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型酒店-深规院设计说明书(范本)

第一篇  总 说 明

1.设计条件(依据上层次规划)

1.1 地理位置:稻城县香格里拉乡旅游支撑中心宿舍楼地块位于香格里拉乡的中心地带商业街南侧,地块呈梯形,东西向长约100米,南北向长约88米,用地面积4054平方米。场地西面与南面是自然风光带,景观优美,东面为旅馆建筑群。北面是香格里拉东路,交通便捷。

1.2 规划控制:容积率≤1.3,建筑密度≤40%,绿地率≥30%。

1.3 建筑性质和组成:建筑性质为旅游管理用房,作为办公楼的配套用房。

1.4 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0.41公顷

建筑面积: 5400M2

容积率:   1.3

建筑密度: 40%

绿化率:   30%

房间数:120(客房)+4(包间)=106间

2.设计依据

2.1 建设单位提供的本项目CAD地形底图及勘察设计资料

2.2 《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乡总体规划》( 20##年11月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2.3 《稻城县香格里拉乡嘎拥及沿河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年5月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2.4 主要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2002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3.建设场地和自然条件

3.1 建设场地:

本工程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乡的中心地带,场地西面临河流,环境优美,北临香格里拉东路,交通便捷。

整个地块建设用地面积为0.41公顷,现用地范围内地势高差较大,最大高差1.8米。场地北侧较陡,南侧相对平缓。

3.2香格里拉乡地区自然条件:

香格里拉乡位于东经9o    57’40”——100o    27’30”北纬28o    11’30”——28o    41’48”的地区内,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保护区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温润气候,最冷月出现在一月,最暖月为七月。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之间,雨季为五到十月。

3.3 场地地质条件:

场地位于香格里拉乡的中心地带,规划地块地面地势比较起伏,地面高差南侧较为平缓,西北面部分地势高差较大。地貌单元属典型的峡谷坡地,场地大部分为未使用的原始地形覆盖。基地土壤上层薄,多岩屑;除漂灰土外,其他土类土层过渡不明显,反映出峡谷土壤特点。

4.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要求

4.1 设计指导思想:

4.1.1 该基地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西面及南面临河流,之间有自然景观带,北面为商业街,东南面为旅馆建筑群。由于设计所处地区为藏族地区的特殊性,建筑的总体布局上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建筑设计力求简洁、大气、符合藏族地区建筑特点,并且使各方面功能均衡的建筑。

4.1.2本工程严格按照城市相关规范,方案评审会议纪要、方案批复的意见以及业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设计并有所创新。

4.2 设计要求:

建筑工程等级:    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第二篇  总图、建筑和结构

5. 总图设计

5.1  总体布局

考虑到本地块位于中心地带,商业步行街南侧,交通便利。为避免人流及噪音干扰,以院落作为同商业街及旅馆的过渡空间。宿舍楼南面景观优美,设计将其场地同周边环境契合,住宿人员可方便到达自然景观带。

5.2 交通组织

5.2.1 人流:人流主要可由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进入。北面庭院可供逗留,

5.2.2 车流:在商业街建筑2栋和3栋之间进入,对商业街的干扰较小。庭院内设有停车位。

5.3 绿化布置

宿舍楼北侧设有一个大面积庭院,经过精心的景观设计,将成为主要的人员休憩场所。周边的环境以相对简单的绿化种植为主,以配合自然风光带的景观。

6.建筑设计

6.1  平面设计

宿舍楼主要服务对象为办公楼工作人员。其单间采用标准间2人/间,内廊式布置,配阳台及卫生间。首层配套功能用房围绕门厅布置,以便住宿人员使用。首层室内标高有±0.00和0.48,以解决场地高差。

6.2 立面造型设计

因建筑在藏族地区,立面力求与当地的建筑特点保持一致,在立面设计上大量使用当地原有建筑材料。阳台栏杆以木色为主,墙面的设计采用当地建筑的条状毛石砌墙风格,中间加以设计用窗破开。大堂入口为玻璃幕墙,餐厅外墙以厚重的毛石砌墙为主,设计力求体现传统与现代手法相融合的特点。顶部处理采用藏族建筑特有的手法,边沿加以围合的图形设计,整个立面风格统一,古朴大气。

6.3  竖向设计

6.3.1 层高和总高度

宿舍楼建筑层数为4层,层高为3米。相对标高15.0米。

6.3.2 室内外高差:在本工程建筑室内外高差设计为0.48米。

6.3.3 垂直交通

大堂设有一台电梯及一座封闭楼梯间,东面端头处设有一部楼梯以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6.4 墙体:

外墙(+0.000以上)为240厚粘土多孔砖,内墙为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6.5 装修:

6.5.1 屋面:采用保温隔热防水屋面, 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及刚性防水。

6.5.2  楼地面:楼地面均采用水泥砂浆楼地面。

6.5.3 内墙面:地上建筑内墙均为白色涂料墙面。卫生间内墙为面砖内墙。

6.5.4 外墙面:以条状毛石砌墙为主,部分外墙为铝合金幕墙(内设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保温隔热层)、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幕墙。

6.5.5门窗:首层入口处及楼梯间设玻璃幕墙: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楣及门楣采用当地制式并加以简化。

7、结构设计

7.1 设计依据:

7.1.1 规范及规程

7.2 自然条件:

7.2.1  基本风压 0.45kn/m2

7.2.2  基本雪压 0.45kn/m2

7.2.3  本地区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

7.2.4  工程地质资料

由地质勘测设计公司提供岩土详细勘察报告

7.3 设计要求: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框架抗震等级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

宿舍用房           3.5

餐厅             2.5

7.4 结构体系

7.4.1 本工程为宿舍楼4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7.4.2 地基基础

     本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柱下为独立承台

7.4.3主要结构材料

7.4.3.1混凝土

承台基础梁及底板采用C35混凝土。

7.4.5结构计算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软件中SATWE(20##-4)计算程序计算。

第三篇          公用和动力

8.给水排水

8.1  设计依据

8.1.1  业主提供的外围管线综合平面图。

8.1.2  本项目本专业采用的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标准等。

      《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                      GB50013-2006(20##年版)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B50014-2006(20##年版)

      《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                  GB50015-2003

      《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                GB50140-2005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5749-85

《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                      CJ94-1999

8.2 给水设计

8.2.1水源

     水源采用周边自来水,从预留的DN200管上各引入DN150进水管,经水表计量后供办公楼生活、消防用水。市政供水压力不小于0.2Mpa。

8.2.2用水量

(1)    用水量定额

a)       宿舍用房:用水定额400L/.d,小时变化系数Kh=2.5

(b) 餐饮:用水定额60L/顾客.次,小时变化系数Kh=1.2;

(c) 绿化道路用水:用水定额3L/m2.d;

(2)        用水量表

最大时用水量: Q=49.68m3/h

8.2.3室外给水系统

     从周边引DN150给水管,经水表计量后,并设水表计量后单独设管网供给绿化用水。

8.2.3室内给水系统

   利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1~4层,区内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控制在≤0.45Mpa,当水压大于0.35Mpa时采用减压阀减压后供水。

8.3排水设计

8.3.1室外排水 

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外雨水经区域雨水管汇集后,就近排入向市政管网.。

污水量按给水量的90%计,为105m3/d。

粪便污水经化粪池,餐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后,与其它生活废水一起排入规划路下预留的市政污水检查井内。

8.3.2 室内排水:   室内雨水、生活粪便污水室外。屋面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

8.4 节能、环保、详见第四篇有关专篇

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9.1 设计依据

9.1.1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标准或规定: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9.2 设计范围

⑴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

⑵ 通风、防排烟系统设计

9.3 空调方式

⑴对面积较大的大堂、餐厅房等空调区域,其空调方式采用小型中央空调系统,气流组织使用上送上回方式。室内循环空气与室外新风混合,经空调机组处理后,经风管由送风口送至空调区域。单间宿舍采用分户独立的冷暖空调。

9.4 节能、环保、详见第四篇有关专篇

10.电气

10.1设计依据

(1) JGJ/T 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 GB50116-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3) 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4) 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5) GB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6) 国家相关电气设计规范。

10.2设计范围
 1. 配变电所系统;  2. 动力照明配电系统;3. 防雷接地系统;
 4.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10.3供电设计

10.3.1负荷性质

本建筑为二类民用建筑,其中消防水泵、应急照明设备、消防报警用电设备等均属一级负荷,普通空调用电设备及一般照明等属三级负荷,其余均为二级负荷。

10.3.2负荷计算

按需要系数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如下,详细计算见“负荷计算表”。

用电设备总安装容量:     915kW

计算负荷:                                      

有功负荷                                              690kW

无功负荷                                 120kvar

视在容量                                                 855kVA

10.3.3 供电电源和电压

本工程由二路独立的10kV电源同时供电,二路电源均引自附近区域性电力开关站,二段不同的10kV母线,以电缆埋地方式进入办公楼配变电所。上述两路10KV电源同时供电,并各承担本工程的50%电力负荷。本工程的动力、照明配电电压为380/220V。

10.3.4 配变电所

根据总平面布置情况及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的原则,在一层设置10kV/0.4kV配变电所一座,其变压器安装容量为:2 x1250kVA。配变电所10kV中间不设母联开关;变压器低压母线侧设母联开关,母联常断,母联开关和两侧电源总开关设电气联锁,先断后通。10kV配电柜选用中压负荷开关柜,10kV进线设置负荷开关保护,变压器供电回路设置负荷开关加熔断器保护。

10.4 配电设计

10.4.1配电系统

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10.4.3配电设备的选型及安装

本工程低压配电箱均采用安全型配电箱。配电箱、插座箱一般选用嵌墙型号。本工程选用的插座均为安全型插座,在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场所选用防潮防溅型开关、插座,此类场所内电气设备的保护开关一般采用漏电保护开关。

10.5照明设计

本工程照明设计主要为一般场所的普通照明设计,照明电源均引自变电所,供电采用分区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重要场所照明、公用照明和应急照明采用双电源切换箱供电。照明电源电压为220V,照明配电箱选用安全型配电箱。

门厅采用大型花灯,宿舍用房等场所采用节能型荧光灯,餐厅等大面积场所照明灯具一般采用分区集中控制,其他小房间及楼梯间、走廊等场所采用分散控制。所有的照明灯开关、插座均暗装。

11.弱电

本说明以下部分所涉及的弱电系统的设计均为推荐性质的规划设计,具体视甲方要求而定。

11.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为一套完善可靠的支持语音、数据、多媒体传输的开放式的结构。
11.2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

设置有线电视前端室、卫星电视机房,对宿舍内的有线电视实施管理与控制。有线电视节目和卫星电视节目经调制后,经电视信号干线系统传送至每个电视输出口处,使获得技术规范所要求的电平信号,达到满意的收视效果。

11.3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

 餐厅设置独立的音响设备。会议扩声系统配备多台多路混音放大器、扬声器箱等专业设备。

第四篇  消防安全、环保卫生、节能

12.消防与安全

12.1   设计依据

本工程依据国家有关消防标准、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版)

12.2  建筑消防

12.2.1消防通道:结合地块的整体规模,建筑设计了环行消防通道;并在建筑中部广场设置设有18mX18m宽的消防场地,使形环线。

(2)消防控制室设置于办公楼一层西侧,有直接对外出口。

10.2.2防火防烟分区

地上防火分区:每层为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2000 M2;,面积小于5000 M2。 局部地下一层,设为一防火分区,均设灭火装置,面积均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防火分区内每500M2设置防烟分区。

12.3.1 安全疏散

12.3.2竖向交通: 宿舍楼设2座防烟楼梯,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前室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且向疏散方向开启。

12.3.3地上地下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与地下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为2小时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设明显标志。

12.3.3当作防火墙用的防火卷帘采用特级复合式防火卷帘,其背火面耐火极限不低于3h.

12.4  建筑安全:      

12.4.1玻璃门窗、雨蓬和玻璃栏杆的玻璃均采用安全玻璃。

12.4.2楼梯栏杆以及上人屋面女儿墙加栏杆等高度为1.1m,并且安全可靠。

12.4.3突出立面的构件与主体构件均连接牢固。

12.5 给排水设计

12.5.1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3h;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3h;

12.5.2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从规划路预留的DN150给水管上各接DN100进水管,沿建筑物四周布置成环状管网,并在环网上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6座。消火栓间距小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室外消防管网为低压制。

12.5.3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竖向不分区,消防水量初期由屋顶消防水箱供给,消防水箱有效容积18m3,设于宿舍屋顶。防火卷帘采用包括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且耐火极限不低于3h,可不加水幕保护。

12.5.6 其它灭火

在建筑物各层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一定数量的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12.5.7消防控制

在底层设有消防控制室消火栓系统的火灾信号,屋顶水箱。

12.6 电气设计

12.6.1建筑防雷

根据自然条件、当地雷电日数、建筑物的高度和重要程度,本建筑属二类防雷建筑物。

本设计采用屋顶女儿墙上设置避雷带,屋面上设置不大于10m×10m的网格避雷网;各层外墙上的金属栏杆和门窗、竖向的金属管道和圈梁及混凝土内的钢筋可靠连接,以防侧击雷;利用柱子内主钢筋作接地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的桩基、底板内钢筋网作综合接地体,构成整个防雷接地系统。

12.6.2 接地及安全

(1).系统接地型式

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接地系统,变电所内的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进行直接接地,变电所内所有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须可靠接地;消控中心以及弱电机房等场所内予埋专用接地极,其工作信号接地、功率接地及保护接地合一。

本工程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所有予埋的接地极均须单独与综合接地极可靠连接,各系统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 Ω

 (2).防触电

选用的电气设备均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符合电气安全规定。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加装防护措施。对潮湿场所的用电设备采用漏电开关保护。所有插座回路均设漏电保护装置。

12.6.3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本工程采用全面保护方式,在一层设置消防控制室,分别监视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探测监视和控制。采用集中报警系统。一般场所设感烟探测器。按规范在适当位置设手动报警按钮及消防对讲电话插孔、在消火栓箱内设消火栓报警按钮。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广播,消防紧急广播按建筑层分路,当发生火灾时,消防中心值班人员可根据火灾发生的区域。自动或手动进行火灾广播,及时指挥疏导人员撤离火灾现场。

13.环境、卫生

13.1.1建筑设计

(1)建筑单体平面布置合理,室内采光通风良好。

 (2)变配电所、消防泵房等设备用房考虑隔声屏障内均采用内吸声处理。

13.2.2污水处理

本工程最高日污水量约为126m3/d。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与其它生活废水排入市政预留的污水检查井。

13.3.3室内卫生

   (1)水箱采用不锈钢水箱,水箱的溢流管不直接与下水道接通,并安装防虫网罩。

   (2) 生活给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直饮水管采用不锈钢管,避免管道锈蚀。

14.节能设计

14.1 建筑节能

   本工程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考虑节能设计,满足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要求,采用以下措施:

14.2.1节能措施:

(1) 屋面:屋面保温层采用40厚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

(2) 外墙:其他外墙保温层采用30厚聚苯颗粒保温浆料。

(3) 玻璃幕墙:不透明部分保温层采用30厚聚苯颗粒保温浆料。

14.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表:

       经节能计算,各部位传热系数、传热阻列表如下:

14.3 给排水节能

(1)选用节能产品,设置水表计量,控制水量。

14.5 电气节能

14.5.1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减少配电线路损耗;

14.5.2选用低损耗变压器,减少变压器自身损耗;

14.5.3采用带自动控制器的静电电容器补偿,减少无功损耗;

14.5.4采用高光效光源和电子镇流器,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无功损耗;

14.5.5室内灯具控制方式采用相对集中、分散控制相结合;室外照明灯具采用时间、光照相结合方式控制,以利于节约电能;

14.5.6变压器低压侧设置低压联络,低负荷季节时可退出部分变压器,减少其空载损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