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退换货要求

药店固定资产表

门头牌,灯箱2250

推拉门 1750

LED显示屏1250

监控设备1200

海信空调4630 全新未用 型号KFR-LR50

电脑2套 主机加显示器 主机 BENQ 显示器ACER 6000

红奔腾软件三套 4500

收银台1 收款箱 1 #4@p机 2 扫码枪 2 约1250

维康莱医保卡机一套 65000

中药橱三组 称量台两组 6000 粉碎机1 500G 850

音箱一个 550

货架双面13组 1950 单面28组 3080 玻璃柜台3 540

按摩床1 180 办公桌3 660

东华原煎药机2 部 6800 3750

药品 中药若干 西药若干 95000

应急灯两个125

灭火器2 300

房租2015.8.11-2017.810,每年7万。已交半年35000 2018.8.11-2015.2.10 二楼已出租2015.4.25-2015.10.24,租金8500半年,

 

第二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10

课程15.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 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对气血津液病证的准确治疗的基础,就是要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要点。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分析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从而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的方法。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两者又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功能、运行及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仔细分析和掌握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的规律与特点,是气血津液辨证的要点,也是认识与治疗气血津液病证的关键。

一、气血辨证的要点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特点,分析、判断、辨认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即以气、血为纲要分别进行证候的辨别。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多指气的不足、紊乱或障碍,如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厥、气乱等等。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病的辨证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虚证临床常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一般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陷证临床常见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一般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辨证诊断要点。

3.气滞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滞证临床常见闷胀、走窜疼痛,如妇女乳房胀痛,两胁胀满不适。一般以症状有胀闷,走窜疼痛,闷痛为辨证要点。

4.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逆证临床常见,咳嗽喘息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的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和肝气升发太过,所出现的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此证常见于肺、肝、胃,一般以见到气机逆而向上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二)血病的辨证

血的病证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三个方面。

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虚证临床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衍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一般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

2.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瘀证临床常见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不移,且常在夜间加重,一般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有瘀斑、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等症状。一般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执3.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热证临床常见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一般以出血和伴见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 4.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寒证临床常见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症。一般以手足、腹部等局部冷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变化的互相影响,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下面介绍气血同病的几种常见证候。 1.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滞血瘀证临床常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一般以病程较长和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2.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血两虚证临床常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多以气虚与血虚的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3.气虚失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虚失血证临床常见在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多以出血和气虚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4.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随血脱证临床常见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等症。多在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二、津液辨证要点 津液辨证,就是根据津液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特点,分析、判断、辨认疾病中有无津液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即以津、液为纲要分别进行证候的辨别。津液辨证主要是津液的不足和由于津液排泄与转输障碍的水肿的辨证。 1.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津液不足证临床常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萎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若因高热伤津,可见心烦、渴饮、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状。若气阴两伤,则并见气短、神疲、舌色较淡、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虚无力的症状。多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2.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身面目悉肿,或单纯腹大如鼓,脉象沉弦,舌淡苔白滑或舌质暗红的症状。水肿有阳水和阴水的区别,一般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许多病证的发生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本文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联的常见病证,主要有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自汗、盗汗、虚劳、肥胖等病证。 业津液排泄与转输障碍最常见的是病症是水肿。水肿的临床表现,常见下肢浮肿,甚或一药师继

续教育

第一节 郁 证

郁有积、滞、结等含义。郁证多数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病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根据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抑郁症、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因此,虽然郁证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但是在其他病中有时也常会伴有郁证。郁证的中医药疗效良好,尤其是结合精神治疗,更能收到显著的疗效。所以属于郁病范围的病证,求治于中医治疗者不少。现分析如下:

一、病因

1.郁怒,愤懑恼怒,厌恶憎恨等精神因素,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而成郁。

2.忧愁思虑,脾失健运。 由于忧愁思虑,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 或肝气郁结成郁。

3.情志过极,心失所养,或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遭遇不幸,忧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损伤心脾而成郁。

情志内伤是郁证的主要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病,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之外,还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病机

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三、病证鉴别

绝大多数郁证在发病前均有一个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的过程,从而导致气机郁滞,引起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气郁的症状,此为郁证的各种证型所共有的证候特征。郁证所表现的胸胁胀满疼痛,范围比较弥散,不易指明确切部位,一般多以胸胁部为主;以满闷发胀为多见,即或有疼痛一般也较轻,胀满的感觉持续存在。

郁证发病缓慢,其病变的程度每随情绪的变化而增减。往往在气郁的基础上继发其他郁滞,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另如脏躁发作时出现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哭笑无常,以及梅核气所表现的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等症,是郁病中具有特征性的证候。临证时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病证作好鉴别,有利于准确的辨证论治。常见的有虚火喉痹、噎膈和癫病。

1.虚火喉痹与梅核气的鉴别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2.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 执业药师 继续教育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而且以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梅核气虽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食管检查无异常发现一切正常。

3.癫病与脏躁证的鉴别

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能自行缓解。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发作时症状的轻重常受暗示影响,在不发作时如同正常人。

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是: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对于实证,首先要理气开郁,另应根据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要根据所伤及的脏腑及气血津液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调之,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等等。对于虚实夹杂者,应该依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总之,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在对郁证的施治也是不可忽视的。

五、分型论治

分型论治的关键是要掌握辨证的要点,首先要明确郁证以气郁为主,所以其发病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为主,一般来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与肝相关;食郁、湿郁、痰郁主要与脾相关;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要辨别证候的虚实。

1.肝气郁结

【病机】肝失疏泄,脏腑气机不利而肝气郁滞。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处方举例】柴胡疏肝散。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香附、陈皮而成。方中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成药举例】舒肝片、越鞠保和丸、舒肝止痛丸、加味逍遥丸。

2.气郁化火

【病机】郁证形成的基础是气滞,气滞可使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火热伤阴还可以转化,见到阴虚火旺的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处方举例】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疏肝调脾,加入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成药举例】舒肝颗粒、丹栀逍遥丸。

3.血行郁滞

【病机】血瘀脉络不通利、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气滞而成郁证。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处方举例】血府逐瘀汤。本方用四逆散疏肝解郁,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兼有养血作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四、治则

用,配伍桔梗、牛膝理气活血,调和升降。

【成药举例】血府逐瘀胶囊。

4.痰气郁结

【病机】肝郁脾虚,聚湿生痰,或气滞津停,凝聚成痰,气滞痰郁,痰气郁结为主。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处方举例】半夏厚朴汤。本方用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散结、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的作用。

【成药举例】二陈丸,加味逍遥丸。

5.心神惑乱(脏躁)

【病机】 忧思、肝郁,情志过极、心气耗伤,心神失养。

【临床表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处方举例】甘麦大枣汤。方中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

【成药举例】柏子养心丸,安神补心胶囊。

6.心脾两虚

【病机】脾虚湿滞,食积不化,心血失养。

【临床表现】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本方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木香理气,使整个处方补而不滞。

【成药举例】归脾丸。

7.心阴亏虚

【病机】情志过极,思虑太过,心阴耗伤,神不安藏。

【临床表现】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处方举例】天王补心丹。方中以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

【成药举例】天王补心丸。

8.肝阴亏虚

【病机】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阴虚而肝阳亢,肝火上扰心神。

【临床表现】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处方举例】滋水清肝饮。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以六味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而以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成药举例】丹栀逍遥丸。

执业药师

第二节 血证 继续教育

本节讨论的血证,主要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目前,内科病症中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均属本证的范围。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中医血证辨证论治。本节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一、病因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它涉及多个脏腑组织,在临床又属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多种原因都可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从而使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受外邪,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者为多。

2.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横逆犯胃,可导致吐血、衄血、咳血等出血证。

3.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或损伤脾胃,血失统摄都可导致出血。

4.劳倦过度 心、脾、肾气阴损伤。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伤于阴,则阴盛火旺而迫血妄行。

5.久病或热病之后,或阴虚火旺 ,或气虚不摄,或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多可以使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二、病机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从病机看以火热亢盛、阴虚火旺及正气亏虚证候为多见,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是血证辨证论治的关键。同时又随其病因、病位和病情轻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必须辨清病证,如是尿血还是血淋;辨清发病脏腑,如鼻衄,病变脏腑就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辨清证候之寒热虚实。除此还要了解一些具体病症的鉴别。

(一)鼻衄

1.与外伤鼻衄鉴别 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 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血证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 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 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血证鼻衄机理不同。

(二)齿衄与舌衄相鉴别

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执业 三、病证鉴别 药出血,其共同的病机主要是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具体来说火热之中,又有虚实的不同,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为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实证还会向虚证转化;反复出血又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若出血过多,血去气伤,还会出现气虚阳衰,不能摄血。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出血后未排出体外的血液,蓄结又成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引起出血。总之,出血是一个极为常见又复杂的一类病证。 师继续教育

执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 辨证论治。一般来说,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要辨清虚实,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恰当地 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分证论治。

(一)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少数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本病除鼻腔局部疾病外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如某些传染病、发热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症、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引起。

1.热邪犯肺

【病机】邪热伤肺,邪壅热迫而出血。

【临床表现】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业四、治疗原则 五、分型论治 药 (三)咳血 1.与吐血相鉴别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咳血是由肺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与肺痈相鉴别 肺痈常见风热袭肺卫的证候,其咳血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在吐脓血阶段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此与咳血证不同。 3.与口腔出血相鉴别 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血常随唾液而出,量少,可见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四)便血 1.与痢疾相鉴别 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不尽大便有脓血,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血证中的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 2.与痔疮相区别 痔疮属外科疾病,往往在便时或便后出血,并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这是与血证便血的区别点。 (五)尿血 1.与血淋相鉴别 小便时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以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 2.与石淋相鉴别 石淋除了尿中有血之外,还夹杂有沙石,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沙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六)紫斑 1.与出疹相鉴别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 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2.与温病发斑相鉴别 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病势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之征。 3.与丹毒相鉴别 丹毒是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不同。 师继续教育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桑菊饮。方中以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宜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成药举例】银翘解毒丸。

2.胃热炽盛

【病机】邪热蕴积于胃,循经上扰,迫血妄行。

【临床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玉女煎。方中以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共奏泻火养阴,凉血止血的功效。

【成药举例】知柏地黄丸。

3.肝火上炎

【病机】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上干于肺,火迫肺络而出血。

【临床表现】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面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胃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龙胆泻肝汤。方中以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甘草滋阴养血,使泻中有补,清中有养。

【成药举例】龙胆泻肝丸(不宜久服,西医检查肝肾功能不好者慎服)。

4.气血亏虚

【病机】脾气虚,摄血无力而出血。

【临床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本方有补养气血、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方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

【成药举例】归脾丸。

鼻衄还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枯矾60g,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二)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也可因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所引起。

1.胃火炽盛

【病机】浊热蕴积于胃,胃火上炎,上灼其络。

【临床表现】齿衄血色鲜,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味清胃散中,以生地、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热泻火的作用。

【成药举例】黄连上清丸。

2.阴虚火旺

【病机】阴虚火旺,火动则血妄行。

【临床表现】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六味地黄丸养阴补肾,滋阴降火;茜根散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二方合用,互为补充,适用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之齿衄。

【成药举例】知柏地黄丸。

(三)咳血

咳血,指经口咳出,见到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的症状,称为嗽血或咯血。本病常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温热病中的风温、暑温有时也可见到咳血。

1.燥热伤肺

【病机】燥热犯肺,肺失清润,燥热走上肺络而出血。

【临床表现】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处方举例】桑杏汤。方中以桑叶、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沙参、梨皮养阴清热,贝母、杏仁肃肺止咳。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凉血止血。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成药举例】润肺膏。

2.肝火犯肺

【病机】肝火亢盛,上炎犯肺,灼伤肺络。

【临床表现】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泻白散合黛蛤散。以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海蛤壳、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凉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等凉血止血。

【成药举例】丹栀逍遥丸。

3.阴虚肺热

【病机】肺气阴亏虚,肺燥火盛,肺失清肃伤及肺络。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处方举例】百合固金汤。本方以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可加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凉血止血。

【成药举例】养阴清肺膏。

(四)吐血

血来自胃,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次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1.胃热壅盛

【病机】邪热蕴积,胃中积热,热伤胃络。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处方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其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等药活血化瘀,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成药举例】十灰散。

2.肝火犯胃

【病机】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

【临床表现】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龙胆泻肝汤。本方具有清肝泻火的功效,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

【成药举例】龙胆泻肝丸(不宜久服,西医检查肝肾功能不好者慎服)。

3.气虚血溢

【病机】脾虚生化与固摄无力。

【临床表现】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柏叶汤。可酌加仙鹤草、白及、乌贼骨、炮姜炭等以温经固涩止血。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可改用柏叶汤温经摄血。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成药举例】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五)便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显柏油样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 本病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常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1.肠道湿热

【病机】湿浊蕴积肠道,日久化热,热伤肠络。

【临床表现】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地榆散合槐角丸。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清化湿热之力较强。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成药举例】槐角丸、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

2.气虚不摄

【病机】脾气虚失于统摄。

【临床表现】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可酌加槐花、地榆、白及、仙鹤草,以增强止血作用。

【成药举例】归脾丸、人参归脾丸、三七胶囊、云南白药。

3.脾胃虚寒

【病机】脾胃虚寒,损伤脾胃,统摄无权。

【临床表现】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处方举例】黄土汤。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

【成药举例】补中益气丸、三七胶囊、云南白药。

(六)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依出血量的不同,使小便有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现在还包括“镜下血尿”。此外,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等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也可导致血尿。

1.下焦湿热

【病机】湿热蕴结膀胱,血络损伤。

【临床表现】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小蓟饮子。方中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共奏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成药举例】八正散。

2..肾虚火旺

【病机】相火妄动,虚火灼伤肾与膀胱脉络。

【临床表现】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饮,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知柏地黄丸。方中以地黄丸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可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

【成药举例】知柏地黄丸、云南白药。

3.脾不统血

【病机】脾虚统摄无权。

【临床表现】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可加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养血止血,气虚下陷而且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成药举例】归脾丸、云南白药。

4.肾气不固

【病机】肾气虚,下元不固,封藏失职,血液妄行。

【临床表现】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处方举例】无比山药丸。方中以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可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成药举例】补中益气丸、三七胶囊、云南白药。

(七)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 萄疫者。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目前临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引起紫斑。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由于天气炎热、穿衣过厚、热饮,或情绪激动、劳动奔走都可以出汗,这属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外感病邪在表,通过发汗以解表,这个出汗是驱邪的一个途径。病理性出汗,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主要有自汗和盗汗,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久患咳喘,肺气不足。

2.体虚外感,营卫不和。

3.思虑太过,损伤心脾,血虚失养,心血不足。

4.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阴虚火旺。

5.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邪热郁蒸。 执业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在没有外界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白昼经常汗出,动辄加重者,称为自汗;入睡后汗出,醒来汗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也是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自汗、盗汗作为症状,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都可以参考中医对汗证的辨证论治。 一、病因

二、病机 药师1.血热妄行 【病机】热毒亢盛,病及血络。 【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眩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处方举例】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方中以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等药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表现了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2.阴虚火旺 【病机】阴虚火旺,虚火熏灼血络。 【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处方举例】茜根散。方中以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具有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功效。 【成药举例】知柏地黄丸。 3.气不摄血 【病机】气虚不能摄血。 【临床表现】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本方为益气养血、补气摄血的常用方,可酌情选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化斑消瘀的作用。 【成药举例】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第三节 汗证 继续教育

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此外,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久则可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三、病证鉴别

汗证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入睡后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与脱汗病证的鉴别 脱汗 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同时伴见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的症状,为病势危急的征象。多发生在疾病危重之时,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与战汗病证的鉴别 战汗 常见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之象。

3.与黄汗病证鉴别 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同时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四、治则

五、分型论治

1.肺卫不固

【病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处方举例】玉屏风散、大补黄芪汤。玉屏风散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大补黄芪汤 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成药举例】玉屏风口服液(颗粒)、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

2.营卫不和

【病机】体内阴阳失调,或表虚又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临床表现】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处方举例】桂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黄芪建中汤,用黄芪加强益气建中,调和营卫的作用。如兼有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执业药师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 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可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继续教育

第四节 药状,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成药举例】健脾丸加玉屏风口服液(颗粒)。 3.心血不足 【病机】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临床表现】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成药举例】归脾丸。 4.阴虚火旺 【病机】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临床表现】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举例】当归六黄汤。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成药举例】 麦味地黄丸。 5.邪热郁蒸 【病机】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临床表现】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处方举例】龙胆泻肝汤、四妙丸。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四妙丸清热除湿,对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明显的患者可用,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成药举例】四妙丸。

执引起虚劳的原因主要有禀赋薄弱、胎养不足,后天失养,或病久体虚、烦劳过度、积劳

内伤,久虚不复,或饮食不节、误治失治等外感内伤多个方面。

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虚劳病所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为主。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因此,虚劳的形成常常从一个脏的气血阴阳亏损开始,进而累及他脏,导致病势日渐发展,病情比较复杂。

三、病证鉴别

虚劳的辨证可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上错杂互见的情况却为常见。一业虚劳,又称虚损,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可按此辨证论治。 一、病因 二、病机 师继 虚 劳 续教育

四、治则

1.心气虚

【病机】心气亏虚、心失所养,心气鼓动无力。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心。

【处方举例】七福饮。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的功效,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成药举例】七福饮、生脉饮。

2.脾气虚

【病机】气虚不摄,中气不足,运化无权。

【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执业对于虚劳的治疗,基本原则是补益。具体来说: 一是按病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 二是针对五脏病位的不同选方用药; 三是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 四是补虚要防恋邪,并需结合饮食及生活的调养。 五、分型论治 药师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津液精血都属于阴的范畴,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症状;阴虚则多表现阴虚生内热的症状。阳虚包括气虚,是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气虚表现为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症状;阳虚除这些症状加重外,还应有阳虚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舌质淡胖,脉虚沉迟等。 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辨证时应鉴别的是: 1.肺痨(肺结核) 与虚劳的鉴别要点是:肺痨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抗结核)为主;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另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2.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类型鉴别要点 (1)虚劳以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虽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但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 (2)虚劳一般病程较长,病势缠绵。 3.注意兼夹病证 主要有下述三种情况: (1)对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鉴别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其寒热之邪是否已去除。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病变的存在。 (3)对虚劳之人要鉴别是否兼夹外邪。久虚之人易感外邪,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继续教育

【治法】健脾益气。

【处方举例】加味四君子汤。本方具有益气健脾除湿的功效。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湿。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食积停滞而见脘闷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成药举例】参苓白术丸。

3.肾气虚

【病机】肾气虚气化失司,关门不利。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处方举例】大补元煎方。 方中以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杜仲、山茱萸温补肾气,熟地、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共同益气补肾、生精养血。

【成药举例】肾气丸。

4.心血虚

【病机】心血虚,神不安藏。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易惊、少寐、多梦。头晕、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嫩,脉细弱。

【治法】补脾养血。

【处方举例】归脾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补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也是治心脾两虚的常用方剂。

【成药举例】 归脾丸。

5.肝血虚

【病机】肝血虚不能上荣头目,濡养经脉,魂不安藏。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困,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处方举例】四物汤。方中以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益气能生血,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之法,使养血调血,补而不滞。

【成药举例】八珍益母丸。

6.肺阴虚

【病机】肺阴虚,濡养功能减弱,清肃之令不行。

【临床表现】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处方举例】沙参麦冬汤。本方有滋养肺阴、清热润燥的功效。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燥。

【成药举例】麦味地黄丸。

7.心阴虚

【病机】心阴不足,心失滋养,心火易亢。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处方举例】天王补心丹。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为滋阴养心的常用方

剂。

【成药举例】人参固本丸(口服液)、天王补心丹。

8.脾胃阴虚

【病机】脾阴虚,运化和濡润功能不足。

【临床表现】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

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处方举例】益胃汤。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冰糖养胃和中。达到

滋阴益胃的功效。

【成药举例】薯蓣丸。

9.肝阴虚

【病机】肝阴虚,肝阳亢而无制,甚则引动肝风。

【临床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

肉月闰,颜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处方举例】补肝汤。方中以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柔肝,木瓜、甘草酸甘化阴,

麦冬、枣仁滋养肝阴。达到养血柔肝,滋养肝阴的功效。

【成药举例】杞菊地黄丸。

10.肾阴虚

【病机】肾阴虚,阴不敛阳,相火偏亢。

【临床表现】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

红,苔少津,脉沉细。

【治法】 滋补肾阴。

【处方举例】 左归丸。方中以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滋补肾阴;

山茱萸、鹿角胶温补肾气、助阳生阴,具有较强的滋补肾阴的作用。

【成药举例】六味地黄丸。

11.心阳虚

【病机】心阳虚,温煦功能下降,阳不温于外,则形寒肢冷;阳不温于内,则阴寒内生。

【临床表现】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

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处方举例】保元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温通阳气,共奏

益气温阳之效。

【成药举例】参芪片。

12.脾阳虚

【病机】脾阳虚则阴寒内生,运化水谷不利。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

因受寒 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处方举例】附子理中汤。方中以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附子、干姜 温中祛寒。

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温中祛寒之功效。

【成药举例】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第五节 肥胖

肥胖的发生除有家族性外还与性别、年龄、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量过大,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所造成。

肥胖病机的总特点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还与肾虚密切相关,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也有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临床常有偏于本虚或者标实的不同。

1.肥胖与水肿的鉴别 水肿严重时,也可出现体重增加及肥胖的伴随症状,其区别是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经利尿等治疗后,水湿排出体外体重可迅速减轻降至正常。

2.肥胖与黄胖的鉴别 黄胖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萎黄虚浮肿大为主要特征而与肥胖不同。

此外,为了准确鉴别肥胖病人应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肥胖的病因。

针对主要是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泻实为原则,祛湿化痰法为常法。

1.胃热滞脾

【病机】胃气不和,胃肠积热,热邪伤津。

【临床表现】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处方举例】小承气汤、保和丸。前方通腑泻热,行气散结,用于胃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于胃而见胃气不和者。两方合用,清热泻火、导滞化积以消肥胖。

【成药举例】保和丸(颗粒或片)。

2.痰湿内盛 执业四、治则 五、分型论治 药师三、病证鉴别 继二、病机 续一、病因 教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中医学中的肥胖病证包括现代医学临床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及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的肥胖病)。 育13.肾阳虚 【病机】肾阳虚损不足,阴寒内生,火不生土,关门不固。 【临床表现】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举例】右归丸。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温补肾气;熟地、山药、枸杞、当归补益精血,滋阴以助阳。能温补肾阳,兼养精血,是治肾阳虚衰的常用方剂。 【成药举例】金匮肾气丸。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而成。

1.外感寒湿 气候湿冷,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导致肺不得敷布水津,脾无力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

2.饮食不当 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夏日因热伤冷,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而为痰饮。

3.劳欲所伤 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转输不利,停而成饮。 执

二、病机

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关键,其病机的主要特点是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气滞津凝而为痰饮。脏腑阳气不足,是发病的业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临床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以及肾炎水肿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 一、病因 药师【病机】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 【临床表现】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痞。 【处方举例】导痰汤。其以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橘红、枳实理气化痰;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燥湿化痰和胃,理气开郁消痞,可治疗痰湿内盛,气机壅滞之肥胖。 【成药举例】二陈丸。 3.脾虚不运 【病机】脾气虚,水湿内停为痰。 【临床表现】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有的既往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利水。 【处方举例】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前方健脾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不运之肥胖;后方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气虚水停之肥胖。 【成药举例】参苓白术散(水丸)。 4.脾肾阳虚 【病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化饮。 【处方举例】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前方温阳利水,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肥胖;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适用于脾虚湿聚饮停之肥胖。 【成药举例】五苓散(胶囊、片、水丸)。 第六节 痰 饮 继续教育

内在病理基础。

三、病证鉴别

1.四饮之间的区别 四饮,指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水饮之邪停留在人体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痰饮病证。称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者之间症状表现有别。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留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悬饮与胸痹的鉴别

两者同有胸痛。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3.溢饮与风水证的鉴别

水肿之风水证有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不同。

4.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证的鉴别

上述几证都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所谓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需加以区分。

四、治则

五、分型论治

1.饮留胃肠

【病机】水饮壅结,留于胃肠。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而痛,胃中有振水音,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舌苔白腻,脉沉弦有力。

【治法】攻下逐饮。

【处方举例】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用于水饮在胃,方中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甘草与甘遂相反之性,增强祛逐留饮之力;己椒苈黄丸苦辛宣泄,用于水饮在肠,大黄、葶苈攻坚决壅,泻下逐水从大便出;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利尿,使邪从小便出。

【成药举例】舟车丸。

2.邪犯胸肺

【病机】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临床表现】咳喘胸满,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则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初起可兼恶寒,身痛等表证。

【治法】宣肺化饮。

【处方举例】小青龙汤、柴枳半夏汤。小青龙汤以麻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执业药师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还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阳气衰微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其中发汗、利水,攻逐为治标之法,只可权宜用之;健脾、温肾为治本之法。 继续教育

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半夏蠲饮降浊;甘草调和诸药,用于外寒引动宿饮。柴枳半夏汤以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和络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以达和解清热,宣肺利气,涤饮开结的作用,用于悬饮初期。

3.寒饮伏肺

【病机】饮停胸胁,肺络郁滞。

【临床表现】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

【治法】泻肺祛饮。

【处方举例】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三方均为攻逐水饮之剂。椒目瓜蒌汤主在泻肺降气化痰;十枣汤和控涎丹攻逐水饮,用于形体壮实,积饮量多者。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壳降气化痰;川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利水导饮;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饮。

【成药举例】控涎丹。

4.饮溢四肢

【病机】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肉。

【临床表现】四肢沉重,或关节疼痛,甚则肢体微肿,无汗恶寒,口不渴,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苔白,脉弦紧。

【治法】发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举例】小青龙汤。方以麻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半夏蠲饮降浊;甘草调和诸药。

5.阴虚内热

【病机】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临床表现】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处方举例】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沙参麦冬汤中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养阴生津,清肺润燥,用于干咳,痰少,舌质红;泻白散中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甘草清肺降火止咳,用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

6.虚弱

【病机】肾阳虚弱,气化不利,饮邪上凌心肺。

【临床表现】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苔润或腻,脉沉细而滑。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

【治法】温肾以化水饮。

【处方举例】金匮肾气丸。方中以地黄、山药、山萸肉补肾益精;桂、附温阳暖肾;茯苓、泽泻、丹皮泄邪,组成温肾化饮之方。

【成药举例】金匮肾气丸。

7.脾胃阳虚

【病机】脾胃阳虚,饮停中焦。

【临床表现】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口渴不欲饮水,或热饮不多,或饮入易吐,泛吐清水痰涎,脘腹喜温怕冷,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弦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处方举例】苓桂术甘汤。方中桂枝温阳化饮;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行水;炙甘草和中

【成药举例】金匮肾气丸。

第七节 消 渴

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趋于增高,而且是一种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

二、病机

三、病证鉴别

执 1.消渴病与口渴症的鉴别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病与瘿病的鉴别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甲状腺的病变)中有一类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其临床表现常见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的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与消渴病的中消相似,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同时也没有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3.消渴病的辨证鉴别 由于消渴的发病有上、中、下部位的不同;还有初起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久则以阴虚为主,进一步发展可见气阴两虚,直至阴阳

俱虚的病理过程;少数患者还存在“三多”及消瘦的主证不明显,而以并发症确诊为本病的特点。因此,对本病的辨证要分清病位和标本主次。

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要注意白内障、雀盲、耳聋等并发症,宜采用滋补肝肾,益精补血的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应予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要重视采用托毒生肌治法。还有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的阴虚燥热,所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业四、治则 药师继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的阴虚燥热,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以肺、胃、肾为主,以肾最为关键,三脏又常常互相影响。 续 教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消渴之名在《素问·奇病论》就有记载,当时《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其发病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禀赋不足 其中以偏于阴虚体质的人发病率偏高。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和过度饮酒,损伤脾。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以致郁久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病。 4.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而发病。 育

五、分型论治

1.肺热津伤

【病机】肺有邪热,耗伤津液。

【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举例】消渴方、玉泉丸、二冬汤。消渴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玉泉丸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相对益气作用较强,所以用于上消中偏于气虚的。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相对清热作用较强,所以用于上消中偏于气虚的。

【成药举例】玉泉丸。

2.胃热炽盛

【病机】积热于胃,胃热熏炽。

【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举例】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七味白术散。玉女煎,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常用于消渴病久,或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者,以健脾益气和生津止渴为主。

【成药举例】玉泉丸。

3.肠燥津伤

【病机】阳明燥热内盛,伤津劫液,以致肠燥津枯。

【临床表现】多食,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便秘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

【治法】滋阴养液,润肠通腑

【处方举例】增液承气汤。方用增液汤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加入芒硝、大黄软坚化燥。

【成药举例】玉泉丸。

4.肾阴亏虚

【病机】阴亏虚阳偏盛,肾固摄失常。

【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处方举例】六味地黄丸。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

【成药举例】六味地黄丸。

5.阴阳两虚

【病机】燥热伤阴,久则阴损及阳,或过用苦寒伤阳,终致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处方举例】金匮肾气丸、鹿茸丸。金匮肾气丸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治疗消渴病中的阴阳两虚证。

【成药举例】金匮肾气丸、鹿茸丸。

6.脾胃气虚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病机】过用苦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 【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同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疲乏,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处方举例】七味白术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生津以止渴。 【成药举例】参苓白术散。 (郭霞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