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安定区称钩驿初级中学 王娟娟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王娟娟,来自称钩初级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

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

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 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 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 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 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6. 都能进行遗传和变异

称钩初级中学

20xx年10月23日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件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探究实验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设计

第一部分教案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探究实验目标

1、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用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探究实验准备

、 1、实验材料准备

新鲜馒头、淀粉、麦芽糖、碘液、烧杯、试管、温度计、三角架、石棉网、清水、火柴、标签纸、消毒棉、镊子、刀片等。

2、实验安排

全班48人,2人一组,共分2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三、探究实验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过程,运用观察、交流和讨论进行探究活动。

四、探究实验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一胖一瘦两名学生谈一谈平时自己的饮食情况,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分析两人出现胖瘦的原因,以引起学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胖瘦关系的思考:探究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变化过程。

(二)探究实验的设计

1、提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吗?

2、提出问题: 细嚼馒头,说说能尝出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馒头在口腔中,牙齿、舌和唾液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

3、制定计划: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

②将A块和B块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③取唾液分泌物:用凉开水漱口,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④取3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a、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里,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b、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c、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d、另加4号和5号分别放入淀粉和麦芽粉,并各加入2毫升清水。

⑤将这5支试管—起放入37度的温水中。

⑥5—10分后取出这5支试管,各滴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

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

4、得出结论: 2、3、4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3、4号试管中馒头(淀粉)没有被消化;1、5号试管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试管中馒头(淀粉)被消化成麦牙糖。

5、交流讨论: 1、2、3号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从全班28组中抽出8个小组,由学生把自己实验中得到的颜色结论汇总并交流:

①你的实验结论与其他组学生一样吗?如不一样请分析原因? ②食物与牙齿、舌和唾液有什么关系?

③为什么要放在37度的温水中?

④根据1,2、3号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证明:馒头消化需要哪些条件? ⑤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

6、课堂评议:

①学生自主性探究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②实验结果和假设与观察是否一致?

③学生在操作中是否有问题?

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了哪些知识?

⑤学生在实验中有无改进的设计?

第二部分总结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陶行知也有一首著名的诗:“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姥。”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能力。

在本节实验教学中,我突出了探究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思维方式来进行实验,通过反向探求、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主性探究实验。 探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来根据实验要求,自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亦由学生相互进行论讨交流,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束缚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指导时,重点应放在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要在不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前提下,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对有问题的小组作个别指导,以帮助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目标。

四、实验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各种能力培养。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注意到学生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发挥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2、细心观察的能力;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五、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和发挥。

让学生自主性设计实验计划,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们要敢于创新。学

生实验活动不是一种接受性学习,而是一种发现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性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性强、动手动脑的教学实验机会也多,如何创设更多更好的实验课,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会研究并获得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个探究实验设计:《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本节实验探究课的设计,非常适合正处于闲散假期生活刚过而迎来紧张学习生活的同学们。带着一颗对事物的好奇心,学生既能通过实验活动激发自己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又能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等能力。并且本节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留心,生物学知识就在身边。这样可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教学理念: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巩固基础知识,获得基本实验技能有着重要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食物中含有能量,含有营养物质,六大类营养物质的名称和特殊的鉴定方法。知道不同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不同。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不偏食、挑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鉴定方法。

难点:1.了解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含量不一样。

2.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1、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先做一个“小魔术”,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用米汤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字,待干后没有字迹,再拿到课堂上来。让写生用碘液把此白纸打湿,然后出现了“我爱生物学”几个蓝色大字。学生非常惊奇,为

什么白纸上会有蓝色的字呢?再演示“淀粉遇碘变蓝”这一特性,并告诉学生小魔术的原理。然后通过观看食物图片提出问题:我们常吃的这些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含有维生素?哪些含有蛋白质?哪些含有脂肪、无机盐、水份等。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2、明确实验原理

尝试作出假设要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先大胆作出假设。猜想某些食物中所含不同的营养物质。教师把几种营养物质的性质一一演示介绍,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3、制定探究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与否,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这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调控者。

4、营造交流氛围,分享探究成果

完成实验后,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之所在,及本人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及时总结,让各组间相互交流,分享探究的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