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浅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江西省赣县中学 邓见发

内容摘要:作文言而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为此,笔者就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关注校园生态,可以激发创作情感,可以陶冶道德情操,可以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关 键 词:关注校园生态 激发创作情感 陶冶道德情操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放飞学生自由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为此,笔者就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一、关注校园生态,激发创作情感

作文言而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界定,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学生往往以为自己的生活“点线”太单调,太枯燥,激不起写作的兴趣。这时,我们教师可以让他关注身边的校园生态。

一所学校,哪怕是条件再差的学校,也会有些花草树木,蜻蜓点水,雀跃寒塘的景致。学生每天从这些校园生态旁边走过,不会有什么感觉,没有人会去思考那些花草虫鱼与我们写作有何关系,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写作教学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我校有着丰富的植物生态资源,乔木类,灌木类,花木类,草木类百余种,每到时令季节,春桃芬芳、夏荷亭亭、秋菊飘香、冬梅傲霜,再看去那青松挺拔、翠竹萧影、杨柳依依、梧桐散叶......它们绚丽多彩,争奇斗艳,不仅美化了校园,也美化了生活。校园如此美丽,如果引众多学子走进大自然中,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倾听生态的声音,了解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的内涵,关注生命的意义,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新鲜的活力。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经引领学生走进竹林,苍翠的竹子,疏密递减的竹节、轻逸的竹影,让学生生发出积极昂扬、振奋的生命情感,以竹为话题的作文相继成章:如《竹魂》、《把酒问竹》将竹子的一尘不染,不畏严寒,高雅素洁的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劝竹》却说“竹子因过分谦虚,故终难成栋梁”,聊以深思等等。我又曾引领学生在晚自习期间,走进校

园小小的莲花池,池塘不大,但四周的荷叶一片片挨着,有如亭亭的舞女的裙,很是令人流连忘返。有些学生站在这些清纯艳丽的莲花旁,竟情不自禁地念起周敦颐的名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想正是学生对这些校园生态的关注,才真正激发了蕴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情感,这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多么感到欣慰呀!

校园内外处处布满生态环境,校园生态也时时向我们招手,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让我们共同关注校园生态吧。

二、关注校园生态,陶冶道德情操

作文重要,做人更重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文作得好不好,除了受客观条件制约外,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在主观因素方面,人的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外部世界是足够的,何况人还有思维能力,还可以借助各种认识的中介手段。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呢?笔者认为将目光投向校园生态不失为一条捷径。

中国古代有许多品德高尚的文人,他们之所以品德高尚,与他们关注生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陶渊明爱菊,周敦颐喜莲,陆放翁酷爱梅......但他们所欣赏的多是自己的那份清高脱俗。

我们校园里同样有许多生态植物,它们足以让我们清高脱俗。你看那遍布校园的菊花,一到深秋季节便迎风怒放,枝枝娇艳,朵朵超凡,细细品味可以尽去人间杂念,让人联想起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文人陶潜正提着酒壶绕着菊丛“秋菊有佳色,抑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旷达与闲适难道不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吗?坚毅不拔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拔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披雪报春的冬梅,傲视严寒冰霜。他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故而历来被古今文人们所敬慕且誉为“岁寒三友”。老师若将这三友请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作客”,我想学生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受到洗礼。

校园生态不会说话,也不会行走,但他们尽其一生固守在一个角落,默默地散发着芬芳,他们的品格令人景仰。在这里我想再次呼吁:让我们喜欢校园生态吧,哪怕只爱上其中的一种,也能让我们心浮气躁的心灵得到净化,令我们的情操得到提升。

三、关注校园生态,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或摆脱不了无米之炊的困境,或走不出空话空套的无奈,时间一长,便没了自主的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新“课标”强调了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所以必须要凸显学生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酝酿、去创意,有个性地表达。为此,引领学生关注校园生态,走进奇妙的大自然,用心灵感悟自然,用高尚的情操去熏陶大自然,用那旷达、放荡不羁的去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作“平台”──创作目标自选、创作过程开放、创作评价灵活。

创作目标自选──校园生态异彩粉呈,让学生走进校园生态,用眼用心去感悟生命意义,体

会蕴含其中的文化科学内涵。看花、观竹、赏鱼,缘木、吻草、听蝉等等广阔的生态空间,将会给学生无穷尽的选择空间:如学生看到桂花飘香,刹时有同学就以《折桂》为题,写作了一篇白话小说,思维的敏捷、构思的奇妙、文笔的优美,犹如桂花入鼻,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当看到小草破土而出时,有的同学就以《萌芽》为题,创作了一篇积极昂扬的现代诗歌;当有的同学听到蝉唱,就想到了骆宾王的《狱中咏蝉》,构思了一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古色古香的散文。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题材的截取,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说来,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且切合各人实际水平,无论其是否具有挑战性,都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况且即使就是针对统一事物,学生往往也因为手脚的放开,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题目,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自然会强化兴趣,启发创新。

创作过程开放──关注校园生态,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创作,或三个一群面对高而有节的竹子品头论足,畅谈构思精髓,或五个一伙膝地而坐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赏菊的佳作,或一个人独自沉思,细细咀嚼,最后一挥而就。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们所要做的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创作评价灵活──自然生态千姿百态,这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的评价也应该灵活多样,不要使用统一标准。“因材施评”,不仅仅是反映学生水平,而且反映学生的进步。而对学生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其次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功能。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校园生态多姿多彩的一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整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也可能给你的作文教学带来更广阔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关注校园生态吧。

编辑短评:作者由课程标准理念出发,批评了长期以来作文脱离生活的倾向,提倡校园生态写作新观念,这一视角是新颖的,问题虽然不大,但作者的观点是很富现实意义的。对作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建议。(温立三)

 

第二篇:浅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浅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江西省赣县中学 邓见发

内容摘要:作文言而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为此,笔者就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关注校园生态,可以激发创作情感,可以陶冶道德情操,可以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关 键 词:关注校园生态 激发创作情感 陶冶道德情操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放飞学生自由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为此,笔者就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一、关注校园生态,激发创作情感

作文言而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界定,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学生往往以为自己的生活“点线”太单调,太枯燥,激不起写作的兴趣。这时,我们教师可以让他关注身边的校园生态。

一所学校,哪怕是条件再差的学校,也会有些花草树木,蜻蜓点水,雀跃寒塘的景致。学生每天从这些校园生态旁边走过,不会有什么感觉,没有人会去思考那些花草虫鱼与我们写作有何关系,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写作教学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我校有着丰富的植物生态资源,乔木类,灌木类,花木类,草木类百余种,每到时令季节,春桃芬芳、夏荷亭亭、秋菊飘香、冬梅傲霜,再看去那青松挺拔、翠竹萧影、杨柳依依、梧桐散叶......它们绚丽多彩,争奇斗艳,不仅美化了校园,也美化了生活。校园如此美丽,如果引众多学子走进大自然中,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倾听生态的声音,了解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的内涵,关注生命的意义,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新鲜的活力。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经引领学生走进竹林,苍翠的竹子,疏密递减的竹节、轻逸的竹影,让学生生发出积极昂扬、振奋的生命情感,以竹为话题的作文相继成章:如《竹魂》、《把酒问竹》将竹子的一尘不染,不畏严寒,高雅素洁的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劝竹》却说“竹子因过分谦虚,故终难成栋梁”,聊以深思等等。我又曾引领学生在晚自习期间,走进校

园小小的莲花池,池塘不大,但四周的荷叶一片片挨着,有如亭亭的舞女的裙,很是令人流连忘返。有些学生站在这些清纯艳丽的莲花旁,竟情不自禁地念起周敦颐的名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想正是学生对这些校园生态的关注,才真正激发了蕴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情感,这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多么感到欣慰呀!

校园内外处处布满生态环境,校园生态也时时向我们招手,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让我们共同关注校园生态吧。

二、关注校园生态,陶冶道德情操

作文重要,做人更重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文作得好不好,除了受客观条件制约外,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在主观因素方面,人的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外部世界是足够的,何况人还有思维能力,还可以借助各种认识的中介手段。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呢?笔者认为将目光投向校园生态不失为一条捷径。

中国古代有许多品德高尚的文人,他们之所以品德高尚,与他们关注生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陶渊明爱菊,周敦颐喜莲,陆放翁酷爱梅......但他们所欣赏的多是自己的那份清高脱俗。

我们校园里同样有许多生态植物,它们足以让我们清高脱俗。你看那遍布校园的菊花,一到深秋季节便迎风怒放,枝枝娇艳,朵朵超凡,细细品味可以尽去人间杂念,让人联想起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文人陶潜正提着酒壶绕着菊丛“秋菊有佳色,抑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旷达与闲适难道不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吗?坚毅不拔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拔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披雪报春的冬梅,傲视严寒冰霜。他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故而历来被古今文人们所敬慕且誉为“岁寒三友”。老师若将这三友请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作客”,我想学生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受到洗礼。

校园生态不会说话,也不会行走,但他们尽其一生固守在一个角落,默默地散发着芬芳,他们的品格令人景仰。在这里我想再次呼吁:让我们喜欢校园生态吧,哪怕只爱上其中的一种,也能让我们心浮气躁的心灵得到净化,令我们的情操得到提升。

三、关注校园生态,凸现创作主体地位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或摆脱不了无米之炊的困境,或走不出空话空套的无奈,时间一长,便没了自主的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新“课标”强调了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所以必须要凸显学生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酝酿、去创意,有个性地表达。为此,引领学生关注校园生态,走进奇妙的大自然,用心灵感悟自然,用高尚的情操去熏陶大自然,用那旷达、放荡不羁的去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作“平台”──创作目标自选、创作过程开放、创作评价灵活。

创作目标自选──校园生态异彩粉呈,让学生走进校园生态,用眼用心去感悟生命意义,体

会蕴含其中的文化科学内涵。看花、观竹、赏鱼,缘木、吻草、听蝉等等广阔的生态空间,将会给学生无穷尽的选择空间:如学生看到桂花飘香,刹时有同学就以《折桂》为题,写作了一篇白话小说,思维的敏捷、构思的奇妙、文笔的优美,犹如桂花入鼻,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当看到小草破土而出时,有的同学就以《萌芽》为题,创作了一篇积极昂扬的现代诗歌;当有的同学听到蝉唱,就想到了骆宾王的《狱中咏蝉》,构思了一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古色古香的散文。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题材的截取,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说来,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且切合各人实际水平,无论其是否具有挑战性,都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况且即使就是针对统一事物,学生往往也因为手脚的放开,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题目,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自然会强化兴趣,启发创新。

创作过程开放──关注校园生态,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创作,或三个一群面对高而有节的竹子品头论足,畅谈构思精髓,或五个一伙膝地而坐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赏菊的佳作,或一个人独自沉思,细细咀嚼,最后一挥而就。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们所要做的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创作评价灵活──自然生态千姿百态,这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的评价也应该灵活多样,不要使用统一标准。“因材施评”,不仅仅是反映学生水平,而且反映学生的进步。而对学生的作文,教师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其次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功能。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校园生态多姿多彩的一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整合校园生态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也可能给你的作文教学带来更广阔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关注校园生态吧。

编辑短评:作者由课程标准理念出发,批评了长期以来作文脱离生活的倾向,提倡校园生态写作新观念,这一视角是新颖的,问题虽然不大,但作者的观点是很富现实意义的。对作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建议。(温立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