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 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 家庭教育思想 文化 现代教育 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对于

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影响,曾家良好的家风是曾国藩思想品德的渊源。曾国藩在继承了曾家重视耕读家风的基础上并发扬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

(三)曾氏家训的熏陶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写到:“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中国传统的家训,始于先秦之时,定型于两汉之际,成熟于晋唐之间,繁荣于宋元之期,由盛转衰于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家训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作为价值参照,其主要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伦理色彩。强调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进而强调敬老爱幼、敬上爱下等观念,将家庭伦理放大,体现了家庭关系的社会化。作为晚清一代通儒的曾国藩,他自然懂得家训的社会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传统家训的影响。 因而,传统家训也成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

(四)曾国藩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元明时期,湖湘理学的经世传统已被确立,并通过湖南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延续办学而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至明清之际,王夫之深受湖湘传统影响,继承发扬了宋代湖湘学派的学术

思想,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经学、论史学以及经世致用等方面更直接弘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上,曾国藩很自然地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尽管曾国藩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多变性,但湖湘文化性格这一基本特质是一以贯之的。同时他也接受了湖湘文化经世传统的熏陶,并且在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其弘扬和发展。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一)倡导“百善孝为先”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二)注重自身品格的完善

曾国藩当初也和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不良的习性,但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一旦当他意识到其危害之后,为了能他日有所作为,就通过不断自励,严格限制自己的情欲,改掉不良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曾国藩为了实现“澄清天下之志”,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他提出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后来都做到了。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 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第三条就是要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

(三)严谨的治学品格

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曾国藩还在家书中劝导兄弟及其子女要虚心向学,切记骄傲浮躁。

(四)富含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语,原本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和忧虑,顺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告示儿子可借山水花竹来怡养身心,看重自然景物对人的身心的陶冶培植作用,这与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即追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心灵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会身心舒畅,延年益寿。

三、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承继传统精华、突显时代特征。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湖湘文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毛泽东青年时代对曾国藩关于治学、理事要有恒而专的思想非常赞赏。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对很多人、家庭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

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重视德育的培养。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他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需求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社会道德正经受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打击。所以,要让社会风气净化,人人都能团结互助,就必须得狠抓德育教育。目前社会上,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引领,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用着原始自然的教育方式,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轻心理,重外显轻内省,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相当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曾氏家教还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们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都是“个人主义”色彩的,心胸狭隘自私,看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容不得半点批评,可想而知,这类孩子长大后是不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什么贡献的。因此我们要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成份,这有助于纠正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二)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意义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智慧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它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很多人都忽视或是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

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变成痛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腾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须强壮,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翼必须强健,家庭教育的大脑必须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

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发扬家风教育传统。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他写信给两个儿子说:“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二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沽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详。……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一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由此可见,曾国藩从小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又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他勤于耕读重要原因。

(四)重视传统文化素养的传承和发展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

继承,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示。时下校园里的学生,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浸染,在当今校园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土壤很贫瘠,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因此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校园自杀、他杀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一些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的言行,随时可闻,随处可见,尊师之风每况愈下,难怪不少有识之士在强烈呼吁“传统人文思想的回归”。由此可见 我国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能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现代教育应该把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弘扬现代文化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引起高度重视。

四、参考文献:

[1]钱叔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

[2]墨香满楼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3]曾国藩家训 黄西华编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4]曾国藩家书精粹 龙子明 选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第二篇: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2003年第4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总第98期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张亚宁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为了保持霄氏察族的长盛不裹,骨圆藩十分注视家庭教育。他认为要使家道不衰,官职、财富井不是长期起作用的

稳定困素,末道要*旺,必须靠赞子弟。曾匮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洲源深厚.一是受中国侍纯李训文化的影响;二是’r氏謇族的耕读擘风;三是情统的懦牢思想,速也是其末雇教育思想的主要潲泺。由此,捷定了曾圊藩末雇教育思想内謇的广迁、薄刺。

关键词:霄国藩;李庭教育;思想洲泺;耕读李风

中圈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16(2003)04--0018一—0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一生虽忙予抨击,斥责他们“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廊庙之于从军、从政,但对于家庭教育却一刻也未放松。对曾国藩F,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正是由于士的评价.特别是政治上的评价,历来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而旗的腐朽,最终导致了这个特权阶层的衰亡。颜之推之所对其家庭教育却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如著名学者钱穆以撰写《颜氏家训》一书,就是以此为教训,立为家训,使子先生在《中国学术通义》中就这样说:“若论近人论学,能有子孙孙引以为戒,保持自己的家庭不走这样的道路。亲切指点者,在前清有湘乡曾氏。近人多只日曾氏仅是一由历史经验可知,要使家道不衰,官职和财富是重要因文学家,而实曾氏于教人作学问方面,主张义理、考据、辞素,但却不是长期起作用的稳定因素。其中仅官场上的角章、经济四方面兼顾,道路尽开阔,又能作人治学并重——逐就能引起很多家庭的暴起骤跌。成功者平步青云,失败经师人师.不偏倚在一边。在其家书家训中,有不少方法指者顷刻间家破人亡,一切特权和财富都随之烟消云散。真点,虽若卑之无高论,却极亲切。”钱穆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正能够持久地保持家道不衰,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子弟进是比较中肯的。行严格的家庭教育,教他们读书,以及修身、齐家的道理,以

曾国藩白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通经史,自谓“学问儒学传家。只要有了好子弟,即使在政治上、经济上失去了各涂,皆略涉其涯”,∞他对历史上的官僚地主家庭的盛衰特权,仍然可以做到失而复得。曾国藩对此有着很深刻的原因看得最清楚。为了保持曾氏家庭的*旺,他十分重视认识.他在论及家道兴衰时指出:“凡家道所“可久者,不恃家庭教育。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但士族门阀地主的政众之维持。”@又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治地位却相当稳固,有些高门士族甚至可以经历若干朝代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而不衰败。如颖川苟氏历曹魏而至两晋世代显赫;琊琊王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曾国藩氏.从王祥仕曹魏直到南朝灭亡,三百年间始终为士族冠明确提出了,家庭兴旺,必须靠子弟贤才,而子弟贤否,不仅冕。这些家庭长盛不衰的原因,一是他们凭借家世门望,世仅取决于天性,也在于后天的教育,这就道明了曾国藩重视代担任高官要职,政治上享有特权;二是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土地,享有免交租税的特权;三是儒学“各以家法教授,”∞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出现过世代以儒学传家。这样的家庭实际上是官僚、地主、儒宗三长盛不衰的情况外,大部分朝代,官僚地主家庭往往是不稳位一体。但是,由于士族门阀长期稳定的政治经济地位,导定的.政治上的失势,土地财产的转移,简直就象走马灯一致了士旗家庭内部放松了对其子弟的严格教育,以致于使样转换不已。“千年田,八百主”,就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变他们逐渐走上骄侈之路,整日“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迂诞化。而明清时期,封建地主家庭的大起大落现象更是广泛浮华.不涉事务”o。当时的大儒颜之推就对士族的腐朽给存在。曾国藩对这种“富不过三代”的情况,存在着忧患和

收稿日期:2003——O卜18

作者简介:张亚宁(197卜),女,山东曲阜人,助教。

万 方数据

总第98期

‘19‘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惕惧。因为当时的曾氏家庭在政治经济上正处于上升时期。曾氏祖籍湖南衡阳,清初迁于湘乡县荷塘乡大界里,嘉庆十三年叉迁至白杨坪。迁于湘乡之初,家境并不富裕,直到曾国藩的高祖曾应贞一代,才渐渐富裕起来,至其祖父曾玉屏时期.经济情况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曾国藩为官之前,他的家庭大约仅达到中小地主的水平。直到曾国藩为官特别是他与其弟曾国荃封爵之后,曾氏门庭才达到极盛,而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这时,曾国藩自然担心其家道由盛转衰。怎样维系家风,使家庭兴旺,长久不衰,这是曾国藩当时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他特地写信嘱咐在家掌管曾氏家政的四弟曾国潢说:“余与沅弟同时封爵开府,门庭可谓极藏,然非可常恃之道o-⑦在《世泽》一文中,曾国藩对家道的兴衰作过探讨,“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乃是他的出发点,他指出:“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蛐他把流风余韵的君子之泽分为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他钦羡桐城张氏、宣城梅氏、高邮王氏三家的诗书儒学传家,也钦羡历史上唐代柳氏、宋代吕氏“门庭之内,彬彬焉有君子之风。”@然而,曾国藩更重视稼穑之泽,他认为“稼稿之泽视诗书、礼让之泽,尤为可大可久”。∞因而,曾国藩一生重视耕读家风的教育,并把其祖父星冈公的“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家圃旧业”一语视为“懿哉至训”,而“为万世法”。∞在给其弟曾国潢的信中指出:“记得已亥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日:‘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靠他吃饭。’此语最有道理,今亦当守此二语为命脉。望吾弟专在作I盱上用些工夫,并辅之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任凭家中如何贵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规模。”o

曾国藩重视家庭教育同他的政治阅历亦有密切关系。他为官三十多年,赐封一等侯爵,他不仅博通经史,还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他对官场的险恶有着亲身经历,而官员的沉浮对家道兴衰的影响也深深地积淀在他的心头。他曾说:“吾年来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o又说:“自古位高权重,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o这的确是封建专制时代的残酷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曾国藩的内心也是苦闷和自相矛盾的。曾国藩是务实派人物,他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由此出发,他希望诸弟及子侄踏上仕途建功立业。因此,他引导三个弟弟国华、国荃、国葆走上了镇压太平军的道路。而另一方面,他又让其弟国潢及其子侄在家,谨守耕读家风,以保持家道的长久不衰。

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曾国藩重视家庭教育,并不仅仅只为一己之家,也是为振兴儒风,扭转社会风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和抱负。曾国藩说:“盛世刨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婚他生当乱世,自然把力挽清王朝江河日下的政治颓势为己任。而振兴儒风,改变社会风气,重视家庭教育,也就成为他“挽危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他曾说:“治世之道……其风气之正与否,则私毫皆推本于一、己一身

万 

方数据与心,一举一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重修身。”o叉说:“余谓气节者,亦一二贤臣倡之.新乃成为风气。”o“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由是众人效其所为。”o他力倡正风正气,想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再推之于亲友及社会。虽然,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清末世风日下,人心日偷的局面,但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确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楷模。他的家书家训也被士大夫奉为圭桌,时至今日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首先,传统家训的影响。家训叉称庭诰、家戒、家范、家法等,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准则.它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家训肇端久远。如经后人记述而流传甚广的周公、孔子等的口头家训,这是流传最早的家训。然而,作为全面而系统并有重大影响的家训的出现,乃是在儒术独尊以后,最有影响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3Jr1)。此后,形形色色的家训便多了起来,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应是这林林总总家训中的佼佼者。

家训的绵延不绝,是同它的社会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第一,家训是适应封建国家的政治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在社会功能上,家是维护“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国乃是维护“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在家事亲”与“在国事君”是一致的,国是家的扩大,这自然要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第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家庭一员,还存在着从家庭内部自发地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需要,这种家庭成员社会化的过程,也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家训。也正是在家训的规范之下,使家庭成员适应社会,参与并改变着社会。第三,家训也是管理家庭内部事务、调和内部矛盾的准则.适应了家族在宗法社会中生存竞争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家训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传统家训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作为价值参照系的,其主要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伦理色彩。强调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进而又强调敬老爱幼、敬上爱下等观念,将家庭伦理放大,体现了家庭关系的社会化。作为晚清一代通儒的曾国藩,他自然懂得家训的社会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传统家训的影响。他曾将“张文瑞公家训一奉,寄交纪渠侄省览。….4辱来后辈八人,每人各给一本,叉给沅弟所刊《庭训格言》一本,……教之。”∞他认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张文瑞的《聪训斋语》都是“教家者极精”的教材,“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o因而.传统家训也就成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

其次,曾氏的世传家风。清末,曾氏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弟中,或是在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的。曾国藩的高祖应贞(字元吉)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箕曾

.20.张亚宁: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2003年第4期祖父竟希一生克勤克俭,祖父玉屏(字星冈)“少耽游惰”∞,说,曾不曲徇世议,经世非诋,其遭大而能容,通而不迂,此但却能“立起身责”,幡然悔悟,“白是终身未明而起”,“讲求公所由能定当时之难,赫然为近代英贤之笨。”o同时,曾国农事”尊。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决心甜:藩还能突破中外界限,吸取西方的有用知识与技术,他t张自己的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曾国藩“师夷智”以自强,创办洋务。由上可知,曾国藩乃以儒家思对其祖父非常崇拜,祖父的言谈笑貌.曾国藩把他总结为想为主体,杂糅了各家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思“八字诀”,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扫既早起和扫除;想就成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

考指祭祀,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宝,指睦邻,要做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和渊源,决定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到邻里之间“患难相顾”;书,指读书明理;蔬、鱼、猪,即种想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至经邦治世、修身进德,小到家庭生菜、养鱼、养猪。曾国藩以此作为家训内容之一,教育诸弟计,人际琐事,无不涉及。并将做人、读书之道贯穿其中,形子侄,并望世世代代守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困苦于学,成了一个完整的施教体系。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也取得了巨转而发愤教督诸子,把光大门弟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大的成功,曾氏家庭出了大批的人才。同时,曾国藩家庭教身上。出身于这样一个耕读世家的曾国藩,不可避免地要育思想的影响大大地超越了他的家庭和时代,不断地被人发扬家救传统。农民的传统特点在曾国藩身上打下了深深们所推崇和借鉴。

的烙印。他给自己订出了“不晏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

条,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晏起”为戒,以“早起、洒扫”致谢:本文是我的硕士毕业诗文《论曾国藩的枣庭教育互勉,是怕子弟好逸恶劳,染上纨绔习气。他强调“家中养思想》中的一部分。我的导师王钧林先生对我的鱼、养猪、栽竹、种菜四事.皆不可忽。”罄这样一来.“一则上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具体文句的润色都作了细?心接祖父咀来相承之家风,二是望其处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指导,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特向导师致谢!一种旺气。”o曾国藩后来虽为高官,但他仍把其祖父星冈

公“犹亲自种菜收粪”那种农民质朴的思想传给自己的子

侄.坚持“书蔬鱼猪”的传统教育。注:

再次,传统的儒家思想。曾国藩自幼“受学于庭,诵读①⑦@咸丰八年八月二f日谕纪泽,《曾文正公家训》上,《曾崮颖悟”,9岁时读完五经,15岁时受读《周礼》、《仪礼》成诵,藩全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2册第7620页(7620/12)。兼及《史记》、《文选》等书籍。后又先后求学于湘乡涟滨书(下引全集者,仅注册数与页数)

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进一步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以及湖南②《后汉书?儒林传》

学风的熏陶。这一时期对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③《颜氏家Oil)勉子第八

的影响。曾国藩在京十多年的翰苑生活中,开始凄《朱子全④《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致澄弟,《曾文正公家书》卷十,7585/12。

书》,走上了治理学的道路。但在治学上,他并非独崇朱熹⑥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致澄弟.《曾文正公家书》卷f.7593/之学,而是由朱熹上溯到周敦颐和张载。曾国藩的门人黎12。

庶昌对其治学作过概括:“始公居京师,从太常寺卿唐公鉴⑧⑨0⑩《笔记二十七则?世泽》.《曾文正公杂著》卷二,6442/11。讲授义理学,疾门户家言,汉、宋不通晓,亦崇尚考据,治古o威丰六年九月初十日致澄弟,《曾文正公家书》卷五,7305/1I。文辞,与蒙古倭公仁,六安吴公廷,师宗何公桂珍。汉阳刘公@《求阚斋日记类钞》上,6790/11。

传莹,仁和邵公懿表数辈友善,更相砻砥,务为通儒之学。o《求阙斋日记类钞》上。6795/11。

由是精研百氏,体用赅备,名重于京师。”o曾国藩注重理o《求阙斋日记类钞》上,6796/11。

学,但他不象一般的理学家那样,脱离实际事务。他一方面⑩《曾国藩文集》卷二,《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70讲求修身,把人生的追求指向内在的完善与超越,另一方页。

面,又注重现实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求经世之学”∞。也可@o《湘乡昭惠柯记》,《曾文正公文集》卷凹,4728/8。

以说,曾国藩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以理学为本,①同治四年十月初五日致澄弟、沅弟.《曾文正公家书》卷P.

7575/12。

经世之学为用,这是曾国藩思想上的一大特点。曾国藩不

仅对儒家各门派兼收并蓄,而且对诸子百家也是采取集众@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九日谕纪泽.《曾文正公家训》下.7663/12。

@@@《大界墓表》,《曾文正公文集》卷四,4784/8。

家之长的方针,他自称:“吾学以禹墨为体,老庄为用。”毋又@@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致澄、季弟,《曾文正公家书》卷矗,说:‘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7351/12。

人之术,两得之矣。”∞体现了一种包罗百川的气魄。正如o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光绪十六年版,第3卷,第l页。学者李肖聃所说:“公乃蓄德而穷思,博综而广术,树德则追o《曾文公正年谱》卷一,道光21年。6875/1I。

周孔,自叵隐师禹墨,持法窃用申韩,善处功名之际,乃因黄@转引自《水窗春呓?一生三变》。

老。故公之学,其大者出于礼经;而百家篇胜之术,亦时取o《求阁斋日记类钞》上。6773/11。之于济事。其于宋儒,笃崇伊Jil、紫阳,而于象山、姚江之⑦何贻妮:《曾国潘评传?序》,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万 方数据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张亚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山东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2003,18(4)3次

参考文献(20条)

1.<求阙斋日记类钞

2.<求阙斋日记类钞>上,6790/11.15.<求阙斋日记类钞>上,6795/11

3.曾文正公家书

4.曾文正公家训

5.<笔记二十七则·世泽>,<曾文正公杂著>卷二,6442/11

6.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致澄弟,<曾文正公家书>卷十,7593/12

7.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致澄弟,<曾文正公家书>卷十,7585/12

8.<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

9.何贻焜 曾国潘评传·序 1999

10.<求阙斋日记类钞>上,6773/11

11.<颜氏家训>勉子第八

12.水窗春呓·一生三变

13.<曾文公正年谱>卷一,道光21年.6875/11

14.黎庶昌 <拙尊园丛稿>,光绪十六年版

15.<大界墓表>,<曾文正公文集>卷四,4784/8

16.同治四年闰五月十九日谕纪泽,<曾文正公家训>下,7663/12

17.同治四年十月初五日致澄弟、沅弟,<曾文正公家书>卷十,7575/12

18.后汉书·儒林传

19.湘乡昭忠祠记

20.<曾国藩文集>卷二,<曾国藩全集>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兰婷.张作岭 试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期刊论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2. 杨曼英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其渊源探析[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9(3)

3. 相超.陈九如.XIANG Chao.CHEN Jiu-ru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6)

4. 李晓敏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期刊论文]-新课程(教师版)2010(6)

5. 宋一.耿永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特色[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

6. 匡翠芳.张云英 曾国藩家庭伦理教育思想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

7. 王淑珍.WANG Shu-zhen 浅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期刊论文]-许昌学院学报2007,26(6)

8. 严俊杰.黄正泉.YAN Junjie.HUANG Zhengquan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期刊论文]-湖湘论坛2007,21(4)

9. 房欲飞 曾国藩的领导教育思想和实践初探[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9(3)

10. 严俊杰.黄正泉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7(4)

引证文献(4条)

1.张秀峰 曾国藩家教思想探微[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2.许丽英 曾国藩教育思想渊源探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3.许丽英 论曾国藩的家教思想[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7(4)

4.杨荟娟 试论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1)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sdjyxyxb200304008.asp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