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差不多先生”文化启示

“差不多先生”的文化启示

“差不多”是我们的口头禅,潜移默化中就会脱口而出“差不多”,万事求大同,中庸之道,不肯为人先的“差不多就行”的惰性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且是熟视无睹,毫无感觉,直到这次参加了装备公司组织的《海尔生产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OEC基础管理模式借鉴高级研修班》的青岛考察学习活动,在聆听葛树荣老师的授课学习中,“差不多先生”的故事震撼了我的心灵,使自己去重新审视“差不多”现象。

“差不多先生”19xx年诞生在胡适笔下。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的格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

“差不多先生”只是文章塑造的一个形象,但其深刻的寓意告诫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办事一定要精益求精,做事做到位不能马虎,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塞责,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尽职尽责的心态去热情工作,并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否则,当人的理念是“差不多就行”时,实际的差异就是差许多,是会大大地误事害人的。这种“差不多先生”的所作所为,差不多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非是危言耸听的;由量变带来的质变的“绳锯木断,滴水石穿”更能令人深思;做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大有人在。如果你的工资钱数少了,你愿意差不多就行了吗?把你的名字写成同音别字,你认可差不多就行了吗?。。。。。。

讲课中葛老师列举的大量工作做到位的例子都是日本或德国等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我们中国的代表人物则是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为

什么中和日德两国的人在具体工作态度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仔细揣测和斟酌, 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心理在作怪。中国人确实不如德国人做事严谨和认真,不太讲究精确;不如日本人讲究细节精专,尽善尽美;在中国的语言文字处理表现上,比如汉语的时间词:一会儿,一下子,很快,一瞬间,一刹那,一眨眼等等,谁知道是多长多久呢?量杯、天平、时钟在德国家中厨房相当普遍,连洗衣服也需要称洗衣粉和衣服重量,在中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和不可思议的事。

诚然“差不多”是一种中庸之道。生活中,吃饭差不多吃饱就行;走路差不多走快就行;房间差不多干净就行;相反有些事却不然,工业制造技术的特点是严谨到位,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拧螺丝。中国工人的做法是拧紧了就行,以差不多的心态去工作,而德国的要求是拧多少圈,不能多也不能少。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德文化的差异,传统的糟粕文化形成的处世心态是我们工作上做事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高、精技术领域的现代化工业中,图纸基本尺寸是毫米,公差精确到微米等,更能准确的表达其意,但是由于“差不多”的思想作怪,我们的产品质量投诉层出不穷;由于“差不多”的思想作崇,我们付出了昂贵的返工、返修和退货代价;由于“差不多”的思想观念,我们错失了提升企业自我的机会;由于“差不多”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大脑,灾难来临时我们才恍然大悟;由于“差不多”的思想,我们??

老子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目前企业正在倡导:敬畏制度,注重执行,“差不多”的思想将没有生存之地。我们在此呼唤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事情也好,管理也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做事情都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绝不是“差不多”、“还可以”等模糊的概念,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将学到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滴水成溪,汇聚成海,从自身做起,就会创造出一个严谨认真做事到位的工作氛围。让“差不多”的思想象远离毒品一样远离我们身边。

 

第二篇:书评

书评

本书作者可能你似曾熟悉却又难以想起。克里斯汀·汉娜——美国新一代爱情小说天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已出版18部小说,多部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的作品多描写爱情、亲情、亲子关系,成功的传达出真诚而丰富的情感,使读者感动并令人永难忘怀。而该书《真实的颜色》是作者迄今最具吸引力的小说,充满了姐妹情、复仇、嫉妒、背叛等各种元素。故事唯美曲折,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

一切从薇诺娜决定帮助侄子诺亚为他的“杀人犯”父亲达拉斯平反的那一刻改变了……嫉妒、愤怒、屈辱、背叛成了希望、亲情、坚持……薇诺娜、奥罗拉、薇薇安三姐妹的母亲在她们年少时去世,胖姑娘薇诺娜被妹妹薇薇安抢夺了父亲的爱,而后又被夺去心仪男人的爱……嫉妒蒙蔽了亲情,终于有一天,真正深刻明白了爱与被爱的薇诺娜义无反顾地为妹妹薇薇安的幸福和坚守开始背水一战……

初读这本书,感觉小说中的人物怎么这么复杂,就为了仅仅的嫉妒之心,难道人世间的感情不能像打地基一样,挖一个坑,就立一个桩,所有的坑都有它的那根桩,所有的桩也能找到它的那个坑,没有失望,没有失败,没有遗恨,永不落空……可往往都是事与愿违,当人们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时,内心是否会有着不一样的声音,有着不一样的结果。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前。第二部分,后来。为什么要以这么简单而又让人不解的两个词呢?为什么没有现在呢?由最初

的懵懂无知让我对这本书越来越感兴趣。最初的我不会对这样的书如此如迷,其实连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是揪心的故事情节,是书名,是作者,还是……真的很不解,抱着这种心态我继续读下去了。可慢慢读着我又有所改观。作者十分了解女性并完完全全地写出了她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小说的开头“十五岁的薇诺娜·格雷凝视着窗外的河畔牧场,这里属于她的家族已有四代之久了,她在寻找一些业已变化的东西。像她经历的那种丧亲之痛,多少应该留下一点痕迹——比如在夏天突然枯萎的青草,或者久久不愿散去的乌云,又或被闪电劈成两半的大树——总会留下点什么。”给人一种遐想,到底丧亲之痛会是什么?而此时的薇诺娜仅有十五岁,思想怎么会这么不同。望着河畔发呆,她在想什么?

或许你会猜疑,在这样和平的时代还会有如此残忍的家庭纠纷。为什么不能有呢?从很多书籍以及分析证明,人是自私的。是的,有些人是很伟大,可又有几个能做到这样?人的自私驱使她去争夺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大多读者可能会不理解。试想一下,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女主人薇诺娜是你,你还会这样认为吗?当然,所处的环境对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不能替薇诺娜想想,在亲情、爱情中她被打击的难以喘息,她给予了报复,却很少有人理解她,她被家族唾弃,被读者不解。作者汉娜塑造的薇诺娜让人产生无限的痛恨却有一丝丝伶悯。

当我们还在思考着,作者又给了我们里一个漩涡。薇诺娜不再是

那个为了争夺一切什么都做的人,她认识到了爱与被爱,同时她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为了妹妹的幸福,她觉醒了。虽然未能得到自已的爱情,却监守了妹妹的幸福。从一个只懂得嫉妒、仇恨转变为为他人着想,是怎样的跨越。作者汉娜唯美浪漫的文笔,令人动容的描绘,让读者拿得起放得下。

在生活中,如果你活得真实,生命中有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你会慢慢爱上这个故事。《真实的颜色》不但将生活的五彩缤纷描绘的淋漓尽致,更将亲情、爱情、友情完全呈现在读者眼前。读完整本书让我懂得亲情的可贵,亲情是无可替代的。而结尾的一句“勾勒出家园与边界的,不是土地上的界限或者标识,重要的是,你是谁,你与谁一同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以及你心中牵挂的人。”更是诠释了该书最终所要体现的。最真实的、最幸福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