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利要求书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包括用于组成沟道模板框的竖模板,竖模板的底端之间安装有横模板,沟道模板框的下方安装有钢筋立架,沟道模板框内安装有内撑架,沟道模板框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钢筋侧架,每个钢筋侧架和内撑架之间安装有至少两组将竖模板定位锁紧的锁紧装置;使用时,将不同高度的模板通过钢筋立架、钢筋侧架和内撑架定位在所需的高度,模板支设完毕,对回填区域进行一次性回填施工,钢筋立架和钢筋侧架留在回填材料中,能够增加回填的强度,回填施工完毕后,将内撑架、竖模板和横模板拆除;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内撑架能够循环使用,一次性回填,减少了回填次数,节省了回填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100004

2010.2

权利要求书

1. 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包括用于组成沟道模板框的竖模板,所述竖模板的底端之间安装有横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下方安装有钢筋立架,所述沟道模板框内安装有内撑架,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钢筋侧架,每个所述钢筋侧架和所述内撑架之间安装有至少两组将所述竖模板定位锁紧的锁紧装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立架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立杆和横杆,所述横模板安装在所述横杆上,所述立杆向上延伸并靠在所述竖模板的外侧,所述立杆之间焊接有交叉设置的内杆。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撑架包括两根与所述竖模板平行设置的竖撑杆,两根所述竖撑杆之间安装有至少一根横撑杆,两根所述竖撑杆之间还安装有交叉设置的内撑杆。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侧架包括一端预埋在地基中且另一端与所述锁紧装置焊接的斜撑杆。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紧螺杆,所述锁紧螺杆上焊接有顶靠在所述竖模板外侧的顶板,所述螺杆上套装有顶靠在所述内撑架上的压板,所述压板外侧的所述螺杆上安装有锁紧螺母。

6. 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撑架和相邻的所述竖模板之间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规格相同的垫块。

100001

2010.2

说明书

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面积替代回填中基础、沟道和坑池等构筑物施工中使用的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当工程回填采用替代混凝土时,回填高度一般需根据基础、沟道、坑池等构筑物的底标高进行确定,一般需进行多次回填,如图4所示,先进行基层垫层找平,支设位置最低的第一层模板,然后进行第一次回填施工,如图5所示,使回填高度达到第二层模板的位置,找平并支设第二层模板,然后进行第二次回填施工,如图6所示,使回填高度达到第三层模板的位置,找平并支设第三层模板,然后进行第三次回填施工,依此论推,知道达到需要的回填高度,如图7所示。

根据这种施工方法,出现以下问题:

1、回填次数多,需多次回填、浇筑,作业量大;

2、模板支设、施工缝清理等工作作业量大,人力财力投入量较大;

3、沟道、基础、坑池等也需随替代回填进度而施工,施工速度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一次回填并且施工效率高的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包括用于组成沟道模板框的竖模板,所述竖模板的底端之间安装有横模板,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下方安装有钢筋立架,所述沟道模板框内安装有内撑架,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钢筋侧架,每个所述钢筋侧架和所述内撑架之间安装有至少两组将所述竖模板定位锁紧的锁紧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钢筋立架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立杆和横杆,所述横模板安装在所述横杆上,所述立杆向上延伸并靠在所述竖模板的外侧,100002

2010.2

1

说明书所述立杆之间焊接有交叉设置的内杆。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撑架包括两根与所述竖模板平行设置的竖撑杆,两根所述竖撑杆之间安装有至少一根横撑杆,两根所述竖撑杆之间还安装有交叉设置的内撑杆。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钢筋侧架包括一端预埋在地基中且另一端与所述锁紧装置焊接的斜撑杆。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紧螺杆,所述锁紧螺杆上焊接有顶靠在所述竖模板外侧的顶板,所述螺杆上套装有顶靠在所述内撑架上的压板,所述压板外侧的所述螺杆上安装有锁紧螺母。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撑架和相邻的所述竖模板之间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规格相同的垫块。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包括用于组成沟道模板框的竖模板,所述竖模板的底端之间安装有横模板,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下方安装有钢筋立架,所述沟道模板框内安装有内撑架,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钢筋侧架,每个所述钢筋侧架和所述内撑架之间安装有至少两组将所述竖模板定位锁紧的锁紧装置;使用时,将不同高度的模板通过钢筋立架、钢筋侧架和内撑架定位在所需的高度,模板支设完毕,对回填区域进行一次性回填施工,钢筋立架和钢筋侧架留在回填材料中,能够增加回填的强度,回填施工完毕后,将内撑架、竖模板和横模板拆除;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内撑架能够循环使用,一次性回填,减少了回填次数,节省了回填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现有技术基层垫层找平施工图;

图5是本发明现有技术第一次回填施工图;

100002

2010.2

2

说明书

图6是本发明现有技术第二次回填施工图;

图7是本发明现有技术第三次回填施工图;

图中:11-竖模板;12-横模板;21-立杆;22-横杆;23-内杆;31-竖撑杆;32-横撑杆;33-内撑杆;4-斜撑杆;51-锁紧螺杆;52-顶板;53-压板;54-锁紧螺母;6-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沟道反支模施工装置,包括用于组成沟道模板框的竖模板11,所述竖模板11的底端之间安装有横模板12,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下方安装有钢筋立架,所述钢筋立架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立杆21和横杆22,所述横模板12安装在所述横杆22上,所述立杆21向上延伸并靠在所述竖模板11的外侧,所述立杆21之间焊接有交叉设置的内杆23;所述沟道模板框内安装有内撑架,所述内撑架包括两根与所述竖模板11平行设置的竖撑杆31,两根所述竖撑杆31之间安装有至少一根横撑杆32,两根所述竖撑杆31之间还安装有交叉设置的内撑杆33;所述沟道模板框的两侧分别安装有钢筋侧架,所述钢筋侧架包括一端预埋在地基中且另一端与所述锁紧装置焊接的斜撑杆4;每个所述钢筋侧架和所述内撑架之间安装有至少两组将所述竖模板11定位锁紧的锁紧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紧螺杆51,所述锁紧螺杆51上焊接有顶靠在所述竖模板11外侧的顶板52,所述螺杆上套装有顶靠在所述内撑架上的压板53,所述压板53外侧的所述螺杆上安装有锁紧螺母54,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在锁紧螺母54设置至少两个翼板。

所述内撑架和相邻的所述竖模板11之间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规格相同的垫块6。

使用时,基层垫层找平,定位放线,将基础、沟道、坑池等构筑物的位置100002

2010.2

3

说明书

确定;通过反支模将基础、沟道、坑池等构筑物的位置预留出来,通过钢筋立架、钢筋侧架和内撑架将相应的模板定位在预留的位置处,模板支设完毕,随后进行工程替代回填,钢筋立架和钢筋侧架留在回填材料中,能够增加回填的强度;替代回填达到强度后,拆除内撑架、竖模板11和横模板12,进行基础、沟道、坑池等构筑物的施工。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内撑架能够循环使用,一次性回填,减少了回填次数,节省了回填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专利权利要求书

100002

2010.2

4

 

第二篇:专利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0002 2006.7

填表注意事项

一、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应当提交权利要求书,一式两份(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二、权利要求书应当打字或者印刷,字迹应当整齐清晰,黑色,符合制版要求,不得涂改,字高应当在3.5毫米至4.5毫米之间,行距应当在 2.5毫米至3.5毫米之间,权利要求书首页用此页、续页可用同样大小和质量相当的白纸续写。纸张应当纵向使用,只限使用正面,四周应当留有空白:左侧和顶部各25毫米,右侧和底部各15毫米。

三、邮寄申请文件不得折叠。

四、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和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书有几项权利要求时,应当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编号前不得冠以“权利要求”或者“权项”等词。权利要求书应当在每页下框线居中位置顺序编写页码。

五、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科技术语应当与说明书中使用的一致,可以有化学式或数学式,必要时可以有表格,但不得有插图。不得使用“如说明书??部分所述”或者“如图??所示”等用语。

专利权利要求书

专利权利要求书

10002

2006.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