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孤独叫自我 孤独的质数1500字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有种孤独叫自我 -- 读《孤独的质数》有感 在数学中质数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不能被除了1以外的其他自然数整除,也就是说,质数和其他整数建立不起关联,即使除以1,它也还是它自己。几乎全部小说都有对孤独的描写,孤胆英雄、孤独的旅行者、孤独得近乎绝望的爱,都在“拒绝这个世界”,同时“被这个世界拒绝”,因为孤独的感觉很普遍,一百万人就有一百万种不同的孤独,只是从结果来说,差别其实并不大。这种孤独,感到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有效的联系,像质数。 这是一部关于灵魂之疏离的小说,同样也是一片续写生命之悖论的小说。与其说作者乔达尔将孤独的特性赋予小说的主人公,毋宁说他是在用锋利的手术刀在剖析两个变态的灵魂,将其中的残酷青春展示给读者。在这部小说里,患有厌食症的爱丽丝是个质数,爱自残的马蒂亚是个质数,他们心里都有沉重的过去,一个希望与人亲近却求不得,一个不想与人亲近却不快乐,两个孩子之间建立了“不完美而又不对等的友谊”,亲密吗?却在小心翼翼保守着安全距离,不碰也不让对方碰自己的伤口,然后他们长大了。小说里提到一个有点浪漫的名词叫孪生质数,像3和5、17和19,像1877和1879,它们之间只相隔一个偶数,距离那么近,却仍然是无关的两个质数,而且“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回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越来越难遇到”。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组孪生质数,即使心里都有彼此,即使想要接近的感

情非常强烈。而小说中除了两个主角之外,还写了很多其他人,他们的父母,明着暗着爱着他们的人,可是,对于这些人来说,难以沟通造成的各种横亘其间的深渊把他们与爱丽丝和马蒂亚分开了,最接近的状态也只是“坐在深渊的边上,双腿悬空摇摆”。这非常无奈,但又不能不默认,这种深渊并不是单方面造成的,更像是大家都没在正确的方向上加以努力。

主题上,孤独,困境,迷惑,突围,成长,是小说表达的核心。作者在人物的描写上文笔细腻,对于细节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刻画人物心理上所辖的功夫不容小觑。作者在小说情节的描写上非常具有戏剧性,给读者一种更为纠结的煎熬。这些文字就像熬药一样被一点点回忆起来,直至最后将所有的水分都蒸干了才作罢。这个过程虽然纠结,确实迷人的,它虽然挑战着读者阅读的耐性,让我们在精神上饱受折磨,可是它饱满的情绪,丰富的精神气质,却又让人深深沉醉。

在某种意义上,《孤独的质数》又是一部关于自我的小说,一部叙写个体之沉沦的心灵史,小说不再试图拥抱那些强烈的、激越的生命体验,转而寻找那些细碎的、平凡的生命的真实。或许真是因为孤独体验之绝对私密性,作者才会选择使用一种介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方式来创作。小说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内窥和手术刀观察并剖析着他笔下的人物,他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迷失,描摹他们的异于常人的一举一动的背后所承载的痛苦,并给他们一个妥帖的而合理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作者关于质数的隐喻,完全可以扩大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之中。成长的过程,便是不断砌筑心灵那间房子的过程,直至它终于被严丝合缝的封闭了起来。

《质数的孤独》的作者保罗?乔尔达诺在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写了这部小说,他当时非常孤独。不久前,在来中国的见面会上,有人提问:“你觉得爱丽丝和马蒂亚可以在一起吗?”他回答:“那要重新再写一遍小说。在小说出版之后,我认识了一个人,而这个人给我带来了爱情,使我产生了新的感受。”爱情,可能不是解决孤独的唯一方法,甚至像爱丽丝和马蒂亚那样,怀着深爱,也还是两个相隔的质数。但等待或许有用,让你留恋这世界的人和事也许真的会出现吧。

金融1251 王羽煊

2220120685

 

第二篇:书评《质数的孤独》

《质数的孤独》批判在文学中,不是所有坏的东西都值得去批判。坏的侦探小说,坏的色情读物,坏的幻想文学,本身就以次品的方式包装自己,它们并不怀着超越自身品类的奢望,不劳我们郑重拉杂摧烧之。还有一类作品,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写坏了”,如才力不足者勉力为之而终不免竭蹶,像这类“坏”,实值得我们同情,也不必去批判。只有一种坏,非批判不可,它们以精心结撰之名饰精心算计之实。这种淆乱读者耳目的坏,即所谓“坏的好文学”(bad good litera-ture),初看上去精致、深沉、藏着浅笑、忍着热泪、两个背影、一声长叹,细加审视,这些貌似“纯文学”的作品却原来是装配出来的,是在流水线上这里添一只高雅的胳膊,那里加一条深刻的大腿那样凑泊起来的。它们是如此光滑平顺,如此无辜无害,它们缺少的,或许正是罗兰·巴特提出的那个“刺点”。《质数的孤独》初看上去具备“好文学”的诸要素:创痛、孤独、自我省察、心灵洁癖、尖新的譬喻、圆熟的文笔。作为一位理科博士生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最令人惊异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圆熟、在于它的看似远非“处女”。保罗·乔尔达诺的聪明充分体现在他写的第一章以及他对第一章的设计。少女爱丽丝不情愿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学习滑雪,乔尔达诺写下整本小说中最富文学意味的情节。在天寒地冻的雪野,爱丽丝忍不住要小便:“尿就流在滑雪服里,流在连裤袜里……‘这真是一种解脱’,每当那股温热的液体流过她冻僵的双腿时,她都会蹲在那里这么想。”不止有尿,还有屎,爱丽丝的内裤也曾承托一团大便。昆德拉说,媚俗就是对屎的绝对否定,乔尔达诺似乎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媚俗的超越。他写道:“父亲曾经告诉她,被冻死的人,在完蛋前的片刻会感觉浑身燥热难忍,想脱掉衣服,因此所有冻死的人被发现时都只穿着内裤。这下可惨了,她的内裤可是脏的。”这种超然的笔调,置诸当代任何名家的小说中,都不会相形失色。故事刚开始,乔尔达诺已达到了其文笔的顶峰,接下来,他所做的就只是顺着坡道一路滚下来而已。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情节设计:女方爱丽丝,在第一章里摔瘸了一条腿,男方马蒂亚,在第二章里将智力有障碍的妹妹弄丢了。两人原初的创伤就此形成。两人的自我伤害也是对称性的:女方是厌食,男方是自残。接着,一个反面人物出现了,美丽而残忍的女学生薇奥拉,她将男女双方原本并行的关系扭结起来并促使它稳固起来。当一个外在的不祥突然降临,男方飞往北欧某大学开始了其天才数学家的生涯,女方则

留在原地,读者可以相当有把握地预计,这次分离是为二人其后聚首所兴的一点波澜。小说作者对称地为男女双方各安排了一个情人,他们现身之突兀如出一辙:追求爱丽丝的法比奥上前搭讪,与马蒂亚一见钟情的女人娜迪娅则陡然出现在马蒂亚朋友的餐桌边。当然,如我们所知,这一对称的恋情插曲无非是用过即弃型的。作为一枚糖衣花生,无论其文学的糖衣有多厚,《质数的孤独》里面有的只可能是一颗韩剧的心;“韩剧”,在此,是以其最庸俗、最刻板的意味被使用的。韩剧可贵的地方当然不是那些儿女痴缠、哀感顽艳,事实上,令韩剧了不起的是日常的伦理结构与情感互动的反复堆叠,各种形态、组合被无数次地叠加,遂形成人类行为特征无尽藏的素材库。而《质数的孤独》的内核之为“韩剧”,在于它取了韩剧的糟粕,弃了韩剧的精华,它以极单薄的男女恋情线索为出发点,而非从丰满的人物身上生发故事。作者对马蒂亚的设计具有明显的韩剧特征:俊美、内向、才华横溢。理科博士生对数学天才的形象设置居然与偶像剧编剧一般无二,毫无内在的特征,毫无有机的联系,甚至对生活在数学世界中的人的细节也欠奉。随着情节进展,我们已非常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作者根本无心再做什么雕凿,像第一章那样有冲击力的细节再也没有出现过,越逼近终局,文字越潦草,就像作者急着要起身去小便似的。什么是好文学?好文学增加、修正、深化我们对人以及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认识。而“韩剧”则与此相反,它固化我们的认识,用浅薄的模式替代它,说到底,这是一种怯懦、懒惰的认识,它形成一种内循环,无须与客观世界发生碰撞,满足于A、B、C等几个字母的排列组合。《质数的孤独》没有帮助我们进入数学天才的内心、进入厌食少女的内心,更没想到进入那被当成陪衬、布景的父母的内心,它使我们困在自己贫乏的对世界的想象里,没有为它注入新的元素,也没有对它造成一丁点扰动。作者故意将页码设置为不同寻常的质数排列,无非是一种噱头,是纯形式,因为当你一页一页读下去的时候,根本不会觉得页码如此印刷有任何必要———它不过是高级一点的言情小说。《质数的孤独》是一部没有内在性的作品,而这正是我们要特别批判它的理由。[国外观点]“这是一部非常成熟的作品,获得成功理所当然……小说的成功部分来自其风格的极简主义。场景、对话、描写,都与通常意大利小说华丽的文风迥乎不同,简练,近乎节俭……这是一部忧郁然而出奇优美的书。”———托比阿斯·琼斯,英国《卫

报》“我只是奇怪,成千上万的欧洲读者都(想必)认同作者悲观的出发点,借着他们的奉承吹捧,这只哭唧唧的小兽摇身一变成了文学的雄狮。”———卡罗琳·施,美国《华盛顿邮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