友之死与表姐之死的关联后,她才彻底宣泄掉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痛创,从而解开了心中的“未完成情结”,最终摆脱了内疚对自我的煎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