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分析

高中语文组 单华

一提起作文,同学们总是眉头紧皱,一说上作文课,大家总是怨声载道。作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作文60分的分值让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也鼓励同学们不要惧怕作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作文分数指日可待。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注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作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的就是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的作文写得呆板无趣,要么就是照范文仿写没有自己创新的观点,在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了解社会时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表述能力。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能达到一些的效果。

一是素材的积累。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苦于没有素材,或者说来说去只是千篇一律的素材,毫无新意。我们语文组就搜集印发一些新颖素材发下去,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背诵记忆,或者通过阅读课来丰富他们的素材积累。坚持下来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记得有次我让他们观看了关于“瓷娃娃”刘大铭的事迹,大家都颇有感触,在笔记中八班的姜亚楠同学这样写道:“我们是奔跑者,奔跑在青春的路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今的一些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随便一点小困难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此时的你正因一些不顺心的事打算放弃生的权利,那么瓷娃娃刘大铭或许会

唤起你秋声的欲望。患有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的他,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接受过十多次手术,在被医生宣判死刑时,他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自学英文给国际医疗结构发送自己的病例,最终获得了远赴意大利米兰接受脊椎重建手术的机会。他的身体里被安上了13颗螺丝钉,植入了三块钛合金板,体内的血液被换掉了三分之二,他活下来了,他感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锥心般的疼痛。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勇敢地选择了这次冒险。”这个素材就可以运用到“选择”“勇气”“永不言弃”之类的作文中去。

二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中立意是关键,许多学生就是因为立意不准确而造成跑题或偏题,这在高考中是莫大的遗憾,因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次作文课,我选取了20xx年大纲卷的作文材料来训练,阅读材料时,我指导他们划出材料中的重点语句,例如材料中的年轻人说:“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等。学生经过思考和谈论分别从尚先生和年轻人的角度得出了立意,例如从尚先生的角度可以从“好人有好报”“善良是打败贪心的利器”“爱心的传递”等进行作文,从年轻人角度可以从“战胜心魔”“护住内心善良的火种,不要让它熄灭”等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充分从材料中提炼立意,从而选出最佳立意。

三是凤头。 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当堂拟题限时让学生完成一段开头,然后收集起来分析问题。具体可以通过课文《咬文嚼字》

来举例,朱光潜通过列举郭沫若的事例来引出观点,这里告诉学生引用名人或者众所周知的事例,或是诗词,或是著名的文章,用在开头中增色不少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四是豹尾。 豹尾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结尾简洁明了、强劲有力,往往首尾呼应或留有余味,需要经得起推敲。而学生在写作时容易虎头蛇尾,时间不够或者是写到后面就随便了。首先需要训练学生把握好写作各部分的时间分配,写开头的时候就应打好腹稿该如何漂亮的收尾。在教导完结尾的几种基本方法后,还需要多训练他们以融会贯通,当写到结尾时,仔细斟酌该运用哪种方式来表现,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需要精炼语言,做到字字珠玑。

对于作文的训练丝毫不能松懈,从现在到高考这一百多天时间里,强化训练,让作文成为学生语文成绩增分的利器。

 

第二篇:《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研究》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研究》教学案例

刁莲佳

【教学案例】

案例一:某次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早读,因为之前需要背诵的内容全部都已经背诵完毕。所以临时要求学生将高中必备篇目的剩余三首诗词背诵,因为是已经背诵过的东西,所以学生不以为意,大约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躁动不安。当天课堂临时对三首诗词进行突击检测,结果很令人心寒,全班竟然只有2位同学全对,而最厉害的同学错别字多达十余个。

案例二:早读开始时间为6:50,有一次,正好到校时间比较早,就提早进了教室。结果发现很多学生仍然在完成数学作业,而且发现了我以后丝毫没有收起来的意愿。直到我的善意提醒,他们看了下时间,才开始大声诵读起来。

【案例分析】

从两个案例中,我认为目前高三的早读课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其次学生只是疲惫地完成任务;并且他们对自己的估计也十分不准确。造成这三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大致可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早读内容和方式的单一性

早读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在早读课上,除了读还是读,除了读课文,还是读课文。一到早读课,学生就条件反射般地拿出语文课本,漫无目的的开始“读”。至于读进去多少,收获了什么,则从来没有系统性地去思考过。

二、早读的盲目性,教师的不作为

早读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学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目前早读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知道早读课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受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思想的影响,早读课放手任学生去读,岂不知这是一种“囫囵”式不求甚解的学习法,是非常低效的。而面对这样的现状,学生的责任应该是轻于教师的,因为正是由于教师的不作为,没有对学生培养成良好的习惯,才导致这种盲目性的加剧。

教师的不作为,将直接导致语文早读课的低效性。由于早读课属于“自习课”,教师不应干预,但早自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早自习课上,学生既不能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也不能复习其它学科,甚至不能复习语文学科,早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语文。但学生这种自发自在的“读”语文同样是低效的。以前,如果给学生明确了背诵的任务,并且告诉他们检测时间或者要求他们提前默写一遍,学生反馈出来的效果都比较不错,而在案例一中由于自身的忽视,未及时对学生作出要求,我们的学生自觉性又较差,所以整个早读等于浪费时间。学生自以为已经成功完成任务,但是实际上掌握的情况又不容乐观。

高三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随着近几年语文在高考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早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和产生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 丰富早读内容,合理规划时间

早读课也是完整的一节课,要求语文教师在观念上转变,要把早读课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一堂课去对待,并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早读时也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意识,教师在早读的开始时,就通过投影或直接板书或讲义的方式,给学生以明确的早读目标。高考要求决定了高三的语文早读课必须以高考考点为

中心来系统安排早读内容,同时兼顾平时考点复习,这就要求教师建构早读课的规范,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在进入高三之初应该把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标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复习计划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又能有计划有系统把握高考考点对应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笔者尝试将早读课建构成三个板块,对应将早读课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里,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板块内容,这样就能够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早读时间。

语言基础知识板块,时间为10分钟,内容包括易读错字音、巧记多音字,形似字、形异字、常见易错字,易错成语、熟语,语病类型及修改病句方法等。这一板块内容主要针对的是高考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该板块知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在于学生能坚持不懈去筛选记忆,每次早读安排内容不需多,可以安排5个巧记多音字的句子,20个易错字,5个成语,时间大约10分钟。这样学生阶段性目标非常明确,注意力就比较集中,效率也就比较高。

古诗文阅读板块,时间为15分钟,内容包括课本要求背诵篇目,古诗文鉴赏示例,史记,课外文言文,文言常见实词归纳、虚词归纳等相关知识点。这一板块内容主要针对的是高考文言文题、古诗鉴赏题、默写题。文言文题主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文言文及对应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同时,精选10篇20xx年高考文言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高考文言文的选择及出题方向。

古诗鉴赏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安排学生熟读古诗词常见意象、常见题材、常见表达技巧、常见题型以明确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品读古诗词鉴赏示例,可以从《唐诗鉴赏辞典》中精选相应的鉴赏让学生熟读感悟,日积月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阅读板块,时间为15分钟,内容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写作素材,优秀短文,阅读方法指导、表达技巧、基本题型及答题思路等。这一板块内容主要针对高考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不但能美化学生作文的语言和思想,在日积月累中学生也能在名人名言中汲取精神营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阅读经典短文时需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篇短文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这篇短文运用了什么材料又是如何运用的,文中有哪些好的语言,读完这篇经典短文有怎样的启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去朗读,这样的朗读是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笔者尝试过15分钟可以安排两篇1000字左右的短文,刚开始时学生不习惯带着思考去读可以安排一篇,等熟练后可以安排两篇。对经典短文的朗读,可以感受作品中的词语的准确,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谋局布篇,感人的细节描写,严谨的句式排列,优美的韵律。可以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三个板块三个时间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早读课的基本模式,三个板块将高考考点要求的内容系统规划出来,任务就明确了,三个时间段给学生一个又一个限制一个又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读,讲究了效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朗读,都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效果不大了。三个板块三个时间段的安排不应死板,追求整齐划一,而应根据板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等具体情况对待,也需根据早读课组织形式的要求灵活安排。三个板块的知识当“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第二, 增多早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

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显小于课堂,形式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规矩严格。但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默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早读课的时间,如果让学生每次早读课都严格按照三个板块三个时间段来进行,学生会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枯燥感,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需要研究早读课上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对于早读课来说,好的组织方法,好的早读形式是体现早读课价值与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是改变学生对早读误解的“杀手锏”。

范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能读好这篇文章,教师在早读课上要做好范读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去把握朗读不同作品的语气,让学生体验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出浓烈的朗读氛围。 范读可以是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是名家诵读录音。

唱读

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我们唱熟的歌,可能一辈子不会忘记,到老都会唱。在早读课第二板块中, 曾尝试给学生播放李商隐的《锦瑟》的唱读,刚开始时,学生觉得唱读的腔调很奇怪,笑得前俯后仰,学生试着跟随唱读,几遍后原来能背诵的学生就能唱出来了,原来没有背来的学生现在也能唱了。在此后的各种模拟考试中,只要考到《锦瑟》默写的,班级的学生都全对。由此看来,在学生基本背诵的基础上加以唱读,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特别是持久的记忆。

其它各种形式的早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我们又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生以哪种形式参与活动,都会直接轻松的获得经验与技能,记忆深刻,甚至受益终身。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早读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有了各种形式的早读活动,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早读的方法,早读不能一味默读,也不能一味大声朗读,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才能集中精力,才能高效。如学生在记忆易错字时可以让其他学生报出来,然后用笔写下来,能快速正确写出的,该字完全掌握,不需再记忆了;考虑一会儿才写出来,说明该字需要加强记忆;不能写出来的,说明该字要从零开始记忆并注意反复强化。同样,古诗文默写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记忆。 第三, 明确早读任务,检测学生收效

检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用意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与学的质量。早读课效率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手段检测。早读课的检测有别于课内阅读以考题形式的考查。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检测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或抽查背诵、或集体背诵、或抽查默写等、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来设计检测手段。早读效果的 检测应从提高语文素养与兴趣的角度出发,以激励为目的,通过比赛、竞争、测验、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奖励机制为立足点,根据学生意愿设立活泼新颖的奖项,最大限度给学生成功感,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获得早读的最佳效果。

高三学生的主动性较高一、高二的学生要强,检测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检测是最有效也是最能长久对学生成长最有力的检测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