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人物春秋】

水得青山秀 林从鸟兽魂

——深受儒家思想侵润的诗文大家刘基

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卢国兴

刘基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也是元明鼎革之际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称他“诗文兼长”,与宋濂、高启同为“明初诗文的代表作家”。

水得青山秀,林从鸟兽魂。刘基的文学成就首先得益于他少年时代的的勤奋好学。他12岁中秀才14岁入郡庠,潜心苦读,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一次,在某书屋一口气读完一本天文书,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

其诗歌创作师法杜、韩,沉郁顿挫而奇崛豪放,晚年之作则归于哀婉悲凉。散文创作自成一家,成就突出。其散文众体兼备,形式多样,以寓言体为主,富于浪漫色彩和创造性,感染力强。刘基的代表作《郁离子》承先秦寓言之风并有所创新,不仅阐释了刘基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观点主张,还表现出他的审美观、价值观,达到了历代寓言家未曾有的高度。

刘基的文学成就也来自儒家思想的滋养。“施德政、得民心”是传统儒学的治国理念,也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在著名的《卖柑者言》中,他揭露了元代那些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在“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章里,他断言欺压劳动者的统治阶级总有遭到觉悟者反对的一天。《苦斋记》没有这一愤世嫉俗的态度与深刻犀利的思想,却不乏作者对人生规律的清醒认识。在记述苦斋地理环境、当地物产及主人的生活情趣后,说明了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对苦斋主人苦中求乐、宽敞襟怀的赞美与崇敬。

刘基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理好天下。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他还沿袭了儒家的教育理念,提倡"政教并举",鼓励兴办"义塾"以普及蒙学教育,并认为学校的教化功能就是"教民明人伦",并推崇"富而后教"的施教原则。刘基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无由得补舜衣 刻意伤春伤别

——“薄幸”诗人杜牧

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 陈叶珍

杜牧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时期著名的三朝宰相,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这就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

贵族世家,满腹才华,得具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们想象着杜牧总应该仕途高歌猛进、一路春风得意,可是,他的诗歌里却鲜见意气风发之作,更多的是伤春伤别咏史伤怀之作。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这是杜牧的无奈排遣、惆怅伤怀?是他的自嘲与悔恨?还是他的自信与豪迈?说法很多,似乎也都可以理解。但不管是哪一种理解,这都是杜牧生活的一段真实写照。

杜牧宦游江南,就爱上了江南。他爱江南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爱江南的“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更爱那江南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他。此间,他与秦楼楚馆里的红颜们吟诗酬唱,

歌诗相赠。“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对红颜们的赞美,对红颜们的眷恋。他差不多把此生的青春,连同满腹的才华,都交付了青楼佳人、红颜知己。在扬州,杜牧风流潇洒,声名远播。

也不知是杜牧的风流影响了他的仕途呢,还是他的仕途不如意导致了他的风流。据《唐摭言》说,德高望重的太学博士吴武陵拿着杜牧写于23岁时的《阿房宫赋》去找主考官崔郾,要求崔考官把杜牧评为状元,却遭人反对,说是杜牧品行不好,不拘小节,太过风流。不过也有人对此作了考证,说这故事多半是杜撰。杜牧的风流,应该是在他科举及第之后的事。

家庭的熏陶,儒家思想的影响,决定了杜牧也想如其祖父一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面对唐王朝的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发出了如杜甫“致君尧舜上”般的宏愿——“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他关心世事,忧国忧民,其《早雁》对边民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熟读史书,政治才华出众,总结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常常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以“咏史”的方式加以讽喻,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他还曾在一次平虏中献计,被宰相李德裕采纳,大获成功。

可惜这样的机会太少。杜牧生不逢时,无力挽大厦于将倾。他自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到五十岁卒于长安,因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途很不顺利。也许正是他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抱负又难以施展,所以也只能无奈地将满腔悲愤交于酒肆,付于青楼,而终博“薄幸”的风流之名吧。李商隐曾针对杜牧的际遇写了一首《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此诗寄寓了两人怀才不遇、壮志不遂之意,同时也高度称赞了杜牧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平。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以七绝著称。其咏史怀古的七绝多才气纵横,伤别写景的诗歌清新飘逸,不落窠臼。杜牧的文赋在晚唐也自成一格。他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可谓开了文赋之先河。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骄奢淫逸,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古之秦讽今之唐,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虽然此赋因辞采华美、凤采鸾章而被广为传诵,就《唐摭言》的故事我们也不难想见《阿房宫》一赋在当时的影响力,可杜牧的这一番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识远见,又有谁真正重视了呢?也难怪他选择流连于诗酒声色了。

【人物春秋】

食指——灵魂的歌者

浙江省奉化高级中学 张义志

初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是在大学校园的一个黄昏,当时心中涌成了一潮希望的海洋,一浪高过一浪。透过海与曙光以及那些片言碎语,似乎可以感受到某种来自内心的沉甸甸的重量。深厚的海洋浩浩荡荡,温柔的曙光恍恍惚惚,天真的字体闪闪烁烁,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现实和虚幻交织的梦。

食指说他失去了紫葡萄和鲜花,说他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食指信誓旦旦地说他坚定地相信未来。他真的信吗?就像一个

刚失恋的男人对一个未曾谋面的女人说:“我爱你。”他真的爱吗?大概食指是有点害怕想逃避但又不希望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他的心在微微颤抖着,一边表露着自己的心迹一边又怕不被所谓“积极向上”的社会认可,像一条冰水下的鱼儿,踽踽独行离群而游却不敢超过大部队的速度。“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而去/听不到一声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又怎能迎送生命中绚烂的朝夕”(《鱼儿三部曲》)。他相信未来却看不到未来,知道顺水的方向却不知道游到尽头会是什么。这样的矛盾在他身上完美体现。

所以他是一个真实的灵魂歌者,一个有两颗心的诗人。一颗属于他的“小我”,为自己在那个混乱时代的“特立独行”而歌,一颗属于他的“大我”,为弘扬主旋律爱国奉献敬业而歌。而这两颗心像两条无限伸展的不断旋转的直线,有相交也会有分离,但它们不会消失,因为食指向来这样生活。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每当看到这句“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都好像会随之疼痛一下。在当时的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想象几句在那时一般作家或者诗人的描写大概会是:“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手捧着<毛主席语录>,送别场面热闹非凡。”然而食指恪守着对内心所想的描写,感知到的世界就是纯粹的感性产物,不掺任何杂质,真实的心疼更令人揪心。再恢宏的场面只记得人手似海,再热闹的情境只记起汽笛长鸣。离开妈妈的痛楚,记忆尤深。这便是他的“小我”,最真挚的体现,每个人心中的缩影。

大概他天生不适合作那些冷冰冰的词句,“天上没有玉皇/水底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写在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之时,很少被人所传诵。虽是他的“大我”,但是读者们与他的共鸣不见了,剩下一种空洞无力的回声,在空而虚的城堡里回荡。

王阳明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而我想对食指说,把你的心作为宇宙,足矣。你稔知这世上的人情世故,不激进不反抗,不畏缩不退后,脆弱着,承受着,敏感着,背负着。

【人物春秋】

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曹文轩作品中的大美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屠建海

悲:慈悲,是对人间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悯:同情不是可怜,是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悲悯情怀就是哲人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曹文轩的作品就充满了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文学界不认识曹文轩的人很少,没读过他作品的儿童文学作家也绝对数不出来。在当代儿童文学园地中,曹文轩是绝对的领军人物。他对文学的贡献不仅是创作的那些作品,更是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对人类的悲悯情怀是一种博大之爱,是一种圣洁、虔诚的皈依。

选入高中课本的《前方》是一篇美文。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作品中指写道:“人生是一场苦旅,不论你的生活境遇如何,没有本质区别,不分彼此,人都

是苦旅者。”作者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博大关怀、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关照,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带着水乡童年记忆的北大教授曹文轩,有着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用他的话表述是:“学术使我获得了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需要的一份静穆而神圣的理性,而创作是我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依然保持了一份必要的点石成金的感悟和做人所必需的情趣。”

曹文轩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人,他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儒雅的一面。更多的时候,他愿意亲切而又恬静地聆听别人的谈话,而不是很踊跃地夹杂在那种谈笑风生的场面里。 他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书写。

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动人心魄之感,甚至催人泪下。

当我们亲抚《青铜葵花》时,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无不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当我们品味《细米》时,少年细米纯净美丽的心灵,乡村干净的气息,无不洗涤我们浮躁的心灵,安抚我们匆忙的脚步。

曹文轩表达了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他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曹文轩在成人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悲悯的人文关怀进入了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悲悯情怀所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很多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