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影评

在课上看了这部影片,我只是像平常看影片一样看完就完了,但是老师推荐看的影片一般都不俗,我回到寝室又看了一遍,顺便把第二部也看了,当然看第二遍与第一遍的感觉是不同的,至少把第一遍没弄清的细节弄清楚了。看了下网上的分析,说影片涉及弗洛伊德的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犯罪心理学方面等,当然我也在片中看到诸如行为科学、心理行为等一些涉及高深理论的词语。但是我坦诚的说,我至今对本片还是缺乏理解的,我理解不到这些层面,我仅能以自己鄙薄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影片一开始就使用固定镜头把观众的目光定在了维吉尼亚州匡蒂科附近的森林,配着清晰的虫叫、鸟鸣、雾气,给我们展现了静谧的环境,慢慢的运用移动镜头把女主人公映在观众眼前,随着主人公的出现,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听起来给人以诡秘之感,同时调动观看者的紧张情绪,从影视视听语言分析可知:音乐是有情绪的,其调子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气氛,对故事发展走向也有直接的关系。森林、天空、人物服装呈现的都是灰色,三者相互映衬,就像大多数影片营造人做恐怖、悲伤的梦的氛围般,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导演所刻画的天空肯定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克丽丝被告知克劳福找她,她跑向建筑楼的时候天空(有云朵、蓝天、阳光)是美丽的,与先前的灰蒙蒙完全分离。使用跟镜头、远景、全景、中景、特写等来表现女主人公的训练,伴随着人物在画面中的运动,急促的喘息声、快速的脚步动作、湿透的衣服等,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克丽丝刻苦、上进、顽强。这与她见到克劳福时他夸她形成直接对应,也是表明,行为劳动组那么多男性为什么偏偏选中她去执行这项任务的原因,也为她能成功抓到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做一暗示。

在影片中,观众一直以克丽丝为关注点去看发生的事,她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在其间插入在影片中出现次数不多但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心理医生莱比的画面。我们可以发现,片子不像那些设计办案的影片,很多情节使用闪回、人物回忆来刻画作案过程与细节,它不这样,它使用人物对话进行描述,给观众很多想象空间,而不是让看者像个土豆样一味的单纯的接受,在对话中使用镜头对图片的处理来交待事情。虽然影片情节不复杂,逻辑性却不输于那些影片。本片有好些地方的表达形式与我们平时看的影片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一、克丽丝第一次去精神病找莱比。在克丽丝见莱比前克劳福、奇顿医生通过直接的表达和巴尼间接的表达对莱比进行了其作为食人狂魔的深刻的表述,在克丽丝从通道走到莱比被关的地方时,所看到的犯人是不一样的,前面三个很脏,而莱比却衣着干净,很绅士的,里面收拾的很妥当利索,与他本身的作为太不相称。按常理,一般大多影片表现这样的病态人物都是通过特别另类的方式来展现,而本片超出大多数人的惯常思维模式,使用此种新奇的方式来展现食人狂魔,我不得不称其精妙。细细想想,这也符合本片涉及的心理分析行为,因为要对其进行分析,肯定他就要做出一些常人看不透的行为,看似简单,却很复杂。二、大多影片在涉及犯罪杀手时,总是把做坏事的人物隐藏得很神秘,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不到最后一分钟是不会让观众看到坏人的面貌的,就像那个坏人就是影片的压轴一样,殊不知,观众早已讨厌这种做法(太娘们、太拖拉),突然想到鲁迅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本来这是一句好话,但我觉得用在这儿也很合适,此种做法跟现在中国的大多数节目(同质化)有何区别。《沉默的羔羊》时长1小时58分31秒,但在33分22秒处就让观众看到变态比尔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像其他片子那样吊观众胃口,一点不落俗套。

影片虽被定为惊悚片,但是我想问,有谁被片中的情节吓到了?我想99%回答“yes”吧,1%回答“no”那部分人应该是头脑有问题吧,肯定也没人主动指称自己有问题吧,由此得出推理性结论:100%没被吓到。这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点。一部片子被定为惊悚片但却没把人吓到,足见手法之高明。其实我们不能把恐怖以此简单的看成是影片影片所表达的表层的、直接的印象,其之所以恐怖,是因为里面描画的人的内心的恐怖(我称人性),一个

人抛弃人性做出如此恶劣的行径而不自责,反而觉得是一种快感、刺激、满足,肯定有人们不了解的缘由所在。野牛比尔杀人为何杀人,影片没有说明原因,但我从百度百科了解到,他是由于童年时遭到过继母的虐待,自小心理就发生扭曲,具有精神疾病的他对人性有反倾向,所以他变态的心理导致其要通过做一张女人的人皮来给自己实现转变??比尔想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转变(行为上—杀人、思想上—养蛾),其在杀人后会在被害者嘴里塞入一种从亚洲进口的蛾,蛾的特征是变(虫-蛹-蛾-蝴蝶),蛾在影片中是一种符号,同时是明喻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比尔是有执着的追求的,只是追求的方式有点变态。可以说比尔是心理学家和精神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的无价财富。

看完这部片子,包括我在写这篇影评时,我都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片名取为《沉默的羔羊》。虽然莱比对克丽丝说作为交换条件让她谈谈自己最可怕的经历,她也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的平淡无奇,但这也不至于成为片名的原因吧!如是,岂不太过牵强。个人是这样理解的:1、克丽丝(女主人公)是观众能够置身于影片中的代表,当然她的苦痛(父亲的死和牧场羔羊的惨叫)在片中占据相当大的地位;2、克丽丝说到:她打开门放羔羊,羔羊是疑惑的,它们不走。其实所谓的羔羊何曾不像片中的人,他们大多很疑惑的活着;3、影片也以羔羊为线构成了一个小的圆圈。从克丽丝向莱比说出羔羊的苦痛到影片尾莱比打电话给克里丝说我不会找你麻烦的,羔羊已停止尖叫了;4、之前有几个探员来与莱比接触,他都是拒绝合作,但是他却和克丽丝互换条件,他是在治愈克丽丝,当然,羔羊停止尖叫了,女主人公的苦痛也就消失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第二篇:欣赏《沉默的羔羊》有感

《沉默的羔羊》影评

在未经老师介绍时,我并没有接触过这部经典的心理学影片。因为,在播放之前,我已被告知这是一部恐怖片,所以,一开始欣赏,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油然而生。而整部影片也确实是始终弥漫着一层恐怖,杀人剥皮的变态罪犯“水中比尔”,食人狂魔变态心理医生,一个个让人闻风丧胆。

在欣赏完整部影片后,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勇敢的女主人公史达琳,也不是变态罪犯“水牛比尔”,而是拥有“食人狂魔”之称的变态心理医生汉尼拔·莱克特。

我不否认有人说他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精神病医生,因为他确实对人有非凡的洞察力,就像当史达琳初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一眼就将这个实习生看穿了。但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像这样一个对人性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和具有非凡的洞察力的心理医生,他自己也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确切的说,他是一名严重的心理变态者。作为一位心理医生,免不了与心理病人的接触,为了治疗的需要,他必需与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各种隐私,也许是因为已经养成习惯,也许是因为病人的那些隐私确实很诱人,使得他对这些越来越感兴趣,最后使得他的心理都产生了扭曲。我想,如果他不是一个精神病医生的话,也许他不会变成一名心理变态者,所以,我觉得他的心理扭曲,还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的。

当然,这一切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他的主观因素。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对自己过于自信了,他总是时不时的展示炫 1

耀自己的口才与学问,发表观点时,时常引用名言经典;答问时,又总爱拐弯抹角。因此,他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不能接受别人的质疑或否定,坚信自己是精神病这个领域里的专家。过分的自信变成了自负,使他逐渐变得邪恶,他开始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乐此不疲。

但我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再好的人也会有恶的一面,再坏的人也会有善的一面”。而我也找到了汉尼拔·莱克特好的一面。虽然,他手上有很多条人命,但当他知道史达琳在查“水牛比尔”的案件时,他还是提供了线索,尽管线索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也不是直接供齐的,但对于一个在囚室里关了很久,没有任何乐趣来源的人来说,他需要找一些乐趣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他不急不慢、真真假假地给史达琳提供线索。退一步说,不管莱克特持的目的如何,初衷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在侦破“水牛比尔”这一案件中的作用。

这一影片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人的复杂心理和两面性,也让我更加相信任何人和事物,都应该客观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评价。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