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活动体验式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写实践性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教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教材十二册第9课的一次练笔,让学生活动后作文,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从电视上看到过记者采访的场面吗?你想过当记者吗?想不想体验一下当记者的生活?这段时间,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主持了一个“环保大家谈“的栏目,她请我帮忙,希望在同学们中间征集一些采访稿件,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我们全班同学可以过一把当记者的瘾啦,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记者证)

二、活动准备,交流心情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采访主题是什么吗?

(关于环保)

2、我们采访对象是全校师生,本班同学间也可以互相采访。大家想一想,采访之前要准备好什么呢? (纸、笔、要采访的问题等)

3、采访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文明礼貌,先介绍自己的身份,说明采访的意图)

4、现在请你根据主题准备好三、四个要采访的问题,(学生准备)出发之前,互相交流一下你的心情好吗?

三、活动体验,感受生活

给学生10分钟时间开展活动,同学们可以在本班内采访,也可以走出课堂去采访别的老师和同学。教师为了了解学生采访过程,可以随同一位同学进行采访,以便指导学生交流活动过程和体验。

四、及时反馈,交流体验

师:小记者们已满载而归,你们现在肯定品尝了当记者的酸甜苦辣,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完成采访任务的,在这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通过这次采访,你有哪些收获呢?

集体交流:

1、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的采访过程?

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你有哪些收获?

五、明确要求,理清思路

师:同学们,老师很想听听每位同学是怎样采访的,有哪些体会,但因时间关系,大家不能一一讲给老师听,这样吧,请大家把这堂课的内容写下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好不好?

1、写作前,我们应该明确写作要求。大家想一想,我们要按怎样的顺序去写呢?(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2、每步我们该写些什么呢?

(活动前:简单写一写自己要当记者的心情以及所作的准备工作。

活动中:具体写采访的过程,可以重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活动后:可以简单写写自己的收获或心情。)

3、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把采访的过程写具体呢?

(具体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被采访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4、你想给自己的作文起什么题目呢?

师总结:同学们,大家谈得很好。要写好本次作文,就要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写出来,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篇:让内容充实具体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让内容充实具体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针对学生作文内容平直、空洞、干瘪的毛病,学习课文在具体展开事件过程中所运用的“波澜曲折”与“细节描写”手法,并加以运用,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学习方法

(本步骤设想:由课文《孤独之旅》所写事件与表现的道理入手,明确写作文章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进而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内容平直、空洞、干瘪,引导理解课文解决此问题的手法,形成感性认识。)

1、回顾课文《孤独之旅》所写事件

——家道突然中落的杜小康无奈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一路上感到茫然与恐惧,到达后整日与孤独为伴,在一次于暴风雨中追寻鸭子后变得坚强起来。

2、回顾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面对困难与挫折,哪怕内心再难过,也只有勇敢面对,才能练就坚强性格,并最终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3、老师归纳,提出问题:这就是说,课文是把“杜小康在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成长起来”这一事件作为蕴含“对于困境勇敢面对才是出路”这一内在中心之神的外在之形,从而做到形神兼备的。但,课文若仅仅像我们概括的那样去写事件,道理肯定难以得到表现。整篇文章就会内容平直、空洞、干瘪,而我们在作文中却常常犯这种毛病。古人云:文如看山不喜平。同学们能根据这句古语,具体说说课文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克服这一毛病的吗? ——写出事件的“波澜曲折”。在遇到困难,尤其是所未经历过的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般情况下总是要感到茫然,感到恐惧。杜小康也不例外,在离开家乡油麻地去放鸭的路上,随着离家越来越远,尤其想到前路的茫然未知,恐惧一阵阵袭上心头,便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只是父亲不予理睬,一股劲儿赶鸭子前行,才到达了目的地。在放鸭过程中,由于只有父子二人和一群鸭子,他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父子间的对话越来越少,越来越简短。即便这样的日子也过不安生,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暴风雨冲散了他们的鸭子,好不容易找回来了,却发现少了几十只。这时的杜小康反而不害怕了,即使父亲叫他休息,也坚持分头去找,结果找着了鸭子,自己却迷了路,只好独自一人带着一群鸭子露宿野地,但他却没有哭,觉着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就是说,课文为了突出对于困境勇敢面对才是出路这个道理,这个中心,这个神,作者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曲折,具体表现在杜小康的心理感受上:恐惧—孤独—坚强。

4、老师点评,引向深入:说得好,但如果仅仅是写恐惧、孤独、坚强,波澜是有了,却未免抽象、空洞、干瘪。大家想一想,课文为了使内容充实,事件饱满,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1

——运用了各种“细节描写”手法。杜小康的恐惧主要表现在去的路上,作者首先写了他的动作、心理和语言,“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对父亲说“不去”了,要“回家”,“向后眺望”,只能见到“朦朦胧胧的树烟”,油然而生一种对前路未知的恐惧。接着写父亲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沉着脸”,对杜小康的请求“置之不理”,“不停地撑着船”赶鸭前行。同时,描写了景物。这以对鸭群的描写最为突出:鸭群在小船的驱赶下呈“倒置的”大小重叠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仿佛只要稍微停下来,它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鸭子的叫声“显得寂寞”, 鸭们也“突然地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漂游者了”。其他景物如天空、水面、过往船只、草滩或凹地、炊烟与热气、声响、萤火虫??的描写,无不突出陌生、空旷、荒凉、孤寂的特点,用以衬托杜小康的恐防。安顿下来之后,主要通过父子间交流方式的变化与心理描写来展现笼罩他们心头的孤独。坚强则突出表现在暴风雨中追寻鸭子这一情节当中。这里描写了暴风雨的可怕,鸭群的惊慌、逃窜,杜小康的受伤,父亲的体谅,但这时的杜小康心中全然只有鸭子,独自露宿野地,面对雨过天晴后的蓝天明月,嚼着芦苇根,已不再悲哀,不再害怕,有的只是坚强了。另一方面,描写了鸭子们的,以鸭子的长成衬托杜小康精神的成长、长大。课文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事件才饱满起来,内容才充实起来,人物形象才丰满起来,道理才凸显出来!

5、老师小结,强化记忆:对。课文正是运用了“波澜曲折”与“细节描写”的手法才使简单的“杜小康随父亲放鸭”的故事有血有肉,充实具体。我们写作文章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

二、拓展延伸,巩固方法

1、出示短文《钓鱼》,要求说出该文对此两种方法的运用

钓鱼

鱼来了!鱼竿一颤,沉下、浮起,再沉下??“渔翁”手臂猛地一扬,一条红鲤鱼在空中划出一道彩虹,沉闷地落在草地上,扑扑剌剌地跳动着,哇,鱼足有尺把长!

“渔翁”含着笑,一脸的成就感,一只手攥住鱼头,另一只手把鱼从鱼钩上解脱下来。“下酒菜有了。”我心想。

“渔翁”把玩着鱼,像是在欣赏自己的杰作。不过,且慢,他在干嘛?他立起身,走到河边,把鱼轻轻地放入水中,鱼儿摆动了一下尾巴,倏然游走,只在身后留下一个美丽的水漩??

“渔翁”这才意识到我的存在,冲我一笑,又一次整理好渔具,扬手、抛钩。

我愣在那里:不要鱼的“渔翁”,他在乎的是什么呢?

太阳已经下山了,昏暗渐渐掩映过来。我边走边想:有了这份情怀,成全的不仅仅是自己所在乎的东西。

2、学生讨论、交流

2

3、展示学习所得

——文章很短,写的事件也很简单,是一个人钓着了一条大鲤鱼,又把它放回了河里。但写出了“波澜曲折”:钓着了鱼,且把它从鱼钩上解脱下来了,照一般垂钓者的做法,应该是放到盛鱼的器具里面去,我也心想“下酒菜有了”,但“渔翁”却把它放回河里,然后又是“扬手”、“抛钩”,让我发愣,最后才意识到“渔翁”的用意。这里“渔翁”的行为和“我”的想法都有一个曲折,整个事件就有了波澜。

——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作者很注重细节的描写。鱼咬钩在水中挣扎的状态,“渔翁”起钓的姿势,鱼出水后落在草地上的动态,“渔翁”垂钓成功后的神态,天色的变化以及“我”的心理活动都展开了描写,文章的中心也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来揭示:有了这份情怀,成全的不仅仅是自己所在乎的东西。这样整篇文章就充实、饱满了起来。

三、布置任务,运用方法

1、老师总结,强化方法

这样看来,作文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行为。当我们确立好中心,也有了表现中心的事件之后,只要运用上“波澜曲折”与“细节描写”手法,也就是一是写出事件的起伏转折或............情感的跌宕变化;二是对人物做事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以及相应的环境.......................................景物展开细致的描写,就能避免内容平直、空洞、干瘪,让文章有血有肉,就能引人入胜。 .........

2、布置作文,提出要求

出示选题范围:考试 夜归 约会 迟到 比赛 爸妈不在家 异地访亲(友)不遇?? 从中选取一个或另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首先运用以前所学的确立中心、处理详略的方法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再运用上此二法,写一篇作文。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