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新课程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一地理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网络教学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高一地理第八单元就是以“环境与发展”为线索,揭示了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而本课讲述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是整单元学习的切入点,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如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查阅,结合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辩论讨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特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    (2)难点: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理解。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广,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2.学习能力    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具备相当的分析推理能力,但是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综合能力较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较为欠缺。3.心理特点    现在的学生关注时代问题,对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在群体中,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实现。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其积极性。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读议讲练”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学生大多已在前面几章中学到,但没有深入了解和归纳,因此,本课较多的采用“读议讲练”结合的探究性教方法。即以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和协作讨论为主,以教师的简要讲授贯穿始终,并通过练习得到应用。 2.多媒体网络课件与板书结合    有别于教材内容的抽象概括,互联网上有关环境问题的材料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突破课堂,本节课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用遭受破坏的恶劣环境的视频,创设真实性情境;在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并创设问题性情境,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不排斥手写板书,必要时通过书写板书与学生交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四、学法指导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信息量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课堂的开展,重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运用知识,而且要:1.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通过语言讨论和在线讨论方式交流学习结果。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文字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五.课前准备本课使用网络课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使用的学习资源来自于:◆地理教学资源:有关环境问题的文本、图片、视频文件,收集于学校网络系统的地理虚拟网站http//192.168.4.176。◆中国环境生态网  http:http://www.eedu.org.cn ◆人民网 环保频道  http://env.people.com.cn/ ◆中国环境在线   http://www.chinaeol.net/ ◆中国环保网   http://211.167.68.243/chinese2 分组情况:全班分18小组、每3位学生为小组协同讨论。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板书设计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一、人类与环境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城乡差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异    3.环境问题的全球性v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和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本课适合于我校或重点中学高一年学生,一般中学高一年学生对知识扩展部分可以不讲。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我校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第一章和下一节大气运动适当联系,为学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础。二、说教法。     1.教学及依据: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虽然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对于重点中学生对本章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层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和记忆。三、说学法指导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我在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本节许多知识都内含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如大气各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本节可用多媒体和设问帮助理解和记忆。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折和比较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本节中我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折得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四、说教学程序:


   板书: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的运动》说课设计
第三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地球与地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地球和地图”是中学地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基础的内容,其涉及到的经线、经度、纬线、纬度以及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等相关知识,均为中学自然地理的基石,所以对本节内容一定要加以重视,尽可能理解透彻。
   2.教学要求
      鉴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1)掌握经纬线的概念特点
   (2)掌握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并能加以应用,能确定地理坐标(在经纬网中)
   (3)掌握地图三要素养,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大小及表示方法,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4)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还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动手画图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纬度的判断。经度的判断(都可以分几种情况)
   (2)根据两点的经纬度判断方向。
   (3)同一纬线和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距离
   (4)地图上的比例尺
   (5)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判读方法及应用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内容有着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图示法
利用挂图,手画图等不同手段来表示经纬网,时区的知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2)比较法
   采用比较法来熟悉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区别(度数划分,变化规律,代号。。。)
(3)归纳法
   等高线的一般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值线图的一般规律
(4)举例法
  a.看数量上的特征    b.看形态上的特征
  c.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分析总结原因。
三.说学法
  同样道理,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也要加强实际的练习,努力做到学用结合,为此我也印发了空白地图让学生做些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诱发式导入: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中的地球运动相关知识说明经纬线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渐进式导入:用地图在地理中的地位引入地图三要素。
      2.课程讲解
         细讲经纬网知识及地图三要素相关知识
3.配套练习
   用一些较简单的随堂练习来巩固加深。
4.小结
   让本节内容更具系统性,完整性。
5.课后练习
   印发一张相关试卷当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考点: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概况
     形状、大小。。。。。。
  (二)地球仪
地轴、两极、经线经度、纬线纬度
列表比较
  形状 大小 变化规律 划分办法
经线        
纬线        


 
 
二.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   表示方法   大小
    2.方向(三种情况)
    3.图例和注记
    4.等高线地形图
       概念  特点  判读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省太湖高级中学地理组    谢冰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whchenbo.bokee.com)全班交流。
步骤:①明确目标: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意义和宇宙环境问题。②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③收集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④给学生提供网址。www.pku.edu.cn(天网)、 www.sina.edu.cn、www.cernet.edu.cn  www.stats.gov.cn 等 。⑤学生查找资料,在word里编辑,提交一份小报告到(whchenbo.bokee.com)。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