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关于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对大学生就业哪个更重要

辩词 1.正方观点:以个人需要为前提,做到物尽其能,更能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故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正方一辩陈述正方观点:“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选手列举了权威的问卷调查报告,并阐述了职业,大学生,大学生择业三者的相互关系。

3.正方观点:

1、个人需要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2、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

3 、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择业对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4.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不仅从生产关系,进到了生产力,还从个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谈到了择业的目的,要理有理,还不乏广阔的知识面。

5.我觉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只有喜欢才会认真的去做,才想去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啊!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有何不好吗?这样的人生才有趣有价值。而且你喜欢,证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这样你可以把这个工作推到更高的高度上。对社会来是说,它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6.当然是以自己的兴趣了啊!你喜欢了做起来才会快乐,你才可以为自己工作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你喜欢,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啊,你才可以在这里改革创新,这样一样也是为社会服务啊!而且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自身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1.反方观点:社会提供岗位,是个人就业的前提。社会所提供的正是社会所需要的。故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反方一辩对正方一辩的论点进行驳论,并提出了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和职业的存在以及大学生如何择业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需要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

3.在攻辩阶段,正反方犀利激烈的辩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正方暂居上风的情况下,反方展开了反攻,提出了为什么十年后国家要恢复高考制度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而正方选手也不示弱,积极应对,以四两拨千斤的回答博得阵阵喝彩。

4.反方认为社会需要才是更重要的,片面的强调个人需要会导致人们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正方认为个人需要更重要,只要兴趣使然就可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提出若一味服从社会需要就会与机器无异。

5.反方观点:

1、对大学生而言择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和择业的可行性等密不可分,这些所牵涉的都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2、择业时,也应以全局为重。当个人的爱好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以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矛盾时,我们就应当个人服从大局。

3、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已成明日黄花,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日益需求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6.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社会从原始的群居部落到现在的高度文明,每一步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思想,无论是高尚的。还是低贱的,只有每个人依据社会的需要而合理的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才有可能真正的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7. 倘若个人只是一味的注重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去生活、去工作、去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社会这个大海里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那么个人只有渐渐的远离这个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殆了自己,最后只能以一声叹息为自己画上终点。

正方先就祖国正需要大学生积极的投身西部大开发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辩题,再到农村的发展、建设,又到现今科技发展需要大学生,要大学生远离小我,实现大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及其单位的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特点和大学生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情况,提出高校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努力开拓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调查;社会适应性

【正 文】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准确地把握社会的需求,笔者对宁波大学历届毕

业生及就业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作了相关的评析。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查,我们采用问卷、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奔赴上海、杭州、宁波、嘉兴、余姚、慈溪等地区,对宁波大学各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宁波地区为主,宁波问卷占总问卷的60 %左右。我们对毕业生所在单位和部门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72 %;对毕业生的自我评价问卷发放400份,回收286份,回收

率为71.5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 %。

毕业生自我评价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

性别比例中男性占51.6%,女性占 48.4% 。这种抽样结果与我校历年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从总体上反映了我校学生的性别分布。

时间跨度:包含了宁波大学的首届到2001届的毕业生,其中90届(宁波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至95届占28.7%,95届至01届71.3%,这使得此次调查结果全面反映了宁波大学自建校以来至今毕业生的情况。专业分布:有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法律、土木工程、水产养殖、应用数学等,涵盖了宁波大学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学历结构:本科占84.2%,专科占13.0 %,本科双学位占2.8 %。被调查者从普通员工到经理都有。其中普通员工占73.4%,组织领导层占26.6%。这既说明此次调查结果集中了各个层次人员的意见,也反映了我校毕业生

在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发挥。

二、调查基本内容与分析

1、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特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所需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高质量、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还保持着传统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有学历10.5% 社会活动能力13.4%学习成绩优秀8.5%外语水平好15.0%性别4.9%专业理论功底扎实6.1%毕业学校5.7%能较长时间地为本单位服务8.9%专业对口6.1%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10.1%

毕业生生源地3.6%为人踏实、诚恳7.3%了现代多元的审度。专才型需求相对平稳,通才型需

求大幅上升。(见表1)

二是在注重人才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对个性和人格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选才更多地强调人的综合素质、道德人品及创新能力。象广州宝洁、汇丰银行在人才招聘中都没有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测试合格哪个专业都可录用。我们在对企业招收员工过

程中注重因素的调查也表明“事业心”、“开拓创新”等因素是企业所十分强调的员工品质。

在我们对“企业选择人才影响因素”的另12项调查显示,“学历”、“社会活动能力”、“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好”是招收员工的重要筛选依据;但“为人踏实、诚恳”、“能较长时间地为本单位服务”,即工作作风和对企业忠诚度也与上述指标不相上下。可见社会对人才个性与

人格越来越注重。(见表2)

表3 大学生对知识模块掌握情况

项目 〖〗较好 〖〗一般 〖〗不够好〖〗用处不大〖BHDG1*2,WK6,WK4,WK4,WK5,WK6W〗

专业知识〖〗29.4%〖〗51.9%〖〗8.8% 〖〗10.0%

外语能力〖〗24.0%〖〗28.0%〖〗33.6% 〖〗14.4%

电脑实务〖〗21.6%〖〗4.6% 〖〗29.7% 〖〗4.1%

人文知识〖〗16.3%〖〗60.6%〖〗12.5% 〖〗10.6%

理工知识〖〗14.9%〖〗52.2%〖〗18.6% 〖〗14.3%

经济理论〖〗14.0%〖〗51.0%〖〗28.7% 〖〗6.3%

法律知识〖〗11.2%〖〗43.5%〖〗34.8% 〖〗10.6%

三是学历及其知识层次依然是紧缺人才的重要指标。

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调查表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重点在本科层次,但硕士、双学位等

高学历需求比例有攀升趋势,学历作为进入社会各领域的敲门砖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情况。

(1)在知识结构上基本上能满足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

对毕业生知识面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较宽,近两成认为很宽,近三成认为一般,只有少数认为较窄,难以适应工作的新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看,毕业

生在社会上的适应度较好。(见表3)

表4 大学生适应胜任工作情况(单位 %)

12.6% 〖〗独立完成70.4% 〖〗完成17% 自感工作胜任情况〖〗独立创新

0% 〖〗不能

13.8%〖〗获先进奖励28.3%〖〗成绩平平55.3%〖〗工作结果情况 〖〗突出受重视

2.5%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认为掌握较好的是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电脑实务,不能胜任

各项指标的共同点是都以掌握程度一般为主,这样的知识模块掌握情况基本适应社会应用的需

要。

(2)毕业生基本上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并较好完成工作任务。在对自感适应工作时间的调查显示,71.7%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内就能适应工作,男女毕业生对适应工作的评价基本一致。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对从校园环境一下子过渡到社会环境适应很慢,有个别的毕业生甚至在两年以后还觉得难以融入社会。对自感工作胜任情况和工作结果情况的对比调查显示,毕业生独立完成工作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相对欠缺。从工作结果情况看,表现突出的不到43%,这与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的比例比较,相差很大。(见表4)

表5 大学生对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

项目 〖〗强〖〗较强〖〗一般〖〗较差

自学能力〖〗18.2%〖〗47.2%〖〗30.2%〖〗3.8%

解决问题能力〖〗15.7%〖〗53.5%〖〗25.8%〖〗5.0%

调适能力〖〗12.8%〖〗46.3%〖〗37.2%〖〗3.7%

核算能力〖〗12.5%〖〗42.5%〖〗41.9%〖〗3.1%

人际交往能力〖〗12.5%〖〗32.5%〖〗49.4%〖〗5.6%

表达能力〖〗10.6%〖〗45.0%〖〗40.0%〖〗4.4%

创造能力〖〗10.2%〖〗33.8%〖〗46.5%〖〗9.5%

自我管理能力〖〗8.4%〖〗46.5%〖〗38.7%〖〗6.4%

经管能力〖〗8.1%〖〗29.4%〖〗60.0%〖〗2.5%

分析能力〖〗6.3%〖〗43.7%〖〗43.7%〖〗6.3%

(3)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短,边工作边学习成为大众趋势。

对职业稳定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三成的毕业生打算在第一个单位里工作1—2年,近三成的回答2—3年,不到一成的回答3—4年,另外三成多的回答在合同期内。

表6 毕业生认为人才所应具备的精神(单位 %)

选项〖〗比例〖〗选项〖〗比例

科学的理想信念〖〗0.8〖〗为人民服务〖〗2.6

艰苦奋斗〖〗5.5〖〗强烈的进取心〖〗12.6

竞争意识〖〗12.8〖〗商业意识〖〗7.9

高度的责任感〖〗10.5〖〗时间观念〖〗5.4

效益观念〖〗5.9〖〗团结协作〖〗5.6

创新开拓〖〗9.3〖〗战略眼光〖〗4.3

法制观念〖〗6.2〖〗务实精神〖〗10.6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已成为“过去式”。在不断择业的流动中,各项能力的持续锻炼提高成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决定因素。这些能力一部分是在校期间塑造形成的,但更多的是在进入社会后永不间断的继续努力中获得的。在我们对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调查中显示,毕业生对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最为满意,其次是对调适能力、核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较为满意,最后是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经管能力、分析能

力,对这四项的评价相对信心不足。(见表5)

(4)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毕业生建议增强竞争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务实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对商业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创新开拓和法制观念等比较重视;而科学的

理想和信念、为人民服务观念则相对薄弱。(见表6)

三、调查引出的思考

1、社会适应性人才的特点变化。

首先,更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本次调查资料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是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当代社会的发展,各学科、各行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交叉和界限模糊的趋势,开放状态成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

其次,更强调智能结构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本次调查也显示,不断吸纳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知识优化组合,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处于动态状况,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大学生也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同时,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

维、具有创新意识,成为长期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

再次,更强调个性品质的进取性和竞争性。本次调查资料还显示,在社会各方面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进取性、竞争性品质成为人才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上述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利杠杆。这一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才是否能

适应社会的衡量指标。

三 辩论赛评判细则

1、 时间提示

辩论各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绿色警示牌提醒,用时满时,以红色警示牌示意终止发言。终止警示牌举起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 开篇立论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未脱稿适当扣分。

3、 攻辩

(1) 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 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 攻辩双方应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

(4) 选手应站立完成各阶段辩论,落座视为完成发言。

(5)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3分钟。用时满时,以红色警示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 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时间不超过2分钟。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 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要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6、观众提问

7、总结陈词

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谢谢主席,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法学部的4位优秀辩手就辩题展开辩论,我方观点是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旨在通过这场辩论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提供帮助,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择业观.那既然讨论择业,就是在即定职业中讨论如何选择的问题,是在选择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而非讨论职业是由何而来的问题.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职业,但我还是根据喜好根据我的主动意识支配我作出选择.职业有以下几个特征:经济性,它首先是要能解决劳动者的经济问题,满足其衣食住行的基本个人需要,社会性,是体现劳动者作为社会人的个人价值,促进性,职业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职业最根本和最多的还是以满足个人需要而存在.在如今,个人的发展

和国家的发展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今天我们对待个人需要应有一个深度认识,以个人需要为重并不等同于片面的追求个人利益,个人需要应包括物质、精神、个人价值观等具有广泛意义的需要.如归国华侨,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但他们不正是追求作为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的爱国情操,满足个人价值观的需求吗?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我们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无论我们作出怎样的职业选择,其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以个人发展为重能更有效的实现上诉目标.其有效性就表现在大学生作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选择自己擅长和爱好的工作其责任和奉献意识更能表现,也只有在这样合适的职位上最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量材使用,只有每个人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够使每个人的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形成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加有效的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试问让对方辩友做财务是合理配置吗?由此可见,以个人发展为重,正是要求广大的大学生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把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这不是追求个人需要所导致的问题,也不是按社会需要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国情,是社会供给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是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竞争问题.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敢于追求梦想才是最美的人生,那是你心灵的选择

什么是“个人需要:

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其它天赋都不错,就是音乐天赋比较弱,而他为了追求邻居小妹妹,非得要去学钢琴......这时,学钢琴是他的个人需要吗?我想不是。个人需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判断出来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对于肠胃不好的人,不论他们本身爱吃什么,水煮鱼或哈根达斯都不能是他们的个人需要,而只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粥类才更符合他们的个人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区别在于实际情况的来源,前者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后者是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判断的。

公务员和西部大开发的例子(反驳)

说到这里,我们先看考公务员一例。是不是那么多人都真的适合当公务员的呢?显然,不论于公还是于私都不是。凭良心讲,公务员不好当。很多人不过是看到了公务员行使权力的机会,

有着相对稳定的福利待遇,实际上不过是“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而已。甚至说,对于有些人而言,就算挨了打,也未必吃得着肉。并且,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也是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的,未必就比其它工作省心。对于这许多人而言,仅仅是幻想着公务员工作有多么美好,就根本不管实际情况、也不管自身的实际长处和短处,这不能算是“个人需要”,只不过是跟风式的盲从而已。

而对于西部大开发一例,我并不认为那个与个人需要有什么矛盾。话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上学地点找工作的,并且也并不是每一个学校的地理位置都很优越的,况且西部有些城市发展得也很好嘛。例如,重庆、西安、兰州、成都等等城市以及正在发展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我看就不错。与其留在一线大城市蜗居,可能还不如去这些中等发达城市来的理想。在这些中等发达城市,要企业有企业、要科研有科研,500强企业和著名高校应有尽有,在当前趁着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到西部工作,成为某个单位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怎么就不符合个人需要了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