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辅导:专题十七 议论文写作

专题十七 议论文写作

[重点点击]

一、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1)总体评述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用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文体。作者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逻辑论证等手段,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式,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示自己的态度、意见和感情,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它的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议论文必须注意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事实证明和道理分析的统一。

(2)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快速构思,快速结构示例如下:

①想表达什么——具体明确的中心。

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明确是以正确为前提的。写议论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表达什么观点,把宽泛的话题具体到一个点上,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这是成功的一个法宝。

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可分成若干个(至少2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论证。分论点可放在段首或段尾。段和段之间可考虑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②用什么表达——内容充实、论证合理。

通常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

一般论证思路可包括:

a.是什么:这通常是在概念性的议论文涉及的。如“诚信”是什么?“心灵的选择”是什么?

b.为什么:回答论点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揭示问题的根源。这个时候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论证需要选材典型、新颖,引述事例要简明扼要,分析事例则要全面具体,切中要害。

c.会怎样:揭示将要发生的结果,可以是好的结果 (预示前景,看到希望),也可以是坏的结果(危害)。这个结果既可以是事实,又可以是推测。

d.怎么办:提出解决的方案、方法,提倡好的观点、意见。

二、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实际就是作者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思路,而这一过程是跟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因此,选择、安排恰当的议论文的结构,对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1.并列式,总论点提出之后,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层次,去论证总论点的正确性。并列式结构的每个层次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来表达:(1)用句式相同的话;(2)用序数加以排列。当然不用上述方式亦可,只要每一层在内容上是平行的,都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就行。

2.递进式。光提总论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进行阐述。所谓“层层深入”就是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或由小到大,程度上逐步有所加重;或由大到小,自抽象到

具体;或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或前一层先浅说,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深化;等等。

3.对比式。是在一篇文章的几个分论点之间,或在同一部分的几个层次之间,形成正反对照,把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等事物列举出来,通过比较,揭露矛盾,从而阐明中心论点。运用“对比式”结构应注意:要有相同的对比点;要有对等的对比量;对比要具体化。

4.总分式。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先总后分;一种是先分后总;一种是先总后分再总。(1)先总后分,是先提出中心论点(总论),然后根据中心论点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分论点,通过逐项论述(分论),对中心论点加以阐发。(2)先分后总,是围绕所论述的中心问题,先逐层展开论述(分论),然后再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总论)。(3)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称为“纵式”;一是并行展开论述的,称为“横式”。“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另外,议论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也相当重要,开头往往提出中心论点。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1)从事例中提出论点。(2)从问题中提出论点。(3)从比喻中提出论点。(4)从引用中提出论点。(5)从对比中提出论点。结尾方法有:(1)总结全文。(2)卒章显志。(3)篇末点题。(4)呼应开头。(5)推究原由。(6)再作深化。(7)推而广之。(8)希望劝戒。(9)留有余味。(10)自然结尾。

[难点探究]

一、提炼出鲜明的观点

议论文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它是我们根据文题要求,对所议论的事物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对事物经过细致分析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观点的提炼,体现着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鲜明的观点应该是:正确、新颖、深刻。

正确,是指文章的观点必须思想健康,有时代气息;新颖,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陈旧的,而是新鲜的,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刻,是指提炼的观点不是肤浅的,而是能深入事物本质的。

提炼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从中受到启示,提炼观点。例如:

19xx年,北京大华衬衫厂出口到日本一批衬衫,日商从包装中发现了大量的蚂蚁,为此提出退货并索赔100万元人民币。大华衬衫厂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向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著名昆虫学家唐觉教授求助。唐教授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与研究分析,作出了权威的结论:这种蚂蚁只生存于日本的北海道。日方心悦诚服,撤诉并向中方表示了歉意。

唐觉教授为大华衬衫厂挽回了巨额损失,救下了一个厂。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表示了感谢: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

10年过去了,唐觉教授提起这100万元与一件衬衫的旧事,人们皆感慨不已。

这则材料讲的是一起涉外经济纠纷,中方起先处于劣势,后来出现了关键证据,中方最终获胜。

我们在审题时绝对不能只满足于了解这些,而应该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到了事过10年后的19xx年又提起了19xx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两个年代,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郑重其事地介绍大华衬衫厂向唐教授“赠送本厂产品衬衫一件”?唐教授为什么旧事重提?出题人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拨开迷雾,我们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介绍一起经济官司,不是要说明外国商人有欺诈行为,也不是在说明知识分子为国争光。问题的焦点应该集中到这一事实:为一个厂挽回100万元的经济损失,却只有一件衬衫的回报,这太不合理了。这正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没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是需要我们议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提炼,我们只有对材料进行整体考查才能得出。否则,如果凭个人经验,凭对材料片言只语的简单判断,得出诸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争光”、“日本商人对中国人民的敌意”、“大华衬衫厂维护民族尊严”、“唐觉教授何必‘旧事重提’”、“唐教授为国争光,不应讲价钱”等观点,都是肤浅或是错误的。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受到感悟,提炼观点。我们仍以分析一则材料为例:

有记者在采访一位老教师时,发现这位老教师在谈到自己过去的学生时,对其门下的“高考状元”和竞赛获奖者 的印象似乎并不深,但他却能一一准确地说出某某同学某年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疑问,某某同学在某年某月的一次实验课上发现过书本上没有描述过的现象,某某同学已毕业30多年了,来信从不点错一个标点??记者不解其意地问他为何如此,老教师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我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可以看出,本则材料的关键语句在于最后一句话。他对“学校”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的可能性有两种:因为他是教师;因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般。而佐证“不同一般”的材料有三,我们把这三件事一一解析,就可以发现,这三件事体现了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一是提倡学习上的怀疑精神,二是重视学生的发现能力,三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三点,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层次,远比谈高考升学率与竞赛获奖更有意文、“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就必须在“学校”这个词上做文章。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校”?“学校”的任务究竟应当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精神?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把老教师的回答分解为如上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说清楚了,水到渠成,中心论点的论证也就完成了。

3.运用联想,经过对文题的归纳分析,提炼出相应的观点。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千姿百态、极具观赏价值的中国盆景,已漂洋过海,出口西欧北美。

凡盆景,没有自然成长的,它是园艺师的智慧、耐心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要先选好树根,然后按一定的造型剪枝、压枝,用笼子罩,用绳子栓,经束缚、压抑、扭曲、剪裁,加上细心培育,方能成盆景。

经过仔细审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一个普通的树根制作成极具观赏价值的千姿百态的盆景,是园艺师根据树根的一定造型进行人为塑造的结果,由此可以联想到学校培养学生,并提炼出观点:培养人才,要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4.从比较和辨析中把握判断,确定论点。阅读下面的文字:

关于环境与成才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逆境出人才,有的人认为顺境出人才,也有的人认为不管逆境或顺境,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己。请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上面这则材料,要作辩证的分析,不能简单化。要搞清逆境与顺境的内涵,要搞清环境与成才的关系。环境与成才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结果,应从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要走极端,说话要有分寸。可以从对成才而言,逆境顺境的“弊大还是利大”的角度入手,但不能用个例、孤证代替一切。

对上述材料,可以有如下考虑:如果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那么“顺境不能出人才”能不能成立?如果能,论者将何以解释“顺境出人才”的事实?

通常的认识是“逆境出人才”,但是立论时一定要质疑: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有的时候还得从反面去思考,如:逆境也可能扼杀人才,而且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许多人

才遭逆境扼杀。

由此可见,顺境更应当出人才。

再想:顺境是不是不能出人才?社会上,是遭遇逆境的人多还是遭遇顺境的人多?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是逆境多还是顺境多?

按照“逆境出人才”的逻辑,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如果不能遭遇逆境,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生平庸、一事无成?

能经常从这样的比较、辨析中把握判断,就能使立论严密,无懈可击,且能常出新意。

二、让论据有力地支持论点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理由和依据,运用论据就是使论据准确、有力地支持论点的过程。

论据可分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当我们直接用论据证明论点,就是通常的例证、引证;当论据间含对照、比喻意义,就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我们不仅要学会简单的例证、引证,还要努力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对比论证及比喻论证,使文章更丰满,论证更有力。 要使论据能有力地支持论点,必须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取的论据要准确、典型、新鲜。论据必须真实无误,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要有时代感。有些作者对材料不加选择,拿到就用,根本不考虑是否切合论点,张冠李戴,既搞乱了自己,让人看了也会感到不知所云。如“论‘助人为乐”’,有人一见题目,马上就想到李素丽、焦裕禄、孔繁森、雷锋、徐虎,以为“人多势众”就是论据充分的体现,其实不然。如果具体分析,李素丽事迹主要是做好本职工作,岗位奉献;焦裕禄、孔繁森是人民公仆,不宜认作“助人为乐”;而只有雷锋、徐虎的事迹最切合题意,能说明问题。有些同学在论证“敢为天下先”时常想到的是第一次吃螃蟹、第一次吃蕃茄这些论据,毫无新鲜感,而有些同学却能另辟蹊径,写第一次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次提出土地批租、第一家电脑网站,令文章充满与众不同的气息,产生了好的效果。

2.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关系,力避“以例代证”。论据之所以成为“据”,是因为它靠理论分析支撑论点,所以不能简单地“摆事实”。通常情况下,用作论据的材料与论点难以完全契合,因而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对用作论据的材料应作必要的分析,把它与论点“焊接”起来。尤其是议论时作者习惯地使用一些陈例,这些陈例出现频率过高,已经难有新鲜感,这就更要借助分析,而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照抄照搬。不少同学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常习惯于“以叙代议”,运用例证法时叙例过详,出现了许多与证明论点无关的内容。有时一则事实论据会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论点需要选择不同侧面进行叙述,使之与论点结合得更紧密。如居里夫人青年时代的一次失恋曾令她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可是她终于凭着意志克制自己,因为她想到,除了所爱的人,自己还爱着祖国和人民,还爱着科学。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解为献身更伟大目标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抓住“她终于凭着意志克制自己”这一侧面,可论证青年人在人生关键时刻必须把握自己命运,用理智战胜情感;抓住“她想到了祖国、人民、科学”这一侧面,可以论证正确处理和超越个人不幸,才能有柳暗花明的新前程。

三、议论文的创新

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新。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能使议论文见解新颖,构思精巧,别具一格。具体的方法有:

1.辩证分析。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突出重点,坚持转化,常能左右逢源,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比如对于电脑,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即它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桥梁,它以信息快、联络广、费时少、贮量大而著称;在此基础上,也要看到它的弊端,即长期使用电脑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影响人际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智力因素的正常发

展,容易丧失创造力;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它的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可以扬长避短,化短为长。

2.标新立异,,议论文写作中应避免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应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如下面一则材料:花的事业是高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绿阴的。这是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按照常规思维,从材料本身出发,要立足于叶,肯定叶子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1)选择平凡。(2)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3)论“人梯”精神。(4)甘做“陪衬”的绿叶。如果这样写,难免会走别人的老路,难以在角度和立意上出新。但是如果不拘泥于材料的思想,就可另辟蹊径,赞美花和果的辉煌:(1)做时代的弄潮儿。(2)选择辉煌。(3)我们更需要掌声。(4)为了高贵而甜美的事业。如此,不仅路子新、角度新,而且见解新、立意新。

3.敢于质疑。一是勇于否定。比如对近墨者黑,就可提出质疑:近墨者一定黑吗?未必。因为在当今社会,近墨不黑者大有人在。于是可作出否定:近墨者未必黑。二是稍加改造。我们常说老马识途,但在当今社会,仅仅是老马识途吗?未必。因为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据此可进行引申:小马也能识途。二是重新认识。比如人们历来贬斥昙花,昙花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事实上,昙花虽然短暂,但它毕竟向世人展示了美丽,为世界增添了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昙花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四是重新评价。比如评价东施效颦。人们往往批评东施,认为她盲目模仿,适得其反。那么,东施是否就一无是处?我看未必。东施至少还有一颗求美、爱美之心,还有一点付诸行动、追求温柔之美。

4.善于联想。联想不仅可以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于一炉,而且可以化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从而使思路活跃,议论新颖。

(1)相关联想。通常根据提供的题目或材料,回忆有关的以往事物,联想相关的现实事物,畅想关联的未来事物。显然,这种联想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具有相关点。这个相关点就是提炼新颖观点的切入点。比如,从眼前出发,由日照联想到绿叶,由绿叶联想到枝干,由枝干联想到大树,由大树联想到森林,由森林联想到气候,由自然气候联想到政治气候,由政治气候联想到社会风气,由社会风气联想到端正党风??不胜枚举。

(2)相似联想。一般是先到现实生活中寻找与题目或材料相似的人或事,让题目或材料中的人或事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然后找出这种转移的最佳相似点,并根据最佳相似点拟出最新颖的观点。比如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根据文题中的“毁树”,可找到现实生活中同类事物“毁人”、“毁业”;由文题中的“种树”可找到当今社会中的相似事物“育人”、“创业”。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对应类比,可提炼出下列中心:①育人难,毁人易。②创业难,毁业难。或①育人难,毁人也难。②创业难,毁业也难。

(3)相反联想。由提供的文题或材料,向着相反的方向联想。联想到过去生活:卜与此相对立的事情,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此相矛盾的材料。进而,依据它们之间的对立点,力图产生新的见解。像文题“读宽容”,既可以从宽容出发,也可联想到它的反面——不宽容,比如有的人为一点小事而睚眦必报,有的人为自己的偶然失败而永远背着沉重的包袱;也可由宽容开始,联想到它的另一反面——假宽容,比如有的人对违反原则的事不闻不问,有的人对自己的过失宽大处理。如此,由谈宽容谈到不宽容,谈到假宽容,进而谈到去除不宽容,避免假宽容,应该说,这样一来,就会比一般的谈宽容要新颖得多、深刻得多。

[考点透视]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阵地。大多数年份要求写作的文体是议论文。具体出现过以下几种题型:

命题作文,例如19xx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xx年的“树木·森林·气候”,19xx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材料作文,由给的材料作为引子,联系现实生活,写议论文。

有漫画式材料,如19xx年、19xx年的看漫画写议论文;

有寓言诗材料,如19xx年的《鸟的评说》,由此写议论文;

有对比式材料,如19xx年对中学生的调查,对助人为乐行为言行不一进行议论;19xx年,对老树皮、新树皮进行议论;19xx年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很脆弱、有的却很坚韧进行分析议论。

所供给的材料,有时是单则,有时是多则。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由于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恰当的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各呈异彩,虽然不少讨巧的记叙文取得了比较高的分数,但我们认为,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再到“诚信”。命题者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即较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由于记叙文写作中的套构、宿构现象的严重,高考作文命题在一定条件下限定文体的选择,也不是不可能的。

[经典题析]

[例1] 20xx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题目及解析见记叙文写作例1)

[例文一]

勿为情所障目

广东考生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以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主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秩无事所铸的使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样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的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以情所障目。

[点评] 题目“勿以情所障目”,即是“化用”名言而来的,又揭示出所要阐述的中心,精彩而醒目。 文章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引出论题“以情障目,不见泰山”,先在理论

上分析,再以古事例来论证,接下来文笔一转,从对立面阐述了“不为情所障目”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归结出论点,思路清楚,分析透辟。文章或举事例,或采用引用,或采用反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和气势,也显示出小作者广博的知识。结尾点旨,亦与题目做了很好的照应。

[例文二]

“真我”何在

江苏考生

有句话说得好:“好坏之分,不过是人我之分”。大作家钱钟书又添了一句:“有人宁愿身上长虱子,也不愿用别人的毛巾。”

晚辈拍案叫绝之余,不禁想起人类的种种行为;想起妇人脸上的鄙夷,想起富人脸上的厌弃;想起一个圈子中人们的捧扬,以及对另一个圈子中人的蔑视。

连我们的判断也沾上亲朋好友的判断,故不知“真我”何在。只觉得温情笼罩着世界,忘却自己也在笼中套中。有人对长者的崇拜达到让人诧异的程度,那果真是听话么?再看他们对长者的依赖,又不禁让人哀怜。《红楼梦》中探春的作法未免有些过分,竟连自己的亲娘也不愿承认;可她的正直形象时时在我脑中,其叛逆性格正是《红楼梦》基本精神的写照。 也许沾带着亲情便沾带着“情债”,也许沾带着依赖便沾带着“崇拜”。可在自己的生活中,谁是主角?更有《荒原狼》中那一个个生动的面孔全变为棋子的戏剧情节,更有《千只鹤》中杂夹着矛盾的亲情判断。人世间的关系永远让人搞不清,自己头脑中的判断真的连自己也不能主宰么?

时时在镜中窥探自己,窥探渺小,窥探生活,时时感到“情”的压制。有时被亲人笼罩,有时被友人所笼罩,有时被伟人笼罩,唯独不能被自己笼罩。镜中的人是我么?那个木乃伊。凡事一旦牵涉到感情,仿佛人都变成了奴隶;是权威的奴隶,是依赖的奴隶。

多少时候,人与其说被权威欺骗还不如说被自己的感情欺骗。“人是两腿直立行走的无毛动物”,这个判断曾经红极一时,直到有人拔光了鸡的毛站在哲学家的面前。有人又提出“人是四季有性欲的知冷知暖的动物”,后来人们知道:这不过是穷奢极欲的小丑的写照罢了!可当时,还真的有不少人对其叫绝。人们啊,什么时候才能不因为“追星”、“捧月”之情而盲从呢?

如果我大声喊出这些话,不知道会受多少攻击?

我只敢用小写字母写出,看着人们不知“真我”何在!

[点评] 感情亲疏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这本是题中之义。但这位考生却从一个颇为独特的角度切入——“顺亲情而失自我”。由“亲”扩而至“友”至感情上所崇拜的“伟大”,故人的理智“有时被亲人笼罩,有时被伟人笼罩,有时被友人所笼罩,唯独不能被自己笼罩。”作者对镜自问:“镜中的人是我么?”发人深省。作者批判了“追星”“捧月”的庸俗浅薄,因为感情的狂热正是理性的盲目,追崇别人而失却自我,岂不可悲?“‘真我’何在”的诘问出现于篇末,卒章显志,扣题收笔,干净利落。钱钟书名言的引用,《荒原狼》、《千只鹤》内容的掺入,表现了作者读书视野的开阔,运用技巧的娴熟。

[例2] 19xx年上海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啊!”

[例文一]

“回声”的启示

一个孩子十分愤怒地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却毫不客气地“回敬”他。看了这则材料,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对于小孩子,小山的“回声”如此。那么对于我们人类,大自然的“回声”不也正是如此吗?

我们从古至今一直都把天灾与人祸相提并论,仿佛一次山崩、一场洪水就如同一次车祸那般充满着偶然性。也就往往把大自然对于我们的惩罚当做天命,命中注定的,我原来也认为地球上的灾害、危机都是必然的、无法预测的。然而,看了“回声”这则材料,我不由得产生了另一种看法:灾难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它的惩罚,是对人类无理行为的“回声”。 我不禁想起人类对于自然都做了些什么。疯狂地伐林,无节制地狩猎,不顾后果地污染。“蜀山兀,阿房出”,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森林变成黄土,河流变成干床??我们如此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我们相应的回报,地球上有近一半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吃不饱饭,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水灾一年接着一年地到来。

不同于小山对于小孩呼叫的回声只需几秒,大自然对于我们的“回声”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结果,人类往往对于大自然的回声不屑一顾,认为是很遥远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地“尽兴”地尖声高喊着,全不顾以后得到的回声有多大。等到许多年后,那样愤怒的回声来到时,可能早已忘了自己曾经做过些什么,而轻描淡写地归这为“天灾”。吾未见其明也。

我想,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待它,它也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这句话事实上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自然也同样乐意善待你,帮助你。在去年的长江流域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决定投入巨资全面整治上游生态环境,我不禁为国家领导们的高瞻远瞩而高兴。 愿我们能留给后代一串串优美的“回声”,愿人与自然能够和睦友好地对话,和和气气地生活。

[点评] 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展开合理联想,从“回声”现象引申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指出许多“天灾”其实是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回声”,要想得到优美的“回声” 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观点正确,立意深刻。

能紧扣材料展开论述,将小孩与小山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合理的类比。小山给小孩的“回声”只需几秒,而自然给人类的“回声”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见解,真令人拍案叫好。

行文流畅,有一定的起伏变化。用反问句提出论题后,笔锋一转,先写自己原本存在的错误看法,然后再转入本题,写读材料后的新认识。这样写,不单是追求曲折有致, 而主要是“先破后立”,增强论证的力量。

[例文二]

“回声”的启示

小孩站在旷野上,和小山发生了“争执”。母亲听说后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听了母亲的话,这位孩子应该会得到一点启示:“如果对它好一些,结果不会是这样的。” “回声”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回声”告诉我们,若欲得之,必先予之;“回声”告诉我们,无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做事方面都要明白“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明白,“若欲得之,必先予之”的涵义我们也都明白。虽然这两句话的涵义不一样,但在“回声”的启示上有联系。孩子的行为和小山的反应有些像瓜与豆,母亲的话更表明了得和予相应,可见其中的联系。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携着他的《一个都不能少》退出了本届戛纳电影节,理由是电影节主席对他的影片发表了一些不友好的看法。“孩子”不客气,“小山”自然也不客气。但孩子如果对小山的态度友好十分,小山也会对孩子友好十分。著名作家梁实秋曾经对女作家冰心有些偏见,后来在一次闲聊中大家都很客气,这使他俩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在梁实秋给冰心的信中,落款一直是“小弟实秋”。在这里,“小山”对“孩子”态度的聚变,恐怕正是因为“孩子”自身态度的改变。

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也是这样的。但人毕竟与力不同,有时一分的付出会换回十分的回报,而有时十分的倾注换不回半分热忱。不该放弃,因为只有先付出才会有回报。做事也是这样,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

付出和回报也许不成比例,但作为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理解它们的内涵。对待他人,冷漠也许比咒骂好,但绝对比不上热忱;对待学习和工作,麻木也许比轻视好,但绝对比不上投入。“回声”在山谷中回荡,也应传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点评] 从“回声”现象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明白“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观点正确,切合题意。作者对“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既强调“只有先付出才会有回报也许不成比例”,又指出“付出和回报也许不成比例”,有时半分的付出会换回十分的回报,而有时十分的倾注换不回半分热忱。”这些看法,具有辩证法的色彩,确实难能可贵。

内容较充实,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都不错。尤其是在分析事实论据时,能注意联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而更好地体现“材料作文”的特点。

语言流畅,文中的排比句运用得相当出色,转折复句也用得甚好。

[例3] 19xx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线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二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三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白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把“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一”,自由决定;②不少于600字。

[解析] 本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去议论,旨在测试考生对问题的思辩能力。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来自广东、江苏两省的报道,两者之间反映出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它们展示了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着的双重道德标准:人们既有着对良好世风的企盼,又有着顾及私利的一面;人们既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又因为有做好事招惹麻烦的经历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这种“知与行”、“人与已”、“理想与行动”、“道德规范与个人杂念”的矛盾,致使各种复杂的思想并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哲学,构成了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考生就材料二、材料三分别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是可以的,结合两个材料以一个材料为重点进行议论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站在两个材料之上,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反映出一定的哲理,往往会谈得更为深刻。

有的考生能够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援引材料一作为目前世风日益好转的佐证,表明对精神文明建设充满信心,说明考生具备驾驭三个材料的能力,他不仅能够理解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还能不囿于材料二、三的束缚,看到了三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考生在把两个材料复述一篇之后,丝毫不加分析,就急切地联系社会实际,以此为论据来补充两个材料,而且在行文中对实例进行过繁的陈述,企图以此代替分析论证, 这只能说明考生分析题的能力低下,落入了“字数不够,事例凑”的拙劣套路中。

由此看来,文章写得深刻与否关键在于洞察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高低,当然,能力的提高,又非一日之功。然而,这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值得引起应考同学思考。

至于有的考生在文中仅就材料二或材料三去分析论证,甚至有的考生没有用这两个材料,却仅就材料一加以论证,那当然是审题能力低下的问题,则应另当别论。

[例文一] 己所欲,施于人

古语说得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拿着这句话比照比照我们自己,恐怕能做到。但如果要我们“已所欲,施于人”,我想,能够做到的人恐怕不多。据某杂志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是啊!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好人当中,都希望整个社会洋溢着关心、爱护的情感,都希望国家稳定、团结和繁荣。可是又有这样一件事:某单位有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么办?”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为什么问别人和问自己竟有如此差距的回答呢?因为这些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脑袋里只有个人主义,没有奉献精神。

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生活好,事业好,都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可是,如果大家只想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而却不主动、甚至回避去帮助别人,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境况呢?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人的小圈子里,没有交流,没有爱,整个社会被一种冷漠的气氛所笼罩,国家萎靡不振,那还谈什么国与家,谈什么个人呢?

“己所欲,施于人”。君不见,互助的同学学得好,玩得好;互助的邻居亲密无间,胜似一家人;互助的集体兴旺发达。

要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好,那么把自己愿得到的,奉献给别人。要想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就出尽我们的一把力。朋友们,如果我们都能把“己所欲”施于人,那么我们的未来 就更加美好灿烂!

[点评] 本文从引用古语翻新一层入手,紧扣材料,层层深入地分析。有反面的批评,有正面的阐述,条理清楚,措词中肯,有较强的说服力。为一类卷。

[例文二]

伸出双手莫走开

辽宁考生

有两份问卷调查:你最爱的品质是什么?多数人的回答是“乐于助人”。别人碰上麻烦你怎么做?不少人回答“悄悄走开”。我不想对前者评头品足,但想对后者说一句:“朋友,伸出双手莫走开!”

“伸出双手莫走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实它的实质是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孟子曾发出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感叹,可见古人便知与大家一起快乐比个人快乐有意义得多。而“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帮助他人”,这告诉我们助人为乐是我国绵延至今的传统,我们怎可不继承、不发扬呢?继承发扬它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伸出双手莫走开”是社会主义温暖所在。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当自己陷入困顿时,希望别人“乐于助己”,看到别人有困难却“悄悄走开”,这是自私的表现,我们应摒弃它。

“伸出双手莫走开”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中国古代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感叹,其实又何必是远方朋友来才“悦”呢?只要你伸出热情的双手,定然会宾朋 满座,谁都不会走开。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人,李素丽、吴天祥、丘娥国??他们都是

这方面的典范,不但自己充实愉快,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真情。

“伸出双手莫走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否则,人人冷漠无温情,那我们将如何生活?

一首歌中曾写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让我们在渴望别人“乐于助人”的同时,也献出自己的一点爱,“伸出双乎莫走开!”

[点评] 本文特点如下:

①拟题含蓄、形象、新颖。“伸出双手莫走开”,喻解困扶危、互相援助的精神,主旨则在呼唤这种精神,提倡这种精神。

②中心明确、突出。文章揭示“伸出双手莫走开”——助人精神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温暖所在,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它的本质是“爱”的奉献。 ③论证集中,以因果说理为主,以例证为辅。

④结构严整。全文除首尾两段外,其余四段均以“伸出双手莫走开”起领,既深化中心,又绾结材料。尽管论证角度有所变换,却处处打在“助人”这个点子上,收到了鲜明、突出的论证效果,又构成了全篇的严整不紊的结构。

⑤语言简练、通畅;多处征引,援古证今,运用也算自然。

★阳光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xx年12月,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元,爱迪生一生的心血在这场灾难中付之一炬。

大火最凶的时候,爱迪生24岁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地寻找他父亲。最终找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摇曳的火光中闪亮,白发在寒风中飘动。他平静地看着大火,那平静中,可能有悲伤,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坚毅和冷静。

“我真为他难过,”查里斯后来写到,“他都67岁——不再年轻了——可眼下一切都付诸东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里斯,你母亲哪里去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着这样的场面了。”

第二天早上,爱迪生面对一片废墟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给烧得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再来了。”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的故事,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以“面对灾难(坎坷、不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哲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外国哲人说:“人就好像是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

你是如何认识“自我评价”问题的?请结合你与周围的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乃至选择职业方面的实际,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道德风尚奖”,有人向校长提出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级高在何处。校长笑着说:“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大家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惟有这个班的同学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窍喜和欢呼,而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

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格修养。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读了这段文字后,你一定很有感触。请以“喝彩”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还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请以“出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5.一位搏击高手败给对手后,愤愤不平地找到师傅,要求师傅帮助自己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师傅却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擦掉这条线任何一部分的前提下,使这条线变短。搏击高手不得其解,向师傅请教,师傅在原先那条线旁,又画了一条更长的线,这样一来,原来那条线看起来就变得短了许多。师傅说:“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强,才是你的取胜之道。”

其实,在人生路上,我们也需要全面增强自身实力,要注意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能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请以“自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6.校园里的玫瑰花开了,真艳真美,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喜。一天早晨,幼儿园的一位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一朵玫瑰,从容地往外走,恰好这时校长走来看见了,他很想知道这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便亲切地问她:“孩子,你为什么要摘花,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告诉邻居的老奶奶,学校里开了很美的玫瑰,奶奶很想看,可她病得很重,走不动,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小女孩的话,校长??

校长会怎么说、怎样做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有的说,该教她一点植物学知识;有的说,该再摘一朵玫瑰奖励她,因为她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请以“永不凋谢的玫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7.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有三个不小的缺点:嗓音不行,怯场,不识乐谱。这其中任何一个缺点都是从事演艺活动的歌手之大忌,但事实证明,这三个缺点都没能阻碍歌王的成功。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缺点,那么,我们大家又该怎样去对待呢?请以“面对缺点或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题自定;④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40行;⑤不得抄袭。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块锃亮的铁,如果不注意保护,不经常擦拭,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最终被锈吃掉。如果注意保护,经常擦拭,就将永远是一块锃亮的铁。请以“擦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9.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掌声,运动场上有掌声,领奖台下有掌声,歌舞剧院有掌声;课堂里有掌声,亲友相聚有掌声??

掌声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送给可敬的人、可爱的人、可贺的人,也可能送给讨厌的人;掌声还有不同的作用,可以让人奋起,让人激动,给人鼓励,有时也让人尴尬、 沮丧??

掌声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真心为别人鼓掌,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鼓倒掌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朋友,掌声能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掌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所写内容必须在“掌声”这个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题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11.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服务者或被服务者。“服务他人,造福社会”已成为不少人的为人准则。请以“服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在人类社会中,对手可以说是人类生命中的盐,少了它,生活会淡而无味。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碰上对手。如何寻找对手,如何对待对手,常常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请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13.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确实不可偏废。属于尖端科学的核能利用,能够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世界;同是电脑高手,有的在不断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增光添彩,有的则成为“黑客”,或骚扰,或攻击,不断地制造麻烦,??两个丈明的发展不能同步,就会导致深深的遗憾和潜在的灾难。

请以“文明的冲突”或是“文明的融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作为作文的话题;②题目自拟,文体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歌德说:我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的年表就是最好的说明。

康德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注定终生吃苦,我们注定活得不轻松,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15.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花最美,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也有人说,绿叶最美,因为它哺育并衬托了花。有人说,朝阳最美,因为它给人带来新一天的希望;也有人说,晚霞最美,因为它让人想起美好的往事;还有人说:真情最美,年轻最美,奋斗最美,无私最美??

其实,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请你以“生活中的美”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阿西莫夫,是一位一生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19xx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是他放弃教授职位的理由。有人说阿西莫夫“自我膨胀得像纽约帝国大厦”,他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毫不谦虚”,对此,他说“除非有人能证明我说的仿佛很自负的事情不属实,否则我就拒绝接受所

谓自负的指责。”而事实上“阿西莫夫式的狂妄自大”,带着直入人心的纯真和坦诚,具有巨大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请围绕“个性的张扬”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莎拉·班哈特是法国人最喜欢的一位女演员,她是四大剧院里独一无二的“皇后”。一次,莎拉在横渡大西洋的时候碰到了暴风雨,摔倒在甲板上。她的左腿受了重伤,而且染上了静脉炎、腿痉挛。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病情始终未见好转,且逾来逾重,医生建议她必须把腿锯掉。莎拉沉思了很长时间,然后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的话,那就锯掉吧,我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手术后的莎拉恢复很快,尽管她失去了一条腿,但她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并得到观众的认可。

学会接受,你就能以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来尽量享受已有的,你就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学会接受,你会发现,一年365天,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请以“学会接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18.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类在变,路也在变:从又窄又短,变得又宽又长;从有形,变得无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之路。

关于路,有过多少故事让我们心动。

请以“路”为话题,自拟一个含有“路”字的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某人喂养了两只母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每天,一听见“咯咯嗒”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那只母鸡旁边拾到一枚鸡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一天,主人从鸡笼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鸡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草窝;而那只爱唱的鸡却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伸着脖子“咯咯嗒”地叫个不停。 主人一直都认为所有的蛋都是爱唱的鸡产的,此时才如梦方醒。

请以这则寓言的寓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刘墉曾回忆过这样一段经历:还是学生时代的某一阵子,由于好久没动笔,再拾起笔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作品进步了。他以这件事请教老师,老师说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在这段不动笔的时间中,你有了新的领悟;一是因为长久的荒废,使自己的眼光降低了。”从此,每当感到自己有进步的时候,他都会以这两点去反省,这进步是真的进步,还是自己的标准降低了。

试以“标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800字。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有挚友,有诤友,有的人因网络成为朋友,有的人因书画成为朋友,有的人因体育成为朋友,有的人因酒肉成为朋友。有的朋友志趣相投,有的朋友臭味相投。 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阳光金点

1.开门见山,开篇迅速入题

有的同学开头喜欢绕弯,用很长的一段文字,绕过很长的引子,才把论点作一些交待。其实这是议论文的大忌。如同在饭馆吃包子,谁都喜欢吃皮薄的,要是三口咬一点馅,你肯定没了胃口。

议论文的开头应如“凤头”,小而好看,即三言两语,摆出观点,以引发读者的喜爱和思考。如果题目和话题的距离有些远,而在开头部分里,既要照顾话题,又要和题目有所照应。如以“摩擦”为话题,题目是《生命的风景线》,则在第一段中就应讲明“摩擦”与“生命的风景线”之间的联系。

2.选材讲究新颖、典型

议论文的材料出新一是在旧材料中“挖”出新意,如写“摩擦”,举“廉颇、蔺相如因摩擦而成刎颈之交”的例子,分析他们的友情和爱国之情,则深化主题;二是选用新材料,如在以“协作”为话题作文中,有的同学选用了香港“淘大花园”抗击非典的事例,又有深度,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3.引述事例和分析事例有机的结合

一般同学初学议论文,总是一大段叙述事例,一小句评论来代替分析,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正如水是水,油是油,事例和分析不能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看到,材料的引述应该简明扼要,引述材料的目的是为分析观点服务的,如以“协作”为话题.有的同学这样分析事例:

“虽贵为百兽之王,老虎也难成为群力协作的狼群的对手;而最为弱小的蚂蚁却能在协作下捕杀蝼蛄。协作让自然界创造了奇迹,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和人生不尽的思索。” 这样的话,材料的引述和事例的分析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4.巧用不同的文章结构形式

(1)并列式:总论点提出之后,用并列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层次,去论证总论点的正确性。并列式结构的每个层次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表达:一是用句式相同的话,二是用序数加以排列。

(2)递进式:先提总论点,然后层层深入地进入阐述。所谓层层深入,是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或由小到大,程度逐步加重,或由大到小,自抽象到具体,或前一层是后一层的基础,后一层是前一层的深化等。

(3)对比式:在一篇文章的几个分论点之间,或在同一部分的几个层次之间,形成正反对比,把对与错、美与丑列举出来,揭露矛盾,从而阐明中心。运用此法应注意:要有可比性,要有相同的对比点,要对比具体化。

(4)总分式:这有三类类型——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先总后分是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根据总论点确定各项分论点,逐层阐发;先分后总是指围绕中心问题,先逐层论述,然后归纳中心论点;先总后分再总,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加以阐发,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5.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升华主题

如果你有深刻的观点,富于诗意的佳句,情感的升华,不妨放在文章倒数第二段,这是文章思路的高潮部分,也是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显眼的地方。

6.结尾回应题目,全文浑然一体

好的结尾是短而有力,既照应了中心,回应了题目,又给人以深深的思考,留下回味的空间。这样,全文就可以衔接紧密,形成有机的整体。

如一篇《守住诚信的底线》的结尾:

“如果我们能做到处处讲诚信,时时讲诚信,人人讲诚信,那么我们必将从这条底线走

向发展之路和进步之路,那将是国家之福、社会之福、人民之福。”

这样的结尾就能够回扣话题,回应题目,并且使观点全面深入,给人以启迪。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