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优稿评判

怎样评判短消息

何为短消息?按照“指南”的设类规定,短消息特指电视消息中、时间长度在1分30秒以内的作品。

通常,“新闻报道从内容以及信息量上划分,一般包含有动态新闻报道、综合新闻报道等。……动态新闻报道就是指对于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的最新报道。……综合新闻报道:围绕一个中心概括反映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事件、某一领域全面情况的新闻报道。”(见原广电部统编教材《电视概论》,张雅欣著)从这个定义出发,结合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实践,我们很容易理解,对于仅有区区1分半钟时间、大约容纳360字解说词的“短消息”来说,要承担“综合新闻报道”的职能会有多么困难。但不幸的是,可能很多参评单位的制作人员或管理者并不明了这一点,那种综合型“短消息”被频频送到评奖会上来。所以,明确“如何评判短消息”,不但对评委有意义,对电视新闻的制作人、管理者,也是有意义的。

短消息有题材方面的最准确定位,是承担“动态新闻报道”的职能。在电视新闻评奖中设立这个项目,其主旨,应该是促进新闻消息中这种短篇幅的节目如何更好地发挥报道动态新闻的作用。理清了好的动态报道具备什么要点,也

就明确了评判短消息的标准。

那么,好的动态报道都有哪些要点呢?同样是综合现行一些电视新闻专著的论述,结合电视新闻制作实践,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

好的动态报道,应该具备鲜明的“新”的特征。“新”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对动态报道更不例外。通常,这种“新”表现为新闻题材新、表现角度新、报道立意新,“新”是动态报道获得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动态报道,应该具有现场感。把它作为电视新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电视媒体的技术特性,使得现场感的实现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如何在具体的消息作品中体现出现场感,是电视记者的重要业务责任。具体作品中现场感是否具备,应该作为评判作品高下的标准之一。通常,事件性的动态报道容易具备现场感,而综合性报道的虚应镜头虽有画面,但缺乏现场感。

好的动态报道,应有强烈的时效性,即要“快”。动态消息对时效性要求非常的高,时间一过,消息未发,就成旧闻。在评审过程中,对节目的审看都是事后进行,对其时效性可以从画面与事件进程的关联和解说性语言的时间提示揣知。

好的动态报道,应该很精炼。面对新闻事件或事实,如何从大量新闻信息中选取最能体现事件或事实重点、核心、关键、本质的信息进入篇幅短小的节目,精炼是必要的前提。

这种精炼在电视消息中,包括画面、同期声、采访、剪辑手法等诸多环节的精炼。

在实践中,那种抓取了重要新闻事件关键瞬间状态的短消息,通常具备上面归纳的好的动态消息的要素,在操作时又对记者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具有较好的接收效果,所以应该提倡和褒奖。

我理解,“指南”中针对“短消息”,特别强调“报道迅速,事实清楚,……现场感强”,“主要突出最能反映事物发展态势的信息,以再现事物的瞬间状态和情景为主要表现目标”(“指南”第9页),正是在充分考察了短消息的特点和规律后,所拟出的评奖标准的原则。

怎样评判消息

“消息”是电视新闻评奖中“短消息”之外的另一个类别,长度在4分钟以内。消息与短消息相比,篇幅加长了,但这篇幅的加长使得总体情况发生了变化,故评奖标准也相应地应作调整。

消息类节目,在实践中通常包含动态性报道和综述性报道两个部分;其篇幅加大后,为综述性报道提供了较为宽裕的信息空间。在评审作品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消息类节目的制作现实,在评奖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各部分的送评作品,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给以公正的评价。

动态性消息的评审要点,在短消息部分已有阐述,二者应该说是大抵相同,故兹不赘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对综述

性消息的评审标准问题。

通常,综述性消息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两个:一是泛泛而论,二是缺乏时效性。仅仅看看这些新闻的标题:《高举光辉旗帜 共创美好未来》,你就能想象它所存在的问题了。在每年送评的消息类作品中,这样的节目不在少数。

那么,比较好的综述性消息应该是怎样的呢?综合起来,对这类消息的评判似应从如下角度进行:

一是看其新闻题材是否典型化。综述可以有各种情况,而惟有立足于典型事件或典型事实的综述,才能够在区区4分钟的篇幅里,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通常在新闻领域对典型的理解,至少包括:典型必须是个案的,它不是泛泛的数据的堆砌;典型必须是有代表性的,孤立的事件或事实不构成典型;典型必须是含义深刻的,肤浅的事件或事实不构成典型。

对包含典型的综述性消息的肯定,其依据既是这类新闻在传播效果上优于泛泛而论的消息,同时,也是基于包含典型的消息需要记者付出更多的劳动。凡是有过消息拍摄制作经验的人士都清楚,泛泛而论的消息可以通过简报提供的数据拍成,而真正有价值的典型则必须经过采访努力方可获得。

二是看综述性消息是否具有时效性。综述性消息,虽不象动态性消息的时效性那样强烈,但其作为消息的本性决定了它也应该具有时效性。实践中,综述性消息没有时效性的

情况屡见不鲜,但对节目评奖来说,对没有时效性的消息不宜肯定。在判定综述性消息时效性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审核其新闻题材本身的时效性,同时,也可以观察其综述的内容是否有体现时效的新闻由头。

怎样评判新闻专题

新闻专题是新闻类节目中,篇幅较长的一种(20分钟以内)。这样大的容量,使这种体裁适合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和事实。

对新闻专题的评判,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新闻专题是新闻的一种,它的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是新闻性。在评奖过程中,时常都有一些社教短片报送到这一类来,所以把握好新闻专题的评判标准,是对这类作品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指南” 的规定应该说是很准确的:“它(按:指新闻专题)与电视社教短片相比较,更强调事实的新闻性和报道的时效性”。(“指南”第11页)时效性的要求是新闻性的伴随要求。

鉴于新闻专题的属性,在论及其表现特征时,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新闻专题要尽可能保持新闻本身的原汁原味,不能让具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表现手段或技术因素破坏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新闻专题与社教短片的重要区别。

要对新闻专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新闻专题题材价值的认定,基本原则与消息的原则相似。但鉴于我省新闻专题的实践情况和评奖现状,似乎更应侧重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方面的题材以及故事性较强的

事件题材。

题材方面有一个值得提及的问题,这就是俗称“三水”题材在新闻专题评奖中占优的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并进而明确是否有必要承认其为一种恰当的标准。

所谓“三水”,即:汗水、泪水和血水。当然,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人物典型题材,艰难人生唤起社会关爱的新闻事件或人物题材,惩恶扬善或曲折复杂的法制题材。像过去在四川电视奖获一等奖的《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周公山下一女孩》,最近获奖的《一波六折购房案》等,就属于这三类题材。

上述三类新闻题材、尤其是前两种,分别具备下列特质:境界高尚、影响良好;情感充溢、催人泪下;情绪积极、让人奋发;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场面震撼、警醒世人等等。——这些效应,总的来说,既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效果,又有非常强的可视性,在实践中是新闻专题或新闻评论栏目的主攻项目。而记者、编辑寻找、挖掘和恰当表现这些题材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专题或新闻评论栏目的品牌状况。

所以,我认为,在电视奖评奖中对上述三类题材给以充分肯定,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新闻专题不能忽略对现场同期声的采用。尤其是关键场面的同期声应该尽量保留,通篇没有同期声的新闻专题

是不能接受的。对受访者的语音同期声应尽可能保持原声状态(当然必要的剪辑是不可少的),那种将被采访者的语言消音,而用解说代替的做法,不应该被鼓励。

(三)新闻专题作品中新闻事实的关键数据,能够通过现场拍摄或现场采访获得的,应尽量采用原始现场画面或第一手采访。

(四)在作品中使用音乐要谨慎,如非用不可,应该在节目中找到音乐使用的逻辑依据,比如,节目中人物唱歌或演奏,其歌声或乐声延续下来,成为替画面配乐的音乐。滥用音乐、使用情调明显与新闻风格不合的音乐,是不宜提倡的。

(五)作品中原则上不应采用可能影响观众真实性感受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快慢放、校色、画面变形处理、戏剧性剪辑(如叫板蒙太奇、反叫板蒙太奇、相似性蒙太奇之类)、内心旁白,等等。

短片及长片

短片功能与新闻专题不同。新闻专题的功能在于完整准确地报道复杂新闻事件或事实;社教短片当然也报道事件或事实,但短片同时还有传授知识和说服、影响受众接受编导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功能。在新闻专题那里,对绝大多数复杂新闻事件或事实的报道一般不能显露过多主观立场,以免导致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而即便是对具有极端价值倾向的新闻题材(如前面所述的“三水”题材)所作的报道,虽然可以持鲜明的观点,但也不能动用艺术手段来对细节进行渲

染。社教节目则不然,其中的事实往往只是一个基础,让受众了解这些事实仅仅是社教节目所要发挥功能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让受众领悟事实中的知识或价值含义,并从审美感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目所推崇的价值观。正如“指南”所概括的那样:“与电视新闻专题相比,短片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更应体现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指南”第18页)正是这种功能差异导致了短片和专题的其它差异。

(一)短片在题材的选取上,可以是新闻事实,也可以是其它事实,甚至可以是某种知识(如科教短片的题材)。这些事实可以有时效性,也可以没有时效性。而新闻专题的题材只能是新闻事件或事实,一般应该具备时效性。

(二)在表现人物类题材的时候,短片可以不仅仅涉及人物事实,也可大量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片可以用各种手段深入表现人物的生活态度、艺术情趣、品格气质等隐性事实。而新闻专题的人物报道通常只报道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人物事实,对人物内心的展示常常比较慎重(除非使用采访手段,用其它手段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常常冒动摇真实性的风险)。

(三)在表现手段上,短片可以使用多种艺术和特技手段来提高节目的审美价值。音乐及歌曲的使用、画面的速率处理、考究的屏幕包装、光影和色调的运用、拍摄中机位的各种变化和摄像机的大胆运动、乃至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的运用,等等,这些通常为新闻专题所避忌的手段,都可以在短片中应用。

(四)当然,再现和表演是不能在短片中提倡的。因为前述艺术、特技等手段的运用目的在于对事实的渲染;而再现和表演是对事实的创造,后者是电视剧和电视文学的手段,已经超越了社教节目在艺术处理事实方面所能被允许的临界点。对于报送来的作品中时而出现的这种以表演为基础的所谓短片,应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定。

在上面分析差异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大略地明确了短片的特征,根据短片的特征去观察具体作品在这些特征领域做得如何,我们也就获得了评判的标准。总的来说,对短片的评判,不但要看它所表现的题材价值,同时要看它的感染力强度,以及它在审美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新闻专题的总体感觉常常是粗放的、芜杂的,保持着生活的原生态;而短片则应该是精致的、细腻的,并充满审美意义上的魅力。

最后要明确的是,在社教节目中的长片与短片的标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仅仅在于篇幅;而“系列片”实际上是系列化的短片或长片,对系列片的评审,总的原则与短片(长片)是一致的。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落实。《重庆党建》栏目是全面直观反映及展示交流我市党建工作的重要窗口和专门平台。各地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党建电视新闻信息和专题节目的拍摄报送工作,要落实专人负责。

(二)严把节目质量。各地各单位要对报送的党建电视新闻信息和专题节目先行审查,认真把关。在报送节目信息时,要提交经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的节目审查表(见附件

2)。

(三)加强考核激励。各地各单位报送党建电视新闻信息和专题节目的数量、质量及时限等情况将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党建电视新闻信息和专题节目凡被采用播出的,将给予一定稿酬。

 

第二篇:电视节目策划稿

2011青年演艺大赛抢先睇策划方案

一、节目名称:2011青年演艺大赛抢先睇(暂定)

二、节目类别:推介节目

三、节目时长:2分钟

四、节目宗旨:

五、节目定位(包括内容定位(说明节目的主要内容)、受众定位(如性别、年龄、文化程

度、职业)

六、节目特色:……(概括说明本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特色与创新点)

七、节目流程:详细说明节目的具体流程。如:

电视节目《女人故事》基本构架:VTR方式+演播室访谈

1、节目导视:用凝炼的语言概括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前给观众一个

信息。

2、主持人串场:主持人风格讲究对话的艺术,讲求平视,能够调动演播

室气氛,幽默睿智。

3、叙述故事:如选择有特点的人。都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而张海迪

认为做女人是一种幸福。通过海迪的生活学习和与人交往的片断来展示她的

人生。从细微入手突出"情感"。妻子对丈夫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红颜知

己对蓝颜知己的情感;成功女人的情感;在外打工女的经历等等。

新生代女性。网络上的爱情故事;手机短信传情。

在悬念处停住,引入主持人访谈。

4、主持人访谈: A、主持人与故事女主人公进行访谈 B、主持人和与女主人公相关的人物访谈(包括朋友、亲人、同事) C、主持人邀请社会学者或者心理学者访谈

5、接着叙述故事:

6、主持人串词:针对不同的故事类型,主持人进行开放的提示,留给观

众思考和回味。

八、制作人员名单:

编导:(负责节目的策划、选题的确定、文稿的撰写、现场拍摄的指导、后期编辑制作的指导)

摄像:(参与节目的策划、选题的确定;负责节目的画面拍摄、声音采集)

剪辑与合成:(参与节目的策划、选题的确定;负责后期编辑、片头制作与合成) 主持人:(参与节目的策划、选题的确定、文稿的撰写)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