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政治小论文的撰写

浅谈初中政治小论文的撰写

张文忠

政治小评论以新颖、独特、灵活、多变的样式,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政治小评论,提高得分率,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帮助学生明确政治小评论特点。

政治小评论往往以某一时代热点问题(如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报告和论述等)作为话题进行专题讨论,要求作者紧密结合教材有关知识提出对时代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政治小论文既不同于问答、论述题,也不同于语文作文中的议论文。但它又与问答、论述题有共同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与语文作文中的议论文也有共同的特点,即要做到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统一。政治小论文要求我们运用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一现实问题,它具有自己独到的特色,要求观点正确,旗帜鲜明,政治性强,要求做到论点突出,论证有力,说服力强,同时,行文要求短小精悍,结构完整,符合要求。

二、快捷而又科学合理地构建结构层次、布局全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高质量的政治小评论的关键,步骤是:

1、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确定题目:题目应做到“新、小、明”。 所谓“新”,就是题目新颖独特,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看到题目就能眼睛一亮。所谓“小”,就是角度小,切入点小,这样容易联系自身实际来写作。所谓“明”,就是指所拟的题目要尽量反映出小评论的论点,让人看到小评论题目,就知道该篇小评论的论点是什么、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2、政治小评论正文的写作来看,我们应把握好“三个层次”、“三个联系”。

(1)“三个层次”

①精读材料,确立论点。应认真阅读题中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写第一层时提出该观点。可以运用新闻材料、格言名句、名人轶事等引出观点,也可以开门见山,三言两语,亮明中心论点。要求论点要单一,观点要正确、鲜明、突出、一针见血,新颖而不落俗套,简洁而有概括力。

②认真分析材料,用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这一层是写小评论的关键。写作时要找出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运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作为理论依据,同时还要把材料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也可以用名人名言、图表、数据作为论据,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要有真情实感,层次要分明合理,可由事及理,层层深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办。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要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一层是政治小评论不可或缺的,写作时可先写国家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再联系个人实际写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做,也可向广大青少年提建议,发号召,使小评论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总之,政治小论文的结尾要紧扣论题,联系实际,深化主题,充满感召力。

(2)“三个联系”

①联系材料。我们在论证时要联系材料,或把题中的材料作为论据。但小评论的写作最忌观点与材料“两张皮”。所以引用材料决不是简单的堆砌,而应有自己的分析论证。

②联系教材。既然是政治小评论,就一定要联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如果通篇都是自己的话,没有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文章会显得缺乏说服力。当然也不能大段摘抄、堆砌教材上的内容。 ③联系实际。学习思想政治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写作是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对自己的要求,并力争使每一句话都成为自己实际感情的自然流露。

以上“三个联系” 是融会贯通于“三个层次”当中的,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创新,同时注意字迹要工整,格式要正确,书写要规范,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政治小评论。

三、熟练掌握小论文的格式及大致字数安排

一般来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小论文至少应有三段,字数400字左右。第一段,提出问题,50字左右;第二段,分析问题,200字左右;第三段,解决问题,150字左右。

总之,要写好政治小论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临考前突击训练就是能实现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学会运用课本中“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阅读与思考” 等小栏目以及活动课的一些材料,寻找话题,启发思维,加强小论文的写作练习,逐步提高写作技能。只要我们注重积累,熟练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临场窍门,在政治中考中就不难写出一篇既有独到见解、又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政治小论文。

 

第二篇:初中政治论文范文:谈谈初中政治活动课

初中政治论文范文谈谈初中政治活动课

初中政治论文范文:

谈谈初中政治活动课 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预言家说:“21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学校现行的课程将成为越来越苍白无力的“形式课程”,对此,我们不应等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今年出版的初三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 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一、初中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初中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

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召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召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

北京家教 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初中政治论文范文谈谈初中政治活动课

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被干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而初中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总之,活动课以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体现了编写者敏锐的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北京家教 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