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案例

用评价为孩子的成长助跑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案例

公刘小学     白文娟

 [案例] 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20##年5月5日,我校六(1)班结合学生半学期表现, 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公刘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依托,以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多主体互动评价为主要特点,对班级中每一名学生进行了评价。

评价过程以全面性、激励性、自主性、多样性、个性化为原则,分别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展开。整个评价过程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是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每个维度细化为二至六个项目,共二十四项,每个项目达标可得一个星,学生根据自己在半学期以来的表现,作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针对他个人表现给予评价。第二个层次是总结回顾,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统计获星的数量,获得三十五个以上星为优秀,十五至三十五之间为良好,十五个以内为合格。如学生王子晨在第一个层次自评中给自己十九颗星,而小组评价时给予她二十二颗星,她共获得四十一颗星,总评等级为优秀。第三个层次是完成量性评价后同学们在“寄语”栏中相互“评语”描述,进行质性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热烈而有序,学生认真自评、互评,在评价中对自己半学期来的表现作了回顾。

[评析]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观。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一名学生经历了自评、互评动态性评价过程。自评坦诚、互评“激烈”,开诚布公,评价过程成了同学们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平台,换个视角看自己的一次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每一名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和反思的开始,促使学生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促进了学生个体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的形成性评价与学期末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对每一名学生做到了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平常表现资料积累少,造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评价等缺少充分依据,说服力不强。二是部分学生对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认真参与,客观评价,而是马马虎虎,影响了评价的效果。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力求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提高。

(附:公刘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第二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案例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案例

[案例]

20xx年x月x日我小学组织召开了评价研究现场会。其间,五年一班李静老师一堂“评价班会”课别开生面,引起与会听课教师不同反响,我也深有感触。评价班会围绕“成长星评价表”三项母项目标(品德行为、学习品质、个性素质)十项子项目标即“品德行为”—遵守纪律、讲究美德、热爱劳动,“学习品质”—积极思考、问疑解难、参与合作、探索创新,“个性素质”—丰富积累、兴趣广泛、善于实践而展开。课堂第一个层次先是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如:孙岩同学陈述自己在10月份中行为表现,作自我评价给自己评了6颗星,同学们针对他个人表现给予评价,又给了他一颗星,这样10月份孙岩同学共获得7颗星??

接下来进行的第二个层次是“月总结回顾”: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统计获星的数量,根据量化标准(中心校五年三班〈—月总结回顾〉评价标准:获品德行为:1颗星合格,2颗星良好,3颗星优秀。获学习品质:1颗星合格,2颗星良好,2颗星以上优秀。获个性素质:1颗星合格,2颗星良好,3颗星优秀)进行量性评价,这样孙岩同学在本月评价中最终获得三个“优”。

第三个层次是完成量性评价后同学们在“寄语”栏中相互“评语”描述,进行质性评价。

[评析]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观。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短短四十分钟一节评价班会,完成了几十名学生一个月的形成性评价,可谓评价方式简约、可行、可操作,它让每一名学生经历了自评、互评动态性评价过程。课堂气氛活跃,自评坦诚、互评“激烈”,开诚不公,毫不隐讳,评价班会成了同学们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平台,换个视角看自己的一次机会。

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评价班会对每一名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和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

评价班会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起了更为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促进了学生个体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的形成性评价与期中阶段性评价、学期末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对每一名学生才是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新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方式简约、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功能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动态评价中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这样的评价班会对传统评价观念、评价行为势必是一种挑战,对与会听课老师势必是一个“震撼”,在不同反响中细细品味,不无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