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

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古

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

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面对复杂多变的诗词鉴赏题

大部分学生都能见仁见智,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

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

老师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面对灵活多变的诗词鉴赏题,大部分同学只能是生

搬硬套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望文生义的感知诗词的内容.情感,很少有同学能进入诗歌的

意境,全面而又准确赏析技巧'情感。大部分老师只能是不厌其烦的讲解,大部分学生只能

是题海战。面对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

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

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

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

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

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

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

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

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

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

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

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

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

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

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

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

古诗词的积极性?本人围绕这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现结合案例来谈一谈。

【具体案例】

课题:古诗词鉴赏复习课

年级:高三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答题模式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先请同学回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教师板书。然后下发两首古诗,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四小组,要求两个大组各自研究一首诗,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弄懂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各小组设置2—3道题目,并附有答案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接着研究同一首诗歌的两个小组进行竞答,甲小组提出问题,乙小组回答,甲小组评判并打分;乙小组提出问题,甲小组回答,乙小组评判并打分。这样进行两三个回合,评出最佳设题小组、最佳答题小组、最佳答题能手、最差答题小组。对最佳的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名言,一幅画,一个本子等;最差的要惩罚,惩罚可以是诵读一首诗,或在鸡蛋壳上画一个笑脸,或在树叶上抄一首诗等。最后教师总结,对两首诗作一简短的分析,对古诗词鉴赏的要领进行重申,对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一点评。

二、分析

这堂课有下列几个特点: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即使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以教

师为主导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杀。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像这一课,教师完全处于次要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就能得到加强,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就是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和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合作”就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解决自主学习、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探究”就是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讨。这一课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这一点也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明显不同的地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即使采用讨论式,也是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上去引导,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理论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将来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3.把竞争的模式引进课堂,激活了课堂

《心理学新论》一书告诉我们:“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进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激发动机,发挥潜力;增强自我意识;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当我们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之时,学生为了弄清楚问题必然要充分地挖掘自己所蕴藏着的潜能,丢弃陈旧、落后又俗套的解答,追求新型独到的见解,由此,就得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的极富创造性的解答。这样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跨时代人才。像这一堂课,两个小组的竞答,最后的奖罚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内容一定记得非常牢固。而相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就像一汪死水,波澜不惊,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满头是汗、青筋直暴,而学生在底下思接千里、神游天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又何谈创新意识

和创新精神呢?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堂搞活,这既是学生现在和将来

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