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说课

《大学语文》说课

公共基础部 语文教研室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说目标)

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我院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课,它以祖国语言文字为载体,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它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工具性,是为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职高专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素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较规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程的设计思路

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一种生命运动,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选读,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一)阅读

能体会文本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本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词句含义,读懂内容,力求举一反三地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今名篇。养成默读的习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读物,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

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学会灵活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二)写作

能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正确的文体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得当;写说明文,做到语言明白、条理清楚;写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写应用文,做到适应生活需要、符合格式要求。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习作力求做到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于动笔独立修改的习惯。

(三)口语交际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恰当的表情和语气,态度自然,讲究文明和修养。尊重对方,耐心专注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在交流过程中能自信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普通话语言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

能力目标:

1、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2、能体会文本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正确的文体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4、在社交场合能有礼貌得体的言语举止,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德育目标: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课程教学内容(说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陆建华主编, 20xx年9月第一版。

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全书内容共八篇: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特点是:

1、首选经典作品作为基本的阅读范文。

2、选文范围广。以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开放的眼光,让学生接触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作品,接触不同的思想流派的作家作品。

3、编写体例操作性强:文学概述——文学作品——学习提示——思考练习——附录(常用工具书简介、历史朝代简表、中国文化传统首选取书目、中国文学

首选书推荐、世界文学首选书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六种)。这样的编写体例充分突出阅读经典、视野广阔、引导性强、操作简单的“以人为本”的特点。

课时安排

根据学院学期教学时间的安排(每周3课时)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突出重点章节的内容,本学期学院安排19周,

新生军训两周,法定节日中秋、“十一”、“元旦”放假,第十二周校运会停课三天,期中、期末考两周,只剩12个教学周,每周3学时,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学时。课外阅读和写作

大学语文说课

教学的重点、难点

1、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

程。各种文体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读懂各种文体的

文章,领悟其思想及艺术内涵,运用一定写作技巧写作各种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生存、学会做事。

2、教学难点是调动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训练

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教法)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公共课,语言文学底蕴主要靠长期积淀,对学生训练要求不高,因此,主要采用讲授法、提供参考书目阅读法、写作练习法。具体运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方法:

一、范文教读法。充分利用教材范文,通过对范文的阅读分析,提高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结合网络等进行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

二、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能够根据不同情境,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使学生真正了解语文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作研讨法。注重师生的互动,以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注重教师指导、师生合作,多边互动,允许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主动学习、灵活学习。

四、实践训练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实战训练;结合专业学习、毕业求职或社会调查活动进行实战训练。老师布置写作专题并及时指导点评。

四、课程学习方法(说学法)

《大学语文》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即阅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具体有以下几点。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散文、诗歌、戏剧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散文和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

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有些作品,如小说、诗歌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一些其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如诗词,诗歌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2.学生应多接触范文。特别是多阅读优秀范文。结合老师对优秀范文的讲析,自己揣摩运思之道,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五、课程教学组织(说程序)

基本程序为:

“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文学概述、范文教学———思考讨论———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写作实践

针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情境——练习”模式

基本程序为:“情境导入——介绍文学概述——介绍作家、代表作——教学典型范文——阅读讨论——课外实践(提供书目阅读)——写作实践

3.“比较——练习”模式

基本程序为:“比较相同题材作品——运用多媒体、通过网络了解本作家的其它作品——讨论及讲评——实践练习”。

4.自主模式

基本程序为:“任务布置——自主完成或小组完成任务——课堂交流——教师点评——理论探讨——课外阅读、写作”。

六、考核要求和成绩的构成(说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科,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采用灵活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提问、作业、出勤计分。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来命题,试题覆盖到节,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重点在于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学科最终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课程特色(说特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充实人.语文是语言,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等精神.是语文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造成痴迷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性化情境,使人的情感与之交融.这正是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这也使语文学科承担着一个巨大的育人任务.所以应把大学语文定位在与时代相呼应的人文精神陶冶的层面来操作.当前,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学语文要重构教育理念,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和谐、健全的人格,关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创设新的教学思路.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