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与给材料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区别

近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交替出现。由于学生对两种作文认识不到位,在写作中容易混淆,从而导致他们在考试中出现一些不该有的失误,例如:写话题作文时,大量的引用所给材料,而写给材料作文时又抛开材料等。到底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有什么区别呢?笔者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积累浅谈一下。

一、解析话题作文

要想理解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区别,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涵义。什么是话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话题的方式,限定写作范围、启发思考、题作文呢?激活想像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经历、体验。话题作文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如在下面话题作文试题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

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是“提示语”。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

——显然是“话题”。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就是“要求”。

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一个由头,如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的作文中,只要围绕着“成长需要压力”这个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这个作文的写作材料,构思成文后就是一篇关于“成长需要压力”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相对于其他的作文样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由。它的要求宽泛,没有审题障碍,它只给学生们规定了一个宽泛的写作范围,学生在这个宽泛的范围内,可以自选角

度,自主立意,自拟文题,自择文体。这无疑给学生作文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性,更能够考查出学生的真实的写作能力。

二、给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一种半命题作文,它是根据所提给的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作文方式。根据所给的材料,可将给材料作文分为给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情境作文。很多学生容易将给文字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混淆。 例如下面给材料作文: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和话题作文只有一个话题不同,一则给材料作文可以有多个话题,从树叶的角度:“自夸”,“目中无人”;从树根的角度:“奉献”,“默默无闻”;

而从树叶和树根的角度:“不可数典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等等。

给材料作文的优势在于它有特殊的综合训练价值。它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想像能力;它有利于培养写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阅读分析能力。由于对同一材料可以进行多角度的立意,因此也有利于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三、解析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只是引出话题,而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暗含了观点。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给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所提给的材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学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它既不含有观点,更不是论据。如下面的话题作文:

“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离开我??”

这是《朋友》歌词的一部分,请

由此展开联想,并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里的话题“朋友”只是一个引子,学生可以围绕“朋友”写人,可以纪事,也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转换视角,写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

而给材料作文就不同了,它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材料本身就暗含了某种观点,学生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例如安徽省20xx年课改区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5分)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

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了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是晶晶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她知道了:痛的那边就是左!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让你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

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给材料作文。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对于所给材料,一定要明确材料内涵,弄清立意,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材料中的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考生只要围绕这些提示语来思考即可。 这道题的写作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遭受挫折、失败、困惑、痛苦等方面后是如何由此获得某种意外惊奇的;也可写求学的坎坷历程、个人成长的风雨、对事物曲折的认知等等带给自己的意外收获。只要是围绕“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

来选取材料,写出的文章都是切题的。

2、其次“话题作文”比“给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一个引子。它不要求学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分析、利用,只要从“话题”出发,凡与之有关的作文,不论写什么,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不论用什么样的体裁(除诗歌外一般不作文体限制),都是符合要求的。如安徽省20xx年中考作文题是:以“体验”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只要是与“体验”有关的人、事、物、体会、见解都应属于写作的范围。加之此题又不限文体,于是,学生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并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正是

而“给材

料作文”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若材料未读懂,观点提炼有误,那便宣告了此次作文的失败。这种训练其实是把本不属于作文范围这样,“开放性”和“灵活性”才成为了话题作文显著的特点。内的东西硬掺合进写作中,加之有文体的限制,这就更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悖的。正是这种局限,才使得“给材料作文”逐渐淡出中考,被“话题作文”取而代之。

3、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审读题目的顺序也不一样。

在写作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材料”的审读顺序,实际上给材料作文的审读顺序的惯性使然,因为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

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不是“材料”。而少学生在审题顺序时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像面对话题“共享生命”的作文,如果学生行文时围绕提示语中的“生命”、“战争”、“环境”等内容立意,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次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就会严重偏离了题意。

以上只是浅谈下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区别,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只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前提,学生真正些好作文需要在平时加大训练的力度,尤其是在创新作文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尤其在中考作文中考出优异的作文成绩。

话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区别

①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②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③思维方式上:供材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

深。如:材料作文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

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撒向谷地。

在树枝上,他们高谈阔论,

极力夸耀自己。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

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

“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

地底下的声音回答,

“是深深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过程:

客观内容: 树叶 树根 树叶与树根的关系 树叶对树根

的态度.。

主观倾向: 夸耀 吵吵嚷嚷 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

“温和的”

多角度立意: 树根可以象征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树叶要理解树根,

树根也要理解树叶。

观照审题: 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甚至

祖国 民族 人民 组织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

确定最佳立意: 数典不可忘祖 饮水要思源 功成莫忘本

树高千尺莫忘根

创新立意: 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

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再如:话题作文

生活中我见过各种形状、各样色彩、各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绳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体裁。

审题过程:

本义: 纤绳——三峡的纤夫

绞刑架上的绳——受难者

拉风筝的绳——田野里的孩子

挂在悬崖上的绳——登山者

比喻义: “绳”往往具有“束缚”或暗含着“某种关系纽带”的意思。由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

婚姻是根绳索;

溺爱,有时使母爱成为一根绳索;

在喜欢记恨人的心里,恨是一根绳索;

有时,思维定势也是一根绳索。甚至,自责与自卑也会

成为一根束缚心灵的绳索。

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

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索,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阐述真情实感;而材料作文相反,它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

2、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

话题作文要求张扬考生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与材料相关就行了;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有“求同”意识,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材料作文一般应写成议论文。

3、运用材料的结果不同

话题作文中引用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则“千篇一律”,即所给出的材料。

四、 话题作文的写作

怎样写作话题作文呢?

1.认真审题。 既然“话题作文”排除了审题障碍,淡化了审题,为什么还要审题呢? 淡化审题并非不要审题。淡化审题是与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相对而言的。“话题作文”的审题,首先要确定文题是不是话题作文,这是比较好把握的。因为“话题作文”往往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在题目上表明“以??为话题”,如:请以“考题”为话题,写—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②在说明或提示语中,点明了这是—篇话题作文:内容只要与该话题有关就行,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③在提示语中尽量让你明白要写话题作文,如“写法可多种多样。自选一个角度,比如编故事、介绍说明、发表见解、展望前景、进行想象等等。其内容只要与之有关就行”。 ④有时出题者只划出一个范围,题目的表述往往是“以??为写作范围”,同时说明你想在这个范围内写什么都行,题目自拟,文体也不限制。如第二次模拟考试:以“改变”为写作范围。

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材料是提出“话题”的媒介,划定了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因此,它是审题的重点,必须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既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的范围。如果考生仅仅局限在材料提供的内容本身来写“话题”,就束缚了表达自由;如果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考生写出的文章就会偏题、跑题。

下面就几个话题来谈一下审题:

例一:喜欢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游戏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增长见识,但游戏也可以使人学业荒废,理想泯灭??也许,游戏曾给了你欢笑,也曾使你痛苦??

请以“游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简要说明:此例属于审题难度最小的一种类型;题意不带任何指向性,只要扣住“游戏”、600字以上即可)

例二: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会感到非常幸福,而帮助他人的人也会感到快乐。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真情。

请以“帮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简要说明:此题审题的关键:1、“提示性材料”中有“??感到幸福??感到快乐??最美好的真情”等语,所以,文章的立意只能是表达“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如果有人写“帮助”造成的“尴尬”或“误会”等,无疑会被判为“走题”。2、“提示性材料”中还有“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的限制语,如果阅卷标准严格的话,写初中三年以外的内容,也可能被判为“偏题”。3、“写作要求”中有“诗歌除外”的限制,也是不能忽视的。 例三:作为青少年的你在一天天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成熟,正在走向未来;有时,你会真的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

区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在中考阅卷和平时训练中不难看出,由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给出了阅读材料,一些学生无法区别,有的学生甚至将两者等同。一旦将话题作文当材料作文来写,思想束缚后文章就很难得高分;而把材料作文写成了话题作文,得分就更困难。”多年从事中考作文阅卷的

彭老师建议,考生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区分这两类作文: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

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索,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阐述真情实感;而材料作文相反,它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

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

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

话题作文要求张扬考生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

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

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有“求同”意识,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材料作文一般应写成议论文。运用材料的结果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则“千篇一律”,

即所给出的材料。 与材料相关就行了;

话题作文的题干结构好识别,它一般由材料、话题、要求三部分组成,题干多有“读材料,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考生只有找准了作文类型,了解了文体特征,才能最

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

 

第二篇:以“捷径”为话题的材料作文

以“捷径”为话题的文章

认真阅读下列短文,然后以“捷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据报道:山野菜贸易中,蕨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因为菜不好。采蕨菜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这期间的蕨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个,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菜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从外表上看哪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客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那些一心想加工速成蕨菜的农民,省略了两天的阳光,但是最终被烘干的却是自己

1、成长路上无捷径

风,追逐远行的情素,问这成长的路上有多少个一幕一幕.年青的心灵深处是否一一记述.昨天的风尘雨露洗刷昨天的神伤无助,踏上新的漫漫长路,领悟另一番别样的新月疏疏.

成长的路,充满青春的气息;成长的路,演奏着夏的音符;成长的路,透露着秋的喜悦;成长的路,歌颂着冬的深沉与纯洁.

1

成长,泵磊着景星的素雅问这成长的路上有多少个一幕一幕.年青的心灵深处是否一一记述.昨天的风尘雨露洗刷昨天的神伤无助,踏上新的漫漫长路,领悟另一番别样的新月疏疏.

理想是灯,照亮了成长之路;理想是指南针,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理想是船,驶向遥远的天边.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虽然陈涉年轻时家中贫穷,为别人做雇工,但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他的理想努力着,奋斗着.终于成为一代帝王,如果不是他如鸿鹄一样远大的理想,他又怎能有所作为呢?理想让他不断成长,不断奋斗,让他获得一份荣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年过半百的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胜利四邺城时,想到国家依然四分五裂,深感到自己虽然老了,但仍身负重任,还要不懈努力,顿时激情涌上心头,雄心勃勃的写下了这首<<龟虽寿>>即使自己老了,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仍想实现理想.正因为理想,才让他成就一番事业,正因为理想,才使他壮心不已.

林肯是一个一生下来,就一无所有的人,他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甚至还精神崩溃一次,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在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从小就经历许多挫折,是理想让他变坚强,是理想让他渐渐成长起来,也是理想激励,让他获得了成功.

2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缺少前进的方向,因为理想,我们才健康成长,因为理想,我们才会在为自己奋斗时感受到快乐.

成长这条路很曲折,很难走,但因有理想,我不怕,理想会指引我,会带领我,走过成长之路.

例文(2):

从弯路走向捷径

伯牙学琴归来。别的琴师听了他的弹奏后都自愧不如。有人问他,伯牙,你一个人练了这么多年的琴,是不是找到了通往艺术顶点的捷径。伯牙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的双手,笑道,是啊,我终生走过的捷径。 我不知道伯牙在说“捷径”这二字时是怎样一种心情。淡泊,沉重,抑或心满意足。他就像一位旅人,走过岁月编织的巨大迷宫,走到人生的终点,看着生命中那些弯弯曲曲的轨迹,对后人说,你看,我走出了一条捷径。当然,后辈之人是无法理解前辈的捷径,正如处于迷宫中的人,分不清往前一步是终点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只有走出迷宫的人,才有资格说哪是捷径哪是弯路。伯牙将人生中唯一艺术走成了捷径,他告诉我,在成功之前,一切捷径是弯曲,一切弯曲是捷径。好一个将弯曲走成捷径的人。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我很 3

敬佩第一个走弯路的人。古代的贤者,和他们提倡的美好思想,一旦触犯统治者的权益,就被扭曲成邪说,甚至被埋到了地下。可是还是有人将它传了下去。而代价却是更多的人入了土。终于有一天,多数人发现他们所遵循了几百年的规则是那么的漏洞百出,于是人们团结在了一起,将那种已经完美了的思想作为准则,深刻在每一个人心中。此时,企图反抗的统治者被埋在了地下。一个时代的完结,证明了经过曲折发展起来的思想毕竟是对的。历史的曲折是为了找到适合的捷径,让人不再重复从倒退,并将它推向平坦的未来。

捷径是飞身而下的瀑布,如果没有之前百转千回的蓄势待发,又怎能有雄壮的一跃。捷径是笔直的千年古树,如果没有泥土里缠绕的根,它又怎能义无反顾地冲上蓝天。

我们总是衰叹人生不幸,命运多艰。总是希望一夜之间成为焦点。悲观的人说,如果有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就好了,我就不用花时间去四处寻找,一无所获;乐观的人说,每一条路都是捷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走完。

以前看到过一个很无奈的故事。一个探险家到一个地方挖矿。在宽阔的土地上,他每隔十米就向下挖五米,日复一日,他自以为挖遍了土地但找不到矿物。其实,后来的探险家在那个地方挖了十五米,就找到了矿物。

我相信了捷径是存在的。

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起点。在弯曲的最后,我们将发现它。

4

例文(3): 捷径与弯路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十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饭店的大厅时,一下子被围了起来,他们用熟练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作自我介绍。这时,只一名学生,不知是站起来晚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没来得及围上去。

正当他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看到劳伦斯·金的夫人被冷落一旁,于是就走向前去和她打招呼。他没有作自我介绍,也没有打听面试的内容,而是问她对上海的感觉如何。就在劳伦斯·金被围的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时候,他们俩在大厅的一角,却聊得非常投机。

这名学生在30名候选人中,成绩不是最好的,可是,最后他被劳伦斯·金选中了。这件事在中国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说,他太幸运了。有的说,他太有计谋了。还有的说,劳伦斯·金简直是个傀儡。然而,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谁都无法否认和忽视,那就是,当捷径上人满为患的时候,不妨绕点弯路,这样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5

例文(4) 捷径与弯路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啊,做成一件事的方法有很多,这便有了捷径与弯路的分别。有些人总是羡慕那些走捷径的人,而嗟叹自己运气不佳。殊不知捷径是从无数条弯路中摸索出来的,就好比成功前总要经历许多失败一样。

不要怕走弯路,它能让你学会如何从容应对挑战;不要怕走弯路,它能帮助你学会如何分清方向,辨别是非;不要怕走弯路,它能磨砺你的意志,锻炼你的体格;不要怕走弯路,它不会令你从此与成功背道而驰,它,其实是你迈向成功的垫脚石!我们在走过无数弯路之后,定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这条捷径会为我们以后的奋斗节省许多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中国革命从最早的辛亥革命,到中国共 产 党领导工农红军抗日成功,消灭反动势力,道路是相当曲折坎坷的,弯路走得不少。最惨痛的教训的莫过于下面的两个事实:孙中山本想依靠军阀控制军阀,结果起义失利;后来中国共 产 党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却没想到“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在中国行不通,只得被迫长征。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挫折,中国共 产 党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最终走出了一条捷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反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捷径,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现实的,并且往往会反受其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为了迅速提高我国钢铁的年产量,居然有人不顾现实,采取激进的做法,将老百姓用的 6

铁锅、铁盆子都征去炼铁炼钢。由于这些铁的制品含铁量不高,杂质太多反倒破坏了锅炉,结果是钢铁产量没上升多少,却弄出个家家没锅煮饭的状况。

可见,我们不要看不起那些走弯路的人,正是有了他们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的金属材料才找到了理想的灯丝材料——钨;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孟得尔更是花费毕生时间,做了无数次试验,才从那些珍贵的实验数据中总结出了遗传的两大定律……这些伟人们之所以有卓越的功绩,不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资,而是建立在无数条弯路给他们带来的经验与启发之上!

从无数的个人、集体、民族还是国家成功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成功,走弯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本着一颗好奇的心,在每一条弯路中摸索。相信你不久就会找到一条捷径,通往你成功的天堂!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