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关系型)与微作文

古德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贤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恶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轻忽小善之德、小恶之害,能够真正断恶修善,所以令人心悦诚服。而诸佛菩萨在因上修行,也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不计事情的大小,都能对事以真,竭尽心力广修菩萨行,最后才能成就佛道。

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唯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因此,对世间人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一个善意的回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不但能够让内心越来越光明,也可以拉近亲子间的关系、提高公司的业绩、促进国家社会的和谐,甚至可以消弭种种人为的灾难。对修行人而言,身口意三业若能持戒清净,微小的过患都能远离,微细的善行都不舍弃,则自性慈悲与智慧就能显发,也就更有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

这种由小因而成大果的例子,俯拾皆是。举例来说,当世界某个角落发生灾难需要援助时,大众尽己之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善款、救援物资、救援人力,即可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兴建道场也是同样的道理。道场的设立不仅可以圆满佛、法、僧三宝住世的因缘,还能让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远离身心的痛苦,确确实实是件大功德。所以大众如果能够贡献心力,即使是微小的布施,乃至劝发他人发心,或者随喜赞叹,都能聚沙成塔,成就人类宗教、文化、历史、艺术、精神生活的无价堡垒,其利益是遍及法界一切众生,其功德是广荫千秋万代子孙。 佛经中也有记载,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先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安全无虞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除了自己广发善心外,更进一步,对于他人的善行也要真心赞叹,如此可增进其信心,令发广大心量而行大善;面对自己的恶行要有所觉悟,赶快忏悔改进,千万不可积小过患而成大罪。如《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就是最好的训诫。《梵网经》亦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也是提醒世人要处事老实,行善造恶自有因缘果报,不可不慎!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灭而有所损。”修善断恶一定要在高处著眼、小处著手。如果我们能够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不仅能成为世间的贤人,家业、学业、事业、志业,事事如意;更进一步,也能成为出世间的圣人,断惑、证真、度众、成佛,样样成就!

我们都知道以小见大的道理。考验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正合此理。倘从大处看,正直可以表演,善良可以伪装,宽容可以做作,而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似乎小得让人忘记或懒得掩饰,因而常毕露人们的原形。看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细节关注起,是我们修身的起点。 一个从骨子里文明的人,即便是对待小善小恶,同样彰显素质。这种人给我们以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记得在一次体育公园文艺活动中,歌海人潮,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玩,兴高采烈的稚童,把吃完冰淇淋的空纸盒随手一扔,妈妈见状弯身把它捡起,放在前方的垃圾箱里。这个小小的细节很美,这位年轻的妈妈很美。作为一个生活在省级文明城市的福清人,我甚至想感谢她,因为

她的行为确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分优雅,一抹风采。

可是,我们总还有遗憾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因看到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果皮的情景感到恶心,常因遭遇乱停放车辆、乱穿马路阻碍我们走路行车而觉得光火,常因与一个满口粗言脏话的人交谈而浑身不自在……当然,此时我们很应该回顾一下自己曾经的所做所为,在这些看是“小恶”却很招人讨厌的情景中,是否有我们的影子?说起来这些大多都只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们小时候也曾遵守得很好。可就是在长大了、更懂事了的今天,却把它给淡漠了。这叫我们如何面对内容更多、要求更高的公民道德规范?

没有人希望或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不文明的人。因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都表现得很有素质。但面对“小恶”,我们总认为那是很平常的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不然。就个人素质形象而言,不管有何种借口,那些不雅的“小恶”行为,都在一点一滴地渗进周围人对你的看法之中,慢慢地淹没你本该良好的形象。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我们实在不应该因为行“小恶”而影响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的建设,至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别人努力的成果。

愿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从善如流。

再大的坎坷都有迈出去的一天,再大的磨难都有克服的一天,再强大的伟人也有倒下的一天,再高大的树木都有结束生命的一天。

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都具有新陈代谢获得死亡的一瞬间,世间万物,比比皆是,不能过于自负,等到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只有珍惜,才能获得释放。

一棵具有400多年树龄的大树,曾经经历过风吹雨打,电闪雷鸣的击中,仍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但是,不幸的是后来,一群小虫在侵蚀着大树的树干,最后顽强的大树不得不倒下,曾经风雨无阻的大树,在经历不起蚁虫的啃蚀而倒下了,这不是自身能控制的,而是要看外界的事物,然而,微小的力量不也是促使伟大的大树倒下的吗?

著名作家霍金,是何等的令人钦佩,但是呢?后来因为病毒的缠身而死亡,他虽然是身残志坚,后来还是倒下了。之前,他是如此的坚强,后来由于疾病,他一点也不能动弹,由于他志气非常大,明知自己有病,而不去治疗,怕耽误自己的时间,而不去理会他,同样,疾病也是危险而微小的力量,他可以让他慢慢失去知觉,后来再失去一条腿,而不能动弹,最终遍布全身,以至于最后骨瘦如柴,顽强的毅力虽然大过于天,他坚持完成了最后的作品,在最后支撑不下去了,微小的病毒的力量,最终要了他的老命,这难道不是微小的力量而惹出来的祸吗?同样是一种力量,它有时可以毁灭一切,但是他往往还可以塑造一些好的力量。

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在乎小的细节,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同样也是无穷的益处,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就会得到他日常学习的苦闷,我们是知道的,只要勇于去学习发现他的好处,也是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的,在学习数学中,我们大多数是烦躁的,我们在学习时,应当从小的细节开始,一些定理和公理我们应该熟读熟记,运用到图形中,只有真正掌握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得到好处,微小的力量也可以铸就奇才,任何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得到的,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领会到。

滴水石穿,有志者,事竟成,小小事物,得到不一般的用处,任何的事情,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奋斗,让微小的力量,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

【热点妙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学小明与别的同学发生了摩擦,小明的几个好友就此事该如何处理发表了意见。好友甲说:“应该强硬一点,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刚硬才能显出男子汉阳刚之气。”好友乙说:“软一点也没啥,咱可以先给他道个歉。柔也是一种很好的处世策略嘛。”为人处世中的“刚”与“柔”,你又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刚与柔”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议论文写作中一种重要的命题形式。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审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否则容易走入作文的误区。因此,这类作文的写作难度超过以往单向型的话题作文。

关系型议论文的题目形式主要有三种:从材料中归纳出论题,例如“重理岂能轻文”、“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等;给出议论范围,例如“论完美与缺憾”、“论偏才与全才”等;直接点明中心论点,例如“‘理解’应该是双向的”、“在追寻中我们需要坚守”等。

写作关系型话题作文时,要注意一般议论文的共同特征要求,即论点明确,论证深刻,论据充分;更要把握关系型作文的自身特点。

一、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内涵及构成

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偏见与关爱”)、并列共存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条件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如“人文素养与发展”)、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等。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首先要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所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苏轼诗云:“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打好腹稿,确立好中心立意。20xx年福建省质检考题“有益与无益”为关系型考题,中心立意要体现“有益”与“无益”的辩证关系。作文材料作为提示语虽然可以不用,却是有效的立意导向,不容忽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当人们在工具上刻下第一道花纹时,无实际作用的花纹恰恰是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这种闲暇不也正是“无益”?

请以“有益与无益”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20xx年福建省质量检测题,“有益与无益”为关系型考题,中心立意要体现“有益”与“无益”的辩证关系。作文材料作为提示语虽然可以不用,却是有效的立意导向,不容忽视。

从这一材料中,考生可根据材料的有效提示初步判断立意导向为“看似无益其实有益”,并由此拟出较好的中心论点。譬如:“看似无益其实有益”“有时,无益也可以变成有益”“看似无益之事,实则益处无穷”等。也可由此推出多元论证立意,如“有益与无益可以互相转化”“有益与无益相辅相成”,等等。

从这一材料中, 也可围绕材料中的立意导向“看似无益其实有益”思考一下“为什么”,由此拟出较好的中心论点。譬如:“无益能成就有益”“无益之事并非全然为无益之举”“无益能彰显有益的价值”“无益中蕴藏有益”“无益之事往往潜藏着有益”“无益是有益的垫脚石”“不为无益之事,何来有益之果?”“做无益之事,结有益之果”。

也可换个方向立意为“有时,对己有益,却无益于世”。考生也可围绕材料中的立意导向“看似无益其实有益”,思考一下“怎么办”,由此拟出较好的中心论点。譬如:“超乎功利心去做,无益之事也能有益”“用心去做,无益之事也有益”“要勇于在无益之事中实现有益的价值”“要善于从无益中发现有益之处”等。

当然,以上不少论点,既可以做中心论点,也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无论立意的确立还是主体的展开,只要选择一个立意,从一而终地行文即可。

然而,明明是关系型考题,不少考生却忽略其一,只谈一面,从立意就开始跑题。如只谈“要做有益之事”“要做有益之人”“不做无益之人”“不为无益之事”。还有不少考生虽然“有益”“无益”两面皆有涉及,但是立意肤浅含糊,缺少深度,未挖掘二者的辩证关系,甚至离题。如立意为“有益无益不重要,快乐就好”“有益无益,靠价值判断”“有益无益无法区分”“有益无益界限不清”“有益无益没有绝对”等。

由此可见,中心立意关乎考场作文的成败。不少考生的作文败在立意,输在起点,还没有动笔,作文的高下已成定局。

当然,有些关系型话题比较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比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思考,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等等。

有益与无益

工具上无实际作用的花纹,看似无益,可它不恰恰是文明的象征?业余棋手下棋,看似无益,可它不正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看似无益的东西未必真的毫无价值。

在我看来,所谓无益,只是人们只看重眼前的好,可以立竿见影的利益而轻视事物本身潜藏于深处的价值。在数千年前的西方,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坚持双臂向前后分别甩上百次。起初有不少学生可以坚持,但一年后,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学生们认为,甩手臂既不能增长自己的学识,又浪费时间,实在无益,但那位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这么认为。这看似无益的甩手运动,使他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坚持,最终他成了苏格拉底最出色的门徒,他叫帕拉图。能说甩手无益吗?在短期内,也许它确实没什么好处,但长期坚持,甩手的有益之处就能显现出来。有益与无益,取决于你看问题的方式。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的事物,只要有努力有付出代价,它都是有益的。格林兄弟想要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于是他们兄弟俩费尽心思,经过多年的努力收集,终于整理出几十个民间传说与故事。可是,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出其中所蕴藏的所谓历史的规律。也许,你会认为他们哥俩的辛苦是徒劳的,他们所整理的故事是无益的。从研究历史的角度讲,格林兄弟所做的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这些故事经过发表出版,成为享誉世界的《格林童话》时,它还是无益的吗?显然不是,《格林童话》给世界的孩童无数的启迪与欢乐,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它的价值吗?毕竟,这些故事花费了格林兄弟太多精力与汗水,这注定它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的体现方式与途径不同罢了。有益与无益,关键在于事物是否有积累价值的过程。

著名学者于丹说过:“要超乎功利,去做内心认定的事情”。超乎功利,看似没有实在利益,可只要是内心认定的事,无益也是有益的。就像学习书法,也许你并不能在书法上取得多么高的造诣,这看似无益;但只要你真正融入书法,你会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一颗恒心。这难道不是有益吗?

所以,看似无益,未必毫无意义。

例析:

第一段:从材料入题,用二个反问句引出自己的见解:“看似无益的东西未必真的毫无价值”

第二段:解说“所谓无益”,并以苏格拉底对学生的要求,帕拉图坚持要求的事例为证,阐明看似无益的甩手运动,却能使人磨炼意志,学会坚持,成为最出色的人。据此得出结论:“有益与无益,取决于你看问题的方式”。

第三段:揭示“有益”的条件:“大部分的事物,只要有努力有付出代价,都是有益的。”并从格林兄弟的付出着眼,阐述《格林童话》之所以有益,是他们付出太多的精力与汗水。从而得出第二个结论:“有益与无益,关键在于事物是否有积累价值的过程”。

第四段:引用于丹的话,阐明只要超乎功利、去做内心认定的事情,看似无益实则有益;进而以学习书法为例,阐明只要真正融入书法,就会有一颗“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恒心。

最后回应论点,突出中心“看似无益,未必毫无意义”。

有益与无益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德治天下万事,可谓智慧通达。他们所做的事大多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因此,他们的人格光芒也为世人所称赞。

然而,有益的一定都是积极的吗?无益的又都是消极的吗?我看未必。

黄巢少年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然而黑暗的晚唐朝廷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怒了,带领不堪忍受重负的百姓反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的,他成功建立了大齐政权,这对他来说,是十分有益的(此句改为“此时的黄巢功成名就,将人生利益发展到了巅峰”),(然而)有益的(时机就)一定是好(改为“积极”,与第二段照应)的吗?不,他的屠刀还没有放下,他的野心又开始膨胀,开疆拓土,任人唯亲,最终搞得众叛亲离,被唐军攻破长安,身死人手。(建议加上“黄巢从才能无从施展到登上成功顶峰,最终又跌进失败的谷底,不正说明有益与无益、积极与消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吗?事物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为转化的,这之间闪烁着哲学的光芒。”叙例是为了论证,因此,引例之后的议论非常重要。)

这就是黄巢,一个悲剧的英雄。悲剧的背后,留给了人们无限的启迪有益和无益应该是相对的,如果场合、时机不对,有益就变成有害。

相反的,无益有时候也能成为事物发展的一大助力。

他是一只凤凰,因为曹操孙女婿的身份而名声大振,又因为哲学家、音乐家的全才而备受关注。本想凤舞九天一展宏图之志,可那个时代却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嵇康当面拒绝司马氏承诺的高官厚禄,而躲进竹林打铁。也许这在许多人看来,是相当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嵇康却带领了竹林七贤开辟了另一个精神世界。

他不作践自己,也不忍气吞声,而是在黑暗中仰望光明,而我们在光明中仰望嵇康的背影。他的一曲《广陵散》至今存留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散之不绝。

嵇康所做的无益的事,却对后世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可见,在特定的环境下,无益有时也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岁岁年年;关山冷月,敦煌清梦,年年岁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智慧和经验。究竟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无益,我看这没有一个定论,正如朱熹所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788字)

【简评】本文基本符合议论文文体特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思路清晰。黄巢在不利的环境创造奇迹,却在有益时机跌进人生谷底的示例,形象说明有益无益是相对的,积极与消极是可以互为转化的。作文时,能用分论点形式,从正方角度进行论证,选例较好。且能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辩证分析,在突出一个方面的同时能兼顾另一方面。本文另一亮点是有文采,文章写得比较大气。

升格提示:本文个别地方有些语言略显稚嫩,比如“这对他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什么“有益”,“益”的内涵不清,是时机,还是利益,这里要交代清楚。

再有,文章联系现实不够,这点应适当注意。联系现实,不一定是大段举例论证,而是适当结合我们应从古人身上学点什么入手,点到为止即可。引用古诗文可以为文章增色,但点到为止,大量引用(整首引用)会有“掉书袋”之嫌。

【佳作展示】

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刚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的是非,是一种强者的姿态,但是易碎则是的致命缺陷,柔如流水,可以巧借外力来解决问题,但是不由自己是柔的致命缺陷。何不融二者为一体,刚柔并济,该刚则刚,欲柔则柔,所向披靡。

刚者,强也,硬而易碎也。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刚强无畏,为民族大义而捐躯,这不正是刚者易碎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 ,自刎于乌江之畔,放弃“江东 子弟多才俊”的卷土重来,这也不正是刚强易碎么?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但刚者所体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精神,一种喷薄而出的霸气,一种无畏的勇气与执著。 柔者,如雪松,枝桠稍稍一低头就保全了自身。郑王使佚之狐游说秦王,不出半兵半卒而退秦晋联军,实乃柔之至也。闻名中外的乒乓外交,何尝又不是一种以柔致胜的谋略呢?但柔的最大缺点是要借助外力。假如当初佚之狐借机向秦王献馋,使得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那么郑王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故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是王道,才能所向披靡。

假如当时项羽能忍一时之败,柔而非刚,那么就真的是“卷土重来 未可知”了,刘邦 也未必能舒舒服服地端坐在龙椅上了。

说到刚柔并济者,非邓小平莫属。

在澳门与香港问题上,邓小平表现得刚强无畏,坚持自己的意见:澳门与香港必须回归祖国。这是刚强的一面。

当他发现外宾偷了国宝九龙碗时,他巧借魔术之机,从外宾文件包里拿回了国宝九龙碗。这是其柔的一面。 试想,若邓小平用刚强的手段从外宾手中夺出九龙碗,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得不用刚强去面对另一个国家的士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人生理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能所向披靡。

刚柔并济,走向胜利

刚与柔,似乎总是对立的,与统一毫不相干。然而,并不是只有刚才能为人称颂,也并不是只有柔才能被人肯定。刚与柔也可以完美和谐地统一在相同的身上,刚柔相济,才能走向胜利。

便如雪松 ,向来都是刚柔的统一体。雪松有刚,因它可以耐住压力挺直身躯面对恶劣的环境不改本色;雪松有柔,因它在雪厚到一定程度可以让枝桠下弯使雪滑落保持自我。雪松的刚柔并济让它既保持了坚韧的品格,又在恶劣的环境中保全了自己。雪松的刚柔并济,使它战胜天灾,走向胜利。

古之贤人中,亦有刚柔并济走向胜利的佼佼者。唐太宗李世民,若没有刚的品质,能够成为天下之主吗?显然不能。而且他亦有柔的品格。他可以礼贤下士,可以虚心听取魏征的纳谏。他的柔使他稳坐江山。再如蔺相如 ,面对秦王他刚直不屈,不卑不亢,终于保住和氏璧,也挽回祖国的颜面。同时他也是柔的,懂得适当地退让。面对廉颇的“恶言”,他只是适度地回避,他的柔终让赵国更加辉煌强盛。因此,刚柔相济,方可走向胜利!

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刚柔并济,才能走向胜利。我们,并不缺少挫折与磨难。有时一道题便是拦路虎,阻挡我们通往成功的脚步。我们,该怎样才能胜利呢?一味地刚,还是一味的柔?不,应该刚柔并济。因为一味地刚只会让我们只顾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无休止地对峙下去,不但消磨了时间,更消磨了信心。而一味地柔只会让我们遇见难题就退缩,最终使自己停留在低水平,没有进步。我们应该学会面对挫折刚柔并济然后走向胜利。当我们遇到挫折,先试着去解决它,全力以赴去攻克它,若发现这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就果决地放弃它,以柔克刚 ,绕过它,或是寻求帮助,然后继续向胜利前进。遇事刚柔并济,这样,我们才会所向披靡,走向胜利。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场与挫折的战斗,我们只有刚柔并济,必要的坚持刚,必要的选择柔,我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面对挫折。只有柔与刚统一起来,我们才可以找到通往成功的大道,走向胜利。

不要只坚持刚,亦不要只选择柔!学会刚柔并济,这样,我们才能走向胜利

柔能克刚

看过一则寓言,某一天,风和太阳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力量大,这时,他们看到一个行人正在赶路,两人就决定比赛看谁先能脱下行人的衣服,就算谁能量大。

风拼命的刮了起来,行人的衣服里都灌满了风。可是寒冷只能使行人将衣服越裹越紧。太阳从乌云后探出身来,高高地挂在天空,气温回升,天越来越暖和。行人不由得敞开了衣服,脱下了身上厚重的外套。他没发现,此时,天空中的太阳正咧着嘴畅快的大笑,而风则羞愧地早跑得没影儿了。

可见,“刚”未必能使人屈服,而柔则往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那个亡了国的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假装投降,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吴国服苦役。给夫差喂马脱鞋。甚至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在夫差生病时,主动尝其粪便,告知病情,令夫差感动不已。留得青山在的勾践在吴国服了三年苦役后,终于平安返国。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将刀架在了夫差的脖子上。

如果当初勾践与夫差硬碰硬,结果只能是以卵击石,除了让越过彻底灭亡,沦至永无翻身之

地外,再无任何益处。

勾践用自己的卑躬屈膝,一时的柔弱换来了越国的复兴,等到了吴国的灭亡,可见,柔不是一种怯弱,柔只是暂时的退让,而退让是为了等待最好的时机,消灭强大的敌人。

那个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十九年里餐尽风霜,十九年里饱受欺凌,十九年里无时无刻不处在死亡的阴影中。可是,所有的一切他都忍受了下来。他到处流亡,与各国交好,忍受别人的白眼,寻求各种可能的帮助,最终他成功返晋,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晋楚交战。为了报答楚国的礼遇之恩,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三舍,即九十里,退驻到城濮。而楚军则以为晋军害怕,立即追击,最后惨败于城濮。一时的退让换来了一场大战的胜利。退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避开敌人锋芒,找到敌人弱点,将敌人一举歼灭。

老子说过:“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费知也。”这告诉我们,天下人都知道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以柔克刚其实是一种最高明的策略。

【点评】“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开篇运用一则寓言故事引出全文的观点,然后列举历史上越王勾践面对强大的吴国,为了复国而选择了“以柔克刚”的策略,最终消灭了强敌;晋文公为报恩退避三舍,却也恰好避开楚军锋芒,赢得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例以及老子的警策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极强的说服力。

刚与柔

刚与柔无时无刻不呈现和演绎在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山是刚的,水是柔的,有山无水是干涩的,有水无山是腻味的,所以山与水不可分,人们总是以山河壮丽、山青水秀为美。少林功夫体现的是刚,而太极拳所表现的是柔,然而硬功夫不是无坚不摧,而柔拳术也不是花拳秀腿。翘起兰花指是柔的,而十指握拳则是刚的,双手不但可以在舞蹈中划出美丽的孤线,也能在面临危险时击倒敌人。

在我们脑海里铭刻着很多“刚”的典型,谭嗣同面对“戊戍变法”的失败,在刑场上留下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乾坤”的豪言壮语,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度捍卫变法的成果;文天祥以坚贞的气节吟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数百年来不断激励着后人;苏武矢志不渝的信念支持着他十余年守着匈奴荒漠的凄苦,终于重返故乡;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除暴安良,故事千秋颂扬。当然也有诸如“柔”的形象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西施浣纱的优雅,貂婵舞姿的婀娜,昭君出塞令人怜爱的黯然,都是柔美的经典镜头。

“刚”与“柔”在处事中非常重要,但一些人理解时有失偏颇。有人认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所以处事还是刚一点好,于是多了一些争强斗狠、霸道蛮横之徒,遇到鸡毛蒜皮的事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有报载,某地街巷两辆相向行使的车辆因司机都不愿意退让,两人竟当街玩起了“顶牛”的游戏,谁也别想过,致使交通堵塞1个多小时,其实此等“刚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损人不利己,实属愚蠢之举。有的人认为还是以“柔”处事比较好,得缩头时且缩头,但他们将柔与明哲保身、软弱可欺、苟且偷生划上了等号,出现当歹徒在街头公然抢劫,听到受害人呼救,众人唯恐避让不及,祸及自身,任做歹者逍遥得逞的寒心一幕。由此看来“刚”不应是逞强好胜,“柔”也不应是懦弱无能。

“刚”透射出的是做人的骨气。朱自清老先生身体瘦小,看起来可以说瘦骨嶙峋、弱不禁风,可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柔弱的身躯里却折射出坚毅刚强的民族气节。徐悲鸿先生说得好,“人不可有傲气,但是要有傲骨”,“刚”不是刻意树立威风凛凛,横刀立马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种源于骨子里的高贵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

“柔”反映出的是良好的涵养。温家宝总理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深情地吟诵诗句:“为什么我眼里总是噙满了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既要刚强地挑起国家发展富强的重任,又要有对国家、对百姓充满无限的柔情。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不仅需要有当机立断、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的作风,还要怀着一颗仁爱的心、感恩的心去服务群众,为百姓造福。“柔”的工作方法更能引起干部与群众情感的共鸣,更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柔中有刚

万物皆有柔与刚,柔能给人以温和之势,刚能给人以坚强之力,柔与刚并未被划出绝对的界限,有柔往往也有刚,就如雪松,它能够将枝桠弯下,让雪滑落,具有很好的柔性。但如果没有它的刚——顽强的枝干的支撑,雪松依然会被折断。

自古女子,人们都用柔来形容,但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威胁,一直以刚面对敌人,她有着对共 产 党的忠诚,对乡亲的平和以及柔,但面对敌人,刚是她唯一的体现,可以说她就是一位柔中有刚的好青年。

我们可曾记得这样一位女警,她可以有在看到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时的柔,也可以有在破案时勇敢前行的刚。她便是人民心中的好领导好干部任长霞,柔中有刚也是她为人的一种性格特点。 母爱中也无不体现着柔中有刚,面对儿子急需换肝时,她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她高强度的减肥计划,暴走七个月,为了医好自己儿子的重症,磨破了好几双鞋子,展示了令人赞叹的刚;而面对儿子她始终细心呵护,以柔示儿。她用自己最真诚的柔和最珍贵的肝换得了她儿子的健康。这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难道不是柔中有刚吗?

徐本禹毅然选择去山村支教,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他体现出令人颂扬的刚。当面对一个个可爱天真的孩子时,他只有那份柔,他用柔和刚换取了一批批孩子的微笑,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知识,让祖国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有用之材。

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她独特的性格,她柔,因为她对世界都愿伸出援助之手,她细心地呵护着我们这些一直生长在她怀抱里的孩子们,当地震再次来袭时,是祖国给无数可怜的孩子找到了新的温暖的家。但同时,祖国又是刚毅的,她拥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当外来侵略者侵犯我们这片土地时,她可以让民众团结一心,抵抗外来势力侵入。祖国神圣但又和蔼,这就是中国的柔中有刚。

当雪松再次压低它的枝桠,让雪滑落时,雪松如人一般柔而有刚,它能战胜恶劣的环境,也能把它的柔情展示给世人。

其实,柔与刚并非绝对,柔中可以有刚,刚柔相济才完美。

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只有雪松安然无恙。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每当雪厚到一定 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学从枝头滑落。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

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如:“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刚与柔的问题上,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 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 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

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

【写作素材】精彩句段:

1.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

2.至刚之物,未必至强;至柔之物,未必至弱。

3.我们不能有骄傲狂放的刚,但决不能放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则的刚。这是一份骨气,一份尊严。

4.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5.小溪扭动纤细的身躯流向前方是柔,而它那种奔向大海的执著追求是刚;梅花外形娇小是它的柔,而在严冬之中、傲雪盛放是它的刚??事物都有着刚与柔两面,只是表现 不同而已。

一、名人的刚和柔

从古到今,刚柔相济的成功者大有人在:项羽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刚烈,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似水柔情;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更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康熙既有执法严明的刚毅 ,也有爱民如子,为民着想的柔情;鲁迅既有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正,也有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

二、西楚霸王 与汉王刘邦

过刚易衰,柔和长存。过于刚强,锋芒毕露,与困难正面交锋,容易损耗刚强者的精力与体力,使其衰弱。柔和者能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保全实力,以退为进。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好例子。楚霸王项羽刚强自负,锋芒毕露,最终自刎乌江;汉刘邦则圆滑柔和,善于笼络人心,最终击败楚霸王,建立汉朝。

三、商容与老子

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先生高寿,您的牙齿已经掉光了。”

商容再问:“那你知道我这么问你的用意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您是老寿星,牙齿虽然没了,但舌头依然完好。那不正因为舌头柔软,而牙齿刚强吗?”

商容闻听,欢喜的说:“你说的不错。舌头因为柔软而长久存在,牙齿因为刚强而先掉。不仅舌头牙齿如此,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啊!现在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已经把最根本的道理教给你了,希望你以后多多守柔不争,这才是最根本的安身立命之道。”

老子回答说:“弟子谨记先生教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