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被美征服

就这样被美征服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二41班毛宏宇

天空、树木、地面:院落内的爷爷:夕阳微黄的光在绿叶上跳跃着,无力地跌入了远方的山谷。点点金色点点光斑调皮的在爷爷银色的发际上打闹着。爷爷将自己的身子靠在椅背上,手里捏着手机,榕树将自己的影子投在院内。在院子里的也西沉,这位七旬老人坐在庭院的大榕树下乘凉。他埋着头,不时发出一声声叹息。你可别误会,凑近了听,他是在看股票又跌了呢。我这个炒股的爷爷,在三伏天的炎热下,伸着一切印花衬衫,低头玩着手机,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已沉醉自己的世界里。我从他身后慢慢靠近,看见他的屏幕上又是朋友圈里分享的旅游佳境,看来爷爷又在筛选下一个旅游的地点了。想到这,我顿时回想起了上次我们全家去泰国一路上的情景。

爷爷非常爱旅行,从国内人文景观到国外风景名胜他一个都不放过。前前后后过去了十余个国家,他虽年过七旬,可仍怀着一颗热血沸腾年轻的心。在泰国玩时,爷爷就像一个熟门熟路的当地人,领着我们到处跑。有一次买票时,没有中国的接待人员,爷爷便上前充当起了翻译。只见爷爷指手画脚,一会儿指指我们,一会儿又大臂一挥笔画出几个数字。连我们都被他绕的晕头转向,再看看那位售票员,鼻子眼睛都跟着爷爷的手在到处转动到了最后爷爷还操起了一口流利的“ 泰语”,口音把我们都逗笑了。那位售货员看了半天,可能是被他的意志折服了,居然明白了他的意思,给了我们家一人一张票。当我们走进场馆时,我们都为爷爷的行为称赞。我深深地感到:只要

你敢做,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旅行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家酒店里吃饭。当我们点餐的时候都出现的困难,爷爷这时立马拿出手机,麻利地上网搜索几张图片,我一桥,全是泰国当地的特色食品。爷爷拿着手机给服务员看,服务员马上就知道了他的意思,便吩咐厨师们去准备这几样菜,我们纷纷喂爷爷的机智点赞。

我的爷爷是一个不寻常的老人,他遛狗,旅行,刷朋友圈,玩电脑。他还下棋,品茶,学书法。我的爷爷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征服了我。

 

第二篇:就这样被你征服

多么神奇的“你”

“90后”中学生的考场作文中,常常流露出冷漠、麻木、孤僻、自私的语气,缺乏人性关怀和生命激情。

据笔者的经验,这种状况,靠学生自己在写作活动中自然改善,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语文老师潜心钻研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期在积极有效的写作指导过程中逐渐加以改变。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笔者曾经进行过多种尝试,变换作文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让学生直接使用较为少见的第二人称行文,就是其中极为有效的一种。

让文章中的主人公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很快就能营造起一种真实的情境。这种真实的情境,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如果说,第一人称的“我”是散漫的,第三人称的“他(她)”是虚拟的,那么第二人称的“你”就是真切的。“你”一出现,文章立刻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你”一举手,一抬足,一声一嗽,一颦一笑,都清晰可辨、历历在目。

二是能够使作者迅速进入角色。当文章中的主人公以“你”的身份站在作者面前时,作者必然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仰视让人敬畏,俯视让人怜悯,平视让人产生亲近的冲动。面对“你”,在文章中“隐身”的“我”(作者)无法不说真话,无法不诉真情,无法置身事外,无法冷若冰霜,“你”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融入到文章中去。 “你”是真情的使者

为什么一个如此简单如此普通的人称代词“你”,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让我们比较一下三种叙述人称的区别。

第一人称“我”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我”是自由而散漫的,犹如一条小溪,快慢急缓,喧响沉静,可以任意地流淌。“我”又仿佛是紧闭的房屋里那微微开启的一扇小窗,读者可以从这里慢慢了解房屋里的摆设是否高雅,书画是否珍贵,主人是否可亲可爱。总之,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考场作文用“我”叙述,它的局限性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不宜虚构。

第三人称“他(她)”是上帝式无所不知的全方位叙述方式。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他”或者“她”的叙述,虚构的成分特别强,如梦如电,亦真亦幻。第三人称很适合讲故事,作者可以在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可以天上人间、海市蜃楼、碧落黄泉,无拘无束。在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时,我们必须写真实的人与事、情与景,不能写“我来到了天宫”,不能说“你见到了如来佛”等等天花乱坠的言语;但是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我们说“他偷喝了王母娘娘的仙酒”,却可以让精彩的故事更增添神话的色彩。

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无法产生第一人称那样的亲切感。 而第二人称“你”行文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抒情性。情

感激荡时,作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衷肠,读者之心与“你”之心的距离顷刻之间贴近。依依眷恋,款款深情,似长江之水滚滚滔滔,似淙淙溪流缠缠绵绵。当作者的抒情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时,用“你”来行文就更为真情洋溢了。天地共悲,日月同喜;流水有意,青山含情;花石草木,禽鱼鸟兽,大自然中万物通灵。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三种人称的分析,是要研究各自的特性,比较各自的异同,而不是要决出叙述人称的优劣,让三者分出高下。事实上,三种人称的效果各有千秋,各擅胜场,可谓“称呼无高下,情绪有隐显”。笔者向学生推荐考场作文使用第二人称,主要是因为,“你”营造着真切动人的对话情境,蕴涵着极其鲜明的现场氛围,具备真情易于流露的抒情方式,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就这样被“你”征服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考场作文,也是如此,应注重平时针对性的训练。高二下学期,笔者布置学生写命题作文“今天是你的生日”。事先有两点思考:

首先,“生日”这个日子很独特。生与死,是人生命的两极。一个始,一个终;一个因,一个果;一个是偶然,一个是必然。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生与死都极其重要——因为它们定义了生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个出生纪念日,都会让人感慨万千。这个日子引发我们对亲人的赤诚思念,对亲情的纯真缅怀,对挚爱的感激眷恋,引发我们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题目中的“你”,明确了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这种叙述角度,比较少见,较难使用;可是一旦用好,亲切自然,诱发情思,可以创设很好的对话抒情语境,特别适宜抒发我们对亲人的依恋、感恩、悔恨、歉疚、怀念之情,能唤醒我们深埋心底、郁积已久、岩浆奔突似的激情。 如下两种用法可以借鉴:

一是全文使用第二人称,怀念已逝亲人。例如古代的一些祭文,就常常采用这种模式: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然后,笔触微转,荒郊野外,阴雨霏霏,黄土坟堆,纸灰飞扬,至爱的亲人,如今阴阳两隔,人鬼殊途,于是,平素深深隐藏起来的情感此刻倾泻而出,如火山般喷涌。痛惜、哀伤、悔恨、无奈等情感有机交融,浑然一体,产生了让人痛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起初使用其他人称叙述,等到感情掀起高潮时,自然而然地转入第二人称,进行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

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营造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我播放了歌曲《懂你》,在悠扬的旋律中,笔者深情地朗诵了下面的两首诗。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余光中的《今生今世》

你不记得你的生日

你好像没有生日

你好像舍不得使用自己的记忆 你的记忆只刻写儿女们的履历

花也有自己的生日,草也有自己的生日 我的母亲却没有自己的生日 我从你满头的白发推算你的生日 却推出一个下雪的日子

我从你纵横的皱纹猜测你的生日 却猜出一个干旱的日子

我从你倾斜的步履联想你的生日 却想出了一个地震的日子

天上,太阳和月亮没有自己的生日 地上,我的母亲没有自己的生日

多么悲哀,我没有最神圣的节日

——李汉荣《生日》

由于作文题目设计比较新颖,叙述角度比较独特,写作情境比较感人,结果,此次作文精彩纷呈,妙文迭出。“90后”中学生常见的所谓“冷漠、焦虑、孤僻、自私”,似乎烟消云散了。

有写已逝亲友的。在死亡的铁幕前,在永恒的阻隔里,作者顿改往日的满不在乎和轻松随意,思念的潮水汹涌袭来,泣诉仿佛从心底流出,全文洋溢着难以抑制的伤感。

有写父母之爱的。全文情感起伏,曲折有致,虽是平实道来,却是情真意切。选择的事例典型,使用的第二人称恰当,把母爱的伟大与“我”的感激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有自己给自己写信的。角度奇特,语言俏皮,嬉笑调侃之间透露出对自己的热切希望,显露了新世纪青少年的独特个性。真情投入,用心思考,笔触伸进灵魂深处。

这次作文,不经意间,教师和学生,都被“你”征服了。

与“你”永远相约

指导学生使用第二人称行文,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你”来代称文章中的主人公(笔者推荐学生使用),有时以“你”来代指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此类用法将另文详述)。

常与其他人称综合交错使用,并且由叙事转为抒情,或在文章的局部使用更自如。只有书信体或某些

抒情性极强的文章——如悼念文章、抒情诗等,第二人称成为通篇主要的叙述人称才适宜。

尤其是对学校对老师的批评文章,不宜使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的行文,很容易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态势,激发原本并不尖锐的矛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