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文献综述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文献综述

本文选取$%%$ 年以来国内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民生新闻的涵义、特征、背景、前景、问题及解决办法,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及和谐社会的关系,民生新闻的品牌经营等等。分析发现:研究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而定量研究与传播效果方面的关注较少;内容上,多为定义界定、特征归纳、背景分析、问题批评以及前景展望等,缺少学理层面深层次的探究;研究取向上,较少将民生新闻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考量,更鲜有将视角拓展至国外同类电视新闻领域者。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民生新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拓展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盛行已有四年多的时间,其繁荣之势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迅速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相关的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之势,各类关于民生新闻的专题讨论、个案研究、专栏文章层出不穷。《现代传播》$%%& 年第$ 期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始关注电视民生新闻。随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先后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 栏目,安

徽经视“第一时间”栏目,福建电视台“ 现场”,江苏卫视“’()% 新闻眼” 以及湖北经视“ 经视直播” 等栏目,进行个案研究。与此同时,《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视听界》《山东视听》、《声屏世界》、《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新闻实践》、《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新闻前哨》等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分别进行过专题讨论、个案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专栏文章,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渐成规模。笔者以$%%$ 年’ 月———$%%) 年) 月为时间界限,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 民生新闻”,共检索到’

() 篇相关文章,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共’)( 篇,其中:期刊论文’)’ 篇、报纸文章! 篇、优秀硕士论文$ 篇。从时间分布来看,$%%& 年( 篇、$%%* 年*% 篇、$%%! 年"$ 篇、$%%) 年’———) 月$( 篇。这些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者———媒介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创办、发展、繁荣等实践过程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反思。这些论文从感性层面到理性认知,从传播理念到实践操作,将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这一新样式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学界的研究则趋于理性,多数究者以民生新闻的现实文本为研究模板,系统阐释了民生新闻的涵义、特征、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价值理念、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及负面效应等,并指出了今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以上述’)( 篇论文为基本的分析样本,结合其他有关电视新闻方面的研究论文,对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讨论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评价。综合来看,国内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的讨论:

一、对于民生新闻的涵义界定

电视民生新闻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本土化与人本色彩,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对于这种全新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学界与业界最初关注的重点就在于“民生新闻”涵义的界定,也引发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电节目类型;第二种看法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与传统的社会新闻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第三种看法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或理念,更多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传播理念。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必急于给“民生新闻”这一新事物下定义,对于这样一个新的专有名词,一时难以准确地用一个概念涵盖其全部的内涵,没有必要急于给予其一个统一的界定。在民生新闻的概念认识系统内,多元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讨论,客观上必然带来对民生新闻认识的逐渐清晰,甚至最终达成共识。!

二、民生新闻兴盛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种全新的电视新闻传播现象,民生新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党和政府“ 以人为本” 的工作方针以及一系列亲民、为民政策的出台,为民生新闻的兴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 是全面解读民生新闻的逻辑起点;“三贴近”方针赋予民生新闻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民生新闻的研究,必须放在党中央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才能全面理解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孟建等对于民生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做出如下比较全面的概括:“ 传媒体制变迁中,媒体市场意识空前张扬;当前关注民生越来越成为自上而下的政府工作重点;向受众回归是中国电视改革$" 年来的大趋势;电视产业结构调整为省级电视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拓展空间;新一轮电视频道竞争引发省级电视台新的策略选择。”"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的观点则代表了业界的看法:民生新闻的出现,是社会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深入的必然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得以平等存在,原本讳言,模糊的“ 人本”意识开始回归。在市场需求与媒体需求的双重动力推动下,媒体的新闻开始逐渐改变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尊贵状态,转而以日渐平等的视角关注百姓的需求。# 还 有一些研究者从受众心理层面及多维视阈探究民生新闻的生成土壤、成长动力、心理基础、价值取向,分析了民生新闻广受关注的原因。

三、民生新闻的特征、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

对于民生新闻的特征、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者关注较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对民生新闻特征的总体归纳。如:题材社会化、视角平民化、受众地域化等。$(%)对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与传播理念的阐释。研究者对于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 以民为本、民生内容、平民视角”。(&)对民生新闻本土化与区域化发展的阐释。民生新闻的兴起被看作是中国电视真正拥有自己的“ 本土化新闻”的开端。%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立足国情,顺应主流;本土化,构建“ 城市认同”;尊重传统,回归民间。&

’)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阐释。研

究者从城市民生新闻独特的题材范畴、传播理念和表现形

态,独特的叙事方式,受众心理需求乃至其主持人所拥有

的平民视角等方面探究民生新闻的现实意义,认为其重新

确立了电视新闻的主体位置,树立了电视新闻在群众中的

信任度,是对新闻规律本质认识上的回归。’

四、民生新闻的问题及其前景分析

随着民生新闻的兴盛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问题,研究者将这些问题概括为:节目的平庸化、娱乐

观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题中之义。在报道基本事实的同时,新闻传播者还

要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

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

解决。!"#有学者提出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或许是一条民 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 公共新闻之于民生新 闻是一个理念的提升”。为此要做到:新闻选材,折射公 共话题,激发公众参与;报道方式,主动介入社会生活, 构建公共话语平台。!"$ 在学界热捧“ 公共新闻” 的同时, 也有研究者怀疑公共新闻的积极作用与生存能力,提出这 样的疑问:“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吗?”,认为 “公共新闻运作是媒介在较高层次的一种自觉行为,不仅 关涉到媒介的自身实力,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 境和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兴起 尚需时日”。!"%

六、媒介经营视角下的民生新闻

电视媒体是最具商业潜质的媒体之一,电视业的经营 与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许多研究者在关注电视民 生新闻的时候,也涉及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栏目经营与品 牌运作问题。陆晔等认为:近几年西方电视新闻节目呈现 出新的变化,从商业电视逐步影响到公共电视,十分值得 关注。其表现之一就在于新闻节目的品牌和风格越来越成 为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电视新闻在 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变化。!"& 这种 表现具体体现在:!$ 分钟的长时段新闻直播,蕴涵了新 闻栏目经营的新理念,促发了电视人对新闻栏目规模化经 营的思考。在新闻传播环境没有得到突破性变革的情况 下,通过对民生新闻栏目的规模化经营,从而闯出一条发 展的道路,是一种具有可行性和低风险的明智选择。!"’ 对 于如何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优势,吕焕斌总结《都市一 时间》的经营秘诀在于:策划创新,品牌塑造的整合传 播策略;提升频道,整合营销的广告策划与经营策略。!"( 《都市一时间》近年来几次成功的报道策划与公益活动就 是这一观点的佐证。还有研究者考察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

道% 年来的收视率变迁,从塑造栏目品牌形象角度分析, 城市频道% 年来的收视率曲线真实地反映了由名牌栏目盘 活整个频道的改革历程。由此得出“ 一个栏目盘活整个

频道”的结论。!")&$$% 年'p% 民生新闻品牌栏目广告发展论坛 于闻媒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另外,这种转变至少存有两 种隐忧,一是公共新闻运动在西方虽然风行一时,但已经 成为历史;二是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变是否又会导致 民生新闻的去平民化(或者说再精英化),而失去其本身 所拥有的“平民” 的色彩,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 思考的。四是拓展研究视野,从西方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 践中吸取营养,进行中西方比较研究,为民生新闻的发展 提供方向性的论证。研究方法上,应当借鉴西方的研究路 径,融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更加 注重实证研究。

我们应当看到,民生新闻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

地方电视新闻的主流,成为融合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 会新闻、市井新闻等多种新闻体裁的综合性节目形态,并 将成为公共话语的表达与沟通平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形 成良性互动。这是因为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 现实问题。无论是党和政府的执政方针,还是社会民众关 注的焦点,无论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源泉,还是媒介与 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趋势,都表明一个事实:良好的媒介 生态环境有利于民生新闻不断改进与完善,也将促使研究 者向着更加理性与纵深的层面思考电视新闻的未来走向。

 

第二篇: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学生: 人文学院 网络传播 07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民生新闻 传播误区 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1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2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4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5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6 小结????????????????????????????????????7 参考文献 ?????????????????????????????????8 致谢??????????????????????????????????9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

(一)“人本思想”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于“话语权”和“喉舌”作用的片面理解,往往以“领导者”的姿态向受众灌输严肃的新闻信息,这种“媒体本位”的思想往往关注了“国计”而忽略了“民生”,因此忽略了寻常百姓

(二)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 在社会超速运转的大环境之下,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浮现出来,而市井议题便作为缓解传统社会转型之痛的良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介了解与自身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信息,从而使紧张的社会心理得以舒缓。而这种市井议题最大的好处便是告诉每一个受众:“我”就是其中一员,并时刻受到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疏离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补偿,于是,民生新闻作为传播市井议题的直接媒介便应运而生。

(三)新闻媒体推行“平民化”“本土化”策略 大多地方媒体为了站稳脚跟都在运作过程中积极的推行“本土化”和“平民化”策略,实行这种策略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大力推出市井议题。上个世纪《新民晚报》老总赵超构就提出了“软些、软些、再软些”,当时虽未获得广泛回应,但在之后的“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节目中却大行其道。于是媒体意识到,在市场竞争、争取受众的过程中,只有更加关注民生才能收到老百姓的青睐,其公信力和号召力才能得以加强。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

1、“人本化”的理念使其在内容上关注民生民情,贴近百姓生活。党中央以“以民为本”执政理念出发,对新闻工作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最初是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真正把新闻做成“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后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提出“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的宣传口号,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正是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从而受到老百姓青睐。

2、注重“本土化”的地域优势,使区域文化资源得到发掘利用。从地域角度来说,本地媒体对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往往更能从当地的视野出发,也更容易获得当地的相关信息来源。所以从成本的角度衡量,本地媒体获得本地的文化资源是最便捷的,外来媒体便很难与之竞争。

3、“说新闻”的播报方式,拉近媒体与百姓的距离。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媒体的定位狭窄 “国计”和“民生”永远是新闻两个永恒不变的热点。“国计”和“民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绝非两不相干。但是许多民生新闻的定位过于狭窄,导致小新闻软新闻多,有力度有硬度的新闻少。笔者认为,“民生”不应该等同于“水管破裂、小区停电、街头闹剧”,也不应仅限于“休闲娱乐、上学就医、物价浮动”。而是应该从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转向更多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和走向的新闻上来,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国家的政策将对百姓的影响。这样的“民生新闻”才会有影响力,才能做大、做强。

2、“民生热”导致方言类新闻节目盛行 有人认为,“方言节目如同一股清流,成为电视收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成为电视界的新宠。比如宁波电视台的《来发讲啥西》、南京

电视台的《听我韶韶》、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这些方言类电视节目如此风靡,受大家追捧,其主要原因是有特定的地域亲和力,用方言讲述更容易让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新闻节目的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值得鼓励,但是方言节目却把新闻的“本土化”做成了“本地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方言节目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加例子}从小的方面来说,方言节目由于语言上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不是本地人难以听懂,从而不利于多数人的接受和节目的推广。

3、节目内容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很多地方一个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而且节目类型大致相同。而一个城市在一天之内所发生的给类新闻是有限的,因此,往往省台做了的民生新闻,各市县台也在做,甚至同一台的不同频道都在做同一则新闻。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题材重复、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内容出现在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在频道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栏目都出现分众化的趋势,使得有些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明显下降。而这种同质化也仅仅是停留在表象的社会事件上,而不去做内核的、异质化的分析。

4、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 有些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过分的强调视觉冲击力,喜欢将事件神秘化,进行过渡渲染,使节目出现碎片化、浮表化得特征;有些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增强节目的播出效果刻意煽情,将“记录”变为“演绎”,偏离了其本质的真实性。同时,哗众取宠、夸张失实,甚至是编造的假新闻也频繁出现,如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这就让新闻丧失了应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5、媒体置职业道德于不顾。 时下,一些媒体为了增强节目的看点,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刻意挑起事端,从而进行报道。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以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电视民生新闻为获得最大消费群体 , 走上了“受众本位之路。从而使其新闻报道呈现出新态势来。

1 、传受界限模糊 , 受众渐趋主体化 为适应需求提高收视率 , 电视民生新闻制作者积

极为受众拓展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 , 变单向传播为受众的双向参与 , 使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 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空前高涨 , 传统的“传者――受者“模式被打破。受众站在自己立场维护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 , 通过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市民的记录等多种方式 , 主动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讨论和传播过程中。在民生新闻中 , 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次要位置 , 市民成为主角 , 其出镜率超过了 50%, 有的甚至高达 80% 以上。同期声被大量地运用 , 生动的画面 ! 鲜活的市井语言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心理的契合。并催生了一批为媒体提供素材、稿件、照片、录像或的业余记者群。如《南京零距离》约七成的新闻线索来自于受众 , 部分新闻的摄制甚至由受众自己完成 , 在其开播之初就聘请了百多名市民摄影师,组建一支市民大军 , 让市民成为特约记者 ; 并且每期节目中都有一个社会热门话题 , 观众可以短信或热线电话表达看法 , 并以选择结果决定下一次故事的“续篇”主题。这些节目通过对不可预知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日常化直播 , 把受众的日常生活变成电视内容 , 电视就成了生活本身 , 尽管电视里面的生活经过了选择 , 这实际也是新闻的真人秀 , 人人都可以参加 , 人人都在被观看 , 人人都在体验别人的生活。同一时间中 , 人们出入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新闻与生活的界限开始模糊 , 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也不再清晰 , 人们从角色的不断转变中体会到消费的快感 , 并逐步主体化。

2 、叙事方式主观化、故事化 首先是叙事视角主观化。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 " 而电视民生新闻却大多采用参与主观型视角。它以记者作为电视自身的代表 , 由记者带领电视机前的受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里 , 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 , 而是身处其中直接以所体验角色的个人化角度参与 ! 了解和体验现场 , 去捕捉更细腻 ! 更真实 ! 更深刻的信息 ; 而受众在其带领下 , 像目击者一样一步步地观察和体验 , 凭借对现场声音 ! 图象的完整捕捉和传递 , 去感受强烈的感官冲击。在这样视角中 , 叙事由宏观转为微观 , 使自己摆脱传统的叙述角度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与尴尬 , 通过平等式的与受众的对话形式完成了自身向符号真实而非客观真实立场的回归。其次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骟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的问题 , 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说新闻》 , 主持人阿六常以抖包袱、卖关子等手法设置种种悬念 , 令观众感到新奇。尽管新闻的具体报道

形式多样 , 但大都采用戏剧性结构 , 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 , 来展现新闻的故事性 ! 戏剧性和新奇性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

3 、文本的模式化、复制化 正如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所指责的那样 , 电视作为一种“业” , 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 这种可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

一是民生新闻栏目风格的模式化 视频道以栏目为支柱 , 而栏目节目的生产总是在叙事上不断地复制整块栏目策划时设计的叙事蓝本。越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 , 其个体电视文本对叙事蓝本的总体复制就越强。当然 , 这样的复制能鲜明地显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标识――即报道均瞄准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及衣食住行等切身问题 , 将老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 , 让老百姓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叙事蓝本的识别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约会式节目” ( 国际总编辑语 ), 便于对其感兴趣的受众能够“如期赴约”。而在其具体的叙事流程上 , 叙事模式化也更显突出 , 每一个节目的开头 ! 中间 ! 结局 , 都是在准确无误地复制栏目的叙事蓝本 , 从而生产出质量水平相当的标准件来。

二是栏目叙事蓝本的相互复制中国媒体发展区域化分割明显 , 每一个台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资源 , 在内部发展欲念涌动 , 外部领跑媒体不断刺激的情况下 , 模仿成为媒体跟进改革的主要形式。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发韧于《南京零距离》 , 该节目的很快走红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使得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 : 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等都红红火火办了起来 ; 这般繁荣景象又导致制作者们“扩大再生产” , 实行台内各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复制以期进一步提高利润点和扩大影响 , 如成都电视台就有公共频道的《成都全接触》 , 经济服务频道的《第一现场》 , 都市生活频道的《直播 60 分》 , 新闻综合频道的《绝对贴近》等。从积极方面看 , 将别人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的叙事模式直接复制过来 , 既节省脑力又减少节目的商业风险 ; 但从消极方面来看 , 每一种文化产品的模型不可避免地潜蕴着它的文化无意识和政治无意识 " 而且国内栏目之间相互克隆导致节目的高度同质化 , 这不仅对电视节目的丰富性 ! 多样性造成损害 , 同时也是一种内耗 , 造成人 ! 财 ! 物和频道资源的浪费 , 还会带

来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 导致新闻内容报道走猎奇、媚俗的路线。

4 、新闻语言的能指化 号学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的视符号的能指即为图像、声音 , 所指为音像传达的“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全球渗透的时代 , 人们消费的是电视符号的能指而非所指 , 因此精心制造能指的视听幻觉王国是当下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 , 克隆现象的增多 , 原创新闻逐步减少 , 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 , 内容 ( 义 ) 的匮乏导致制作者追求形式的表现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而在人们对影像文化贪图能指化快感的胁迫下 , 电视民生新闻渐趋呈现出语言能指化倾向 , 即大量制作以奇观、快感为目的的能指化作品 , 注重制造视听快感 , 消解意义深度。具体表现为 : 强调节目包装 , 注重片头的视听冲击 , 精心制造出后期的特技效果 , 如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加进的音响效果 , 以及每隔几秒出现的特技、字幕等视频效果 ; 通过颠覆传统新闻主持人观念的手法唤起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 如主持人形象的变化 , 《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的光头、歪嘴形象 ; “另类”语言 ; 怪异动作如主持人的边打快板边评论等 ; 都是在疯狂制造一种能指的诱惑。总之 , 电视民生新闻语言的能指化倾向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电视文化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 通过能指的精心制造 , 达到一种制幻效果 , 让受众在欺骗性的幻觉中得到本能满足。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 一味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电视民生新闻在构筑新的新闻样式的同时 , 也消解着传统新闻的一些基本立场。以受众为上帝的作法弱化了传播者对社会的话语引导功能 ; 追求新闻节目的短平快效果 , 使节目内容琐碎 , 节目形式流俗 ; 而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走上形式化和庸俗化的道路。这不仅破坏了民生新闻的形象 , 更亵渎了民本思想 , 必将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 同时也断了民生新闻自己的前途 "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把握好“俗度” , 强化信息服务意识 , 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 ; 同时坚持差异化策略 , 不断创新 , 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 , 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 , 努

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才能在“不进则退”的竞争中不断开拓未来 , 更新自我 , 独领风骚。

① 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② 于燕云 李宝玉:《浅析山东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新

闻世界》,20xx年第4期

③ 张诗蒂:《构建公共领域:民生新闻价值新取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1期

④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著 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

⑤ [ 美国 ] 约翰 费斯克 . 解读大众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1-202

⑥ 何国平 . 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 山东视听 ,2005

⑦ 中国当代电视总体性叙事特征 新闻前哨 ,2004

⑧ 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致谢

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学习和成才的机会,“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让我学会了宽容和坦然;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本文从实地考察和调研、资料查阅和搜集、提纲的拟写到最后

完稿,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为以后的论文开题积攒了资料。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人文系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在我学习期间,不仅传授我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我的为人处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尤其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在此论文的写作过程中,X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对X老师的细致指导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所有与我共享阳光和快乐的同学,有你们的陪伴和支持,我的大学充实而精彩; 感谢给予我平静与温暖的家人,有你们的关怀,我的生活安稳而踏实。 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路还长,唯勤勉能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