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国《消息写作学》【终】

消息写作学(沈爱国 著)

第一章 消息写作流程概述

1.1思维与信息:消息写作流程就是记者在新闻思维支配下的处理信息的过程。思维主宰着写作过程的始终。消息作品是新闻思维与信息的结合体。

1.2消息写作流程轮廓:

消息写作流程大致划分为五个重要环节:

① 预备期(记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期);

② 感知期(记者新闻思维的孕育早期,是记者感受并储存信息的阶段);

③ 内孕期(是思维发展渐趋成熟的阶段,是筛选素材、提炼主题、布局谋篇的时期,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理性飞跃);

④ 外化期(记者构思成形、投入写作的时期);

⑤ 反馈期(记者与受众的思维与实践双向转化的阶段)

第二章 消息写作主体素质

2.1主体的品质素质:①强烈的事业心;②坚韧不拔的意志;③真诚坦荡的胸怀;④超乎寻常的胆略;

2.2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素质:①思维的发散性;②独特性;③深刻性;④敏捷性;⑤系统性。

2.3主体的构思能力:新闻写作的构思,是指记者在掌握新闻事实素材的基础上,孕育作品的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信息作品的整体设想。

构思的作用:①连结采访和传达的纽带;②设计消息作品的蓝图;③不断协调写作心态。

2.4主体的传达能力:消息写作的传达,是指记者运用语言符号及其形态构成,把记者构思时孕育在头脑中的内在形态,外化为可供受众接受的客观存在物——精神产品,也即消息作品。

传达行为要符合以下要求:①可接受性;②逻辑性;③精细性。

第三章 消息写作基本原则

消息写作的基本原则:①真实性原则;②时效性原则;③可读性原则;④指导性原则。

3.1真实性原则:新闻为什么要真实:①这是消息的特性所决定的;②这是新闻媒介的信誉所系;③真实是消息的力量所在。

消息写作如何做到真实:

① 选择事实要全面;

② 运用事实要客观;

(一是准确地反映事实,二是要通过事物本身说明问题,避免由记者自己抒发感情和议论);

③ 表达事实要准确

(1、构成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2、引用的各种资料都必须准确无误;

3、消息中的环境、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心理活动、思想认识的描述也必须符合生活逻辑。)

消息写作怎样防止失实:【故意性失实】,指作者往往出于某种不正当的动机和需要,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节,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非故意性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作者往往因为观念模糊,认识不清,选择角度不当,或者知识不足,表述不正确,粗心大意而造成事实有出入。

常见的失实表现:①面壁虚构,通篇捏造;②道听途说,捕风捉影;③合理想象,夸大渲染;

④ 扭角度,牵强附会;⑤知识贫乏,闹出笑话;⑥粗心大意,酿成差错。

避免失实的途径:①“一知半解”的不写;②消息要抢时间,但不能草率;③“永远不相信自己的记忆”;④

正确交代因果关系;⑤严禁“想当然”;⑥不能浓缩时间和空间;

⑦不能“越俎代庖,借口传音”;⑧批评报道力求“十拿十稳”;

⑨客观报道,少下结论;⑩用形容词要吝啬;⑾稿件写完后要审稿。

3.2时效性原则:两层含义:①迅速及时,②简短明了

消息为什么要快和短:①为了充分发挥消息的作用;②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③有利于在新闻竞争中获胜; 消息怎样做到快:

①? 道通畅来源快;②思维敏锐发现快;

③作风顽强抓住快;④技巧熟练写作快;

⑤技术先进发稿快。

消息怎样做到短:①一事一报(通过一人一事,一个场面,抓住其中一个点,或一个片断,传达一种信息,反映一种情况和倾向);②即时报道;③精心选材;④恰当结构;⑤惜墨如金。

1 / 9

3.3可读性原则:消息的可读性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愿意读,喜欢读,独得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国以鲁道夫·弗莱西、罗伯特·冈宁和亚瑟·奎勒科奇为代表,成立了多家专门研究可读性的机构,并提出两个著名的公式:

冈宁公式:它的标准是

① 句子的形式,即单句和复句等等。句子愈单纯,其可读性愈高;

② 迷雾系数,指词汇的抽象与艰涩程度;迷雾系数愈高,其可读性愈低;

③人情味成分。消息中含有人情味成分愈多,其可读性愈高。

德尔与崔尔公式:标准是①句子的长短。句子愈短,其可读性愈高;②词汇的难易。词汇愈容易,其可读性愈高。

消息写作如何做到“可读”:

①抓生动内容

(1、挖掘读者喜闻乐见的题材,满足多方面的兴趣;2、抓住新闻事件中有特点的细节,使消息富有情趣;)②用活泼的形式(1、使用描写手法;2、借用修辞手段;3、巧妙安排结构;4、语言新鲜活泼)。

3.4指导性原则:消息的指导性是指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广大读者指明方向,树立榜样,提供经验,影响和促进他们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消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广泛、迅速、深刻的导向作用。

消息写作如何体现指导性:消息写作体现指导性,

1、 要正确引导舆论,坚持用党的政策主张引导群众,把党的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防止片面性,防止“刮风”;

3、 当社会舆论过分集中在某些“热点”问题时,要注意适当分流。

写作时应增强以下几种观念:①全局观念;②长远观念;③辨证观念。

第四章 消息写作语言特点

消息语言的特点:具体、准确、简洁、通俗、生动。

4.1具体:具体的标准指在一定量的语言符号中间,必须含有一定量的信息内涵。

如何做到具体:①用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和细节来取代抽象、笼统的概念;②少用母概念,多用子概念。

4.2准确:语言的准确,就是在消息写作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事实、传达信息,不仅不能添枝加叶,就是措词不当也不行。

如何做到准确:除要求记者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外,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应注意:

② 使用含义确切、明晰的字词句,不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笼统的词语;

③ 慎用形容词;

④ 求避免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等方面的错误;

⑤ 不能随意简略、滥用简称,不可生造词语。 消息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客观要求。但也要处理好准确与模糊的辩证关系。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书面语中有,口语中也有。

模糊语言是词语概念不明确、外延界限不清晰、词语内涵不稳定的语言。它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和主观性等特性,它与精确之间并没有截然分割的界线。但它的运用是有限制、有条件的。消息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运用不当,反而削弱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模糊语言的情况:

① 概述过程、背景。概括新闻情节;

② 用模糊词反使新闻更清晰;

③ 于泛指、代称,表达策略性内容;

④ 描述心理状态和个人感受时,因其内容的不可捉摸和外显性差,适合模糊处理。

4.3简洁:简洁,就是能让读者在有限的语言符号内,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如何做到简洁:①写作时要意惟期多,字惟求少,字斟句酌;

②写作时要精心修改,反复推敲,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③写作时要尽可能用短句子、短段落。

4.4通俗:如何做到通俗:①用字遣词造句,应雅俗共赏;

②处理好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语言,做好“翻译”工作;

③尽量采用群众口语中新鲜活泼的语言,但又不乱用方言土语。

4.5生动:所谓生动,主要是指写得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读来动听,引人入胜。

2 / 9

如果做到生动:

①多用动词;

②形象化处理。也即用白描(所谓白描,指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勾勒事物的主要特征,重在传神的写法)手法勾勒事物形象,再现场面,使新闻报道“镜头化”(所谓“镜头化”指在描写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要像电视或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把他们展现在读者面前)。

③使用修辞手段。所谓修辞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消息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对偶、夸张等等。

1、比喻:俗称“打比方”,也即运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某些抽象的、生疏的事理,从而使要表现或说明的事物更清晰、生动、形象,使要讲的道理更明了,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A、明喻,即直接明显的比喻。结构方式“甲像乙”;

B、隐喻,即暗中设喻,结构形式“甲是乙”,常用比喻词有是、算、叫、变成、成为等;

C、借喻,即借别的事物打比方,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2、 对比,也称对照,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

第五章 流程一 提炼主题和选择角度

5.1主题的提炼: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记者通过客观事实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也是写作过程不可偏离的核心。是消息的灵魂和统帅。

说它是灵魂,因为一则消息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深刻;

说它是统帅,因为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形式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甚至标题的制作,都是围绕突出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消息主题的统帅作用表现在:①统帅思想;②统帅材料;③统帅结构;④统帅语言;⑤统帅标题

选择主题的原则:①选政治上重要的;②选为大众所注意的;③选涉及最迫切的问题的

提炼主题的要求:①明确②集中③深刻

提炼主题的方法:提炼主题的方法,就是要寻找“共鸣点”。共鸣点是指受众需要、新闻事物特异性以及时代背景三者经过撞击的火花闪亮之处。

①切合受众需要;

②把握事物特征

(1、在横的方面作比较。将所报道的事物与周围同类或相近的事物作比价,从中看出此事物与彼事物的不同,以及具体在哪一点上的不同,在哪一点上有新意;

2、在纵向上作比较。将事物自身的现状与其历史相比较,从中看出它有了哪些发展,在哪一点上有发展。)③融入时代背景。

5.2角度的选择:消息的角度指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在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

角度的选择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①选题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反映它。角度不同,体现的思想、反映的主题也有所不同。

②选材角度。对一个相同或相近的主题,可以选取不同的事实材料予以报道。

③ 达角度。在许多同类题材、同类主题的消息中,记者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可以变换写作的角度。 如何选择最佳角度:①选择能切中要害的角度;②选择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③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④选择有新意的角度。

第六章 流程之二 标题的制作

6.1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从报纸版面看新闻标题的作用:①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作用;

②? 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表明编辑部的立场和倾向;

③活泼与美化版面的作用。

从单篇新闻写作过程看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消息内容,提示主题;

②评价新闻事实,点出意义;

③诱发阅读兴趣,“引人入文”。

6.2标题的构成和种类:

标题的构成:消息的标题由主题和辅题两部分组成。①主题,也叫主标、正题、大标题,是标题中最受人注意的部分。它既是新闻主题思想、中心内容的主要表达,也是标题的核心和骨干。主题通常只有一行,但有时需要同

3 / 9

时表达两个同等概念、意思或事实,或者一行题太长需要排成两行时,就叫“双行主题”。②辅题:主要用来辅助主题,起到引导、补充、说明、解释主题的作用。辅题不能脱离主题而独立存在,一般字号较主题小。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两部分。1、引题,又称肩题、眉题或上辅题。位置在主题之前,是从属于主题的“先行官”。它或者用以交代背景和原因,或者用以说明主题的意义,或者以渲染、鼓动、含蓄、抒情、讽刺等手法,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文字要少于副题,宜简短,以一行为宜。因常用对联式,故称肩题或眉题。2、副题,又叫次题、子题或下辅题。位置在主题之后,常用来进一步说明、补充、解释主题,用的是次重要事实,或者需要强调的观点,使主题更加完整。

标题的种类:①多行标题。即标题在三行或三行以上,一般引题、主题和副题齐全,表明消息内容较重要;②

双行标题。指引题——主题兼用,和主题——副题兼用,不包括双行主题。讲究虚实搭配。

③单行题。只有一条主题。

6.3标题制作的要求:①准确;②鲜明;生动

标题生动的方法:可以大量使用比喻、对偶、对比、借代、排比、拟人、回文、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谚语、成语、古典诗词等。①巧借诗词画“眼睛”;②一字活全题;整齐错综显美感;③对比之中出“精品”

第七章 流程之三 “消息头”的写作

7.1消息头的概念:消息头,一般是指消息开头那几个以不同字体或加括号区别于内文的字。它表明发布新闻的单位名称(或简称),交代发布新闻的地点和时间。通讯社统称为“电头”,报社编发自己消息时标为“本报讯”,两者合称为“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导语的内容之一,也是一篇完整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7.2消息头的三个要素:一般包括单位名称、发布消息的地点和时间三要素。

报纸消息头的规范写法应是“本报××地×月×日电(或讯)”

现在报纸新闻常采用“本报讯”的简化,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②? 是本报记者、通讯员、读者、特约作者提供的稿件,因而用“本报”二字;

②它是从报纸出版当地发来的稿件,因为在当地,往往将“地点”省略;

③它是外地作者通过信函邮寄或托人捎来的稿件,不用“电”而用“讯”;

④它虽是外地作者通过电讯渠道传递而来,但往往因搁置未及时刊登或内容本身时效不强,从而略去地点和时间。又因本报电不常用,而习惯使用本报讯。

7.3报纸采用通讯社新闻稿的电头处理方法:

19xx年1月12日新闻总署《关于报纸采用新华社电讯的规定》:①各报对新华通讯社电讯得按照情况斟酌取舍,但采用时一律不得增改;②各报因篇幅限制和读者需要不同,对新华社电讯中之普通新闻稿,可以节删,或改写为更通俗的文字。但节删后,不应再用新华社电讯名义,而应改用“本报讯”,并加“据新华社×日电讯”字样。如因节删或改写而发生错误,应由节删或改写之报刊自行负责,并须更正。根据这一规定,报纸对新闻社稿有增添或改写,其消息头应为:本报讯 据新华社×地×月×日电

7.4目前常用消息头样式例举:P125

第八章 流程之四 导语的设计

8.1导语的含义及职能:

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引力的消息开头部分。

导语的职能:①概述新闻精华;②吸引读者目光。

8.2导语的产生和发展【略】

8.3导语中“要素的审慎衡量”:导语需要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

①何事要素:是新闻的核心。

②何时要素:在导语中,很少能成为重点,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有特定的意义时,才必然突出处理。 当何时要素比较陈旧时的处理办法:

1、在导语中回避合时要素,移到主体中去,让何事要素或其他要素在导语中唱主角;

2、如果要在导语中安置何时要素,就应努力寻找其“最近点”,以确保新闻的时新性。

③何人要素:如果这个人为大家所熟悉。具有特别重要的显著性,或者较之发生的事更为重要,设计导语时必须以“何人”居先。

④何地要素:何地要素虽不可缺,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下列情况中,何地要素在导语中要突出处理:

1、由何地要素引导的消息;

2、报道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地点,往往为读者所关心;

3、强调新闻的接近性;

⑤何因要素。极少成为导语中重要要素,当原因比结果更引人注目时,需要突出;

4 / 9

⑥如何要素:往往是指一条新闻的发展过程或情节的展开或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一般放在主体中展开。

8.4时间要素“最近点”原理的应用:所谓“最近点”,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一是“点”,导语中安排的何时要素,通常都应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点”,而不是事件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整段时间;②二是“最近”,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一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

如何寻找“最近点”:

①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故的发生时间就是最近点);

②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当报道的新闻事件已经时过境迁,记者要努力从新闻事件的发展中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

③挖掘明天的新闻依据(需要记者跳过“今天”的局限,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往新闻事件的背后看,到事件的未来状态中去寻找最近点,实质上也就是写成预告式新闻);

④披露消息来源(新闻依据,即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的根据,通常称之为“新闻由头”。记者发稿时,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其实早已结束,但在“今天”才刚刚被披露。通过这一消息来源的披露,导语的何时要素便找到了最近点,而这一披露也即成了新闻的由头)。

8.5导语常见的类型及其写作要领:

①直叙型导语:又称凝练导语、浓缩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将新闻事实的梗概、关键、精华、结果或主旨,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写出来。特点是择其精粹,高度浓缩。其生命力在于能用最少的字数、最快的速度和最直接的方式,使读者获知新闻信息。因此,它是现阶段用得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导语。

写作要领:抓住特点;突出要点;控制字数,句式简单,段落简短。

②描写型导语:是一种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而达到一目了然效果的导语样式。描写,使导语具有现场感,比较生动、活泼和具体形象,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

④ 比喻型导语:是在设计过程中借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段,增强导语的形象性和接近性,使导语部分文才

斐然,妙趣横生。④拟人型导语:导语中用拟人的手法,即把物当作有感情有生命的人来表达,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让它具有人的声情笑貌,可以增强新闻事物的形象感,给读者以生动活泼的感觉。可分两类:1、把无生物当作人来写;2、把有生物当作人来写;

⑤虚拟型导语:这类导语在交代具体的新闻事实之前,先作某种设定,以“假如”、“如果”开篇。一般来说,这种“假设”与大多数的读者,都有某种关联。正是与读者在心理上的种种关联,拉近了新闻事实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关注。

⑤ 引用型导语:引典型导语 设计导语时,引用一些古诗和词赋中的佳句,或一些传奇故事、典故、奇闻佚事,

可使导语的意境悠远,文才飞扬,大大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引语型导语:在导语中恰当地使用引语,以补充陈述新闻事实,提示、阐明事件的意义以及其影响,这样的导语说服力强,比较客观、可信、能触动读者的认同感。设计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新闻人物或相关人物的精彩的、或有针对性的、或有代表性的和权威性的谈话,使之构成导语。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导语增色,二是加强导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三是刺激读者兴趣,四是使新闻个性化。需注意:1、引语必须真实,忠实原义,决不能断章取义、随意篡改和歪曲;

2、不可太长,应凝练而精彩;3、把最精彩的话放在导语的最前头,再交代其他要素;

4、对于“说”字的表述要灵活多样。

⑧点评型导语:从议论入手或把叙事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评论的导语,就是实践中较多使用点评型导语。设计议论型导语可用两种方法:先叙述事实,再进行点评;或者先作点评,再交代点评的根据即新闻事实。点评型导语有助于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练和升华新闻主题,从而唤起受众的充分注意,但消息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

⑨悬念型导语:这类导语的特点是,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在导语中来个提示或暗示,先不直说或不全部讲明,在读者脑中悬个疑团,诱导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

⑩对比型导语:在导语中,用今与昔、正与误、美与丑等两方面的事实情况,进行两相对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陪衬,形成强烈反差,更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通常可作纵横两方面对比。

10、“你”导语: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导语类型,在国内出现也就近十年的时间。西方新闻界称其为“第二人称导语”,常常使用,也常常获得独特的效果。还有一类你导语应弃之不用,就是用拟人手法,将一个无生物用你来替代。特点是:根据读者的阅读感应心理,设计导语时别出心裁地使用“你”字,往往使他们为之一动。因为对于受众个体而已,他听到或看到这个字,就意味着是“我”,记者报道的或许是与“我”有关、“我”正想知道的事实,于是倍感亲切,关注程度也随之加深。

11、断音式导语:由简短的、经过剪辑的文字、句子和段落组成的,常常被句号、破折号或者省略号断开,或

5 / 9

者被简单地列成一排。它的作用是为报道创造一种氛围,常常作为复合式导语出现。断音式导语一般属于描述性的。虽然不像其它类型的导语那样常用,但偶尔用一下,效果不错。

第九章 流程之五 主体的展开

“主体”一词译自英文BODY,原意是身体、躯体、躯干。消息主体,顾名思义,是消息的躯干,也即消息的主要部分或主要内容。

9.1主体的任务:注释和补充。①注释导语。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②补充导语。使导语中没有提到的其他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事实得以补充,以保证消息的完整性。

9.2主体展开的结构:①以事实重要程度递减为顺序展开:就是把重要、新鲜的事实安排在主体的最前面,次重要的东西放在稍后段落里,最次要的放到最后,依次形成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最主要的特征:按照各个新闻事实之间重要性的递减来组织新闻,最重要的事实在导语中。紧承导语的主体也按事实重要性的递减来展开。益处:便于记者赶截稿时间;便于编辑制作标题和删减稿件;便于读者阅读。 ②按时间顺序展开:即消息主体按事物的自然发展、时间先后来安排材料。这种结构方式,往往导语部分已交代了事实梗概或结果,主体部分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实的始末; ③按空间顺序展开:是指将发生在一定时间内、不同地点的新闻事实,按横向空间顺序展开,就像电视镜头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地扫描过来。 ④按逻辑顺序展开:即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组合材料,展开主体——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分别展开、交叉展开、分合结合)。

9.3主体展开的要求:①变换角度;②紧扣主题;③内容充实;④层次分明;⑤波澜起伏

第十章 流程之六 背景的穿插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及原因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

10.1背景的作用:①对比衬托,阐明意义(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纵横结合对比);

②解释说明,加深认识

(1、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解释,说明事件的意义、影响、起因、后果;

2、对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周围环境作必要的解释;

3、对消息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和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③提供知识,增加趣味;④巧用背景,表明观点。

10.2背景的种类:①历史背景;②社会背景;③人物背景;④事物背景;

⑤知识背景;⑥地理背景;⑦政治背景;⑧数字背景等。

10.3背景的穿插:选择背景的原则:①背景要为表达主题服务;②背景要恰到好处,简明扼要;

③背景要有助于消息立体化(注意选材的层次感)。

背景穿插的方法:①摒弃“固定段落法”:在传统新闻写作学中,消息结构组成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这种结构构成使得在导语之后,有一个独立的结构段落专门用来交代背景,有人称之为背景段落。传统理论认为背景段落是与导语、主体等并列的消息结构段落;而反对使用固定段落法的人认为,消息的构成应是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仅是组成这些结构段落的一部分材料,散布在这些段落之中;

②提倡“天女散花式”:指将较多的背景材料化整为零,根据叙事的需要以及与新闻事实的关系,逐渐地、分散地插入于对主体事实的叙述之中。

可以避免北京冗长繁杂的毛病,并且把各种不同类型的背景材料分散使用,使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交错出现。

可以把背景中的“静止”材料与现场情景或人物活动有机地糅合起来,这样以“动”带“静”,全篇消息也就活了。

常见形式:1、背景先行于标题之中2、在导语中使用背景3、在主体中穿插背景4、在结尾处安放背景

第十二章 操作提醒 勿忘交代消息来源

12.1交代消息来源的意义和作用:

消息来源:指一则消息中所涉及的事实材料的出处,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

材料来源途径:①通过访问,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及其他相关人员交谈、问答,听取介绍和评论;②

通过观察,亲眼所见以及由此引发个人感受;

③查阅资料,包括各种背景和其他媒介的相关报道等。

为什么要交代消息来源:①是对新闻写作优良传统的继承;②是消息写作客观性的要求;

6 / 9

③是记者基本业务素质的体现;④是消息写作科学性、规范化的标志

交代消息来源的作用:①增强报道的可信性;②增强报道的权威性;

③避免责任和麻烦;④对事实的提供者既是尊重,更是制约。

12.2如何交代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种类:分为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大类。

①直接来源:指当事人或有关部门、有关人士直接提供的事实,也称“透露式”来源。特点是较为可靠,说服力强。

②间接来源:是指消息来源不是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士直接提供的,而是经过转手引用其他新闻媒介的,也称“援引式”来源。

两种情况:1、消息中个别段落用间接来源;2、整条消息都是用间接来源。

交代消息来源的方法:

① 直接透露:即指名道姓,不作任何遮拦地交代来源。前提是征得新闻事实提供者的同意;

② 含而不露:用暗示手法或抽象手法交代来源;

③ 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交替使用

交代消息来源应注意的问题:

1、 确保消息来源的权威性;

2、 代消息来源是指要出示与报道有关的主要事实和重要情节及观点的来源,并非稿件中每个事实、每个数字、

每句话都得做到“个个有来历,句句有出处”。

一般情况下,下面几种情况不必交代消息来源:

① 属于公认的事。

② 属于常识性的内容。

③ 记者直接采访的事情。

④ 简讯、快讯之类的事件性新闻,只用三言两语进行报道,传播一个简要信息,也可不必交代消息来源。 12.3 对匿名消息的多维审视

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前提条件:

1、 准确估量匿名消息来源的重要性;

2、 缺乏其他消息来源;

3、 多方面验证匿名消息来源的真实性;

4、 保护和约束匿名消息来源。

第十三章 操作提醒 讲究提行分段技巧

所谓提行分段,指的是消息写作过程中结构铺陈和思路转换的一种技巧。

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组成一则消息的段落的多少和长短;

从内容上看,它代表着消息写作思路是否清晰,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最终的归结点,它往往会对一则消息是否可读产生重大的影响。

13.1讲究提行分段的意义:现状:大肚型消息泛滥。

长段落的弊端:①从心理学角度看,精简的文字比冗长的文字更容易让人了解;短句、短段落能为读者提供视觉和思维上的方便,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视觉的特点来看,人类的眼睛和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长时间的连续运动容易疲劳,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间歇;

④ 构思的角度看,一个长段里面充塞大量材料,极易造成层次不明,行文不便。

讲究提行分段的意义:

①能使消息眉目清秀,层次清晰,方便阅读,提高效率;

②有利于突出重点,加深读者的印象;

③段落瘦了,给读者较多停顿的时机,就有了思索、回味的余地,有利于读者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④可以调动读者的“无意注意”;

⑤对美化版面有积极作用。

13.2提行分段的方法:区分“结构段落”与“自然段落”:消息的结构构成,除标题以外,由导语、主体、结尾三大块组成。在传统的理论中,也说消息由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四大块组成。这些被称为消息的“结构段落”;一个结构段落既可以只有一个自然段,也可由多个自然段构成。因此自然段是构成一篇文章(包括消息)的最基本的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含义,以另起一行空两格为标志。一般来说,一篇消息其“结构段落”是不变的,但“自然段”是千变万化的。

7 / 9

借鉴“断裂行文法”:是西方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该行文法根据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次序行文,句子和段落都很短小,各层意思独立成段,段与段之间没有过渡段,甚至连过渡性词语都没有,显得非常简洁明快。

遵循一个原则:每段应有一个中心意思,每段也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

第十四章 消息分类写作

14.1动态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或发展(即有变动)的事件,或对事物运动中的新动态进行及时报道的消息种类。它是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消息。

动态消息以“动”见长。“动态”分三种状态:

一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完成式报道。二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事实的连续报道。三是对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写作要领】:

①要善于抓动态;

②不要把动态消息写成经验消息;

③重视连续报道;

④改进会议报道(1、抓取会议所作出的某项能拨动读者心弦的重大决定单独发消息;

2、跳出会议消息的框框,就会议当中出现的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

3、对会议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予以突出;

4、撷取与会议有关、却发生在会场以外的镜头);

⑤用简讯更多地反映各方面的动态。

14.2综合消息:是把一个时期内发生在不同地区或单位的具有类似性质又各具特点的事实组合起来,从不同侧面去阐明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全局性的情况、成就、趋势、动向或问题的消息种类。它既有面的情况的概括,又有点的典型材料的叙述,做到点面结合,综览全局。

特点:①不是一事一地式的报道,而是由若干不同的事实所组成,所以也称“组织性新闻”。这些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各不相同,从表面看来像是互不关联的,可从思想内容看却是相互统一的。记者用主题思想的红线把它们联结起来,加以归纳概括,就综合成为有鲜明主题的消息;

②除了突发性时间的综合消息,一般综合消息不必像动态消息那样讲究时效性,时间上不必拘泥于“今天”或“昨天”;

③综合消息属于非事件性新闻,表达方式也有别于事件性报道。稿子中的新闻要素,尤其是何事、何时、何人等要素,不像动态消息那样单一,倒金字塔结构、概括式导语以及完全避免议论等写作要求,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综合消息;

④综合消息报道面广,事实材料丰富,大多数材料是记者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往往经过多次补充、修正,并非就某个突发事件匆匆上阵,急就而成。

综合的方式:①横断面的综合:把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生的同类事件,综合归纳起来,以反映全貌。具体写法上,可以按地域范围来综合;按类别来综合,写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群众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可以按某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综合;

②纵深度的综合:对一个时期以来某条战线、某个领域、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就某一重大事件所作的综合报道,包括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变化等情况,通过分析对比和运用背景材料,逐步深入地对新闻事实进行阐述。具体写法上,可以按因果关系综合;可按时间跨度来综合;

③纵横结合的综合:通常先从横的方面,分出几个并列层次,一一叙述:而对每一个并列的层次,又加以纵深的剖析,结果以纵、横交叉的综合方式写成消息。

综合消息写作要领:①全面准确,高度概括;②善于分析,巧于谋篇;

③尽可能有点现场感;④认真加工,严格审核。

14.3评述性消息:评述性消息,也叫记者述评或新闻分析,是在报道事实时允许发表适当议论的消息种类。常以分析形势,或针对某种思想倾向,或对实际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表意见和刊法。采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意义,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传递信息,指导工作。

两种趋势:①综合新闻材料,解释新闻事件,评述当前形势,揭示事物特点、本质和趋向,述多于评,基本上仍属新闻报道;

②抓住某一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断,进行评述、引申、发挥,或提倡或反对,旗帜鲜明地表明记者和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评多于述,更接近新闻评论的范畴。

评述性消息的类型:①形势述评;②思想述评;③事态述评;④工作述评。

写作要领:①站在一定高度,作宏观分析;

②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叙述和评论水乳交融;

8 / 9

③讲究逻辑,加点形象,善于诱导,以理服人。

14.4特写性消息:新闻特写可分为特写性通讯和特写性消息两种。特写性消息是用类似电影、电视“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物变动,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还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的消息种类。

特写性消息的主要特点是“放大”和“再现”,对新闻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片断进行集中突出的描绘,相当于电影个、电视中放大了的人物或事象的外貌特征的近镜头。

这种消息的具体特征可从三个方面来表述:

①选材上:一般消息侧重于记叙,报道一个或一批具体的事件,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概貌和轮廓;特写性消息则着眼于事件中的某一场面、片断、情节、镜头,用描绘的手法放大新闻要素中的部分要素。特写性消息运用得颇广,常用于文艺表演、体育竞赛、战斗场面和一些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报道,还用于再现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事件;

②结构上:特写性消息的结构,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主体中将事实细节详细展开;或以生动的情节、场面、引语入笔,一直用描写手法交代事实,在文中或结尾处穿插少量背景,补充新闻事件的必需要素;

③角度上:特写性消息忌讳从头至尾报流水帐,也忌讳一二三四开中药铺。它不采用鸟瞰全貌、尽收景色的手法,而是选一个特定的角度,细察局部,从一点、一个侧面、一个小口子插入放大,出奇制胜,别开生面。

写作要领:

①? 反映现场气氛;

特写性消息所选择的是一些特色鲜明、典型的场面和片断,用的是“再现”的手法,因此对于新闻事件现场的观察、描写,要做到让没有在现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②捕捉逼真形象;

特写性消息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要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要注意捕捉可感性强、能激起人们感情波澜的“画面”,用描绘的手段将其呈现出来。

③抓住事物特征;

特写性消息要写得集中,必须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片断和场面,细致地进行“放大”和“再现”。否则选错了对象,哪怕描写再细致,技巧再高超,也是不成功的。

④注意情节高潮。

特写性消息不能平铺直描,行文要有波澜有高潮。要注意避免面面俱到和过多铺陈,要详略得当。

14.5经验性消息:用新闻(主要是消息)的形式来反映某地、某单位在某一方面的新鲜、典型经验,于是便出现了经验性消息。这是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实践的消息种类,是典型报道的一种形式。经验性消息可以是单一的经验报道,也可以是综合的经验报道。这类消息都不是突发性事件,时间跨度较大,信息的时效性也较差,因此属于“非事件性新闻”。

写作要领:①选择典型经验,揭示普遍意义;

②要有新闻特点,不是一般总结;

③写具体事实,避免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

④交代必要的背景和条件;

⑤力求生动活泼,有感染力。

14.6人物消息:人物消息是用以报道新闻人物,反映某个特定人物的思想、成就、行为或遭遇的消息种类。可以是正面人物,也可以写反面人物,以正面为主。人物消息是一种便捷、迅速而有效地报道新闻人物的体裁。它不必像人物通讯那样有较多的具体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材料,而只写一人一事,突出人物的某种行动或某个侧面,直截了当,短小精悍,迅速及时加以报道。比起人物通讯,人物消息容量小,主题单一而集中,时效性强,因而更偏重于一个“新”字。

写作要领:①要有新闻事件,要有合适的契机;

②要反映人物的真实面貌

(1、描写人物的形象及其行动要真实,不可加以粉饰和虚构;

2、正确反映人物与领导、群众的关系;

3、对人物的评价要恰当);

③要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1、通过人物外貌表现内心;

2、通过人物行动反映精神;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思想);

④写得精练、生动、可读。

9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