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听课评课记录范文

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 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 光 添 彩

(上大下小) (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 “返”的第4笔

遮 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

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

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 (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想象,你能像作

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评:这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质疑部分便慢慢指导学生该如何来品味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以往地学习自己探索出品文的方法,而并未采取繁琐地讲解。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概括、说话、读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此外,李老师还注重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补充好词、纠正学生的语病等等。学生学得

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听 课 记 录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习作3 《春游》

过程:

一、看图:

师:你觉得图中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点?

要求:按顺序说,要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生: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麦苗、岸边的小草长得正旺、柳条、河流、鸭子、花

二、学习例文:

师:有一位小朋友就用文字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请同学们用“~~~~~~”划出观察的地点

用“(三角形)”划出看到的景物

生:麦田旁 麦苗 绿油油 泛起波浪

小河边 桃花、小草、河水、鸭子

(清、缓慢、荡起波纹)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呢?

用圈把相关句子划下来。

(划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生:1、麦苗:不光写出颜色,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2、娇嫩的景物 让人不忍去破坏它。

3、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作写出了鸭子的可爱。

师:作者选出了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动物,鸭子选得与众不同。

齐读例文。

三、指导习作:

师:那天春游,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色?该怎样来写?

归纳要点:1、写景不需要写人或事。

2、有详有略,选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来写。

3、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

学生口头说景:(内容见板书)

可挑选景物有详略地进行描写。

四、板书:

阳光、空气、风

花 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 (杜鹃、紫藤)

柳树 柳枝吐翠 柳絮飞舞 (枝、叶、絮)

柔软

动物 忙碌的蜜蜂、昆虫

小河

评:课堂伊始,通过仔细观察图,进而说图的方式,使学生能将自己说的内容与例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例文的缺陷,为自己的写作指明了方向。整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例文,来发现写作手法与要点,而并未框定学生的写作内容。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易于写出精彩的文章。“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这一写作要点的归纳,也使学生明白文章的条理性十分

重要。

 

第二篇:听课评课记录

课听了,首先,觉得朱老师是个蛮有经验和霸气的老师,课总的说来还比较大气,有节奏.学习到了许多优点. 在听课过程中,我有一处有疑虑,"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这个环节中,学生最后汇报的图形很漂亮,也很多样,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在所有的图形中,学生所选的整体都是一样的,(四个方格),而最后得到的1\4的量也是一样的,而本课应该更强调 整体不一样,最后的部分也不同这样一个问题,而在这个合作以后,朱老师也是总结了:整体不一样,所对应的1\4 的数量也不一样.而这个活动中并未体现出来啊.我觉得,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如果,可以更好的处理一下,相信这节课会更加完美.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强调整体"1"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多举写例子.突出再认识.

楼上说得有理,在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中,画出四分之一的图形"口"所对应的整体图形的设计,时间和精力都花了很多,与今天的课的目标不太符,再则要想让学生创造出不同形状的四个方格而取其中四分之一,相对说来这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前面已学过面积,切割图形.数方格等知识.所以说老师的安排原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与操作技能.那么此环节的设计也是较弱了.

对3楼的看法深有同感。此环节没有体现出小结语:由于分数所对应整体不同,所以这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一个图形的1/4是口”,条件已经说明分数是1/4,对应的具体数量是“口”,那它的整体的大小也是相同的,只是整体的形状不同而已。

在实际运用中,已知分数和对应的具体量,找出整体是难点,是否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拓展题,强化一下。如作业中圆木的1/3那道题,学生就感到困难了。

朱老师的课有许多优点,值得本人学习.

听完课后,与旁边的老师也讲到了上面的问题("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整体不一样”。因此,在题目设计上是否有点欠缺。另外,在体会“整体不一样”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多举写例子,以便突出分数的再认识.

我听了朱老师的课,觉得他的课很有激情,很有号召力,值得我学习。可在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中,,"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我觉得这样设计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从反馈中也发现学生的所画的图形虽然很多,形状不一,可整体都是4。假如当时朱老师问一下 1/4是□□呢?1/4是□□□呢? 这样的话,整体就不会单一了,课会更精彩。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听了本课,好感动!!!!!!1老师的投入,老师的激情,师生的互动,知识的把握。无不恰倒好处。 我想说一点,分蛋糕是可以更到位一些。如:学生猜完后,来个很小的。再来个很大的。为今天的知识服务,又为

现实结合,机遇总是降临不断的努力中

第二次听朱老师上课,收获还是很大。朱老师的课特点是富有激情,老师是,学生也是。只是感觉“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这道练习是不是花的时间太多了点。

我是新老师,朱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严格和可亲是不冲突的。 就是感觉“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画出这个图形”学生所回答的都是整体是4,可我觉得整体可以不是4,这样似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不知对不对?

我是第一次听朱老师的课,觉得他上课很有激情,很有号召力,值得学习。

在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中,“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学生感兴趣,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因为从反馈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所画的图形很多,形状不一。

假如当时朱老师能再追问一下,如果 1/4是□□呢?1/4是□□□呢? 这样的话,题目就更丰富了,课也许会更精彩。

呵呵!虽然没亲自聆听朱老师的课,但老师们的精彩评课,感觉自己在“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这一环节也遇到了麻烦,学生的方法很多,而且觉得很简单,“假如当时朱老师能再追问一下, 1/4是□□呢?1/4是□□□呢? 这样的话,题目就更丰富了,课也许会更精彩。”哈哈那时我也能追问学生这深层次的问题那该多好。

我是名新老师,我觉得朱老师上课时学生都非常地积极,气氛很好.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恰到好处,特别是练习的设计与这堂课联系很好,我觉得我应该向朱老师学习.我自己也尝试得上了这堂课,我听课的时候觉得朱老师上得很轻松,但是自己去上了才知道原来漏洞很多.

朱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练习1/4是□画出整体时,我觉得没有很好的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实整体根本没变.还有,这堂课练习是不是太少了点,学生很难巩固知识点.

香山小学

稠城三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