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演讲稿

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银丰学校 王小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为人教版九下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

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历程和总趋势;

2、了解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2、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内容标准

通过研读新旧课标要求,我们会发现新课标更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政史的结合,目标更加具体简练。据此我制定本课的内容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体会、理解其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材料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进行论证;运用表格比较归纳概括三次科技革命基本知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二、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突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小字内容不作记忆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叙述生动、具体、形象,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加强了历史与政治、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导入框内容注重了教材的启发性,。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教材设置了活动课和课后活动与探究,以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编写体例

2011版课程标准下的世界现代史在体例编排上,是按照时序,并根据世界现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进程,采取纵横交织的的编撰体系。从纵的方面讲,是指世界现代史以时间为经,阐述了20世纪历史发展。可以把世界现代史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00 1

—19xx年,第二个时期:1945—今。从“横”的方面世界现代史有三大主题:第一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第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第三现代世界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本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纵向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横向发展的第三个主题。

(三)内容结构

世界历史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体现在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第20课人类迈入入“电气时代”、九下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包括时间和标志;第二,从速度快、领域广、影响大阐述其特点:第三,从生产力、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角度说明其影响。

(四)立体整合

从纵向整合看三次科技革命有其共同的影响: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都改变了国际格局 。

同时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国抓住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对接中考从科技革命的双刃剑角度入手,考查科技正面与负面影响。特别是负面问题政史综合考查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从横向整合看三次科技革命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工业产生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甲午中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政治上: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殖民者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制定863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接中考从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角度命题,考查历史上中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目前中国紧跟世界高科技发展进程的原因和目的。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新课导入从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的身边事物入手找找看,有你熟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吗?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发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联系。

(1)知识间的联系:在课前知识储备中让学生完成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表,既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又加强了对三次科技革命对比与整合。从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2。

(2)跨学科联系:学生在八年级生物课学过小羊多利的有关知识,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从而深刻理解生物工程中的克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讨论“你认为克隆技术有何作用?应该有所限制吗?是否应该克隆人呢?”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3、注重启发,论从史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是本课的的重难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文字、数据资料,启发学生依据史料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有效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4、注重培养自主合作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课的相关史实,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出示探究问题: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潮,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经成为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中国怎样应对?学生先独立思考2分钟,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2。

(二)评价建议

1、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通过当堂检测加以落实。

2、善于质疑能力的评价 :小组合学时,引导学生把本组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全班交流时适时提出,对有价值的问题给相应组加分。

3、阅读、搜集、处理资料能力的评价: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评出优胜组加分鼓励或发放免作业卡。

4、建立多种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就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引领学生进行自评、同桌互评、小组长评。

教师评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文本资源:

立体整合资源:注重前后知识衔接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前面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教材图片小字阅读部分:激发兴趣,扩充延伸。

2、多媒体资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的纪录片真实再现易于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3、社会资源:新闻热点:神十发射,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4、教师要把握课堂生成资源,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结束语:

说课标知方向,说教材知内容,说建议知方法,让我们的历史课堂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充满生命的绿意!谢谢!

3

历史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银丰学校 王小弟

4

 

第二篇:初中数学说课演讲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       教科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初中数学说课稿

《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一、定义           四、小试牛刀           七、练习
二、例1            五、阶段小结           八、总结
三、例2            六、例3                九、作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代数式的值》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