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论文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题目

课程论文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姓 名

学 号 121425050107

院系专业 国际教育学院工商1班

20xx年5月20日

The importance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ui Chao

670100366@qq.com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role of attracting and clos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lationship as a starting point, with 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n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Thus, the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loving others, loving others will encounter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pproach to love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崔超

河南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洛阳471003

摘 要 本文旨在讨论吸引和亲密的作用。亲密关系贯穿我们生命的每个阶段,是我们对人生体验的核心所在。文章从概念关系作为切入点,联系影响关系的几个因素,进而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由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的重要性、将会遇到的问题和正确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亲密关系 经营爱情

1引言

人与人之间最终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开天辟地以后,就存在着吸引——男性和女性间的吸引,我们应该为自己得以来到世间而对它心存感激。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我们的关注度。人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并不能总是对事情做出冷静的判断。当亲密关系,比如婚姻关系中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的推在配偶身上。可当在工作、家庭甚至游戏中的情况好转时,个体却往往会认为自己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威尔逊(1985,2002)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与解释我们行为的心理过程截然不同。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因此而忽略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威尔逊及同事认为,这说明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我们的自我认识存在有趣的缺陷。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行动。这些控制我们

2 社会中的自我

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种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

行为的内部的微妙过程可能与我们对它有意识的、清楚的解释不同。我们也往往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情绪。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且威尔逊和罗斯指出,我们更乐于承认那些已经快淡忘的从前具有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我”具有的。

自我展示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那些自我监控性差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更多地受其内在的指引,从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威克伦德和杜瓦尔与其合作者们发现了自我觉知效应。当我们把注意聚集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常犯基本归因错误(也叫对应偏见)。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的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即使它们是很显著的。如果一个气球的运动是由我们看不见的风的推动所造成,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有内在动力的。但人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因此当一个人在活动时,我们通常轻视“环境的风”,而集中考虑内在的动力。我们会犯这种归因错误,部分原因是当我们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时。那个人就是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是不可见的。就像在海底生活的鱼类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之中,以至于我们必须从中跳出来以理解文化的影响。有箴言曰:措辞差之毫厘,实去之千里也。下面是一个关于苏丹的故事,苏丹梦见自己掉光了所偶有的牙齿。第一个被叫来解梦的人说:“天啊!掉牙齿说明您将会目睹家庭成员的死亡。”于是怒不可遏的苏丹下令给这个坏消息的使者50鞭子。第二个解梦人听说这个梦以后,他对苏丹解释这是好运气的先兆:“你将比你的整个宗族还要长寿!”于是安下心来的苏丹下令管家奖给这个好消息的使者50个金币。途中迷惑不解的管家向第二个解梦人请教:“你的解释和第一个没什么区别啊?”“啊,没错,”那个睿智的解梦人回答道,“不过请记住这一点: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说话的内容,还在于你说话的方式。”

3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接近性。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为什么接近会诱发喜欢

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易得性,因为我们更喜欢那些经常见面的人。另一个原因就是曝光效应。扎伊翁茨指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见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

外表吸引力。亚里士多德在《第欧根尼·拉尔修》提到过“人格的魅力胜过任何介绍信。”要说外表不重要,其实那只是我们拒绝现实对我们的影响的一个例证而已,事实上美貌是一种财富。伯纳德·默斯坦等人的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相同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正如格雷戈里·怀特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的有关约会的研究结果: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也许你会想,有很多夫妻的吸引力并不匹配但他们却很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

相似性和互补性。当某人的态度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爱,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儿童和老人,对于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也都适用。对于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则更是如此。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这种“相似性导致喜欢”的效应已经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得到验证。

自尊和坦诚。低自尊的个体倾向于低估同伴对他们的欣赏程度,并且也不积极给予同伴回报性评论,因而对与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也较低。若你对自己信心不足,你可能会对你们的关系持悲观态度。当自己感觉良好你才会对伙伴或配偶的看法更有信心。要让所爱的人满意很难,但伤害所爱的人却很容易。这说明与压抑不快情绪和戴尔·卡内基所说的“过度赞扬”相比,保持坦率而真诚的关系——即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更可以持续地让对方感到满意。阿伦森这样解释道:当关系向更加亲密的方向发展时,真诚变的更为重要——我们不再一味努力的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是开始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哪怕有些方面令人生厌……如果两人真心喜欢对方,如果他们能在对方面前坦然表露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而不是总是“友善”地对待对方,那么他们将持有的拥有更满意、更富有激

情的关系。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把坏消息也告诉我们的人。

4什么是爱情

爱情比喜欢更复杂,因此也就更难进行测量和研究。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他们就像三原色一样,组成不同种类的爱情形式。

激情之爱。哈特菲尔德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对满怀激情之爱的一方而言,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做出了回应,那么他就会感到满足而快乐;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没有做出回应,他就会觉得空虚而绝望。

伴侣之爱。尽管激情之爱可以热火朝天,但最终还是会平静下来。一段关系持续地时间越长,他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在世界范围内,结婚四年之后的离婚率都是最高的,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哈特菲尔德称之为伴侣之爱。激情会逐渐消退直至变得冷淡,这种不在浪漫的关系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直到它结束,那些失恋的人、离异的人都会吃惊地发现,虽然早已对伊人失去了那种强烈的爱恋,但离开以后,生活竟感觉如此空虚。过于关注那些已然不再的东西,是他们忽视了他们仍然所拥有的。激情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其他一些因素的重要性却随之增强,比如共有的价值观。随着强烈的浪漫之爱逐渐冷却下来,人们经常会感到幻想破坏,特别是对于那些将浪漫之爱视为双方结合和维持长久婚姻的基础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是互相回报的,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根植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从而愈久弥醇。

5人们亲密关系的起伏

如果感情关系中的双方毫不考虑对方,那都只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那么友谊就会结束。因此,我们的社会教育我们彼此之间要交换馈赠,这被哈特菲尔德的人称为吸引的公平原则:你和你的伴侣从感情中所得到的的应该和你们双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那些处于公平的长期关系中的人并不在乎短期的公正。克拉克和米尔斯认为人们甚至会努力避免算计交换的利

益。在婚姻中如果夫妻逐出自己期望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的话,只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对方自愿做出某种正向的行为时,我们才会把它归因为爱情。如果双方的付出和获益都是资源的,而且他们一起做决定,那么他们的爱情更容易持久而美满。

身后的伴侣关系是亲密无间的。这种关系使人能真实地展现自己,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我们会从美满婚姻和亲密友谊中获得这种美好体验——这时候信任取代了焦虑,使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而不需要担心失去他人的友情或爱情,后来这种特点被Sidney Jouraud归结为自我表露。表露互惠效应指出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我们会对那些向我们敞开胸怀的表露更多,合适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就像跳舞一样相互做出回应。这样的自我表露有什么效果呢?Journard认为这样的方式——扔掉我们的面具,真实的表现自己——是培养爱情的方式。他认为对他人敞开自我,同时将他人的自我表露当做是对自己的信任,可以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愉快。自我表露也是伴侣之爱所带来的快乐之一。那些经常敞开自己心扉的夫妇或情侣,他们会报告更高的满意度并且更容易保持长久的感情。研究者还发现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愿意表露自己的恐惧和弱点。然而现在的男性,特别是那些持男女平等观点的男性,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并乐于享受伴随双方信任和自我表露而来的满足感。阿伦等人指出这正是爱情的精髓——两个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倾诉,从而相互认同;两个自我保持其个性,但又共享很多活动,为彼此的相同之处而感到愉悦并且相互支持。

6婚姻的考验与经营爱情

在约会的情侣中,关系越是亲密长久,可选择的其他对象越少,分手时就越痛苦。令人惊讶的是鲍迈斯特和沃特曼的报告指出:在数月或数年之后,拒接别人的爱比自己的爱被拒绝能够唤起人们更多地痛苦。人们的痛苦来自于对伤害他人所感到的内疚,来自于心碎的爱人的执着所引起的不安,也来自于不知该如何做出反应。爱情并不总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人们将自己不满意的婚姻关系与想象中可从别处获得的支持和情感相比较,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离婚。健康的婚姻并不见得没有冲突,而

是夫妻双方能够调和差异,并且他们的情感能够胜过互相的指责。休斯顿等人对新婚夫妇的追踪研究发现,痛苦和争吵并不能预测离婚(大部分新婚夫妇都经历过冲突),真正能够预测婚姻危机的因素是冷漠、希望破灭和无助,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也被成为冷暴力。

澳大利亚婚姻关系研究者诺勒认为:“成熟的爱情能够维系婚姻和家庭,因为它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创造了成长的环境……成熟的爱情被一种信念所支撑的:爱情本身就包括对差异和缺点的承认和接纳;爱情是在内心决定去爱一个人并对其做出长相厮守的承诺;爱情是可以经营的,它需要相爱的人共同去培育。”经营爱情的少许方式如下:

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差异理论:如果存在一个可信不容忽视的信息来源,那么一个与信息接受者差异很大的立场会引发最大程度的观点改变。

双面论证:承认相反的观点可能会使听众翻到疑惑并且会削弱自己的观点。但是承认相反的观点也可能使听众觉得我们毫无偏见,从而消除他们的戒心。

首因效应:首先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要。举例来说,你能感受出以下两种描述之间的差异吗?——约翰勤奋,聪明,做事冲动,爱挑剔,顽固且嫉妒心强 ——约翰嫉妒心强,顽固,做事冲动爱挑剔,勤奋并且聪明

确证现象:一旦形成一种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来支持这些信念。那么当伴侣理想化对方时能否更容易保持亲密关系呢?桑德拉·默里等人对滑铁卢大学恋人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对伴侣积极地理想是好的预兆,爱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

态度-依从-行为法则: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

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那么做。雅克·巴曾十分认可行为的这种巨大力量,他因此建议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壮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无法理清头绪,那也还是要拿起笔来进行写作。

7结束语

总之,纯粹的亲密关系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没有人能够不通过起码的途径就获得这种体验。”所以我们很难找到关于爱的抽象法则。尽管如此,人们依旧试图寻找一些维系爱情与亲密关系的条件和方法,弗洛姆将此称为“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年。

2李同归《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3梁凤华《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4李宝明《论亲密关系是一门科学》 5苏彦捷《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

6刘小青《亲密关系满意感研究综述》 7张艺《亲密关系认知中的积极偏向》 8刘漪蓉《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与冲突研究综述》

9苏彦捷《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及其解决》 10齐海静《亲密关系综述》 11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

 

第二篇:什么是亲密关系

亲密,字典里的解释是亲近、密切。在英文中,亲密(intimac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imus,意思是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遂和最私密,由此可以看出,亲密是一种深入、敞开的状态,亲密关系就是一种彼此在信任、深入、敞开、不设防的状态中所拥有的一种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亲密关系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研究的历史不过只有几十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密关系无疑正在受到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因此,如何回归上帝所赐的亲密关系成为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

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罗兰·珀尔曼、苏珊·坎贝尔的著作《亲密关系》是目前关于亲密关系非常好的一部论著,尽管亲密关系可能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多样化的成份,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亲密关系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对亲密关系拥有较为明白、清楚的界定,作者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6个方面与其他的一般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 、依赖、互动、信任、承诺。

◆ 了解:彼此经常有很多个人的、甚至是秘密的了解。 ◆ 关心:彼此有比对其他人更多的感情和关心。

◆ 依赖:对彼此拥有相当的需求和影响,是经常的、强烈的、多元的和持久的。

◆ 互动:彼此认为是一体的、融合的,从而拥有高度的互动性。

◆ 信任:相信对方会尊重和善待自己从而对彼此坦诚。 ◆ 承诺:对彼此的关系有认真的承诺,希望其永久,并因此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作为人类,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亲密关系只是这些关系中的一部分,当然是最为重要的部份。《亲密关系》的作者将亲密关系的范畴仅界定为伴侣和朋友两种,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则将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范围。我个人比较同意亲密关系不单指伴侣和朋友,而且也包括亲子、兄弟姐妹和事业伙伴等,只是除了伴侣和亲子关系之外,并不是所有的朋友、兄弟姐妹、事业伙伴之间的关系都是亲密的关系,只有双方愿意并花时间经营,亲密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要说各类亲密关系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认为至少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必须考虑:亲密程度和界限。

在所有的亲密关中,伴侣系关系的亲密程度是最高的;亲子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则呈现一定的时段性,是一个由孩子

年幼时亲密程度很高,到随着孩子的长大亲密程度逐渐减弱的过程;而其他的关系则根据不同的情形有着不同的亲密程度,但相对于伴侣和亲子关系其亲密程度要弱一些,并且亲密的面也会相对窄一些。

所有的关系都是有界限的,亲密关系也不例外。我们即需要彼此依赖,又需要享有自己的空间,人类的软弱和有限决定了在亲密关系中需要界限。对于不同的亲密关系,由于亲密程度不同,因此其界限所涉及的方面、深浅和程度也是不同的,把握好不同关系中的界限,能够让我们拥有平衡健康的亲密关系。

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如花开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