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富春山居图》

影评:《富春山居图》——烂片中的极品

如果说,当年陈可欣导演的《无极》揭开了中国国产高投资烂片的序幕,那么之后不久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就将华而不实的烂片风格推到了新的高度;之后张导不甘寂寞地带着被菊花和金甲装饰的《黄金甲》来兴致勃勃地参加这场烂片俱乐部。如今,这些烂片前辈就完全稍微退后一些,因为一部最近横空出世的新型烂片成功成为烂片之王,那就是《富春山居图》。

老师教导我们在批评别人之前要先表扬它一下,即欲抑先扬。客观的说,这部电影的场面绚烂,画面处理直截了当,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外景也有优美而满含中国风的西子湖畔。超豪华的迪拜大楼,惊险的车技和枪战武打给了影片一定的加分,几个大牌明星也确实起到了“吸金”的作用,毫无疑问,这部华仔“知天命”之年的新作仍会有噱头可搞,志林姐姐的性感亮相也给影片一定的票房保证。现在,豆瓣网50.2%的网友对该影片的评价仅为一颗星,但不少网友仍抱着“看看到底有多烂”的心态前去观影。无疑,这部电影的最佳结局便是成为赢票房,输内涵的“大片”。

首先,就影片情节而言,这部电影完全是老套而毫无新意可言的追宝体裁。该片主要讲诉了《

影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在即,国际黑市开出天价,日本黑帮、英伦大盗闻风而动。香港缉

私署特工肖锦汉(刘德华饰),暗中执行“天机一号”计划,却深陷不白之冤,唯有尽力一搏以护家国周全;临危受命的中国人保高管林雨嫣(张静初饰),护宝一波三折,困于多方势力漩涡;神秘女郎丽莎(林志玲饰),百变魅惑,却失落真心;幕后冷血黑手小山本(佟大为饰),奢血如命,终落败归尘。最终宝物完璧归赵,邪不压正,英勇无敌的警察叔叔把战胜了各路坏人。当电影开始我们就已经毫无疑问地料到了这个完美的大结局。电影后期改为以距离展览开始时间为叙事顺序时,这一结局更是暴露无疑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外,片中条理混乱,不仅融入夺宝、功夫、枪战、美女、特工、高科技等因素,甚至把中日百年仇恨和种族歧视也强加进去,最后两个大boss的决斗居然是奥运比赛项目——击剑。杂乱无章的元素堆积在我们面前,结果是更多地观众不知道导演讲了一坨什么东西。

影评富春山居图

其次,

影评富春山居图

就影片技术和演员而言,这部电影极其典型地暴漏出我国电影3D效果确实有待提高。可以看出,影片本来想呈现一种类似《卧虎藏龙》或者《少年派》一样令人倍感惬意的视觉效果,但是由于技术差劲,就连大美无比的西子湖畔也蒙上了一层灰绿,迪拜的摩天大楼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会让人感觉情节是随着影片的外景设计的,逻辑关系欠清晰。还有,刘德华还在装酷耍帅做007不是问题,但问题是他越老接片的眼力越差,也许这也是华仔一直在业内评价不如梁朝伟的原因所在; 志玲姐姐撒娇发嗲露美背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是演技依然没进步,与相同体裁的间谍影片《精武风云》中的苏琪相比只能望其项背; 佟大为顶着一头长直白发没问题,一口中日英三国语言也说的很是帅气,但在“后宫”的生活更像一个“色魔”的内心救赎,可笑,完全颠覆了《中国合伙人》精彩的王阳扮相。此外,这部电影已经突破的我对烂片的终极认识,你个偷盗团伙需要一帮外围女跳钢管么?你个女一号换那么多套衣服就真的高端洋气了么?反面角色山本最后还有一幕换脸,吐血三千丈~~~

毫无疑问,中国的大片在发展,去年的《1942》、《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今年上映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都有不错的票房和评价,但更多的影片只是追求高票房的各种噱头。想学好莱坞的套路结果只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而已,想像李安一样发掘名族文化却又是各种元素混杂,最后搞成个四不像。我们加上去的是投资,一部投资不过千万的影片在很多看来都不算大片,投资过亿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那么多的投资却大部分花在了电影剧本和细节之外的地方,没有对影片灵魂的刻画。我们减下来的是创作的耐心和认真。当年一部《西游记》拍了几十年,如今“快餐文化”充斥中我们的眼球,投资方和剧组也急于求成,抢档期,努力避开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影片。没有时间的雕琢,结果只能的杂乱的条理伴着天马行空的情节,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大片,所谓的“大片”。

批评终究不是我们的本意,而是我们对国产电影的“恨铁不成钢”感情的发泄。如果真有很优秀的影片,即便是屌丝。我么也会砸锅卖铁为国影票房做点贡献,同时收获我们精神层面的饕餮盛宴。但是,诸如《富春山居图》这种烂片,让我们送它一个“呸”字吧。

 

第二篇:《富春山居图》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晚年作品。他画这幅图是要送给他的一个道士朋友作为纪念的,但他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不时云游在外,无法一次完成作品,所以只好先勾画了富春江的大致风光,然后把这幅宽一尺、长三丈有余的长卷带在身上,有空就拿出来画上几笔,就这种样过了

三年,才完成了这幅巨作。此卷尽揽富春江两岸胜景,草木华滋,岚光云影,秀色可餐。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不几年,黄公望就去世了,人虽已不在,但从此这幅凝聚着画家心力精神的

画卷代替主人开始了在人间的坎坷旅程。

此图创作起于至正七年(1347),成于至正十年(1350)。这一不朽巨制传世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在收藏家中以重金流传,或奉为至宝,或秘而不示,既备受赞颂,也饱经沧桑。终于在清顺治七年(1650)

遭到“火殉”之厄运,从此被一分为二,其艺术的完美性惨遭损害,实乃一大遗憾。

第一位收藏者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禅师,无用考虑到此卷容易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未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至明代画家沈周收藏前的一百多年中,收藏情况不明。沈周收藏的时间很短,即被人借去而后不肯归还,沈周家贫难以赎回,甚感惆怅,凭记忆背临以慰怀。弘治元年(1488)苏州节推樊舜举以重金购得后,沈周为之题记,补叙自己收藏时已经是“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的破旧情况。到了隆庆四年(1570),此卷又转入收藏家无锡谈志伊手中。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购得此卷,但不久即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手中。吴之矩传给儿子问卿,吴问卿酷爱无比,谨守家传,特建富春轩以藏之。他爱此画,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所以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问卿在逃避战乱时,带的只有这幅画卷,他说:“这就跟生命一样!”但问卿并未因此而丧命,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竟然想用火焚此画来为自己殉葬。万幸的是他的侄儿子文在旁,迅速从火中抢出已着火的《富春山居图》。可惜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以后三百多年中这幅画就分两段在社会上流传

着。

前段过火部分,长约四尺多,去掉完全烧焦的部分,尚有一尺六寸画面完好,有人便将此段命名为《剩山图》。此段画的是富春江起始的丘陵山峦。清康熙八年(1669)归广陵王廷宾所有,有他的跋文题画。到民国27年(1938),被吴湖帆购得,盖有多枚吴氏鉴藏印。吴氏考证为《富春山居图》前段

真迹,重新装裱成卷,小面积残缺处有修补痕迹。建国后被浙江省博物馆征藏。

后段连题跋长三丈余,是《富春山居图》卷的主体,再度在收藏家中转换。先归丹阳张范我,后转入泰兴季寓庸之手,再后则被画家兼鉴赏家高士奇以六百金购得。后又被松江王鸿绪以原价买进。雍正六年(1728),王鸿绪病故,此卷又流落于扬州,索价高达千金。时有天津盐商安歧收藏书画,精于鉴

赏,于雍正十三年前后购进。后来国民党败逃台湾,便把这一段带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经历了种种磨难和长久分离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在祖国大陆,一半在宝岛台湾,一条浅浅的海峡又把它们隔开了。目睹全幅真迹《富春山居图》的愿望几乎变成了一种奢望。在经历了300多年等待之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xx年,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富春山居图》的圆合活动。他们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在频频闪烁的闪光灯下,他们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毫,临摹了长约65厘米被烧毁的那截画卷。海峡两岸画家把现场临摹的画卷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了一

起,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得以圆合。

《富春山居图》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20xx年 8月,富春江畔的“华宝斋”又宣布了一条让海峡两岸书画界欢欣鼓舞的消息:华宝斋依托独特的制版工艺和石印工艺,选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宣纸,按照原

作大小成功地影印了《富春山居图》。

在苏州投资的台商张国鑫,听说了《富春山居图》离奇曲折的故事后,决心用中国传统的丝织艺术再现《富春山居图》。他在杭州聘请织造高手,经过18个月的精心制作,成功地织造出全幅的《富春山居图》。在织造过程中,织造师们还对原画残缺部分进行了修复,把富春江两岸“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美

景,完美地展现给了世人。

前半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倪瓒的楷书面目特征主要取法于汉隶.褚遂良与欧阳询,波磔有明显的隶意,气息高古,醇厚.临习过汉代礼器碑不难看出他的笔法曾得力于此.加之褚的丰腴清妍秀美以及欧的整饬险绝,用笔绵密流动,行气贯通.早年书迹似从褚《孟法师碑》而出,结体方整端丽,行笔富于顿挫起伏.每于横画收尾回锋之笔皆成“圭角”.至中年时逐渐变化,结体修长,风姿绰约.正如他的山水画用干笔皴擦,起笔露锋,笔不离纸,转折处含蓄内敛,颇有兰亭遗韵.收笔轻松利落.因其平日多以绘画为主,书法并不刻意为之〔这一点从保存至今的书帖凤毛麟角,大多是以山水画作品上小楷题跋可以验证.〕所以点画虽多有不工,却瘦劲通神,善于化密为疏.意境空灵简远.自然清新.与其简笔山水画相得益彰.

其绘画成就远远高于书法,枯笔干墨,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枯淡清绝,风格萧散超逸。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早年 参禅学道,浪迹天涯,特定的境遇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艺术语言.

所以说要深入临习他的字首先了解他的个性,只有读懂了他才有可能达到神似.

如果说到其书法不足之处,在于侧锋居多,出锋尖梢,有些势竭力虚。欠缺一些厚重与古拙.所以后人评论他的字多“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

但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家墨迹也有其习气与不足.所以学习古人优秀碑帖,宜开阔视野,俯察品类,懂得取舍,善于思考借鉴.不拘泥一家之法,广涉博收.晋代文人陆机曾云:“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意思即此,放松心态,神游赏玩,深入氤氲秀美之山川,感悟风土人情,不弃不离,终会渐入佳境...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

子, 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

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因以云林自号。

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从《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一斑。这个题款是倪瓒晚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

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

丑,

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

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

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

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庆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

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

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

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

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

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

帖》等多种。

相关推荐