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戏剧作品开题报告

哈姆雷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填 写说 明

1.开题报告为A4大小,封面及每项必须用计算机输入。开题人应逐项认真填写,完毕,将本表全部打印输出,于左侧装订成册。

2.文字输入部分,一律五号字、仿宋体、单倍行间距编排。

3.“参考文献”著录按照GB7714-87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书写顺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或著作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出版社·页号·年。

Ⅰ.选题简况

拟定论文题目

Ⅱ.选题依据

Ⅱ-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Ⅱ-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Ⅲ.选题材料收集

Ⅳ.研究写作设想

Ⅴ.本选题创新之处

 

第二篇:赏析戏剧作品

赏析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摘要: 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 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本质特征 冲突性 复仇 身不由己 欲望

戏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因此,他必然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人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意识诸形式,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

戏剧是一个艺术种类,是人类众多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之一,因此,他不可能脱离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而存在。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戏剧本身的本质和特征才会得到准确的把握和认识。《哈姆雷特》是优秀的戏剧作品,它肯定就符合上述观点。像《哈姆雷特》这一类戏剧是以人物德性格、命运、心理为核心来处理整体戏剧结构的。说了这么半天,下面就让我详细的介绍一下《哈姆雷特》和他的作者。

《哈姆雷特》是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作,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大约在1603年首演。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王子阿姆莱斯的故事,该故事来源可追溯到12世纪。但是,莎翁的《哈姆雷特》并非第一个关于哈姆雷特的历史故事。早在16世纪八十年代,由托马斯·基德创作的同名戏剧就已闻名英国社会,不过基德的版本《哈姆雷特》剧本已经失传。 在莎翁的笔下,这个中世纪英国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重要性。尽管戏剧中充斥着各色的丹麦人物名字,但读者不难看出故事中发生的一切恰恰描写的就是当时英国的社会,整个故事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可以说,《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一、从《哈姆雷特》冲突的设置来分析作品

大家都知道戏剧最大看点就是戏剧的冲突性,戏剧是表现冲突的艺术,冲突可能表现在人物与外界的关系上,也可能表现在任务的内心世界里,还有可能表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里,还有可能表现在作品与观众之间。美国的戏剧大师麦基在他的《故事》中有提到:“大情节强调在外冲突。尽管人物常常具有强烈的内心冲突,但重点却落在他们与他们、社会机构或自然力的斗争上。相反,在小情节中,主人公也许与家庭、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点却在他与

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争斗之上,这种角斗主人公也许意识到了,也许还没意识到。”我们再来看《哈姆雷特》里面的人物,复仇王子哈姆雷特内心冲突非常的多,一方面反映了他的优柔寡断,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戏剧的冲突性。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当中,与其自身的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就是这种冲突性让《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作品更加的好看。

二、从人物塑造和刻画上分析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在时代背景上反映的是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 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人的塑造上趋于复杂和立体,那么就不得不看到克洛狄斯作为人的深层内涵。人性的一分为二赋予了克洛狄斯在人文主义大环境下的种种矛盾之处,他崇尚非善,至少是对于依然发生的事件而言。因为有了杀兄的前提,他无法真心实意地劝慰哈姆莱特,所有好心的说服都带着伪善和悖论、正如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让人不寒而栗。而对于有同样际遇的雷欧提斯,他的劝慰却能陈述出自己真实的观点:“一切事情都不能永远保持良好,因为过度的善良反会摧毁它的本身。” ;由于自私,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者,他要的就是“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让人不由得折服于他立竿见影的成功,他说:“我们人类没有了理性,不过是画上的图形,无知的禽兽。”而在他眼中,各种形式的爱都是必须用节制和理智的,他对雷欧提斯说:“爱像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之后,他的火焰也会由于微暗而至于消灭。” 他感受与思想对于语言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思想的语言永远不会上天界,而他不够彻底的性格中夹杂的偶尔流露的良知又几乎和他阴险狠毒的形象抵触,他并非不会为自己做的事忏悔,在听到波洛涅斯说:“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克罗狄斯的心中大声慨叹:“难堪的重负!”而在之后他不只一次的发现自己的过错:“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诅咒??救救我,天使们!试一试吧:屈

下来,顽强的膝盖,钢丝一样的心弦,变得像钢丝一样柔嫩吧!但愿一切转祸为福!” 可以说,从杀了自己的王兄开始,他就已经后悔,他一触即发的忏悔之词甚至不利于形象的权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竭力将一个理智的、果断的、奸诈的罪犯书写得更为人性和真实,书写得更有存在性和现实意义。

三、从《哈姆雷特》的文学性来分析作品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戏剧作品的创作,首先是从剧作者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其次才可以进行像是排话剧、拍影视作品等二次创作。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大家,他的作品的文学性也受到很多人的认同。莎士比亚一身创作了37个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在西方话剧的历史上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的写作风格一度被后人模仿,也一度形成了莎士比亚的热潮。

与此同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更是以写意的抒情风格与诗化的语言著称于世。尤其是剧中哈姆雷特的几段独白(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哲理性和文学性都影响了后人。莎士比亚的巨大成就,就连他剧坛的对手琼森也称颂道:“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主要参考书

彭吉象著 《艺术学概论》

麦基著的 《故事》

董健 马俊山 著 《戏剧艺术十五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